"双语写作之我见"李彦教授专题讲座
2010年4月13日周二下午3:00,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海外知名双语写作作家李彦教
# e& y. s3 N4 @1 U, E4 p( X% j授受邀来到了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演:双语写作之我见”的精彩讲座。
讲座在图
3 X* E' K9 K4 h0 r' K书馆四楼的咖啡厅举办,厅里随意地放置着一些圆形矮桌,淡黄的柔和灯光,简雅大方的摆设,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来。
+ w4 n& T7 Q) d, M% q, G1 F0 n0 T4 j讲座开
# @. C5 w9 p7 n' D _: P* Y始,李老师身穿草绿色羊绒外套,
$ a/ S# j$ w$ ^带着随和的笑容缓步走上了讲台,亲切而家常地与同学们聊起了苏州的天气。这是李老师自八七年赴加拿大留学后首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并受文学院曹惠民教授之邀,来作一场讲演。
李彦老师在加拿大发表了多篇英文作品,其代表作《红浮萍》(Daughters8 Z8 b& w ], B, d7 v1 s
of the Red Land)获得了当地主流媒体的认可,得奖诸多,并于今年在国内推出了中文版本,广受专家和读者好评。十几年的国外写作生涯,使李老师在双语写作这个课题上颇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5 G# R) Z' [* `; y, {/ p- N" o
(一)中
9 L- U# k) J- Z英文写作,哪种更能抵达文学表达的核心?
; r1 c$ F4 F* E6 b. @# X- s3 T
李老师回忆,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她发现西方也有大量描述中国的书" ^- Z% w2 ~1 T! F) \0 T5 \, q
籍,然而这些书籍的质量却值得商榷,其内容十分浅表,难以深入,于是她就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开始写作,而这种写作并不曾刻意想用英文写。在国外连续成功
. p1 T4 R* Q8 S$ Q0 t8 d发表了几部英文著作后,她也开始尝试再次用中文写作。“中文写作感觉非常不同”,李老师总结,“中文写作往往追寻辞藻、韵律、视觉的愉悦,这是汉字的美感所带来的;而英
2 h. q" X$ L. T* i) Y文写作则不受文字表象干扰,它更容易进入心灵深层来抒写,思想因而得以自由驰骋。”两种写作所达到的效果是各自不同的,并不一定要追究这类的比较。
8 R$ L" d! G R, E9 U4 g(二)海外华人作家无法融入国外文学主流界?
' D, W2 |0 j3 s5 M% p
在这个问
. {8 l# @) D" P& U题上,李老师举了自己在孔子学院0 s5 O8 T( k' c! O' I; H$ a* b
教书时候的例子来说明。居住国的人们更能接受母语写作,而海外华人作家通常坚持以中文为第一写作,其所谓英文作品也多是由中文翻译而来。英文只有二十六个4 t8 ]/ ?/ ^ H, v( ]) P% F5 i# ^
字母,而汉字则是美丽多变的。在作品的中英转换上,华人作家常常不能处理得很妥帖,也就导致国外读者难以理解甚至接受他们的文学作品。除却作品本身的问题
- N1 N! _6 P7 N6 }; M以外,李老师还谈到了国外的“出
' A" U+ j( j: u* {版文化”,这涉及到一些体制的东西,作家不能主动去适应掌握,当然有被主流排除的可能。
(三)对
, T( t& Y8 A; p* O2 Q( h3 n0 K0 e+ P" U于外国的文学奖项,题材的选择是得奖的核心原因?
+ K7 F+ f7 o U, W0 Q7 Y" x谈到这个: v( c0 C% K1 n) F# n( `
问题,李老师严肃批评了国内某些, |" W, _9 f8 U. d
评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观想象,即认为题材是噱头的观点,并把自己的作品《红浮萍》与国外一些知名华人女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做了比较,告诉同学们,绝不能* s( }# Z7 v+ H2 x
脱离开文学本身的魅力来写作。李老
& p: \5 w7 z! X" W# Z% g师认为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掌握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把这种掌握融入了自己的写作之中。
! R7 U9 C# B& ` ?
(四)英+ j% U: S# _5 K2 _) K* d
文写作的动机何在?
# \( M& z+ o' C/ y- H- d+ }& v
“让西方
5 Y4 r) _3 ^" z* { ]人直接读你的故事,”李老师说
6 w' ~- D3 v1 U- K& y6 b e+ g; t道,“我只是觉得有责任让西方民众去真正了解,那片曾养育我们的土地。这个就是我的动机。”李老师还谈到了“话语权”这一概念,她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除了培养翻译人才,
, {+ `$ P1 [ t3 W, n7 t2 n还需要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人才培养,从而直接和西方对话,和他们交流。
$ H! [. M" T8 {0 c讲座将
@. }5 f) }8 J j& e; b, v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问,而李老' n2 z/ L0 \+ G. d1 ?+ y
师也走下讲台,与同学们进行了近距离的更深层的探讨。
% e% ]* ~0 s3 k% Q8 d 3 O4 r1 S4 C5 b; B% o
(通讯员 汤丹磊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