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楼主: 掌柜

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育新楼恢复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0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鸭敬谢!

& H- U' k5 B: U3 Q% N1 Z5 o

 

3 K. P/ F7 N$ h! h

看到大家又在为我忙活,着实有点不好意思了。小鸭属于“志大才疏”那种类型的,本事不大,却喜欢做梦,总想做一些难以做好的事,承蒙攀姐、培哥、小沈,还有其他兄弟姐妹的宽容与厚爱,才使得拙作得以在故乡京城见天日,为读者知晓。心中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

& y7 @5 S0 B( k" I8 ~( r

 

1 h4 N$ L# {' H7 F/ i6 s, R

离开了祖国,最令我留恋的,恐怕就是这种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时代起就培养出来的真挚友情了。

发表于 2010-2-10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我就放假了,提前祝学长、同学们虎年吉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发表于 2010-2-9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齐活!

发表于 2010-2-9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文:

0 D5 Y& X1 k+ {1 \9 c7 X2 @/ |. J; }

 

) W! M/ g& ?; a4 q9 r- [

发表于 2010-2-9 2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红叉儿党![em55]
发表于 2010-2-9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啥党呢,链上就中。
发表于 2010-2-9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攀姐,快0点啦,歇吧。
发表于 2010-2-9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也一样?我本来就不会链接!以后得跟小沈同学学习学习。[em235]
发表于 2010-2-9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看了,文章本来就不长。
发表于 2010-2-9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来晚啦!没能及时完成攀姐交给的任务,抱歉!感谢培兄帮忙,再挂上《中国青年报》的网页链接吧:《“红色中国”的烙印无法磨灭》
发表于 2010-2-9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10-2-9 20:35:00的发言:
4 I C9 J ]0 d3 Q; X

 

8 \1 b ~& `+ |+ o% i. U

我不忙活,哪来那些小豆包,小不点儿。

2 C3 E0 H- B! A, L4 Z& X+ j

   嘿!说你胖,你就喘!还有小糖三角儿,小枣儿荷叶哪![em85]

发表于 2010-2-9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挂上《中华读书报》刘震云书评的链接:《生如浮萍》
发表于 2010-2-9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O! n2 N; x( V9 O W! C5 ^1 ]1 I! ~0 E% b) k8 o) b) b0 r- m! [/ V( E$ t: {' d- b. v: K# ~# N+ L3 X# O$ H1 p- q
' M9 B9 \ V, H+ n1 E3 Y . A/ \, M" _/ E& p# ` N; ~ J5 H8 @+ ~, N* q) I) f' k# E) h T8 l2 L Z* Q/ p# `# F) s$ {0 g7 X( S+ R( u5 z6 p% F$ H+ _: _+ c! j) Q3 [0 m* z
《红浮萍》:书写中国经验的启示 / g- p; K3 a+ `) f- i& `" g7 w
% A# ~5 L. z: c, w# v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8日 10时08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贺绍俊   4 T3 w* H+ x" s7 f6 y$ [/ G, {6 V( ]7 `" w. \
& `( g: |3 t7 _5 b9 w y- _& H9 o1 C- [& L$ N* q8 m9 V+ Y4 i& U, T# T$ A9 _; G9 W6 J9 t
$ y; t; _& p( K2 M

" \: S8 Q6 n; D3 B, `; C! r5 ^9 v

    加拿大籍华裔作家李彦的作品《红浮萍》从故事情节看,类似于内地近十来年流行的家族小说,写出外婆、母亲雯和自叙者“平”三代女性在革命风云和政治斗争中的坎坷遭际和精神漂泊。故事结构比较中规中矩,但这些熟悉的故事在李彦笔下被处理得相当精细,不仅注意叙述方式,更用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使得小说充满了书卷气和典雅性。李彦摆脱了国内作家难以摆脱的语言思维定势,从容地对待中国经验中的芜杂现实纠葛,为当代文学如何处理中国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发表于 2010-2-9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加一段1月28日《人民日报》刊文——链接又玩儿不转啦![em53]
发表于 2010-2-10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10-2-10 11:32:00的发言:
& }3 a6 i( s8 I9 {- H3 B/ _

已与基辅餐厅定位。时间:初六16:00开始。位置图如下:

( D& I- k% V, z2 u% h, e% O

 

- d( z' W8 z* {# W8 V4 t/ A# \9 b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基辅.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E. d6 K+ X/ g' p8 W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wenzi.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 f$ ]6 H& f, R; n$ p: s% i- I

驾车:翠微大厦西侧马路向北,见第一个红绿灯路口向东,不远可见南侧餐厅路牌。

4 R, @: e4 ~) ^# q. A. R6 V" E

          本身车位不太多。

# ^3 |( j& R* p: c# T3 B" h

乘车:到公主坟延西三环向北走不远(八一湖公交站南边)有一公路桥,

9 Z: K0 e- d, e. P" T( F5 x f$ ~

          走下到桥下小马路。向西不远,南侧可见餐厅路牌。 

; h- l# i% f c# C0 X

桥下小马路叫玉渊潭南路,向西走500米左右路南侧一上坡处旁既是基辅餐厅.

5 P2 I5 F( z% C% G: _, M8 W- \

我班同学也是初六聚会,换成去大鸭梨了.

( `& f) x( {: P9 O3 ^; g

提前祝育新校友们春节愉快,聚会热闹!

发表于 2010-2-10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uijian在2010-2-10 9:15:00的发言:
明天我就放假了,提前祝学长、同学们虎年吉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J, [: I; u1 i6 k- I

 

$ f7 {* Z4 R6 X$ g0 @# p

小刘坚:

* l( z! U. {7 Q" ^; F5 }6 N1 B

谢谢!初六可不能落空,不然我把你手机打爆了。

发表于 2010-2-10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令我留恋的,恐怕就是这种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时代起就培养出来的真挚友情了。

9 ^, r! v3 X) \+ K# N


 

# z$ r6 E. m8 {4 B3 R

正因如此,我们责无旁贷。

发表于 2010-2-10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与基辅餐厅定位。时间:初六16:00开始。位置图如下:

" G# Y3 b0 Q. ] f v; j7 B

 

" S0 w; b7 O3 G) u) m8 ^% V

5 }1 n, g* d5 u; g9 y" ]( u; k; m5 E



& s/ B1 F B. @. g, G% @; o

驾车:翠微大厦西侧马路向北,见第一个红绿灯路口向东,不远可见南侧餐厅路牌。

; T( @' Q! P8 a, }# ?

          本身车位不太多。

! L: B' J- _# V7 T. R1 p2 ^5 Z. h

乘车:到公主坟延西三环向北走不远(八一湖公交站南边)有一公路桥,

J, @2 {1 J! J& Q9 I) X( c0 b

          走下到桥下小马路。向西不远,南侧可见餐厅路牌。 

发表于 2010-2-10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善若水!
发表于 2010-2-10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席敏学姐给大家邮箱发来祝福的PPS。

0 @4 L: H/ m) v1 F: Q- Q! e/ f

没有收到的同学,可到那边去看。

# b' o* f7 x* |) e" B

 

发表于 2010-2-9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嗬嗬,小豆包、小不点儿越来越多啦。真不错啊!

& Q' N/ O& h5 y2 {7 U* d: R

    wangpei学长的联络工作又要更繁忙啦!

发表于 2010-2-9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m* R: g+ O* D* \8 r
3 t3 t/ m+ }( O [
8 f8 y* ~5 G- s: S; S. u

“红色中国”的烙印无法磨灭

2 s. }5 W$ \$ M, P, N a
——读《红浮萍》
2 j! u- z! g9 Z# S6 T
睿涵
$ [; A# D4 K, s' j5 R8 i9 k
; o- Q! X1 D8 k
! U% ~: C. M3 t; I* F. F) C
8 P) s1 Y6 G- h
) t( g( [$ ^$ j0 P x% L9 l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0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7 A( D" P, v1 B. j) l
. [# g. K( p. O7 v5 ^
    对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红色中国”的幕后辨析,已经成为当下众说纷纭的热门乐事。那些人们所熟悉的黑白照片和它们的郑重叙述正在进行。红墙内的神秘面纱被渐次揭开,政治斗争的内部沟回被逐一呈现,伟人、敌人与凡人一同归隐于历史,神坛与祭坛都失去了观众与敬畏——我们误以为物欲完全淹没了记忆。 4 L; \ ~" Z7 s! f; e

    但是又怎么能淹没呢!历史本是一环扣一环的记忆连接,我们的身上留有“红色中国”的烙印和血脉——“文革”、“上山下乡”、“大跃进”、“反右”、“红卫兵游行”等记忆浪潮一波一波在脑海中跌宕起伏,不能平息。《红浮萍》一书即是以它们为背景的“记忆打捞”。《红浮萍》以沧浪如水的叙述,道出了“红色时代”中三代女性没遮没拦的境遇,以及她们对命运的理性和屈从。其中,“外婆”、“母亲”和主人公“平”与上个世纪的中国,共同经历了动荡和变革。正像一位学者所说的,“血与火的历史,从来没有离开过每一个中国人。三代女性像漂泊不定的浮萍一样,漂泊了大半个中国。一切的漂泊都不是自愿的,一切的动荡,包括身的动荡和心的动荡,都是被迫的”。其中有惊骇,有忍躬,有暗疮,还有旧楚。 9 B8 c( t+ a8 a; G6 C7 ?7 X$ K

    作者李彦最初是用英文写作的。《红浮萍》是英文小说的中译本。在故事的开端,“平”是加拿大一位上层社会孤身老太太的保姆,家中还有一只叫“麦克”的狼犬和一个叫“乔治”的老园丁。“平”除了打工赚钱之外,还偷闲读书写作,故事从此展开。但是注意,作为一个作家,对于历史,既不能充当政治和道德的裁判,也不能充当伤痛的抚摸者与控诉者,只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与呈现者。于是,作者选择一种“以轻驭重”的写法,以一个与世无争的边缘人的口吻,旁观“红色中国”的大起大落。 + u2 C5 n5 ?& J0 K

    在那个时代,在人们的生命中,“政治生命”和“社会生命”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人性也常常会由此而被扭曲。比如,“外婆”带着“平”长途跋涉找到下放劳动的“母亲”,但“母亲”正忙于掏粪,对于亲人的出现,出于本能,本该心潮澎湃,但是她的反应却首先是埋怨和恐慌,其后是回避和排斥。她长期遭受来自基层“组织”的不公正对待,天天只想着如何改过自新,使自己蜕变成一个符合“组织”要求的新人。这时的人性是被异化的。更重要的是,当历史翻过了这一页,已被“红色中国”烙上烙印的“母亲”变得无所适从。 # n# q) S" z, t- p# M' x" P: U, h

    刘震云对此的评论是中肯的:“过去的社会告诉我们,集体大于个人,社会大于集体,政治又大于社会;但人与人的底层生活告诉我们,有的时候,社会大于政治,生活大于社会,人性又往往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和政治历史阶段。这正是人与生活的希望。” ) G& V! G! k2 l

     ) @ h, a+ W6 B/ D; u

0 u7 R# u+ X; q
! }( W# B" h- l' c9 p3 g; a9 K/ g. O/ W5 N0 f; u$ M# P0 M2 m
; X C+ I' k7 o% d x" X
发表于 2010-2-9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记者徐虹撰写的小鸭图书推介文章,我玩儿不转了,请老培或小沈同学做一精彩展示(上面是玩儿而不灵的半成品)![em75]
发表于 2010-2-9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ubin在2010-2-9 10:00:00的发言:
: _: \6 x! a$ d& B1 Y% \

不是用手机发短信,是用论坛的短信功能,就在你的头像右下方,看见了吗?

/ M" d6 ^. J! I+ o

 

: Y$ B% d. R- T4 x4 z" J, W

原来如“彼”。

发表于 2010-2-9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色入帘青在2010-2-9 12:42:00的发言:
* p$ z) Z" e" S: I) ?% I

   嗬嗬,小豆包、小不点儿越来越多啦。真不错啊!

% P8 j- i/ G) u" \+ |1 D2 n8 o* _

    wangpei学长的联络工作又要更繁忙啦!

+ a g% `7 R+ Y$ c! w7 f

 

3 Z$ p. O& W+ O! ]: T1 G$ q

你这小孩儿,可有这多比你更小的啦。

5 ?6 V! Q5 c, l6 H! J2 u5 p

你咋一来就翻篇?

, O" U% P2 h) L5 k" G6 V

注意:已暂定初六傍晚聚会。

发表于 2010-2-9 2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B2 x3 `& H& b* X4 c6 N

  “红色中国”的烙印无法磨灭

# A: G( P1 y2 s% H5 R3 [

  ——读《红浮萍》

) e5 t8 m; Q c- W9 |- C/ a G

  睿涵

+ ]" E% G0 C# h, Q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0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4 O. k/ D% X: {8 ]

  对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红色中国”的幕后辨析,已经成为当下众说纷纭的热门乐事。那些人们所熟悉的黑白照片和它们的郑重叙述正在进行。红墙内的神秘面纱被渐次揭开,政治斗争的内部沟回被逐一呈现,伟人、敌人与凡人一同归隐于历史,神坛与祭坛都失去了观众与敬畏——我们误以为物欲完全淹没了记忆。 但是又怎么能淹没呢!历史本是一环扣一环的记忆连接,我们的身上留有“红色中国”的烙印和血脉——“文革”、“上山下乡”、“大跃进”、“反右”、“红卫兵游行”等记忆浪潮一波一波在脑海中跌宕起伏,不能平息。《红浮萍》一书即是以它们为背景的“记忆打捞”。《红浮萍》以沧浪如水的叙述,道出了“红色时代”中三代女性没遮没拦的境遇,以及她们对命运的理性和屈从。其中,“外婆”、“母亲”和主人公“平”与上个世纪的中国,共同经历了动荡和变革。正像一位学者所说的,“血与火的历史,从来没有离开过每一个中国人。三代女性像漂泊不定的浮萍一样,漂泊了大半个中国。一切的漂泊都不是自愿的,一切的动荡,包括身的动荡和心的动荡,都是被迫的”。其中有惊骇,有忍躬,有暗疮,还有旧楚。 作者李彦最初是用英文写作的。《红浮萍》是英文小说的中译本。在故事的开端,“平”是加拿大一位上层社会孤身老太太的保姆,家中还有一只叫“麦克”的狼犬和一个叫“乔治”的老园丁。“平”除了打工赚钱之外,还偷闲读书写作,故事从此展开。但是注意,作为一个作家,对于历史,既不能充当政治和道德的裁判,也不能充当伤痛的抚摸者与控诉者,只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与呈现者。于是,作者选择一种“以轻驭重”的写法,以一个与世无争的边缘人的口吻,旁观“红色中国”的大起大落。 在那个时代,在人们的生命中,“政治生命”和“社会生命”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人性也常常会由此而被扭曲。比如,“外婆”带着“平”长途跋涉找到下放劳动的“母亲”,但“母亲”正忙于掏粪,对于亲人的出现,出于本能,本该心潮澎湃,但是她的反应却首先是埋怨和恐慌,其后是回避和排斥。她长期遭受来自基层“组织”的不公正对待,天天只想着如何改过自新,使自己蜕变成一个符合“组织”要求的新人。这时的人性是被异化的。更重要的是,当历史翻过了这一页,已被“红色中国”烙上烙印的“母亲”变得无所适从。 刘震云对此的评论是中肯的:“过去的社会告诉我们,集体大于个人,社会大于集体,政治又大于社会;但人与人的底层生活告诉我们,有的时候,社会大于政治,生活大于社会,人性又往往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和政治历史阶段。这正是人与生活的希望。”


发表于 2010-2-9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培,你这个家伙行![em231]
发表于 2010-2-9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凑合。
发表于 2010-2-9 2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色入帘青在2010-2-9 12:42:00的发言:
T! J1 h2 a; c% @" Y/ a

   嗬嗬,小豆包、小不点儿越来越多啦。真不错啊!

$ B: {9 d: `& u0 k/ N

    wangpei学长的联络工作又要更繁忙啦!

8 g2 x8 G7 f$ ~- _' S3 f! {' `

 

. `2 T: F$ h6 Q' h, K# b' _ X+ I

我不忙活,哪来那些小豆包,小不点儿。

发表于 2010-2-9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草,你咋还不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3 00:00 , Processed in 0.159002 second(s), 15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