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b' U+ L# P( T) R) ~$ g% S
蒋明阶
' M& m# E @3 i% \" Z" u" c1 y' N
; M; I; w, x8 W
4 F8 m( I G K% K% t 林业三师在东北林区很有名气。一提起林业三师,很多人就说,东北林区发展这么
$ `' J. o# t' T
快,与林业三师分不开。林业三师为开发东北林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对于林业三师
}7 y; L0 q0 x/ v, y" N* a的来历,多数却不知道详情。
+ g2 ]/ T, t) n. m 林垦部成立以后,东北列入重点林区,因东北森林资源多,木材产量大,解放较早,
2 A! B5 G" o! ^% w) V
林业机械比较齐全。但是人烟稀少,都搞季节性生产。每年冬季是林区木材生产的黄金季
: R! ?, p6 `. `8 l+ F5 D
节,往日冷冷清清、野兽出没的林区忽然变得热闹起来。各县“猫冬”的农民都赶着牛爬
9 N# H* p \( f; w/ G0 [4 f5 o5 {
犁,赶着马套子,一队队一伙伙进山去伐木,运输,整个林区热气腾腾,人欢马叫,汽笛
* E$ f# Z) u6 `, w [" d3 M3 q
声声。但是一过了冬季,进入春暖花开,雪化冰消的季节,农村的老百姓开始陆续返回农
/ x V3 Z& @# Z8 \- K
村种田,林区又变得冷冷清清,只留下一小部分留守作业的人。
/ R J# P, L; k1 U ` 老百姓不愿去林区,不愿在林区安家落户。因为林区条件太艰苦,冬天几乎都住地窨
6 @0 a; Q$ C$ |" r子,天气严寒,滴水成冰,常常冻坏手脚。在林区作业,一呆就是四、五个月,衣服几个
9 ^" f" c7 O* b9 I月都不洗,头发更是一次也理不上。农民又不懂伐木技术操作规程,伤亡事故不断发生。
% G( C6 [9 T* q6 v; ~" K- v5 M/ F
所以有些人宁可饿肚子在农村“猫冬",也不愿去林区。
o9 Q5 R5 G' E; o1 i8 f% ]! d* J 另外,农村去的这些老百姓,组织纪律性也差。一到冬季,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要
8 x, {. C, o8 `费很大的劲去农村招工,动员老百姓进山。
% e( `1 n4 `3 D+ \+ P3 | 为了实现林区常年流水作业,解决一部分愿意在林区工作的青年农民就业问题,当时
* z% W5 M$ L% X: F9 T
也采取不少办法,实行公费医疗,增加医疗网点,将过去的地窨子改为木刻楞的房屋,改
4 D* l* c; _* Z1 w" W6 k0 W* z- x善食堂伙食。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人不愿意在林区工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林区工人找不
3 l" K3 D: H5 j到媳妇,农村姑娘不愿嫁到山里来。为了使林区的青年工人成家立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6 \6 m6 x2 _3 \如伊春林区实行过这样的办法:谁能给林业工人介绍姑娘进山,就给介绍人奖励一条毛毯
! _: D: f1 @9 J4 Q6 u# I或挂钟、衣服之类东西。
7 O+ v5 R O0 A& }7 i 当时的海南橡胶园也有同样的困难,当地人不愿干,招工又招不进去,那里连住的房
6 |7 o+ |7 [7 U( j子都没有,搭了许多帐篷,帐篷经常被大风刮走。为了解决林区和海南岛开垦橡胶园缺乏
! @) y( F! [9 N: Y: A劳力的问题。林垦部的李范五和梁希部长商量,认为唯一的办法是让部队开进去。一是部
& Q& a/ O# P( D8 R, F7 g8 f F
队的组织纪律性强;二是部队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三是部队没有家属牵连。李范五第一
: P8 W) o) `6 B3 b副部长找到了主管农林口的副总理邓子恢同志,邓老了听了汇报,赞同部里意见。李范五
& A6 u5 m+ B: R3 e
又找总理请示毛主席。当时,朝鲜战争已进入后期,帝国主义节节败退。周总理听完情况
4 T8 d8 o# }/ `) o7 L3 w汇报后说:“我们还有三个师待命准备去朝鲜。现在看,用不了多久就要停战了。我请示
* O* u" P$ J5 Y6 e3 i+ |一下毛主席,征求毛主席的意见"毛主席认为军队参加地方经济建设是应该的,马上作了批
& ^" Q3 e* j( W& M8 {9 o示,同意让军队开赴林业第一线,参加开发林区的工作。邓子恢将这支部队三个师分成两
* A9 b1 R) Y) x' y+ K! V; J& I7 s2 b部分,一师和二师去海南岛种橡胶,三师去东北,成为东北有名的林业三师。
$ ?# U, P( C: A( o) a/ h8 @2 _
林业一师、二师到了海南岛以后,确实发扬了八路军的南泥湾精神,克服了摆在面前
. m( |4 Y& w3 @1 C8 _; X& t7 O
的一切困难,修了道路,盖了房子,学会了种植橡胶的技术。终于把祖国第一批橡胶园建
/ y- Z: a0 {; U, A* ^: [' `; a: J# m成了,一片片胶林若干年后橡胶树出胶了,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
# K8 T; r! x) Z! Y5 Z# T 1952年6月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张子良到北京,李范五告诉他,林业三师原是
& C' [5 F% y: w+ U0 N
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目前正在彰武待命。等他们到林区之后,首先盖房子,修森林铁
" i) H$ M1 [$ |路,然后学开拖拉机,管理森铁。张子良同志奉命随即去彰武接部队。
D7 r) I8 _" [% [3 u. w* r) f 1952年阴历8月16日,林业三师七、八两个团的指战员七千多人从辽西彰武县乘专列
% L0 ]" G; C* D4 g2 i \来到伊春林区,九团去了牡丹江,师部住在佳木斯。名称是林业部定的。部队开进了伊春,
3 n' t2 w9 m! ]) f& R* I* U& j6 k4 B浩浩荡荡的队伍,震动了伊春,社会秩序也立即安定下来。
* q8 ]0 T/ c) H 七、八团根据伊春林区建设的需要,对部队的安排是,有6个连学习集运材的拖拉
# P0 k) z! i- x4 @4 c" M机驾驶,9个连修森林铁路,4个连学森铁管理,5个连搞基建做泥瓦木工,两个连学装车
9 ~& L5 }" G" d* v8 J
机,计26个连。不久,李范五、张子良等领导人来看望了三师的指战员。
( L) J- \9 I# d. C 当时正是冬季,气候特别寒冷,指战员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修森林铁路。条件很艰
$ p, F$ T0 ?8 n/ R6 {3 [
苦,没有房子住,就搭起了棉帐篷,帐篷的特点是,生起火来屋子热,火一停,冻得战士
+ ~6 i% b! p" ?. T0 [: B5 b2 j$ u
睡不着觉,有很多战士冻坏了手脚。但是这支部队不愧是人民子弟兵,能吃苦,精神状态
$ s3 r8 d, x! P. ?4 y1 e
很好。文化水平虽然低,但不管分配学什么,都刻苦钻研,他们对林业生产一无经验,二
3 \% H0 V4 B2 k( d" D无技术,但在短短两年中,很快掌握了木材生产中的技术,由外行变成了内行。成为开发
4 F8 N# H4 I5 H* q4 R( W
伊春林业的一支骨干力量。
4 X0 f) e( X% X; h4 R0 R/ r# c& N
朝鲜战争结束后,林业部请示中央将这支部队转业到地方,毛主席和党中央批准了
1 O- z& U" f5 J6 {
部的意见。1954年3月,取消了三师建制,改为工薪制,从6月1日开始正式集体转业。
# U/ A8 K" o t' E
这些指战员虽然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生活上还是光棍一条。李范五对
: e+ ]+ L+ O' B/ M5 B/ ]+ z, x张子良同志说,还是采取你们实行的那套办法,到山外农村找一些年轻姑娘来,给这些
: U# \. X- ?- m$ G+ }- e3 z
转业兵找媳妇,帮助他们成立家庭,给他们盖房子,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于是动员
, t" e( Y4 h8 N0 k; M了很多农村姑娘同林业三师的干部、战士结了婚,使林区有了比较稳定的林业工人队伍。
# i) s! `4 c) P成为新中国在林区安家立业的第一代林业工人。现在伊春十几个林业局的各级领导干部中,
0 y, G( T, J2 r2 U+ U都有林业三师的干部战士。
3 \5 r/ c# r4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