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946|回复: 281

也说记忆中的西单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8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街坊”版面上有篇《记忆中的西单和西四》感觉格外亲切,那种怀旧和留恋感没然而生。咱们这里不妨也回忆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西单老建筑保存时间最长的那段时光。他们说路北,我们说说路南,希望朋友们支持。

" e0 L: u% S. ~) x6 L; F+ d2 D2 L+ j

     我先挑个头儿吧:

a6 f% k0 [3 X1 G

     从西单十字路口向南,路西的大概情况应该是排在最前面的是大广告牌子:)只是那会儿的广告不为挣钱,为了教育。广告南的第一家门面,是“同春园”饭店,记得那里的春卷最好吃了,再南面就是妇女商店,很深的店堂,窗明几亮,卖的是糖果糕点食品,特别在夏季三伏天时,门口纱厨里的西瓜十分诱人。那时候人们生活不富裕,西瓜也是切成一伢一伢的卖,瓜子还要吐在商店准备的笸箩里,有人说,那瓜子晾干了冬天还要炒了卖的,也不知真假。

5 K- C6 A2 H. a4 r4 W$ ^

     再向南就是手帕胡同东口了,由于“又一顺”的旁门开在胡同一进口处,经常能看到饭店的大师傅乘凉,小工们收拾菜蔬。如果碰到冬天摇元宵时,胡同里更是一派繁忙。

9 T+ v) z( e/ i' |5 q

     胡同南的第一家是个卖冷饮的门脸,挨着它的是家修理乐器的小商店,再向南就是“又一顺”饭馆了,比起它后来恢复的涮羊肉,倒是它的小吃,糖耳朵酥火烧更让人记忆深刻。

# y* K& o7 ^$ P

     “又一顺”再向南的几家门面房好像没有做生意,都是住户。再向南就是附近居民最常去光顾的“元长厚”茶叶店了,那时候家里不富裕,除了年节或来客人,一般都是去买“茶叶末”和“高碎”,记得我们小时候给街坊的一个女孩子起了个外号就叫“茶叶末”,害得她还着实地哭过几场。“元长厚”再向南是一处很深很长的大院子,依稀记得像是邮电部的宿舍,因为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就住在这院儿里,院子的南墙另一侧分别是第三十三中学和公安总队的后院墙。此院的大院门好像从没关上过,门口有个修自行车的小摊儿。

1 S0 J& z8 I U! }

     再向南是15路汽车的站点,一间门脸儿,好像还附加了一间简易房,上面有一面大电动钟,是我们小孩子怕回家晚了掌握时间的必看“景点”,这个站点凡有15路汽车经过都要交接份单子,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他们交接的是个啥东西,在热天里,站点儿上的人会给司机师傅准备些湿毛巾凉汽水,每到月底月初,这里又成为了月票代售点。

4 c% j% ]) b+ d, m7 [

      汽车点向南是一家不大的水果烟酒小店,紧贴着它的是一栋三开间的中式二层楼房,底下一层商店是家古旧图书门市部,好像也曾改为外文书店。

$ T( m5 G7 K- D7 |) D) b

     再向南似乎还曾开张过一家不大的家具店,再向南就是“欧亚”照像馆了。后来这家有名的照像馆好像迁到西单北大街去了。

6 ^+ j/ w; W* J- G2 |, p2 ^$ ^

     “欧亚”南面街道向后褪进去了五六米的样子,有一个大杂院,然后就是一家二层小楼,这里曾经是家私人诊所,好像是牙科,再南是一家挺大的修鞋铺,越过一道居民院门,又是一座二层小楼,印象中这小楼曾经是家文化馆,小时候还能听到楼上楼下吹拉弹唱的声音,后来大约就关张不让开了,而交给一家文艺团体使用了吧。

9 k% n0 X9 C! A

     小楼南面就是教育部街的东口了,原本这条街还是挺宽的,进口路南好像搭建了一溜简易棚,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那家以蹬三轮运送货为主的“起重社”。

4 h1 z7 b3 I, M& [

 

- V0 ]. n7 n3 t) V: U/ x/ D: S$ q

      不早了,就先说到这儿吧。算是撇块砖头打算引玉滴---------希望各位接着续,有记错了说错了的,大家随便拍板儿砖,先谢谢了哟!

, {# Z5 {# h# Z- d- o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2-8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98年的时候好像还有那个大广告牌子,后来阔路都没了。
发表于 2008-12-9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横窗先生回来!自新文化街系列文章在我站发表之后,日盼先生之后续文章,后因工作繁忙,忘却与先生联系之事宜,今日回忆西单之文实在可以算作就别重逢之见面礼也。

) e0 t7 d3 ~5 e: z9 u7 r

 

5 d+ r9 @4 Q6 }$ m+ C! d

我对西单也只有依稀但亲切的怀念,我们初中的时候踢百队杯,从丰台骑车去景山,从不走大马路,只在西单穿行胡同过去,只记得胡同里树荫遮天,两侧的宅门想过电影似的,太怀念了。

& l6 E$ ^; c) Y6 M4 h

 

5 _/ ^! K4 O. C

欢迎常来!

发表于 2008-12-9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挨着旧书店那块儿还有一家理发店。家具店那儿后来开的修鞋店。二层小楼私人诊所那儿后来还是义利快餐厅。15 路站点儿对面儿就是安福胡同。又一顺儿的炸糕也忒好吃。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8-12-9 8:32:00的发言:
6 L- D! z2 q1 [9 `4 q6 V

欢迎横窗先生回来!自新文化街系列文章在我站发表之后,日盼先生之后续文章,后因工作繁忙,忘却与先生联系之事宜,今日回忆西单之文实在可以算作就别重逢之见面礼也。

+ \# v/ \; V2 `

 

, K( v. v; p9 i2 m9 j

我对西单也只有依稀但亲切的怀念,我们初中的时候踢百队杯,从丰台骑车去景山,从不走大马路,只在西单穿行胡同过去,只记得胡同里树荫遮天,两侧的宅门想过电影似的,太怀念了。

! w1 f9 Y6 |2 e# s# A* _, s

 

% f- x$ v5 x- j" C9 H2 C

欢迎常来!

2 R* n1 u8 F6 d I5 m+ p# _% Y; I$ u

飞哥好~~~~~~~~~这么长时间没来,是得道个歉,其实心里还是老惦记着咱老北京论坛。看到这段时间又有了许多新朋友和新文章,自己还真为自己的懒惰觉得惭愧了,所欠的“债”容日后慢慢补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象刀子一样在2008-12-8 23:27:00的发言:
98年的时候好像还有那个大广告牌子,后来阔路都没了。
+ J2 ^9 F/ y4 }. O+ g) M

说的是呀~~~~~:))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8-12-9 20:22:00的发言:
/ L7 f* N# ^' c8 _

挨着旧书店那块儿还有一家理发店。家具店那儿后来开的修鞋店。二层小楼私人诊所那儿后来还是义利快餐厅。15 路站点儿对面儿就是安福胡同。又一顺儿的炸糕也忒好吃。

6 s$ p9 O# {4 }* B9 O: P3 }

谢谢路兄的补充~~~~~~还有又一顺的豆腐脑炸焦圈,三伏天儿的凉粉,嘻嘻-----说得有些馋了。

发表于 2008-12-9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9 22:20:00的发言:
) z; B3 Q8 ^5 J5 c* Z' r( A

飞哥好~~~~~~~~~这么长时间没来,是得道个歉,其实心里还是老惦记着咱老北京论坛。看到这段时间又有了许多新朋友和新文章,自己还真为自己的懒惰觉得惭愧了,所欠的“债”容日后慢慢补吧:))

! z1 k2 W3 [* u% G4 b

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0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8-12-9 20:22:00的发言:
, I+ J3 j+ Y% f2 l/ ?

挨着旧书店那块儿还有一家理发店。家具店那儿后来开的修鞋店。二层小楼私人诊所那儿后来还是义利快餐厅。15 路站点儿对面儿就是安福胡同。又一顺儿的炸糕也忒好吃。

1 H, O+ P: V6 H5 g2 _ _

终于让我找到根据了~~~那家理发馆名字是“康乐”,那家照像馆最早名字是叫“大陆”,一晚上没白费劲,呵呵:)

发表于 2008-12-10 2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10 1:17:00的发言:
5 L) ]# Z3 a2 v+ }3 J' c5 B1 P5 }

终于让我找到根据了~~~那家理发馆名字是“康乐”,那家照像馆最早名字是叫“大陆”,一晚上没白费劲,呵呵:)

' @( i3 J; B) n4 Q3 o% o0 f: S) |

      太对了!我现在走街上脑子里还老是那会儿的景象,从西单一直到宣武门那会儿多热闹啊!现在上街,就剩走道儿了,没劲!

发表于 2008-12-10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9 22:23:00的发言:
: `+ }% _1 [" ?8 [+ k# \, l

说的是呀~~~~~:))问好!

! g: \3 p& l# E" P) T

回安!

发表于 2008-12-11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续学习中~

. J) B# \$ m, S: p7 P: s( v6 h1 `

那西单商场当时是个什么样子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ushroom127在2008-12-11 22:53:00的发言:
- I( V5 @* h! W) `' Y" \) J+ p

持续学习中~

' R. c! X, c9 R9 X; ]2 A' n

那西单商场当时是个什么样子呢?

7 u' o! a% _! V* g, X

要说那会儿的西单商场可有点儿复杂了,回头再给您单说说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接着续续-----从教育部街口向南

3 | }: J7 q& x- v% Q. Z X

偶然和朋友聊起来,才又想起,那会儿的起重社也是有起重业务的,教育部街东口路南的简易棚外,除了经常排着一溜等待任务的三轮平板车,还经常会有几辆超长的排子车,地上也经常码放着带钢丝绳的卷扬机和带铁葫芦的倒链架子,这应该就是超重设备了。记得这段路的便道比其他地方多宽出四五米,也是工人师傅们通常纳凉侃大山的地方。

# ?) z: T/ C2 J7 u3 i

顺便说一下,经常在一些报纸杂志上看到“膀爷”一词,窃以为此词并不准确,北京话是应该叫“板儿爷”,原因是在过去蹬三轮车的工人师傅夏天总会光着膀子,从而也将他们称作“板儿爷”,经过后来的词义引伸,成为对夏天光膀子朋友的尊称了。

发表于 2008-12-12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12 16:05:00的发言:
. T$ { Y5 M2 I+ E, b

要说那会儿的西单商场可有点儿复杂了,回头再给您单说说吧~~~~~:)

0 E4 n# h7 g" V

好啊好啊,因为听人说西单以前挺破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妹子,西单可不破,在那个时代,西单商场曾经非常辉煌过,与王府井,前门,东四齐名,只是与今天的高楼商厦比较,味道不同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续两句~~~~~~~路兄说的那个大排子门的北头儿是两间门脸儿的裁缝铺,公家的,可以做中式服装,中式棉袄,嘻嘻------好像手艺活儿挺不错的,门南面说是大北药房,我总觉着它还开过诊所:)

2 \( V9 {6 w5 ~. O/ b7 U

再向南就是您说的那个比较神秘的院子了,里面好像是二层有游廊的木制小楼,再南面是同春堂,早年间的当当(diang--diang)车站好像就在这儿,同春堂里还老有个坐堂的老中医,再南就是日杂商店,有个旁门,再南就是藏在警察岗楼后面的小小食品店,通常关得很晚,就算淘气回家迟了,在这儿也能买点儿吃的:)

" `! w0 D5 q# W8 w/ ]8 j6 Y- C2 G/ a

这就已经到了东口了。那年汽车撞死的人就在东口,是延边朝鲜族的小青年,来串联的,来这儿投靠的是曾开过冷面馆儿的永珠他们家,鸡腿儿裤,像阿飞------

发表于 2009-1-11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单西边曲里拐弯的胡同里好像有个礼堂,常常放电影,一散场自行车都在胡同里乱钻,忘了是什么礼堂了。
发表于 2009-1-11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警察岗楼,在那时的北京马路上也是一道风景线了,现在三、四十岁的人可能都会有印象:水泥台阶、铁管扶手、圆柱岗楼、四面玻璃,警察坐在里面,中午休息,下午六点下班-----,十字路口都有,西单东南口和西北口各有一个,东口也有一个。“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要上去才能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呢,------。

( r0 u9 e* Y: F4 j

     

: _4 k3 @% a: S" S

      同春堂门口的台阶,是路人们休息的好地方,也常有老年人团聚在一起,现在有了街边长凳,反倒没有人了。

0 S3 Z* y! X1 J/ z5 s3 ^- E

 

8 k* v$ T5 W0 i) I% V. u

      宣内大街已经开拓、修理了多次了,看来还没完,不知日后还有什么规划,也是是否还能在这里居住的一大担忧。

' D2 c/ v6 e4 c; ~7 g3 v

 

8 M" b W6 P$ _2 \: t9 o( Q

 

发表于 2008-12-15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不是了,我说那同学姓马,他母亲原是国民党部队医护,特别能侃,也知道很多历史故事。

- h- {& S i N2 ?& g1 S+ c6 A

      别称先生,还是称兄吧,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先生好~~~~您说的是,要不是您说起,我还真不知道石驸马南边的中昌是本家儿:)而北边的是分号,这让我又记住一档子事儿,说那个上吊的我只是影影绰绰有个耳闻,实在是不清楚,只是再想打听也怕是打听不出来了:)

/ R* D' ?. {+ v/ T+ [

我说的那个发小姓王,是32中的:)不知对不对?

发表于 2008-12-14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回忆一直在跟着您的叙述走,中昌委托行,原来在宣内大街往南过了石驸马大街东口的路西边儿,那里面而又收旧又典当,站柜台的都是老人儿,年轻的少,实在厉害,真货假货,人家手翻腾两下,就结了。后来好像是六十年代才搬过去的,老地方成了分号,专收衣服了。您说的那地方在中昌之前,挨着起重运输社往南过来是住户家儿,我记得有一个黑大门儿,那门儿不怎么开,再往南的一个门儿就是所进口狭窄,里面宽大的两进院子,门口是一门洞儿,右手边儿还住着人家儿,那家儿的一个男孩儿,当时是三十一中的,只可惜他上吊死了,当时说是受武侠小说的影响,那会儿都看三侠五义。我也有一个同学住里院,------。按年份儿,我只怕是说着说着,跟您说一块儿去了,没准儿说的是一家儿。

8 G' v" c) d9 h" u c3 U+ Q$ @6 p

    老街坊,真正的老街坊!我不插叙了,您接着写,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教育部街路口向南,第一家是家姓鄂的临街住户,早先他家在西单左近也有个买卖。再过去就是“中昌”委托商行的收购部,一间不大的门脸,总是挂着道细纱帘,显得很是神秘。1966年文革兴起的红八月和1968年掀起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活动让委托商行着实地火了一把。许多人家的家具摆设细软全都不约而同地送到这儿“拍卖”,以至委托商行的门前马路边堆满了各式各样家具,价钱便宜得简直如同白给,其中不乏花梨紫檀等名贵上品,可那有什么办法呢?那会儿的物件儿大部分已经不受价值规律左右了,甚至它们是祸害,会要人命的,在生命和财物的权衡中,没有人会犯傻。由于“中昌”门口已经堆不下了,在向南过了马路的分号和参政胡同的宽绰处,也堆放了不少,那时的买卖家基本是不怕小贼来偷的,更何况也没人敢偷。收购点儿隔壁是“中昌”的销售部,在当时可以算做不小的铺面买卖了。听母亲说,凡是能在这儿站柜台的售货员都是很厉害的角色,不说是火眼金睛,也得说是明察秋毫,有不少人就是旧社会“打小鼓”的出身。

# P" G. B; K( S+ {% l/ W. }' t

“中昌”南面好像是处可以“帽子翻新”的小门脸,再过去是所进口狭窄,里面宽大的两进院子,曾经住过我的一个非常非常要好的幼年伙伴,我们之间的友谊让我至今也会经常回忆起来。

发表于 2008-12-20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块儿变动过很多次,头发胡同口往北曾经有过一个大院子,好像没有门,就直接走进去了,里面住我俩同学,有一个家是养鹌鹑的,他尽吹鹌鹑蛋营养高一个顶十个鸡蛋,后来那院成了液化气站,卡车拉着煤气罐出出进进,那会儿也开始用上了最老式的煤气灶。这个院子后来没有了,成了一排门脸儿,好像就是水煎包这一溜儿,是有过家具店,我觉得要是属中昌,也是后来了,因为五十年代说中昌,就指往南路西的那个。还有个理发店,后来还有个商店,都叫它知青店,西单拆马路时,元长厚还搬来过这里。

( o4 Q8 P5 m* o

挨着中昌过去,老早就有个蜂蜜店,您会知道的,现在它在对面大世界音像楼里紧里面呢,年数儿也不少了。

* W: S' B( M& Y5 F% r

 

8 g8 Y; H" E$ T" M& D" E/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0 23:13: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里头发口那家卖水煎包的饭馆早先是个家具店,也归中昌管,对不对?
发表于 2008-12-21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15 0:56:00的发言:
, Y$ K6 [+ ~1 y1 Z3 J0 s

路先生好~~~~您说的是,要不是您说起,我还真不知道石驸马南边的中昌是本家儿:)而北边的是分号,这让我又记住一档子事儿,说那个上吊的我只是影影绰绰有个耳闻,实在是不清楚,只是再想打听也怕是打听不出来了:)

$ S' w: V( l O( I4 g: Z" J9 z

我说的那个发小姓王,是32中的:)不知对不对?

4 s. S+ G" z3 U

      我接着您的往下再叙叙吧,我说我的,您说您的,这么好的帖子,不说可惜了的。

4 [ }0 o% m) Q. y6 b

      先说这上吊的,就是您说的这个院里门口那家的男孩,三十一中的初三,学习很好,后来只说是看武侠看迷了,想试试而不幸。也许是,我们去看了,他吊脖子的绳子上还垫着毛巾呢,舌头都出来了,只听一个帮忙的老头捂着他的嘴,紧着嚷:“快堵着屁眼子,别让他放屁!”当时不懂,后来才明白,北京话管死了叫嗝儿屁,真的就是那一口气啊!到底还是没救活。

' S( t" ~* y; A! ]! B% g; H$ I

      这院里有我一个要好的同学,爱唱戏,酷爱林黛玉,平时也是蹙眉抚胸病病恹恹的模样儿(装的),他妈妈知道很多老北京的故事,常常讲得我们俩眼发直,都听傻了。

" {5 ^" I0 }1 M

      这院往南的房子很奇怪的向前突出了一大块儿,几乎整个房子都在这一排房子的前面,南北面是墙,不知为什么是这样的格局,整个儿从西单路口过来,就这一家是突出来的。这里原是一家西药店,一到打烊时就挂上了门板儿,一条条的有好几块,药店早就不做了,八十年代成了一家奈克专卖店。

1 \$ V7 S9 Y% ^7 W' t' Y! V

     接下去的是我至今也没清楚的一个大红门,有台阶上去,恐怕这门在这街上是最好的了,至少在我的记忆中。印象中,这门从来是关闭的,是哪家街坊,真不清楚。

2 o/ N/ H- }; f9 v% } F

     再过来就是同春堂药店了,这药店也能有很多回忆。就在现在的北京现代售车处或说是中复电讯那简易房的方位。

; }- o+ Z& r: i

     先不说了,快到石驸马东口了,留点儿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这一说,我的印象更清晰了,咱俩说的不是一处儿,满拧吧了:)

4 ]0 u8 \ Z5 F: l# i: H

您说的是挨“大北”药房北面的黑色的排子门,挺宽的,门道里有家住户,这院儿里有个同幼儿班的淘气鬼,姓任。

& S& y6 g- j3 q2 I) y+ u) O

我上回说到的还要往北面,大约就贴着中昌,门道很窄很长,因为另一半儿是住户,进到里面宽了许多,外院只一户,姓潘,家里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

+ {) |3 J6 H1 z) j

里院儿是那个发小儿,姓王,两间西房,一间小北房,西房为正。家里只他一个男孩子,“大少爷”,老爹宠,姐姐妹妹凡事都让着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朋友好~~~~~~~~

3 ~9 p" ~6 j8 P2 ~

西单路口向西,路北有个西单剧场,也天天放电影,它有个散场门开在白庙胡同进口不远处。再向西就是民族宫礼堂了。这两家的正门都在长安街的明面上。再向胡同深处就只有新京几道那儿的全总文工团的排练场了,可这儿很少对外演电影。

( W. U; ]! I; [0 m8 a; g5 C# y

路南没有电影院,实验二小那儿有个科协礼堂,好像只是内部开会用,就连当年演内部电影特火的时候也好像没演过。

1 X1 j: P% _/ U+ J& X( |

我想您说的大概还是西单剧场。因为白庙胡同还有个小岔道能通向捨饭寺胡同。

发表于 2009-5-14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长厚茶庄向南的院子是"文字改革委员会",除四害时我去过那里上房轰过麻雀.再向南的照相馆最早叫"大陆"照相馆,我们兄妹四人和生母唯一的合影就是在那里.过了教育部街再向南有一突出的房子是"西单大药房",掌柜的姓刘是我小学同学刘兴旭的父亲,我俩挺好我没少去他家玩,后来初中毕业他好象考上外地一个水电学校我们就失去联系,也不知他现在何处回到北京没有,快五十年了真想知道他的消息,但愿我这帖子他或知情人看到使我们联系上,那感激不尽了.再向南是"同春堂"药店,因父亲学过中医我们一有病他就开方去抓药或买成药,药店我常去.马路对面是"第八零售店"是附近较大的副食店.我家住石驸马大街(现叫新文化街),西单以南是我经常走的地方,见到你的帖子不由想起往事,随便写点见笑.见您写的很细大概应该是邻居吧,希望网上还能见到您.
发表于 2009-5-24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很久没来了,每次来老北京,心里又是期待又是悲凉,尤其是听大伙儿回忆的街景儿和往事,心里总是酸酸的,毕竟那个环境回不来了,真的是很怀念~~听楼主说的西单的老街,我心里痒痒啊,虽然没有各位记得这么清楚,但我也在西单这地界儿住了10多年了,嘿嘿,不好意思,打我记事儿起也都80年代末了,您说的有些地方还有很深的印象,像什么又一顺,同春堂,印象还是很深的。有些地方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都已经变了样子。。。我只记得西单路口的东南角有个庆丰包子铺,包子铺前面是地铁口,再往南有个文华文具店,再往南有些商铺都不记得了,由于年龄的问题也只记得这么多了,见笑了,与您忆的当年有些差距,非常喜欢您的帖子,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02:54 , Processed in 1.27341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