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最早的原型是出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在法国蓬勃兴起了的各种惊险、侦探、爱情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便是其中的一员。不过它在当时其实并不是很有名的小说,甚至也不是勒鲁最有名的作品。但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却成为无声电影和早期恐怖电影的宠儿,解放前中国拍摄的电影《夜半歌声》就是根据此书改编的。在这些电影中,Phantom一直只是吸血鬼一类的怪物,电影投资者只是考虑他的形象如何能将观众吓个半死。5 ~1 V: i& Z) G/ o, t4 y
# ~/ W+ b+ y% Q7 _8 Z* U: n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安德鲁·劳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出现。5 i l5 j/ H5 ~6 Z, ?
1 ~4 j& ]& R/ `% c8 n b, R; i9 L
提起安德鲁·劳伊德·韦伯,人们就会想起《耶稣基督超级巨星》、《猫》、《艾维特》等多部世界热门的音乐剧。他所谱写的旋律超越了年龄与风格的界限,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喜爱。尤其是这部《歌剧魅影》,汇集了精雕细琢、优美绚丽、深沉淳厚的名曲,堪称是韦伯的最高杰作。就连他本人也声称:“这是一部极为成功的作品,毋须过多褒奖。” 0 f7 r& Y* M8 \+ h! b
* Q; P0 [, @: m' ]1 _/ Q: W 最初,当韦伯看过勒鲁的原著之后,便感觉到了其中的那个“魅影”并不只是一个单纯刺激观众神经的怪物,他有着过人的音乐才华,是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和歌唱家。于是,在韦伯的作品中,“魅影”便成为了一个个性鲜明、值得人们同情的悲剧性人物。( ^- W/ Q+ U$ E
, U* G) T- h5 e9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