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伯的想法可以理解 " B% |6 d- d; b0 d# V: v4 O
我不说是因为我不通。我的日常用业务书自然不在“读书”之内,这里所说的当然是闲读;最近我时间不太多,看了一些清代笔记,其中一些条目对先秦典籍三礼、尚书的考证、注疏是很精详的,作者通常是大学者,其中见解点拨可以茅塞顿开,增加对文献的认识。 ! l) I4 h/ ] U9 q, Y
比如说:
: s) B$ n2 O+ u9 X, |+ J2 E读《质疑删存》中《分野说》一条,在我的认识角度可以有助理解先周的宗法封建制; 7 e) p- S' o I Y, A* m/ G
读《识小篇》中《唐虞五服成周九服考》,我在自己的认识范围内对周代以来法律文化背景增加了一点了解; . i: R4 m/ g3 V0 z' m; Y8 I
读《读书杂释》中《康诰》,了解了历代学人对这篇文献名称来历的几种看法,增加了文献常识; " h% M" r, Z( K, t$ I2 k% R
读《九九消夏录》中《六官之属各六十说》,补充了以前对《周礼》研究的寡闻之一,收获不小;
0 X/ [; r& ^: @$ y+ @读《双砚斋笔记》中《周官多韵语》,猛省确实如此,以前竟没发现;开卷有益,增加见识。 ; e) X! a& r5 Y5 z2 g6 A' @; C6 X
其余也大多如上所述,另外看一些关于其它文献的条目,如越绝书等,但是最近倾心三礼尚书,也不说它。 # e! ?5 v2 g" T6 D# c: r
我很难说得详细,因为毕竟是学术笔记,我刚看了皮毛还没尝到肉味,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