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mizengzhi

寻找1964年入西廊下小学的同学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匿名  发表于 2007-7-5 17:09:00

祝贺楼主通过网络找到了儿时的回忆和分别多年的同学故友!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上一代人在不平凡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经历和感受,这种不平凡甚至是几近极端的磨练,但其精神充分却体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

这一点我在5月份有幸听过申自强教授(中国研究和推广传统礼仪第一人)在广州孟母堂的讲座后深受启发和感动!

申自强老师在广州讲座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轰动四座,南山石当场泪流满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7-7-5 1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楼主通过网络找到了儿时的回忆和分别多年的同学故友!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上一代人在不平凡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经历和感受,这种不平凡甚至是几近极端的磨练,但其精神却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

这一点我在5月份有幸听过申自强教授(中国研究和推广传统礼仪第一人)在广州孟母堂的讲座后深受启发和感动!

申自强老师在广州讲座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轰动四座,南山石当场泪流满面, {6 C2 a+ w. s3 Z8 [1 a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5 18:57: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6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廊下2号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宿舍,我有不少男男女女的同学住在2号大院,其中建平和保平二人是我的好朋友。有一阶段我们天天凑在一起,或游泳,或打球,上学时也是在我家集中后再一起走。他们家里管的严,只有到我家院子里才能粘蜻蜓,粘知了,摘榆钱儿,打枣,斗蛐蛐,总之可以撒欢的玩。而我的母亲一般情况下是不管的,只是经常嘱咐我们注意安全,不要打架,早点回家。我们三个当时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背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的姓名和绰号并互相考问,后来竟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

小学毕业前,保平家搬到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中直机关宿舍。我第一次徒步去看他时,他又把我送回了家后才道别。建平跟我有缘,初中、高中和我都是同校的同一个班,继续着友谊,仍然是每天先到我家集中后再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这样一直又延续了六年,建平后来对我家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也经常去建平家玩,主要是下棋一类的活动。当时物质供应贫乏,我亲耳听过他父亲发过一次牢骚:“现在的供应还比不上延安时期”。

建平还有一个大他二岁的姐姐,初中毕业就去了延安插队。建平后来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了乡。建平出身革命家庭,既充分享受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也同样被卷入了疯狂年代的激流漩涡中,付出了青春的代价。

8 h# r) h! A1 ~# x* o*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6 16:26:4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2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的白塔,残旧的胡同(宫门口三条)

0 Q! H3 ?% U" A2 P"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15:55: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廊下2号》一文所说的官园:五十、六十年代的官园体育场(西城体校),七十、八十年

代的神秘工程(传说是毛主席的行宫),现在的中国儿童中心和中纪委各占一半。

        记得小时候经常去官园体育场踢球,弄得满身满脸尘土,回家前一定要收拾干净,否则一定

挨说。我和同伴还经常跑去看比赛,没买过票,都是想办法溜进去。

        文革中彭真就是在官园体育场挨的斗。后来体育场被拆,开始了神秘的工程,周围楼房只要

能看见施工场地的窗户(如官园小学)一定严格密封,不得见光。工程后期开始绿化,拉来了很

多不同品种的树木,我院小朋友们不知深浅扛了几棵回家,准备种在房前屋后美化环境,没想到

让街道有关人员发现,上纲上线一通分析,吓得我们立马把小树偷偷送了回去。


8 D9 p" W# C2 p8 L: t" O6 d, t)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10:50:4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官园中国儿童中心内的《八国联军火烧端郡王府遗址》标志。

8 x+ Q; ?2 a% \) [6 \, h' |$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10:48: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廊下2号》一文所述的官园小学。西廊下小学在1975年改为北京市第212中学后,附近街道的孩

子们改上了新成立的官园小学。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竹院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一是不要门票,二来它是离我家最近的公园。记得那时北京冬天常下雪,气温也比现在低的多。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喜欢带着自制的冰车,跑到紫竹院的湖面上去溜冰,打雪仗。有时一天去两回,它是我童年的乐园。

h% ^# Z, m: d, P: o: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0 15:06:2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7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色不错!幽雅恬静...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物是人非----西廊下小学旧址。

与四十年前相比,基本没有变化。1975年西廊下小学改为北京212中学,后又改为北京美术职业高中,现为丰盛中学初中部。

 楼主| 发表于 2007-9-28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西廊下小学的教学楼和操场。

发表于 2007-10-2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三面红旗在2007-7-4 15:50:41的发言:
9 M1 x' B$ K; ^

转帖作家郝一星先生的文章:

! |& Y/ A1 Y2 s D4 b7 Y

                                                           《西廊下2号》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郑老。
  郑老叫郑一俊,心宽体胖,性格开朗,说话带河南口音,老伴姓赵,戴副深度眼镜,也很随和。郑老很有大干部的派头,但后来我知道,他老伴党龄比他还老,是1922年的老共产党员。郑老跟我们这些孩子是打出来的交情。我们摘了他窗前的几朵花,被他发现,撒腿就跑,郑老紧追不舍,一边追一边喊,最后我们不忍看老人气喘吁吁的样子,叫他逮住了。郑老抓到小偷反而不动怒了。他说他以前在苏联国际儿童教养院工作,那里有各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孤儿和子女,我们中国孩子最诚实,有错必改,教育我们一生都要作一个诚实的人。从那以后,郑老成了我们最信赖的老朋友。
  郑老爱下中国象棋,棋艺平平,但乐此不疲,对手可以是大人也可以是小孩,来者不拒。他手制的棋盘很别致,不写通常棋盘上的老话“楚河汉界”或“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而是自撰的两句新词———“启发智慧,联络感情”。足见老人心气之高,对我们这些少年来说很有感染力,也确实给了我们要敢于创新的启发。
  郑老的窗外是一方花圃,各色花种都是老人一手操持照料,花繁叶茂,沁人心脾,是西廊下院内一景。他种植的花不独是自赏的,昙花将开的时候,他必事先书写一张告示贴在传达室的黑板上。夏夜里人们围在他的小花圃旁,饮茶赏花,纳凉聊天。花期盛时,郑老还用毛笔在宣纸上写诗助兴,大家赏花读诗,又热闹又文雅,有善诗词的,也来凑趣赋诗相酬,记得父亲写过一首七律,前面还有一段纪事的文字:
  郑老小园大丽花盛放,可惜只
  有一枝,约三十余株在炎夏旱灼而
  枯,较去年数百朵齐放不可同日而
  语,因移菊数盆于其旁,嘱咏其事,
  遂占七律一首。
  去年枝头繁似锦,今日数朵缀闲庭。
  品极群芳霜华后,可怜朋辈早飘零。
  篱落不必伤独处,花前旧客情转深。
  主人移菊到窗前,相对秋光傲西风。
  郑老是个极可爱也极可尊敬的老人。

0 B! s+ t8 M: @

文革中以老迈之躯被轰到河南干校去了,自此音讯全无,不知所终。


% ^9 q# p0 f6 F7 T

下面这段引自《我的伯父毛岸英》:

" G g! |$ D* Y6 y' Y {4 z

【在一個夏日的傍晚,我的伯父與校教務主任(阿烈耶夫)鄭一俊一起在飯後散步。伯父和鄭一俊平時關係不錯,因為伯父的成熟,兩人討論問題有點兒忘年交的樣子。我的伯父終於忍不住直露地傾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阿烈耶夫,你說為什麼非要有領袖?我覺得人們崇拜領袖,許多時候是沒有走近他的緣故。」岸英勤於思考,經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作為老師鄭一俊早已經習慣了,可今天岸英提的這個問題不僅尖銳,也的確讓人用一兩句話難以說清楚。

    鄭一俊反問道:「你為什麼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在蘇聯各地演講時,人們只要提到毛澤東,便熱烈鼓掌,當他們知道我是中國領袖的兒子時,也像歡迎小英雄一樣歡迎我。你說我的父親真是這樣讓人們敬重的嗎?如果問我最敬重誰,我一定會說是媽媽楊開慧……」

    「謝遼沙……」老師覺得再不能迴避這個問題了,鄭一俊說,「你父親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人物,至於一般的民眾,可能沒有機會走近領袖和傑出人物的生活裡,但他們的認識和感情是樸素和真實的。至於他們對你的喜愛,那完全出於一種最自然的本能。其實,對偉大的人物,也要有自己全面的認識和判斷,就像一個家庭裡有爸爸就有媽媽一樣,一個人有優點就一定會有缺點。你懷念母親的慈愛,也會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這都是同樣的道理。」

    岸英點點頭,說:「我明白了,我要正確地認識父親,從小應當像父親那樣,立下志向。」

9 k8 ?' y& L5 f" a: f

郑一俊又叫郑义君,曾在苏联国际儿童教养院任职,后来从苏联派到新疆盛世才处工作,哪知道被康生指为托派入狱,与毛泽民等被关押数年,毛牺牲,郑出狱后背了托派之名一生坎坷。

i$ C& H0 W. P, {' Q

因为作者郝先生说郑一俊“自此音讯皆无,不知所终”,引起我的兴趣,只搜索到以上情况,仍然是“不知所终”。也不知是郝先生否可以看到这个结果?

[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匿名  发表于 2007-11-30 01:47:00
搂主好文章,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我也在西廊下小学上过学,不过比您年级低。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9月16日是个星期天,天气不好,雾,轻度污染。有点闲心,为了给我写的帖子配幅图,专门回了趟西廊下胡同。西廊下胡同已经是今非昔比,以西廊下小学为中心,西边已经是即将竣工的幢幢高楼大厦;北边(我原来住过的地方)也是即将完成的一片片六层洋楼,似带院落;东边还没有动迁;南边正热火朝天的搬家,一片狼藉,据说拆迁后,原地将建四合院。

       西廊下小学(现为丰盛中学)大门紧闭,敲了一通后,有一位校工给我开了门,说明来意,再看看我不像坏人,才让我进去。学校除校工外,空无一人,学校跟我上学时的情况基本一样,就连厕所也还是在老地方,在周边豪宅的包围中显得有些矮小破旧,但异常的亲切。很顺利的拍完照,余兴未尽,又主动找校工聊了一阵,方才离去。

       文革前,西廊下小学也有一个校工,老头,好像姓江,住在学校,除了看大门外,还负责上下课摇铃(后改为电铃),冬天也为低年级班升生炉子。文革中,学校罢课,老头省了不少的事,但也多了很多事,因为是工人阶级,复课后学校大会小会经常要请他上台讲两句话,刚开始他不会讲什么,紧张的不得了,瞥的脸红脖子粗,就会喊两句“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后来上台多了,老头也能讲几句了,高兴时还可以唱两句:“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比不上毛主席亲......”

 

上图是我上小学时的教室


$ H2 ^7 U& 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2 11:58:18编辑过]
匿名  发表于 2008-1-26 08:08:00

我也是西廊下小学的,1953年进的,今年63啦。中廊下是我丈人家,丈母娘是“王大妈”,小舅子叫铁子。2007年10月我们1959年毕业的同学还聚会了一次。会上想起了于志超。他家原住福绥境16号,文革时搬到福绥境胡同北头。我已经有38年没见着他了。有哪位街坊知道请告知。我先谢谢了!我的邮箱是;

liuchangrong_2007@126.com

匿名  发表于 2008-1-27 19:07:00

我也是西廊下小学的。1953年入学1959年毕业,今年63岁。我是偶尔进来的。说起西廊下小学很是感慨。我进校时还叫“窝头队”。学校的教室在里院的北屋,外院是清洁队,因清洁工人常吃窝头故称“窝头队”。因已有40年没去过西廊下很想去看看。去年正月初五我带了数码相机去了一趟拍了几张照片。

在这里想起了于志超,他原住福绥境16号,文革时搬到福绥境胡同北口。我有正38年没见过他,有哪位认识他请告诉我。并请转告长荣、雪松、连生很想他。您受累了!谢谢!我的电邮:liuchangrong_2007@126.com

匿名  发表于 2008-1-28 07:39:00
我也是西廊下小学的。1953年进校。1959年毕业。
发表于 2008-3-11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em01][em02][em03][em04][em05][em06]
发表于 2008-12-31 0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71年上的西廊下小学 记得班主任是白老师 当时有50多岁吧  还记得体育老师苑永康 音乐老师袁曼之 语文老师金凤   我们那时学校的足球队在西城是数一数二的  记得名字的有李公一 李建华 现在国内第一吉他手刘麟跟我同班 那时在少年宫体校足球班  还有吴建斌 刘会等等  多年了 都没联系了 那时有个叫张富强的 一次吃72个饺子 得了个外号 叫七十儿   儿时的好多记忆都跟西廊下小学有关  快四十年了 好想念那些小伙伴 
发表于 2009-5-6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墙上写有“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教室图片真的很亲切,我也曾经在这间教室上过课。记得那时好多墙面都涂成黑色当做各班的板报,我就经常根据学校的要求,在那墙面上写上粉笔字。嘿嘿,已经几十年过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校友们2010年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 {3 r: S. O4 Y9 j+ L& R

 

5 I3 Z2 c" @/ K, X6 T, C

 



发表于 2010-8-9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廊下小学毕业半个世纪的校友

[BR]    今天,偶见老北京网“寻觅西廊下小学校友”信息,尽管都是些师弟师妹的信息,仍然很高兴。我1959年毕业于西廊下小学六年级一班,半个世纪来,对母校、校友一往情深。2007年10月,在我班蒋大凤等同学努力下,实现了毕业近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次聚会,尽管当时只有十几位同学,但仍不失为一次难忘的聚会。如今我们已经联系到20多位当年同班的校友,并且实现了年年相会。现将2010年在北海聚会的录象发送,与校友们共享。[/SIZE] [BR]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有师哥师姐关注本贴。

) g( I" T5 K( \+ H" }) K

 

6 t7 O' v1 r: O' O+ q5 S9 l+ q: m: a

视频看了,很好,很清楚。

. Z5 w5 l6 d( a' }

 

R9 ^$ I$ [8 |! Q5 A0 B

祝师哥师姐们身体健康!

* W# p' u" ^7 x/ C: `

 

+ O \4 C* }: E

不知师哥师姐们是否也曾经住在西廊下小学附近?

+ d' ?" m% T) L, F1 v/ d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zengzhi 于 2013-3-1 21:52 编辑 ) P7 y& U) z* W" R5 u
" F& b( c: n  d" A: U
转载:《我住过的胡同和妈妈教过的小学“西廊下”》
! B. s1 P2 v) F/ Y2 l
 儿时住在北京市西城区妙应寺白塔旁边的一条胡同里,街叫宫门口,胡同叫西廊下。至于哪一座宫又是哪一条廊,其来历当然不知道了。
  白塔寺夹道有一个小小的理发店,我是常客。小孩子是坐不住的,总催师傅快点儿理。师傅也总是说:“理就要理好。你到大街上,人家问你在哪儿理的发,你告诉人家是在我这儿。我可不能砸了我这牌子!事情要做漂亮,最好做到极至。”今天我也有这股心气儿。现在再去白塔寺(妙应寺俗称白塔寺),那条夹道、那个小店儿依稀尚存,尽管破旧却还有那模样。
  宫门口南头儿,里边,把口儿,路西,当初有个纸铺。高高的柜台堆满了各色各样的纸,笔墨本册都会到那儿去买。今天这条街变成了一个大大的菜市场,一个地道的城中村,满不是往昔那么回事儿了。看到那家用剩煤末摊成煤饼烧炉子,倒也想起我在西廊下生煤球炉子时的狼狈:煤烟熏得睁不开眼,左手提着火钩子,右手拿炉筒子一个劲儿的跑开,躲烟呗。我上学时,还为此写过一篇作文呢,很是得意了一番。
  08奥运今年在北京举办那会儿,我特意回了一趟故里,看到西廊下胡同南半截,因为党和政府要让家家户户迎接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这年夏天里召开,结果临街被一律修成了灰墙灰瓦模样,虽然胡同照样存在着,却找不到那座几进几出我从小儿居住过的高门楼四合院了。而今的西廊下胡同北半截,被政府和开发商一块儿,官商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盖起了两片鹤立鸡群的高楼,一片楼房叫“玉廊东里”、一片楼房叫“玉廊西里”,分界线恰在我儿时住宅的南墙。谁都知道他们趁机个个没少挣,每人往口袋里捞足捞够了钱,买个美国绿卡移居国外,过几辈子没问题。
  妈妈长期执教西廊下小学的那座两层高的灰色主楼,及其整个校舍旧址,至今还屹立在那儿。它留给我的记忆却是极其复杂的。文革时,妈妈脖子上挂着校革委会写有她名字“江恒洁”并被打了红叉的大牌子,头被强迫剃成阴阳头,上身五花大绑被揪斗,被雨点般暴打,被祖宗八代的凌辱,一顿饭却只让家里给往关她的学校小黑屋里送去一个窝头吃。我们怕妈妈吃不饱,总想办法把窝头蒸得大点儿,再大一点儿。
  儿时我住的小院儿是西廊下胡同22号(红门牌),1964年以前叫11号(蓝色的门牌)。它离西廊下小学很近,都在胡同东侧这边儿,两处只隔着几道门儿。中间那几个门儿的房东,我至今没忘他们:从学校往我家这儿数,依次是马世禄先生、吴瑛琪和吴瑛美的母亲、于宗波先生。
  其中数马世禄先生家的宅第最大:他家一条甬道三套院,高门楼下,院儿里还有院儿,打开一扇门又见一扇门。1964年北京都还使用蓝门牌时,西廊下小学是8号,那9号高大门楼的两扇街门里,住的就是马世禄先生。北京一律换成红门牌的1964年,从胡同最北头开始,把西廊下胡同路东这一侧的门牌,当时全都给排成了双号。马世禄先生的宅第,一分为三,老门牌9号街门内一条小胡同里的三套院子,由北向南挨着,被编成了28号、30号、32号。西廊下小学也让他们给改成了34号。家家户户都换上了红门牌。如今马世禄先生家的28号临街西厢房三间,还在那儿:条石房基,高屋厚墙,挑檐尖顶、青砖青瓦,木梁木柱,屋里灰顶木门窗;后山墙那三扇老式窗户朝向正西,可以想见住在屋里早晚都能见着太阳。马世禄先生家的西廊下胡同28号西厢房临街这三间房,而今位于西廊下现存南半截的胡同路西最北端,紧挨着它的邻居就是马路这一侧、靠南边的西廊下小学。
从我家小院儿到西廊下小学,中间的以上三位房东,都有一个爱好:爱种树,特别喜欢种果树。他们每家门里各有一棵我抱都抱不过来的枣树,高大参天,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累累。听老人们讲,那都是房东各家当初自己亲手栽的。可惜后来全被砍了,今天连影儿都找不着了。这些年来,北京的名木古树,被戴红箍的家伙毁坏不计其数!什么好东西到了他们手里也是个“毁”,他们上哪毁哪,有多大能耐,毁多大物件。老人们不止一个拄着拐杖对我说,都赖自己上辈子做错了什么,才招致家家户户后来要受他们这份没完没了的折腾呢。
  我家院儿里住的房东,他也姓于,和刚才说的另一户院子里的房东于宗波先生,两个院儿紧挨着,一墙之隔。
  我们家住的院子,进到大门内,里外俩院落,一东一西,穿过外院才能到东院儿也就是里院儿。当初西边的外院儿从来不住人,只有一架葡萄,遮住了整个院子。东边的里院儿,北房门前两株海棠、我家住的东厢房门前有棵丁香。花开时节,满院留香。南墙根一池玉兰,白色的玉兰花,含苞待放,清雅圣洁。那时候,我们院儿的房东于爷爷还爱种西番莲:秋天把那白薯一般的块根,挖出来存在地窖里;春天再种在房前,大朵大朵的花,红的、粉的、黄的,姹紫嫣红。那叫一个轰轰烈烈!
  小院儿里的事,让我至今记忆最深的是,一进我们家东厢房,堂屋有个大沙发,破了个洞,伸手进去可以摸出一块积木或一把小勺出来。春天配眼镜,刚刚被放大了瞳孔,我就跑到里屋去焊那架装了一半的半导体收音机。这是儿时最流行,我最陶醉的科技活动了。爸爸怎么说我也不听,把我拽到院子里打了一顿(怕是唯一的一顿屁板了)。可这眼镜却让我足足戴了一辈子。
6 K% Y& {4 [% _6 e4 x6 l7 J8 G
  我们的房东于爷爷平常还爱琢磨点什么。大跃进吃公共食堂那会儿,他用杠杆链条做了一个能够吊起大笼屉的机械模型。房东姐姐是个独生女,爱画画儿,线描的红楼梦,游龙戏凤,满像样子。
  后来,一场毛主席亲自发动和亲自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革掉了这一切。小院被无产阶级专政一声令下统统没收掉了,陌生的人家接连搬进了我们的院子里来住。无产阶级向来讲究实惠,大大小小的厨房,紧跟着搭满了整个两进小院儿,没下脚的地方。我再也看不到那海棠,那丁香,那玉兰了。再后来,整个院子又给全拆了,代之以许多非洲新兴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兴盖的那种楼房,这些年来在北京纷纷拔地而起。把家产浮财、老婆孩子相继都移民到国外享福去的那些管事的(现在有的全被首都人民尊称为“裸官”),他们一阵儿一阵儿和房地产商们,举杯相庆。我只有在梦中,回忆我曾住过的文化名城古都四合院了。(作者:北京市尚公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晓中)

; N3 M8 s% U8 A+ H( L- K
发表于 2011-4-11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58年三年级的时候离开西廊下小学的

    我小时候住在宫门口四条九号,大概1954年上小学,记得当时是我爷爷牵着我的手,走近福绥境小学,可能是因为西廊下小学刚刚成立,我被分配到西廊下小学,在那里度过了我小学的三年多的宝贵时光。

( x3 k$ }! t m1 i( o

    有许多珍贵的回忆,待我慢慢道来!

6 R( j! J) R4 `. y& M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n/ L" N) T5 Z( X _: Kmso-hansi-font-family:Arial;mso-bidi-font-family:Arial;color:black">转载:记忆中的西廊下小学(一)

; M" Z3 X& k6 z& F1 h ; m E- p1 E( Y8 ]- I. I% b

" K8 Y5 K2 C+ A, w- k+ x"Times New="New" Roman"">关于西廊下小学和西廊下胡同的掌故、当代故事等,上网去搜,写它的人、文章不少,历史照片也很多。有记者卞军先生刊登在《北京晚报》写的《那人那院那所学校》和《发小儿》;) V2 `7 q5 f, V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有老街坊郝一星先生刊登在2004; I6 s' K4 s% L- _1 @! x "Times New="New" Roman"">年第58 j" I3 P3 X" R; K& Q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期杂志《北京文学(* c6 l7 C% W, b/ \! H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精彩阅读)! ?( m2 R; F) f$ @* Z+ ~ "Times New="New" Roman"">》版所写的《西廊下23 \3 E0 s8 |, k# W% s; A7 ` "Times New="New" Roman"">号》;" C+ \3 H0 D5 k& A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有老街坊马弘毅先生刊登在《新京报》20042 l/ M1 u7 Z6 i8 m9 U* r: L. q2 z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年11( a) ^, @% n; h* t "Times New="New" Roman"">月9: M- j. ~7 {8 R' T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日 Y% i5 k& _- R( }4 v( n( e2 Z"Times New="New" Roman"">写的《可否对四合院试行保护性翻建》;" e" r: ^3 R7 `"Times New="New" Roman"">有记者汤洋先生刊登在《新京报》2004/ F6 v! I" a H# L; d& t( d' m "Times New="New" Roman"">年12 _3 n/ w9 t+ Y f4 e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月229 R, ]" x4 @9 ?( I, L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日0 D1 i) {3 Y9 Y( \" z"Times New="New" Roman"">写的《院墙开缺口 & j6 L- ^! Z% Z, K0 `"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家中被搬空》(/ W/ x& [. ^; y% T3 |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图)+ C6 j7 ?! |0 I5 ]"Times New="New" Roman"">和刊登在该报2004. H U# v; r# B, V. {, K "Times New="New" Roman"">年12" J+ |+ ]7 N/ @7 E$ P" I _9 [8 I: f5 w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月25. Y" A! Q- ]1 E8 s* l, @: x4 S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日+ C* G8 Q: p! y# T, `6 h& b "Times New="New" Roman"">写的《王岐山关注马家被盗案》(+ ]# N7 Q3 B" ]8 q"Times New="New" Roman"">图,查该文被国内众多媒体转载大多题为《王岐山抓贼》);( B8 ]( ?1 k% f" S! c"Times New="New" Roman"">有记者张文单先生刊登在《华夏时报》20047 i5 ^4 \* A+ j9 V3 O, J"Times New="New" Roman"">年12! R: T$ w# o0 V2 {2 C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曰29: U6 t2 z$ \; Q0 c, y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日头版下方所写的" A6 q4 g/ P7 v' O- m; V. u/ s"Times New="New" Roman"">北京市长王岐山过问抓贼续”;& a( Z* t0 j9 Z4 P' z+ P) C2 w "Times New="New" Roman"">南京市博友" O+ e: K. q( `3 w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眼睛想旅行+ B4 G0 E" |; w" I* r" q$ m' O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写的《西廊下胡同的美好时光。。。。北京游历》(& L( V# B2 H4 Q3 g2 ^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多图);7 B( B9 ?' e, B3 P "Times New="New" Roman"">有西廊下小学1964$ m# M7 n/ x# b0 o "Times New="New" Roman"">级学生米增智先生, A1 e4 }5 x- y( B" Q% u, P"Times New="New" Roman"">(邮箱:mizengzhi@21cn.com)4 B' o; t" m+ e7 H2 |% J8 y1 } "Times New="New" Roman"">写的《 6 `. m% v& f9 x5 z8 w* V4 N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寻找1964 h9 X! `+ y& d( C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年入西廊下小学的同学》);' h6 J7 z" g" O( A "Times New="New" Roman"">老街坊' a2 {8 i, ?: B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军旗飘扬7 v$ e8 z3 V. r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写的《出生在六十年代》;" B S# Z: ]* A& _- s9 n0 Z "Times New="New" Roman"">老街坊曹伟先生写的《旧事重提》、《西廊下(* `8 R9 z0 r; }1 Q "Times New="New" Roman"">白塔寺地区即将消失的胡同)# l0 b' I3 h% w8 }# q; R/ n7 Q- X"Times New="New" Roman"">系列1* [& J: r% x* O5 x' g1 Z7 f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和《西廊下(1 h; N" w, |' l! W8 A6 s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白塔寺地区即将消失的胡同)7 G) T+ R5 X* g7 ?# h3 t "Times New="New" Roman"">系列29 v9 A- s2 @;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 L, V/ S" t$ X; T1 k! {0 _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这三篇都在曹伟先生开的博客“xiaobaiyang1117”$ F! p$ x9 s- n [) m, a( X: _, [: u "Times New="New" Roman"">与博客6 M/ n8 K3 a% H2 a" x4 n# \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小白羊1117”8 I: [. R/ ^. f* @- C! o/ b9 a- [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中);) y& K* G2 m8 \4 m8 f; k. e2 l8 N "Times New="New" Roman"">有律师李晓钟先生刊登在《中国青年报》所写的《 & P9 }* x! F9 w5 K: n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我住过的胡同和妈妈教过的小学, S& E" y, M! F5 t5 J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西廊下$ q& _# E! Q& @"Times New="New" Roman"">》;1 _4 Q2 x8 v8 N$ p: m5 ~' ^5 o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更有记者汤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纪实报道《市长20043 Q8 ?, a0 d+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年亲自挂帅帮北京西城区西廊下28* K+ k2 s: ~* h! E& E4 I- H"Times New="New" Roman"">号抓贼至今多年未果(" k$ y5 V$ k* B4 B9 a "Times New="New" Roman"">费时超过毛泽东率领我党八年抗战,美国神探李昌钰不敢望其项背!)0 t4 ]& J0 `, B: J4 v) w "Times New="New" Roman"">》;$ F) ^2 s5 s) X2 P( z6 T \9 |. F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还有西廊下小学19597 Y2 ~1 G$ a- H Y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届6.1/ R5 ^6 _& E4 ` "Times New="New" Roman"">班毕业生发表的《西廊下小学毕业半个世纪的校友》(9 d, k, C8 D! J6 ?8 M% @ "Times New="New" Roman"">视频)6 Q/ @' G: m% U+ h. r$ a; `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 & ?; Q6 i8 V1 z% q7 {! S* v# T1 A+ ^+ \" B x- g8 O& H) a"Times New="New" Roman"">等等。建议各位,把标题打上双引号,依次到百度或谷歌(google)* f9 d/ r% q4 u: M& w0 t "Times New="New" Roman"">等搜索引擎里去搜,就能看到所有内容了。

5 a2 C* j7 `1 V8 |, V& Q; |: w9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 15:23:2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记忆中的西廊下小学(二)

2 A' E. N* c$ I) V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 我们很多人,还在网上开了有关西廊下小学或西廊下胡同的博客、微博等,如西廊下小学1964, F7 E* k! D$ W, l3 g7 a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级学生米增智先生在www.chinaren.com3 J* {; L) r9 G. `, n: g# P# z "Times New="New" Roman"">上创建的《北京市西城区西廊下小学学校校友录》;0 b6 t. {6 J- Z% k* y. T% @0 G "Times New="New" Roman"">西廊下小学1965# Z+ E7 c8 j' c0 B/ r4 Y/ I( o "Times New="New" Roman"">年六年级6.15 V, Y- M5 |* F5 q! b"Times New="New" Roman"">班小学毕业生戴淑娟在* \9 J( U4 C4 w, H- v* L* N5 O"Times New="New" Roman"">网易”(www.163.com)! H0 H1 ?. Q- ^3 M% @"Times New="New" Roman"">上的开的 | R) V; M5 {8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西廊下小学65/ O# o. r8 u% Q- H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届6.1( Y- K% q2 g7 P! _; D9 [9 s/ V& d"Times New="New" Roman"">班的博客3 W/ b& u6 Y- D! i; o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及微博 …… / R# F9 u7 _7 ?) y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New" Roman"">在这很难逐一列举全。

- {6 L9 x) F6 j! a C# A1 C! Z C; V6 f7 q5 i2 K# X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作为老北京重要人文现象的西廊下,带着自身几百年的悠久历史,已经悄然进入了国民的视野,她是承载中国胡同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堪与列国首都市井传统文化结晶相媲美。事实上,现在每天都有中外人士,扛着像机、摄像机,拿着笔记本,到东距位于中南海西墙不足两公里远的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后面的西廊下及其附近胡同里来采风,深入地找那边的老北京们,了解发生在北京城圈内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里的京城掌故,正在聚焦着海内外的浓厚兴趣和目光,更日益引发了大家急切渴望抢救老北京珍贵文物、文化遗存的强烈呼声和民众诉求。希望一切志同道合者,能把自己的感想文字及珍藏的有关历史资料附在本文之后,并将所有内容,自觉地转载到本人的博客、微博、论坛等上,给更多彼此怀有深情厚谊的老街坊、老校友们,每人都能看到。十分想念大家,难忘故里我和亲人过去一直在那生活的美丽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q" w% t0 O q;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 15:40: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记忆中的西廊下小学(三)

EYQ8ng0g.jpg


 上图前面第一排左起:陈桂英、李小华、刘秀萍、王桂荣、秦向虹、崔秀棉、李华、江桂荣、王秋兰、张平、张新梅。前面第二排左起:刘蒂芬、高惠英、刘洪珍、张瑞华、张玉萍、姚老师、赵嘉懿老师(住家始终在红门牌西廊下胡同42号即蓝门牌西廊下胡同5号里院北屋)、苑老师、校教导主任孙主任、赵老师、戴淑娟、杨杏暖、陈二菊、田桂兰、朱兰香、朱淑凤。前面第三排左起:张铁民、严世刚、王喜军、侯亨先、苏长山、邵敬州、魏中明、张宏才、刘立生、傅士奇、韩志强、洪大亮、夏桂春。最后一排左起:李文成、吴泉民、初培江、程洪斌、陈春琦、赵洪朋、孙乃玲、陈玉正、郭文斌。(北京市西城区西廊下小学1965年夏天六年级6.1班小学毕业生戴淑娟 2012年供)

I7 P- `6 Y, w4 r$ D% z9 Z 1 u' e% g3 P1 l0 [/ J" a& ? T;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 16:04:5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3 08:38 , Processed in 1.23520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