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6-30 0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 \* ]3 X" Y

回忆机院附小老师二、三事

; Y8 N* Z8 L$ i* |1 f

音乐老师——郭玉英

: u1 `( A% }. V3 e' E+ B

    这是和我接触最多、最亲近、最密切的老师之一。三年级时,我开始和郭老师学习手风琴,但当我真正开始练琴时,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不喜欢。

+ R9 d6 q8 v) S4 h' L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我就开始在音乐教室里枯燥地练琴,窗外的操场上传来同学们玩耍的喧哗声,耳边还不时传来田径队活动华老师铿锵有力的喊号声。

, n& i$ }$ _4 Z) f

    我本来就是一个好动、坐不住的人,而此时,却要呆呆地坐在教室里一个人孤独地练琴,练习拉风箱、弹贝司、弹键盘、双手配合,虽然在练琴,但心却早已飞到了操场上,一心想着参加华老师的田径队(高我两年的姐姐此时正在田径场上欢快地训练着)。但就是这样心猿意马的练琴,由于郭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且方法得当、要求严格,我还是跌跌撞撞地学会了一些曲子,并开始简单的给合唱队伴奏了,后来手风琴队伍又加入了两个同学,三个人每天说说笑笑地练琴,日子倒也过得很快。以后,每次的红五月歌咏比赛几乎都是我们三人一起伴奏,我们三人唯一同台合奏演出的曲子是雄壮有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 A2 K6 K9 n, \8 s5 p3 |. X

    升入高年级后,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参加了华老师组织的田径队。田径队每周活动两、三次,而自然与练琴有冲突,凡遇这种情况,当然是手风琴给田径队让路啦,郭老师有点儿懊恼的说,早知你这么喜欢田径,就不应该学手风琴。说归说,但只要有时间还是要求我去音乐教室练琴。每年一次的红五月歌咏比赛时,我的大名还是要列在郭老师的合唱团名单中。四年级时,我还给我班的合唱伴奏了两首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二小放牛郎》。

, ^" M& `% K9 K, y0 |: r2 g

在即将毕业之时,郭老师怕我中断练习,还把我和其他班的一些同学,介绍到少年宫,而我只去了一次就不去了。自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终于不用练琴了。

( ^5 }: y* l5 v- n; _0 p7 o

    再拿起琴时,我已经是一名知青下乡几年了,或许是受了同学拉琴的感染,我才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一个手风琴的特长,于是探家回来,把我的12贝司红色的意大利小琴背到了黑龙江兵团,琴虽小,但清脆的琴声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犹如“天籁之音”,给我带来无尽的快乐,我开始喜欢上这小东西了。这时,我才感觉到郭老师一片苦心,当初如此耐心地教我练琴,是多么的重要。

$ I- {. j3 P% U4 W7 R

    现在,我的这种爱好还在继续,为此,我要深深地感谢郭玉英老师, 感谢她给了我这么令人快乐的爱好。

+ n: p( s. A# c; X

    恩师永难忘!

" S0 c' _7 d# U) W

体育老师——华秋岳

/ `5 v8 j, L' p5 x3 J! z

    华秋岳老师大名鼎鼎,是我校许多学生崇拜的偶像。华老师身材修长、体型健美、气质儒雅、职业素养极佳,华老师对学生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向,这也是许多同学喜欢他的原因。我因体育而喜欢他,又因他而更加热爱体育。上到高年级我终于加入了田径队,实现了我的梦想。

2 e: y" p: f4 X0 P( O* ~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生龙活虎,田径队、乒乓球队、体操队、足球队、垒球队等参加者众多,回忆起来,同学们如数家珍一样。华老师训练的项目追求完美、追求极致。我印象中,凡参加过乒乓球队训练的同学基本功都很扎实;体操队训练不逊于少体校水平;足球队和垒球队更是强项。不知道华老师怎么能有这么充沛的精力?

4 r) N3 @( j0 F$ Q; h# \" a3 g

    冬季的长跑训练,华老师给每位田径队员发了一个长约8公分宽约3公分的万米长跑记录的自制小本子,要求我们把每天的长跑米数记在小本上,谁能跑到万米还要表扬奖励。于是,每天清晨6:30分,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在在华老师的带领下就出发了,由机院北边小门出发,沿着水碓子的小河跑,最后从机院正门进入。想想看,一个老师带领着一队小学生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中奔跑是多么有意思呀。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增加的腿部力量和奔跑速度的训练,华老师要求我们练习双脚蹦石凳练习力量、双腿原地蹬三轮练习速度。学校的石凳约有一尺多高,蹦起来还确实有难度,但我每天都争取蹦100下而中间不歇气;同时,为提高奔跑速度原地练习高抬腿蹬三轮。

$ w/ |7 `1 [: t" z) o

    冬季举行跳绳比赛,华老师告诉我们练习用双脚蹬三轮跳绳,而不是双腿蹦着跳,这样速度会提高。在这最后一次的跳绳比赛中,我半分钟跳了125个,一不留神得了个第二名。更搞笑的是,时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在本单位不分年龄组的跳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且仍然是半分钟125个,有好事者替我吹嘘说,我跳绳的速度快得不能用人脑计数得用计算机计数,中间休息时,还特地带着我到其他办公室转悠,表演跳绳绝技。

$ v, i( V. l( p9 }0 M

   学校开展的手球活动,是我们初步了解大球运动的开始,有一个阶段,手球运动在女生中间开展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我班的手球队员按现今的说法,堪称最佳组合,六人中,一个守门员,五个进攻队员配合极其默契,战斗力极强,输赢虽已记不得了,但还记得曾经和老师举行过友谊赛,为安全起见,华老师还把我们战斗力极强勇猛拼搏的队员换了下来,这当然也包括我,取而代之的是较温和的替补队员。手球运动激发了我们打球的热情,六年级时我们六人中的四人参加了先农坛北京少年业余体校的篮球训练,这项训练终止于文革。

3 Q$ Y+ f; v1 |6 A4 F

    我最有成就感且至今引以为骄傲的是跳高,我在66年的全校运动会中,跳到1.20米,当时的情景犹如昨日:横竿升到1.20米时,跳高场上只剩下我一人,同学们都来给我鼓劲,说如果跳过去就是“等级运动员“了,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试跳第二次终于过去了。偏偏这时,一切还都没来的及,华老师突然出现了,他像个严厉的法官,拿着尺子来到横竿中间丈量,于是,横杆上升到了准确的高度,但我的运气很好,起跑—加速—弹跳,瞬间,我完成了这一历史的跨越,同学们为我欢呼起来。后来,华老师为我办理了的少年级运动员证书和证章(至今仍然保留着)。为了我能有更好的成绩,华老师还特地借了我一双跑鞋,专门练习跳高,我也确实不负厚望,训练已能跳到1.30米,我很想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比赛,获得名次,但这已经不可能了,文革开始了,珍爱的跑鞋在妈妈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还给了华老师。

& x8 {1 ]% Q( o m" I8 o0 w" |

   至今,跳绳和跑步仍然是我锻炼的保留项目。

& E4 W; T& [& s. h1 X8 l# p* K2 Q

   现在回忆起来,像华老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体育技能全面且卓有建树的体育老师并不多见,我有幸在少年时期遇到了这样一位优秀、敬业的体育老师,校友们大概也与我有同感。本次机院附小411师生重聚首,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都希望能见到华老师,并与心中的偶像合影留念,虽未能如愿以偿,但在论坛上看到照片上的华老师精神矍铄,依然像当年身材挺拔,我感到很欣慰。

: b/ G M, h9 Z9 C1 e

数学老师——栾兴家

5 }6 O+ B; z- k5 O3 l- J1 F' u

    栾兴家老师是我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我的印象中,栾老师性格开朗活泼,阳光帅气温和。有一阶段,我的数学遭遇瓶颈,栾老师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把我和另一个同学带到办公室吃小灶,耐心的讲授,并当场在老师身边做题,经过一段短暂时期的补课,我的数学成绩很快就上去了,还得了不少红五星。

/ d2 b0 H- U+ a1 b

    尽管,我与栾老师接触并不多,但他对我的帮助至今未能忘记。

8 C5 {+ F& \( O9 W' B

            ……

: f; M9 g5 \9 S6 G5 m( {3 F

    我们这届学生是在文革期间升入的中学,中学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所幸的是,我们在机院附小接受了完整的六年教育,所学的东西终生受用。

) k; z G+ E$ q" N: A

    我的可敬的老师们,我衷心地感谢你们!祝愿你们健康长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6-30 0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童在2009-6-29 8:38:00的发言:
* s2 \/ V+ G5 s

这批照片确实非常珍贵,希望校友们和老师们能为它们配上合适的说明。

' W8 b" R. [2 S( v% f

童学长,在人民大会堂照的那张后排右面是谭校长?

: Z; C# L' U4 w6 i# K* Y

 

% W" Z4 s" Z8 v+ i+ e+ i8 v' O% d9 T

听松学长, 我们坛子有个置顶的功能就好了. 每页留出最上面5层楼给编辑部发通告和一些校友的

! b9 r2 R! i* X; J' _, W" N, V

精华文章用.省的大家楼上楼下找贴子怪累的. 不知掌柜的有没有时间做.

发表于 2009-6-30 0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ll__right在2009-6-30 2:54:00的发言:
$ i, N z5 E$ [0 T

童学长,在人民大会堂照的那张后排右面是谭校长?

4 B( i% V. T( E5 V. g

是的,看到谭校长了。但其他照片上的很多老师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29 22:48:00的发言:
9 ?' x: j5 x0 ^: ?# R" }8 d

 向听松大哥学习。

* d0 g8 n% y$ v9 {5 z

 听松大哥,这种媒体链接,建议把“自动播放”对勾点掉,不然,不退出页面就会不停播放。

5 Q, \( Y. M& w0 [6 v; y6 y7 k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mtbf.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 o% N2 t3 M4 e3 C

请教心一,还有xingjianjun两位:

) Y# C# y4 A* i+ T2 S

我试了还是控制不了。我选主题时,xingjianjun知道这个软件,可能没有注意是否有按钮设置,只注意是否能在网上能发表了。看二位还有什么方法。

+ `3 w4 C9 m& P& ] D- `" d. V

 

发表于 2009-6-30 0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老照片,我这里留有同班同学的珍贵的少年足球运动员证书,尽管有些破损,随主人到陕西插队、工作、到调回北京而没有遗失,也弥足珍贵,建议收录到411资料中。他也是最早的411志愿者之一,其哥哥是我院的体育教授(照片已同时发给雨中漫步)。
发表于 2009-6-30 0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松大哥,

" C8 f; E6 ^+ s2 G9 T! e7 |

刚才测试一下,不太成功。老北京网在链接媒体文件的时候,会自动添加一些代码,有时效果不错,有时候就不行,还有时候画蛇添足。

2 r2 k; A, p) y$ [+ w1 H4 m

有一种解决方法,flash文件可以添加“启动”“结束”这样的操作按钮,在制作时加上。我没做过这种东西,不知你的制作工具是否可以方便做到。

' G0 ?; l* q0 `* e

 

发表于 2009-6-30 0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09-6-30 6:52:00的发言:
整理老照片,我这里留有同班同学的珍贵的少年足球运动员证书,尽管有些破损,随主人到陕西插队、工作、到调回北京而没有遗失,也弥足珍贵,建议收录到411资料中。他也是最早的411志愿者之一,其哥哥是我院的体育教授(照片已同时发给雨中漫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84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M0 k2 A6 Z, f# |0 t

 

5 B# e4 l9 ` a; [, i* s+ j& V/ s

老高,还有徽章呵,可惜我的已经都不在了。

发表于 2009-6-30 0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29 7:07:00的发言:
, j c) N/ f' z7 Z$ O9 P# S" I" Y' g8 t

 附小的牌子,机院门口。是否,那时人们不是太喜欢在附小门口照相?

! y+ R s- _, q2 u5 U+ L

我翻拍的老照片中,只有这张右起第一人是我的第一位班主任杨洁兰老师,待她出院赶紧要拜见恩师去!

) L8 H3 t. _0 D5 r

前面几张多有照片提供者丁锡珉老师。

发表于 2009-6-30 0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6-30 7:09:00的发言:
) V K" k' W* m

 

5 z* f3 x7 e5 h1 S! n; s0 c* S

老高,还有徽章呵,可惜我的已经都不在了。

f9 V: d2 |8 u3 [% n$ ]

 不是他,上边有说明。

- q3 c& }- {0 K" w% f

 盖章挺气派,书写不太严肃。

发表于 2009-6-30 0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6-30 7:09:00的发言:
: S; m2 m; q2 Z8 v

 

l# j" i, V; @- G" z d- s

老高,还有徽章呵,可惜我的已经都不在了。

7 \8 O6 `7 w- k

老三兄:

3 y y Q. e. }3 @7 L

我这位同学还保留着珍贵的附小校徽,他是为我提供设计411纪念章专程从南城到我住的东郊的。附小校徽我实物见到两个,漫步还有一个,品相较好的是beiwei保存的那枚。

: N: f5 ~' y: T. U5 v* x' p. T

这位老弟还保留有其它证书,与机院文革有关。真是位有心人!

发表于 2009-6-30 0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30 0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30 7:25:00的发言:
z2 J) z3 G7 S9 Y

 我咋觉得不是他? 相貌,名字。

0 |$ D3 j; k+ ~' J2 L& P$ a

不该有任何疑问,他也住过平房的母子宿舍。那时他在同龄人中人高马大,还没戴近视镜。你从我班同学合影的照片中可找到他。

发表于 2009-6-30 0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刚才还没写说明文字,我认为三哥说是你。

- C/ s6 X+ t$ w( @+ v0 r

有时前面发帖的人编辑修改,后面楼层人先说的话就对不上了。

发表于 2009-6-30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xingjianjun在2009-6-29 22:45:00的发言:
       古刹听松:  感谢知青楼楼主校友心灵之花,以及m马达,千秋雪,善若水,草根人生等校友网友提供的珍贵资料。此片是早期几位校友网友的共同心愿,即做一个北京知青为主体的动画图片回顾,也同时感谢xingjianjun校友的大力技术支持,做动画我仍然是个初学者,有问题请大家见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022221250097.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q2 D* N5 p5 j, C8 ^

首先谢谢听松学长采用了我拍摄的照片。

/ O( E+ o7 r* W) s2 y* c, F r5 n5 m

等有时间也请xingjianjun校友帮我班制作班级像册,照片整理后发给你。我既是班级活动的召集人,又是拍摄者。

" ] b4 d F' B: q% E

在此先谢谢你啦!

发表于 2009-6-30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30 7:44:00的发言:
3 A& G- V- k* E7 O" L

你刚才还没写说明文字,我认为三哥说是你。

" X6 ^% m7 H. ~' Q; Q

有时前面发帖的人编辑修改,后面楼层人先说的话就对不上了。

7 b% n$ w# @! h, h! `% E# r9 Y2 K9 _

所言及是,是我没表达清楚。今天约了有关人员理清411帐目,算是善始善终吧。

发表于 2009-6-30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再别康桥在2009-6-30 1:22:00的发言:
  + r( ?+ s2 |7 Z6 K0 W

回忆机院附小老师二、三事

% ^$ R& P, v1 p f h5 n& T

音乐老师——郭玉英

8 \ N0 P6 n, e& L

    这是和我接触最多、最亲近、最密切的老师之一。三年级时,我开始和郭老师学习手风琴,但当我真正开始练琴时,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不喜欢。

+ P9 Q7 u" Q2 `/ g0 g9 W

... ...

& G8 a- r0 {" J( U, S

    再拿起琴时,我已经是一名知青下乡几年了,或许是受了同学拉琴的感染,我才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一个手风琴的特长,于是探家回来,把我的12贝司红色的意大利小琴背到了黑龙江兵团,琴虽小,但清脆的琴声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犹如“天籁之音”,给我带来无尽的快乐,我开始喜欢上这小东西了。这时,我才感觉到郭老师一片苦心,当初如此耐心地教我练琴,是多么的重要。

" c- w1 K& U* b' m) R k2 B' `4 P

    现在,我的这种爱好还在继续,为此,我要深深地感谢郭玉英老师, 感谢她给了我这么令人快乐的爱好。

/ g/ j2 o4 ]% w- w

体育老师——华秋岳

3 ?1 i. A+ m9 C4 ^

    ... ...上到高年级我终于加入了田径队,实现了我的梦想。

0 z3 x6 i- p1 d3 r* K+ k3 G

 

+ W9 W& n- V O

    ... ...

; R& X2 l0 d! e" r

   学校开展的手球活动,是我们初步了解大球运动的开始,有一个阶段,手球运动在女生中间开展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六年级时我们六人中的四人参加了先农坛北京少年业余体校的篮球训练,这项训练终止于文革。

+ w$ F# L; Q/ F8 y2 S

 

8 G, L, S4 J9 r* H

    我最有成就感且至今引以为骄傲的是跳高,我在66年的全校运动会中,跳到1.20米,当时的情景犹如昨日:横竿升到1.20米时,跳高场上只剩下我一人,同学们都来给我鼓劲,说如果跳过去就是“等级运动员“了,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试跳第二次终于过去了。偏偏这时,华老师突然出现了,他像个严厉的法官,拿着尺子来到横竿中间丈量,于是,横杆又上调了一点儿,但我的运气很好,起跑、加速——“蹭”的一跳定乾坤。后来,华老师为我办理了的少年级运动员证书和证章(至今仍然保留着)。为了我能有更好的成绩,华老师还特地借了我一双跑鞋,专门练习跳高,我也确实不负厚望,训练已能跳到1.30米,我很想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比赛,获得名次,但这已经不可能了,文革开始了,珍爱的跑鞋在妈妈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还给了华老师。

, z9 P* H' Z* ^& r

   至今,跳绳和跑步仍然是我锻炼的保留项目。

/ t- i3 g# K) f4 G" }$ K$ Y: [

...

" ]: n% k. _1 l

数学老师——栾兴家

" p& }% {8 }. R& ~

......

$ @. Y7 t" c1 Y2 ^' \8 B5 Q: a. f

我与栾老师接触并不多,但他对我的帮助至今未能忘记。

+ p- m5 A. _; d i# @4 E

            ……

; ] i* n* z1 @& J. L4 A, i- w9 y! k

    我们这届学生是在文革期间升入的中学,中学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所幸的是,我们在机院附小接受了完整的六年教育,所学的东西终生受用。

+ o% \$ b. o1 V6 s* ^

    我的可敬的老师们,我衷心地感谢你们!祝愿你们健康长寿!

4 ] |5 F% `) ?- n

  从文字和珍贵程度,三篇加起来才顶得上孙树林叔叔那一篇。

l8 e& t) S- Q. q* H$ A- U0 w

  你们同学一定看得出你是谁,我只能判断你比我大。

% j! e7 Z6 U3 g* L; a; n% E

  我也参加过歌咏队,只是其中平常一员。

, t1 H0 p! ]. u9 H0 [7 j$ }

  手球好像是第一次在帖子里提起,值得专门说说。

# }& ^- u( Z$ n- k4 L+ n5 j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30 6:55:00的发言:
! q5 K8 [4 {( M1 |/ @4 |

听松大哥,

3 o( v# d" N1 L% N6 W; E

刚才测试一下,不太成功。老北京网在链接媒体文件的时候,会自动添加一些代码,有时效果不错,有时候就不行,还有时候画蛇添足。

. j) A! l9 i0 J Z; n, B

有一种解决方法,flash文件可以添加“启动”“结束”这样的操作按钮,在制作时加上。我没做过这种东西,不知你的制作工具是否可以方便做到。

+ V9 c; B3 q4 D8 E) ~( ^

 

; C- h" M4 V4 s3 K! [

我制作时也考虑这个问题,这个软件提供的是模板,没有一般视频启动和结束的按钮。以为发布时,对方能自动加。可是没有看到。我也是第一次做动画,我再仔细看看。

发表于 2009-6-30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ll__right在2009-6-29 22:18:00的发言:
( k Z3 ?$ x4 d% b2 x0 p

 谢谢雨妹, 若成立校友会秘书长一职非你莫属.  这几天没来只见楼层不断看长,学弟/妹们一个赛一个能干.

; O) ?+ f4 q" X* Z

学长们也都来冒个泡真热闹啊. 车学长的照片没上? 雨妹说我远景照的不行,一会来个近的.有心脏病或不喜欢

1 j% t7 o2 Y& D+ I- M; g1 Q

的说一声我立马删.哈哈. 写怀念孙叔叔一文的校友借用"再别康桥"为笔名可见对小学的深情厚爱. 我也别了一次

" ?) w" e* c, ^4 a% a/ [2 j/ I

康桥一会上一张.对了,能不能编辑部也来一个"再别小猪店"什么的,和徐大诗人一比高低.(千万别把店写成圈

: y/ ]# w+ J2 ]$ o; S I/ {

那我们就惨了).哈哈. 两张照分别是60KB 和 100KB 不知效果如何.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199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c( G: w$ [; Y0 s

第一张照片有点恐怖,请删了吧!

发表于 2009-6-30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9-6-30 9:10:00的发言:
% g. x5 \$ S* L% {* l

我制作时也考虑这个问题,这个软件提供的是模板,没有一般视频启动和结束的按钮。以为发布时,对方能自动加。可是没有看到。我也是第一次做动画,我再仔细看看。

5 {: `+ F3 e- h( G

  还有间接解决的办法,可以只给出网址,

# i; V0 N: r3 j

! R1 E, |9 L ]) \7 ^

 http://www.flash8.net/uploadflash/52/flash8net_51996.swf

2 N! N K; @4 J7 t6 O

 

( c$ G# `8 E5 G0 n

 或者先新发一个帖子,在此给出链接:

# h: H' P3 y) l4 h

 

/ z$ O0 A9 O8 w; R% v

一代知青--往事并不如烟(动感画册)

t1 y3 }* G7 k, [7 e8 v2 p

 

发表于 2009-6-30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Q; W9 [! f& i! @7 C

转过来一个老北京网今天刚发的帖子,专业水准的,下面有说明,大家自己看吧

0 c9 b; c6 b9 o$ l7 c! p z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16&ID=47847&replyID=47847#editform

/ E. f- J, B% {) M8 t# j" T

 

" t& y+ ?$ p8 e

5 x+ Y( W2 d$ t0 H2 }3 y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京琐忆昔话在2009-6-30 7:38:00的发言:
# ~3 @6 M- m# v# }3 u1 m




















2 @1 u6 ^0 s( s














) y) x) W, {1 Q; P

 

, \3 z8 ]. X4 S0 E


 

* B5 a6 C4 X1 f4 ~: v$ @

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张爱玲
对大多数人而言,天安门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组观念上并不算新鲜的“老照片新拍”,因为天安门而意外地被纳入“主流”,在建国60周年前被人关注起来。拍摄者黑明却毫不掩饰:这跟自己的初衷没有太大关系。对于一个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外乡人,或多或少地想要确认自己和这个城市的某种关联,黑明说他一直在寻找对北京的表达。几年前,当从相册里翻出不同时段在天安门前的留影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请那些在天安门前留影的人回到这个“最具有政治意义的”空间来,重新拍照,以呈现时代的变迁。为此,黑明在北京一家晚报上刊登了启事,寻找100个(组)曾经在天安门广场留影的人。
王嫒香、朱荣曾1963年在天安门前相互依偎着拍了张照,她们是好姐妹,也可能是关系要好的同事。老照片中,穿着笨拙的棉衣掩饰不住年轻的张扬,围巾的不同戴法、两人故意注视远方的神情估摸着是当时的流行。在右侧站立的姑娘微微卷起的发梢也会让人猜度一番。这样的迷人确实和时空的距离有关,但更多的是质朴与真诚。而当年那些身穿军装、手捧红宝书的小姑娘,几十年后捧着红色存折、红色退休证,微笑着齐聚天安门前时,却不得不让人感叹什么叫时过境迁。面对这样的新照片,我们好像能听到照片外有人在喊“嗨,看这里,笑一个”,却无法去端详那些时间留给她们的道道划痕。

0 a: W% b! o l7 Y" B

在一张注明1982年北京天安门留念的老照片上,小姑娘婷婷双手插兜,脚丫一前一后地拧着,一副得意、可爱的小样儿。这是一张黑白照片,但透过她志得意满的神情,我却似乎看得见她正穿着一条当年让我痴迷的粉红色长裤,那个顽皮的姿势大约也不是大人教她摆出来的。27年后,婷婷在同样的位置上,按着老照片摆出近乎同样的姿势,脸上却是一种难以看清的躲闪,好似那一瞬间她不是她。

5 X$ D( K; R4 b) `5 }( m# p' G# j/ A0 M

6岁的东北姑娘耿楚涵有些紧张地背着手站在天安门前,那是1986年她第一次跟爸爸来北京,“那次除了在天安门照了一张像,还在动物园照了一张。”2003年耿楚涵从鞍山师范毕业后,便自作主张地跑到了北京找工作。她现在就职于一家网络公司,月收入三四千元,除去1000元房租,1000元吃饭,交通、通讯等开销,所剩无几。但她从没打算回老家生活:“我们当地的发展很慢,回去工作更不好找。很多国有企业的职工都下岗了,我爸妈工作了30多年的锅炉厂,好几年前就改制卖给了私人,几千名职工一次性买断工龄。我爸是1968年上山下乡的老知青,当年还是生产科的科长,2002年买断工龄的时候,总共才给了两万多块钱,现在全靠打工谋生,养老和医疗也要靠自己。我妈也是。幸亏我家就我一个孩子,压力还不是很大。”耿楚涵已经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先生是东北老乡。“北京的房子实在是太贵了,根本买不起。北京户口比房子更难实现,房子有钱还可以买到,北京户口想买都没地方买。”

4 r% J- |1 H @( s

如果没有更多的文字,观看总是存在误读的。也许按照黑明的设想,当跨越时空的两张照片被并置时,这种对比本身便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观察方式。黑明相信,当这组照片被规模(数量和体量上)呈现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共鸣和力量,就像他一次次从4×5相机的另一端凝视着人物、环境等表象下的变化,一次次所受到的感动与震撼。

发表于 2009-6-30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30 9:10:00的发言:
- P& d* { P$ b4 C8 P

  从文字和珍贵程度,三篇加起来才顶得上孙树林叔叔那一篇。

E: @( \0 S; R! C4 Y

  你们同学一定看得出你是谁,我只能判断你比我大。

' J- X) v6 H `* A% P) S, ^

  我也参加过歌咏队,只是其中平常一员。

`! }6 p8 G) G7 G2 n( S1 ~, }

  手球好像是第一次在帖子里提起,值得专门说说。

1 w# h1 _, d* e1 i7 n) o0 a

 

1 |5 b" ^# O# H6 i P

 

( v2 U) O+ B. T9 y

     学友所言极是,评价准确,只能如此啦。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将不断淡化,所幸的是,我写了出来,这段纯真的记忆保留下来了!

发表于 2009-6-30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6-30 7:09:00的发言:
; g1 `! D6 p3 L% m3 A7 A W

 

4 Z) F) d9 O" [& q. Q5 o

老高,还有徽章呵,可惜我的已经都不在了。

/ Q) j0 U/ U/ h3 j+ i0 {

 

& B {4 k6 h/ R& E

         我的证书、徽章都在,但我不知如何上传照片

发表于 2009-6-30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6-28 20:19:00的发言:
  , u7 \" B5 u. B! p! B

                                        说 孙 树 林 师 傅 fficeffice" />

+ p# }, }' s1 q

 

. A3 O( b9 s$ P7 q! V3 _

一清早打开网络,就惊讶又兴奋地看到再别康桥所写的《孙树林叔叔今安在》。惊讶地是40几年后还有人关注一个似乎最默默无闻的烧锅炉师傅,兴奋的是在附小,好人是不会被冷落的,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当然啦,两股情绪绞在一起,又有些苦涩。

1 {( c' ?& V9 w' K( [ ^

我虽然一直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真正血统”的机院附小人,但对文革前的孙树林师傅并不熟悉,甚至并不知晓,因为他只是很多为我们默默服务又尽心照顾的校工之一。

* F5 Z1 E! O1 m" |- G) A' s

其实,我们和孙师傅这类人朝夕相伴,近在咫尺,广受惠爱。 

, O0 o! d/ o1 N% N( |

  我们进校后,课前课后,课外活动之余,会自然而然地拿出缸子在走廊的保温桶前接水饮用。当时我们人小,很爱幻想,甚至想入非非,上天入地,就是没有想过眼前的现实:我们是怎样喝上热水的?偶尔在头脑中一闪,随即就想当然地认为就像洗澡堂的热水,像冬天的暖气水都属于“自来水”,唯独想不到这全是孙师傅他们大清早开始一担一担挑来,一车一车推来。只不过他们是在我们到校前,上课中,不声不响地为我们烧水,送水。看来眼不见不一定都不为实。

/ x1 _" i. A2 ]! E/ s$ ^2 I5 I

  后来,文革中“复课闹革命”,我们这些闲呆了一年有余的学子(差点成浪子),终于情愿或不情愿地回到校园,原来最“火热”的食堂和锅炉房停火了,再也没人送开水,而保温桶不是被砸坏,就是丢弃在墙角。孙师傅不用送水了,但他似乎并未感到丝毫的轻松,我们常常见到他捡拾被损坏的桌椅的残胳膊断腿,修理砸坏的门窗,浇树,打扫里里外外的垃圾。在校的几年中,我没有和孙师傅说过话,甚至不记得孙师傅说过话,出过声,因为他总是在身体力行,埋头干活,以实际行动为师生为学校服务,

; I% k, H6 x, |; K( t

后来,的确像再别康桥所言,孙师傅也未能幸免遇难。那跛瘸的腿就是活生生的见证。回忆这一段是痛苦的,但又是绕不过去的。孙师傅所受的苦难不用说是难以言表的。我曾说过,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喜欢胡思乱想,却不善动脑筋思考,又加上惶惑。我们当时无不怀着“阶级义愤”,同仇敌忾,把小拳头攥得紧紧地,胳膊举得高高的,口号喊的响响的,以表示对“坏人”的愤慨。

# b7 s0 n. T. q$ v

就在我们振臂高呼时,我突然发现,在人墙的后端,站着我们的同班同学,孙树林师傅的亲女儿,她的表情极不自然,不得不随着人们举臂,嘴也在张合,但被巨大的声音所淹没。

( q7 h% x9 W; p( C

我突发念想——今日的她不正像昨日的我吗!只不过我侥幸没有像这对父女这样,面对面地“对簿公堂”,而明日的我又怎知不是今日的她呢?而且说不定还会更近距离,会唇枪舌剑。。。。。

* }0 }8 p3 Y" [, s$ l; f9 m3 i

这一天的情景不知是否成为日后造成孙树林师傅断腿的至因之一。

2 q/ e9 K3 L0 P" x# t3 z5 e6 g

似乎从那些时日起,我从一个不管酸甜苦辣的孩童,开始学着思维,揣摩,以与年龄不大相称的方式行为做事,思想。。。。。。

- B# H! N+ d- x& `1 a+ U0 i

  

* \5 M4 `& \( A" W$ y

几十年未见,也无音信,不知孙师傅状况如何?希望他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6 o( e7 `" L% | q# D7 E) |4 E) I

  (拙文极不“成熟”,只可入另册。)

! s# @) I$ Y2 A, I

 

, l5 M% _/ e- @- M& B

        冬虫夏草校友:文章写得真好,你写得正好是我最想知道的,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孙树林叔叔,如你所说“好人是不会被冷落的,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谢谢你!

/ p3 m& F9 s/ I$ n2 m2 ]

 

发表于 2009-6-30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9-6-30 9:10:00的发言:
' M' x" Q# F. m+ }

我制作时也考虑这个问题,这个软件提供的是模板,没有一般视频启动和结束的按钮。以为发布时,对方能自动加。可是没有看到。我也是第一次做动画,我再仔细看看。

& \1 Q+ r. L/ F3 D6 B

我刚试作了一下,在制作时可以加上启动和结束的按钮画面。

$ P& E; i/ X3 X2 |% w, _7 k

* B) S9 m, W# Y( M) o, T. _


 

* ~8 y T6 E0 U" H1 i

按心一说的方法可暂时解决连续播放问题。

发表于 2009-6-30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9-6-28 21:21:00的发言:
& q% I. q3 z5 b# u! @' L

很遗憾!孙大叔已经去世多年了,他的小儿子还住在23号楼106号。

2 b( @" ^" ^+ j2 U) E

 雨中漫步学妹:

8 o8 p: Q) Y: ]- Q3 u3 j- V) r. u; t: F, p

      我已预感到这一点,孙叔叔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发表于 2009-6-30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再别康桥在2009-6-30 10:20:00的发言:
9 a- y9 P: z* G" H2 j! }. _0 L

 

" `/ z: k! k+ d% \6 m

         我的证书、徽章都在,但我不知如何上传照片

6 [! j: H* h! L* N. p2 V) g

再别康桥:首先翻拍证书和徽章后保存在电脑中,随便在个帖子下点击回复—添加附件—找到你证书保存的位置—上传附件—预览—关闭预览后点击发表。你先试试看,不行的话发到我的邮箱,我帮你上传。wangman54@163.com

发表于 2009-6-30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a: e- W' ]& X2 b

雨妹, 好,马上删. 小女生看的害怕了. 这个在大英博物馆里大家还都围着照. 哈.

( b% V, a/ o) x) p' d

 

1 |/ O! ~( Q k- a

童学长, 我就认识校长了. 我总觉得你是这里的活字典了,那帮人都不出镜,你有点无用武之地了,可惜.

- ~$ a1 Z$ |' A! Z$ O' D

 

1 Y# }5 ~! f) t6 M' B/ \4 X- k

再别康桥, 如何贴照片翻翻前两页,漫步有说明. 没有置顶就麻烦点.

" }, h% L [! O5 w

 

/ i6 `$ R+ k" ]; f& G6 V

胡大主编, 一在德朋友寄一照片,你看看是不是你朋友小吕小时候的照.

( j5 Z4 B! _$ v2 M- F9 ]

我先删了,不知持片人和当事人是否同意,如果是他, 让他们自己慢慢联系吧.

* l4 a# E) v2 C! @

宿舍的故事好象不多,你朋友小康同学还没写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Q# t+ J: e+ q

 

2 I* z. G3 h9 c7 K1 E! F

感谢知青楼楼主校友心灵之花,以及m马达,千秋雪,善若水,草根人生等校友网友提供的珍贵资料。此片是早期几位校友网友的共同心愿,即做一个北京知青为主体的动画图片回顾,也同时感谢xingjianjun校友的大力技术支持,做动画我仍然是个初学者,有问题请大家见谅。

3 ^+ v; T# Y! F4 o1 v P4 H

 

发表于 2009-6-29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听松!下功夫制作此一系列令人感动下泪的动画……怪哉!如何法国传媒上见不到如此美好的回忆,而只有噩梦联翩似的摧残人心灵的镜头呢?!
发表于 2009-6-29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9-6-27 14:20:00的发言:
: u% m$ J& `. [& e/ A$ O

老兄:

0 k% Q* S% {* S8 q$ V* l# u

    1.删除帖子:点击单贴管理—删除单贴—点击自定义—随便选个理由—删除附件—确认操作就OK了。

, b+ r6 @7 A% O. D7 `6 ?

    2.郑凯梅的博客(66届校友):http://blog.sina.com.cn/zhengkaimei

: Z- n3 `$ n; B2 S# ?

    3.雨蒙蒙的博客:http://bingtuan.com/blog/?2171/viewspace-14206

- B& L# A; h6 }( a; G+ v; R9 t

 谢谢雨妹, 若成立校友会秘书长一职非你莫属.  这几天没来只见楼层不断看长,学弟/妹们一个赛一个能干.

1 e! F, \; U. _- _( k, z- O

学长们也都来冒个泡真热闹啊. 车学长的照片没上? 雨妹说我远景照的不行,一会来个近的.有心脏病或不喜欢

& c: }3 M1 y$ H$ e% X7 M8 ~

的说一声我立马删.哈哈. 写怀念孙叔叔一文的校友借用"再别康桥"为笔名可见对小学的深情厚爱. 我也别了一次

% m; O+ N! B+ y$ F8 q! _

康桥一会上一张.对了,能不能编辑部也来一个"再别小猪店"什么的,和徐大诗人一比高低.(千万别把店写成圈

3 }/ v' s' O, N

那我们就惨了).哈哈. 两张照分别是60KB 和 100KB 不知效果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7 16:10 , Processed in 1.20450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