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饽饽南北糕点,谁才是旧时大人物的心头好,漫话老北京点心史首发2023-12-11 10:36·文史百宝箱7 n2 M7 e- \" Y# F& {3 i, B
[url=]#来点儿干货#[/url] 旧时北京人把糕点叫作“饽饽”,古已有之。这里有清代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为证:“饽,蒲没切,面饽。”蒲没切是香气很大的意思。可见“饽饽”一词,并非满语,在清代以前就有了。时至今日,“香饽饽”仍是使用得相当广泛的一个高频词。 : ?9 p' t. N2 U6 h- W* P3 f
* w2 B1 a, O% d: U* y8 g饽饽虽不是满语,但饽饽一词确实是从满族入关以来才开始在北京盛行。满人习俗称满式糕点为“饽饽”,不仅糕点类,有的主食如水饺也叫作“煮饽饽”。满族人把吃早点也叫吃饽饽。北京的满族人吃早点有吃糕点的习惯,两块大油糕,一碗热腾腾的香片茶,就是一顿早点。  炸油糕 9 L$ q1 [- T1 V- v$ v% A
吃完早点,上街遛弯儿,熟人见面,互相请安问候:“您喝茶啦?” “您吃饽饽啦?”。满族家庭主妇,在午后招待来访的女客,通常在小炕桌上摆四碟满汉饽饽,沏一壶香片茶,宾主脱鞋上炕,围坐桌旁,饮茶吃点心,叫作“摆大饽饽”或“吃大饽饽”。 
) P6 b. X+ J: g$ w; m2 u6 I
8 H$ _' s4 d4 {: Q8 m9 P% V旧时糕点店统称饽饽铺,饽饽铺的名字都叫某某斋。饽饽铺门面正中悬挂着某某斋的匾额,两旁横匾写着“满汉饽饽”、“龙凤喜饼”等字样;矗立的冲天招牌上也写着“满汉饽饽”等字样。 京城饽饽原来分为南案和北案两类。南案多由江浙商人经营,主要以制作南味糕点为主,稻香村就是南货店的代表,北京城的南货店也正是自稻香村开始;北案由京畿、直隶商人经营,主要制作北式点心,且以京式为主,满汉饽饽铺都属北案,京城的清真糕点铺一般也都属于北式。  饽饽铺门脸旧照 * z5 X6 k# b/ F5 s
最大的饽饽铺要属前门外煤市街的“正明斋”了。“正明斋”开设于清朝同治年间,属于汉民饽饽铺,该店物美价廉,闻名遐迩,鼎盛时期在京城开有七家分号。旧时留存下来的老字号里面,延续至今的正宗北案唯正明斋一家。  正明斋旧照
' @; H) T! A3 i/ L1 E. ~正明斋最出名的当属玫瑰饼,誉满京城。它以玫瑰花瓣做糖馅,清新雅致,馥郁满口。上世纪30年代张学良将军在北京居住时,就特别爱吃玫瑰饼,一到春天时就派人来正明斋定做。  正明斋的玫瑰饼
' o% s, i4 D9 g/ D1 U2 G6 K1 }/ |除“正明斋”外,同时比较有名的饽饽铺,还有西单的“毓美斋”,西四的“兰英斋”、“兰华斋”,东四的“桂芳斋”、“芙蓉斋”,地安门的“桂英斋”。  桂英斋旧照
, H& h& j( n1 K7 R清真饽饽铺,则以前门大街的“祥聚公”和通县的“大顺斋”为最有名,“大顺斋”清朝就有,它的“糖火烧”,今已远销国外。“芙蓉斋”制作的黄白蜂糕,在北京享有盛名。“桂英斋”的糕点经常供应宫廷和王府,慈禧太后就非常爱吃“桂英斋”的糕点。  大顺斋的糖火烧
$ ^7 O3 c! K" i; o- z这些著名的饽饽铺,都以制作和出售满汉饽饽相标榜,那么满汉饽饽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我国糕点在明代已能大规模地生产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创制出著名糕点——“光饼”和“征东饼”,作为行军干粮,大量生产,至今福建地区还有这两种糕点出售。明朝灭亡,满族入关,把满族糕点带到了北京,与北京原有的糕点融合在一起,从此,北京就有了满汉饽饽之说。  征东饼(左)和光饼(中)
3 B9 s: E8 n z% M满族入关以前,在东北就已经有了自己民族的糕点,并且品种还很不少,如苏叶饽饽、淋蒸糕、洒糕、打糕、盆糕、搓条饽饽等,这些糕点的主要原料大都是黏秫米、糜子、江米等。  苏叶饽饽 4 l) [6 G8 q7 x9 l7 [
清初,满族在糕点方面,取长补短,吸收了汉族糕点的特点,使本民族的糕点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以满族糕点萨其玛而言,就是在搓条饽饽的基础上,参照汉族糕点芙蓉糕的制作方法,加以演变而制成的。  萨其玛的前身搓条饽饽
5 q3 ]" U, v4 {萨其玛译成汉语,就是糖缠的意思,当诸多满洲饽饽都因历史原因销声匿迹之际,萨其玛硕果仅存。不只成了京式糕点中代表之作,而且还跻身于各省糕点之林,几乎没有哪一省的糕点中没有萨其玛的。经过现代化包装之后,萨其玛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休闲食品。  蜜供(做成塔状的甜味供品,可以食用的) , q( H0 ^: z$ K% A6 g; a
除萨其玛外,现存的满洲饽饽只有奶油光头、巴拉饼、蜜供、馓子等寥寥数种了。现在北京小吃店出售的小枣盆糕(也叫小枣切糕),也是满洲饽饽的一种,只是比满族的盆糕增加了辅料——小枣。  小枣切糕
( F3 y; w# D5 \5 d; d1 n6 x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汉两种糕点已经融为一体了,如今年轻的糕点师恐怕也很难说清,哪种糕点是满点,哪种糕点是汉点了。“饽饽”一词也早已被“糕点”或“点心”替代了。“饽饽铺”也都早已改称为“糕点店”了。 
( x0 ]) @% w" i0 [3 P2 }4 y
) G( R# R `+ Q" E; N2 |7 l上世纪30年代左右,北京人就不大把糕点叫作饽饽了,也不再把水饺叫作煮饽饽了。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与时代变迁和在北京的南方人日益增多有关,也与南方糕点在北京逐渐受到北京人的欢迎有关。 这里所说的南方糕点,广义上应包括广式糕点、潮式糕点、闽式糕点、湘式糕点、黔式糕点等许多种,虽然其中不少可能曾在北京昙花一现,但未能在北京生根发展,只有苏式糕点在北京逐渐壮大,影响至今。  葱香火腿烧饼 . `9 [$ A5 q+ x9 y. F
苏式糕点与北京原有的京式糕点区别在哪呢?苏式糕点的特点主要是油糖偏重,味兼甜咸,喜用白油(即猪油)和肉类做馅,如眉毛肉饺、肉松饼、火腿烧饼等。  稻香村的眉毛肉饺
: l$ r: m0 r: ~9 v5 ~7 |( r* h' D最初苏式糕点的销售对象,只限于在北京的南方人士,北京人却不欣赏,认为这种糕点吃不惯,后来喜爱苏式糕点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苏式糕点终于赢得了北京人的欢迎。 解放后苏式糕点店在北京比较知名的有:西单的桂香村,西城复兴门大街的桂香春,东风市场的稻香春,东城灯市口的稻香村和东城北新桥的稻香村等。  北京稻香村(左边三禾标志)
) c2 y1 R2 z6 H6 { u3 _: U苏式糕点大约是在民国初年进入北京的。民国初年,江苏常州朱有清等共十位糕点师傅,从南方来到北京,在北京推销苏式糕点,以朱有清为首,在前门大街开设稻香村南味食品店。当年稻香村带来的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等姑苏风味,刚一上市,便迅速风靡京城,大文豪鲁迅先生一直对稻香村糕点推崇备至,经常前来购买。 + S6 p8 R E. w4 v
* a, G% q0 i0 u# I* P
稻香村店名是袭用苏州稻香村的。朱有清等人都有很好的糕点技术,他们制作、销售的苏式糕点,很受顾客欢迎。1916年,朱有清脱离了稻香村,在西单白庙胡同口上开设桂香村南味食品店,即后来西单桂香村食品店的前身。  桂香村现卖的糕点
# V; O7 m; \- j( \; b$ r苏州稻香村位于苏州市观前街,是最早的品牌创立者和使用者。相传乾隆南巡时,曾微服私访苏州。他品尝了稻香村蜜糕后赞其“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蜜糕特点是甜而不腻,松软可口,入嘴即化,麦香浓郁。乾隆龙颜大悦,特御赐一块葫芦招牌,苏州稻香村也因此名闻天下。  苏州稻香村(开设于1773年)
3 N& |' c L8 G5 x1917年,原在老东安市场摆摊出售眉毛肉饺等南点的江苏丹徒人张森隆,集资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一家也卖苏式糕点的南味食品店,店名也叫稻香村,对此,前门稻香村大为不满,认为盗用了自己的店名,由前门稻香村经理汪凤卿出面,与张森隆打官司。后经人调停,张森隆最终让步,将稻香村改名为稻香春。  稻香村重阳花糕
2 F* M8 F3 ~9 S1 }8 z) t0 Q张森隆和朱有清都是最早将苏式糕点及苏式小食品(如玫瑰酥糖、南糖、桃仁云片糕、玫酹粽子糖等)引进到北京的人,对北京食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森隆为人精明能干,富有进取心,除开设稻香春外,还开设森春阳食品店和森隆饭庄,森隆饭庄鼎盛时期,还兼卖西菜和素菜。  森隆饭庄招牌菜松鼠桂鱼
: \7 c, h: l+ N7 T5 W4 d' `9 ]北京目前有两家稻香村,一家是苏稻,一家是京稻,。老北京人比较推崇带“三禾”标志的京稻。  稻香村点心礼盒 - j9 a% ]& ]3 W7 H0 z4 m4 y
若论正宗程度来说,苏州稻香村属于薪火相传了200多年的老字号招牌。但一些老北京人和来北京旅游的朋友可能觉得带“三禾”标志的北京稻香村更符合他们心目中对传统糕点的理解和定义。尤其是他们家的牛舌饼,被许多京稻粉奉为yyds。因此,苏稻与京稻孰为正宗,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北京稻香村牛舌饼
! Z8 w, ~! S) z$ q8 x5 x结语:老北京点心史其实就是一部满汉融合,南北汇聚的历史。时至今日,延续传统美味的老字号糕点依然是人们欢度节日和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我们在大饱口福之余常留舌尖的美好记忆。' Y( ~3 ]/ k( @'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