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9068
帖子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1-5-2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12 2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众说护国寺庙会) |& O, ?9 h; N( U
# L0 |) U* O& [1 w
作者:老树枯草 I/ p" Y) w$ u$ b; k
0 C, F: a5 U$ q) [
前两天发了博文《偌大护国寺只剩金刚殿》,我的同学们发回了一些回声,纷纷述说了自己的回忆。这些同学年比我长,都已经是69、70岁的老年人了,没有这个年纪就不会有对这件事情的记忆,当初没有留心现在也没有回忆。这些东西绝不是那些如今三四十浪荡岁,小时候没在北京住过,即便住过也没有赶上有庙会的年代的年轻作者、编辑们能够胡编乱造的。可是如今那些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走的人却是敢想、敢写、敢编,真的假的您先甭说,有人看,有人抄,有人转,能赚钱就行!
2 k f4 e, L v/ C1 C $ r+ k! F; M: W2 T8 s' S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把同学们的留言发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如若不然,再过十几年可能就有人不在人间了。- K# e- V7 h# @! |
5 L0 i5 f2 `( `: T4 n* i同学甲说:* E) f! M/ }8 W
9 X3 f! b/ y/ _) @ 护国寺西侧北头一排殿都很高大,夏天住里面真凉快,但是冬天可就受罪了。顶上没有天花板,殿门也很高很宽,关不严。取暖那得烧多大的炉子啊?这些住户不知道是怎么住进去的,估计都是些城市贫民,趁解放初期限制、打压寺庙之机,强住进去的。1960年左右还看见金刚殿内有人烧香、拜佛,当时正是大饥荒时期,政治气氛比较宽松,殿内新刷了油漆,据说是信徒们捐的钱,护国寺庙会有我童年的许多美好回忆。/ m1 L! g5 ^3 F* J5 k ^( A8 z2 w/ X
7 E* X% t- l# [! Y, [" M/ j% R
同学乙说:
( w& U, D+ Q, N7 Z 2 P1 U V- f" p8 t R3 ?8 e r6 X6 T
我家住在新街口南大街,在太平胡同和百花深处之间。庙会也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从百花深处进护国寺庙会,先经过王××家,往胡同深处走经过西巷,有一个土地庙,以前没人住。不知过了多少年,里面住了一个女人,每天晚上都唱歌,我们那时年纪小,很害怕,走到那个地方就赶紧跑过去。
( p3 E# M( V0 e8 c6 T! C+ i & A# N. T" |; E6 v6 q
进庙有大门,门外卖蛐蛐的、斗蛐蛐的,围了一圈又一圈。我和弟弟有时花两三分钱买两三只,带回家玩玩。
# D* X6 J% h( L m/ s( [& w6 A
8 q8 c6 a2 O! F G8 a5 w4 A 有时我从太平胡同去庙会,这条胡同特别热闹,有捏面人的、吹糖人的,有用马兰草编蚂蚱的,还有耍戏法的。地上铺块布,布上放着三个碗,盖上一块布,一砸碗没了。一会儿捏吧捏吧又出来了。更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训小鸟。小孩子举起一分钱、两分钱,小鸟飞过去叼上钱递给主人,再叼上一块糖送过去。真神奇,小鸟训的真好!; v. C8 e2 X# i) m' R
, r& j6 g f$ {
庙会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买东西去,吃面茶去,吃炸灌肠去,听戏、听大鼓书去,甚至做完功课也要溜一圈。做个毽子,捡个铜钱也要上庙会去捡。
2 n, d6 `( R/ H( \5 ^' [ % c3 T- d n7 Q
护国寺金刚殿和西配殿我都爬窗户看过,里面还有很多神像呢。护国寺庙会引起我很多回忆,谢谢老树枯草同学考证护国寺和庙会,让我们对护国寺和庙会有更深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护国寺已经大变样了,以后有时间再去走走。# F: C1 r Y/ G" N$ [ d/ s, k
9 q- H: [: | M& c
同学丙说:
0 h: ~/ t2 n/ V* k
+ ]4 h9 o3 ~0 G: y! D" \' v" q 说到护国寺,在童年的记忆里确实很深。那时从北边进去,首当其冲就是西配殿。里面是成筐的水果和朽木的气息,形成奇特的香味儿。去那里玩仅仅是买些洋画儿和拨棍儿以消磨时光。
; s R' C( ^0 F
; @! x% w# f8 A4 S 现在人满为患,文物保护则降为次要的了,主管部门和开发商都是这么想的。
9 P6 m$ I( A- Q3 q8 ?( J7 I
- A- F* Y+ v; I w7 U: S9 K: j8 G( S同学丁说:
. w9 G4 g4 \5 ^4 Z: P5 V g # P. y* i. ]6 q5 l$ A" B% o0 |
对不起,我昨天去房山了,今天才看见你的微信。元朝的事我不知道,小时候的事我也有记不清的。只记得庙会里搭着蓝色的天棚,里面卖什么的都有。中间空地上有卖茶汤的,有卖炸灌肠的,有搭着台唱戏或者演魔术的,还有演电影的。不过那个电影没声。拿蓝布搭一个长条的棚子,两边掏窟窿,交了钱的就趴在窟窿哪儿往里看,右边是银幕,左边是机器,利用太阳光当光源。用手摇电影胶片,只要速度合适,看着和电影差不多。; H3 `6 Q. V: C: h! x4 Q0 w
8 I; q6 J( z b5 C! ?
旁边还有一个拉洋片的。拉洋片演的是《武王伐纣》,还有《白毛女》喜儿推磨。( S: B# _, c( q
7 }; t4 `% `. O6 D 后门主要是卖蛐蛐的,好的装在蛐蛐罐儿里,一般的装在纸筒儿里,差的装在铁丝编的笼子里,你要哪个就给你抓哪个。+ n! q% ~, H) ]/ o! G: S9 }
X- }" J$ t- M8 A, q5 C2 t, P 卖鸟的在大杨家胡同,主要是卖鸽子、卖黄雀、卖画眉、卖百灵、卖靛颏,卖小鸡、卖兔子。 . E, v% G- D% k- k' F; d( h
0 O% n7 w0 r' h7 F同学戊说:
7 Z# L+ @- Y9 m( v# q0 x 0 X9 F. h8 s+ M, @
大约是在1956年我家随师大的搬迁从城里搬到了北太平庄,即现在的师大所在地。有一天爸爸带我和妹妹去逛了护国寺庙会。那是我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逛护国寺庙会。只记得一张张长方桌,一条条长板凳,人们在那里消遥自在地享受着各种美味小吃。除了在厂甸见过的豆汁儿、油炒面、炸灌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面茶。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面茶和油茶是两回事,原来面茶用的是糜子面,这个“糜”字读“méi(梅)”而且面茶竟然是咸的而不是甜的,上面要放一些芝麻酱。后来过了几十年后,我还知道了喝面茶是不用勺子的,是捧着碗转着喝!可惜的是,后来这些充满了北京特色、民族风情的庙会都消失了。4 `0 m, H6 V2 ] s6 r6 U4 h! c+ ?
) n% L" |$ U4 T) @& S/ f 最近东华门小吃一条街即将关闭了。关了就关了吧,反正它卖的东西几乎没有真正的北京小吃。可是什么时候能够再见到真正的、老北京都能享受得起的北京小吃呢?
* h5 N) `1 b0 S$ v m0 r; f
+ X- g: @. o9 ~' z# v$ B& r我自己说:4 `- e G* q! ^. e
+ L9 F. c7 m" b) o$ h5 Y$ p 面茶也是我的最爱。上世纪七十年代,每个月我从房山回来休假,都要到护国寺小吃店喝上一碗面茶,可是那时候不用糜子面,改用细棒子面,成了棒子面粥了,口感不一样就多放碱。喝着总有一股碱味儿。芝麻酱也不会拿筷子洒网了,而是改成了用一个罐头盒,底面扎了好多小眼儿往面茶上洒。现在更简单,直接拿勺往上泼。当然这芝麻酱也是用油调了的,不然既洒不了,也泼不了。2 g- E% j, r$ L5 H |0 ]
/ i0 R5 E5 p) x$ l8 e4 M1 o
看来同学们对炸灌肠普遍记忆深刻,那是因为便宜,我们兜里的一二分钱吃得起。不过当初的灌肠和现在的可大不一样了。首先是颜色,原来是粉色的,现在是白色的;其次原来是用汤油炸,就是猪大肠油,现在是用素油炸。味儿不一样,没有原来的味儿了。
) m8 S, W& ?2 i* Y/ z; |: Z 1 R" H2 w& A5 @
小时候杨光远、王雁威有时会给我们带一点桂皮,含在嘴里味道不错,稍微有一点辣。傅均生会拿一点苏子分给大家一人几粒,那是喂鸟儿的饲料,不过人吃也很香。我们抛起一粒,仰头接住吃在嘴里。
3 M* C$ u3 a: V" {8 C) c7 V
4 A+ e6 u1 q# ~: f# M 儿时的记忆留在每个人的心里,不会忘记……
; p4 f5 ?( w! j- Y2 M! [( j" p
, ~1 W' [# N2 O, K0 u(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