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8153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1-3-14
最后登录1970-1-1
|
ࡈ我是吃集体伙食长大的,在整个幼儿时期的那个最需要营养的阶段是在国家计委幼儿园里度过的,因为是日托,所以,每天除了早餐在家里吃点剩饭或一般的简单食品之外,中餐、晚餐都在幼儿园里解决。" ]7 w2 F4 y3 s+ m3 e J
4 V/ W4 j) s. n, y到了该上小学的时候,从开始去上学的第一天早上开始,背着书包临出门前,妈妈便会将几张计委食堂的饭票交给我,让我自己到计委食堂去解决午饭的问题,上述情况一直维持到高中毕业,除了初一时有短暂的几个月时间,为了在中午时少走冤枉路,参加了校方组织的伙食团,在离学校比较近的一家小饭馆包伙之外,吃饭的问题也基本上都是在计委食堂解决的。
# V: C5 ^; u, c& ]4 A0 Y/ o+ d" q r9 N# ^$ e( e- H. q' k
所以,我这辈子除了进过各式各类的食堂之外,很少去外面下馆子,因此也就没养成下馆子的习惯。
3 _7 p6 a. i% W: G9 E; o5 o' p( _1 F) V
因此,受到生活环境所限,虽然我生在北京,长在京城,在北京城里生活了五十九年的时间,但属于北京独有的那些著名的北京小吃,当年我基本上都没吃过,就是到现在也仍然有好多种也没品尝过。特别是那些北京本地人十分喜好,但让外地人闻而生畏的豆汁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北京味道的特色食品。) f' j. ^, e/ d7 Q
: f6 H! R! K. R
我开始喝豆汁时间很晚,很晚。第一次吃它的时间我还记得,大约因该是二零零六年或二零零七年临近春节的某一天的晚上。
, g" I+ u. ^- |6 w2 p0 `$ C" |
2 D H3 i" X- V" G那天原单位在坐落于平安里附近的一家叫“京味楼”的饭馆里团拜,单位的头头点了一些诸如干炸丸子,扎咯吱盒、扎灌肠等一些存北京小吃外,又问了一句“谁要豆汁?”不知道因为什么?我抱着必死的决心,鬼使神差般的,竟然也应承着要了一碗从来没有喝过豆汁和焦圈。那忐忑中终于等来了那碗属于自己的豆汁的时候,趁热一喝,还真有点出我的意料,那豆汁的味道酸酸的,虽说不上不喜欢喝,但胃口还是能够接受它,并不像我父母他们那么讨厌它。
- E/ M, h m1 a3 s7 Q& f7 c8 n3 Y9 Y4 c/ Y0 j
应该说,我第一次品尝豆汁这种纯北京小吃的时候已经年满50周岁了,之前之所以没有勇气去品尝它,大约是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吧。
3 U, O3 P# c% o L& o( q/ r0 W, C& {# N, `* L
我们家的祖上是湖北,就在现在葛洲坝水利枢纽附近,爸爸、妈妈他们是一九五四年前后才到北京的。当年,在家里,他们两位老人也说过初尝豆汁的体会,按他们的叙述,那豆汁的味道就像潲水一个味,那潲水是南方话,按照北京的称呼,潲水就是泔水,闻起来,喝到嘴里,一股浓浓的馊馊的味道,因此,尽管只有那么一次,他们也没有喝到肚子里,只是用嘴品了一下就全倒掉了。因此,听到爸爸、妈妈的叙述之后,与泔水一个味道的食品我还能尝吗?4 \1 | n! G& o/ ]4 J
, O* Z# S) o( _3 s
所以当年那个春节前的会餐,我要了一碗豆汁喝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决心去尝尝那像泔水一个味的食品,但感觉上与爸爸、妈妈他们说的就有些不同。
6 M! Q1 J* E6 D1 m% V# t; ]# D8 j
; o# `5 x! a+ j) v; k; E现在,偶有去京味饭馆吃饭的时候,我会主动的要碗豆汁,以及与之配套的胶圈和咸菜,主动的去体会一下这北京的味道。
6 L* l* W& a: Y b( `/ B8 s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