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q( f. \! J. F/ T3 v6 Q! }7 B* k. Q+ r3 B1 \% p1 A& Z
這不是我缺乏對故鄉的感情,而實在是因為,我的那個故鄉──北京,現在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前不久北京因為一場暴雨居然淹死七十七人(官方版本的數字),再次使我確信,現在那個叫做北京的地方,已經不是我心目中的北京了。老北京,只能留存在我的記憶中了。 ; @1 S" o# J8 O ' I5 J3 b) X z) h: n2 i: `$ m0 F3 m' t
我記憶中的老北京,是80年代初期的北京。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還不高,但是全社會的精神面貌是積極向上的,大家似乎對未來有了很多的憧憬和希望。日子很辛苦,但是畢竟一天比一天心情舒暢,而人情味,也構成了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成分。我們那時候住的大雜院,是典型的北京民居,其特點就是家家戶戶擠在一起,誰家裡要是吵架,全院子的都能聽見。擁擠,同時也帶來溫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家家都在自己搭的小廚房前面拉開桌子和椅子,一家人圍在一起在外面吃飯。這當然是因為誰的家裡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拉開吃飯的桌子。結果每天誰家吃的是什麼,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經常有鄰居會端過來一些新鮮的菜肴相互交換品嘗,各種白天發生的話題也在吃飯和刷盤洗碗的時候進行交流,大人在一起聊天,小孩在一起玩耍。我們家那時候有一架留聲機,有時候會拿出來在院子裡播唱片,全院的人聽得津津有味。這樣的鄰里氣氛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多年以後,我有機會在台灣的成功大學任教,在台灣偶爾還能看到依稀類似這樣的景象,小小的街道上家家戶戶把桌子擺在屋外吃飯,路過的熟人會打個招呼,而在台北這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q# O7 q/ a6 x/ E3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