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04|回复: 3

“庙”起源朝廷议政 传入民间形成庙会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6-5 11: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北京,庙虽然多,第一多的却是娘娘庙,下来才是关帝庙。娘娘庙虽然叫庙,却属于道教流派,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泰山东岳大帝的女儿,属于道教中最为重要的女性神祇。老北京信奉泰山神,因为碧霞元君是泰山神的女儿,具有泰山神的一切法力又显得更加亲切,所以过去北京地区信奉娘娘的人很多。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山五顶”,就几乎都属于娘娘庙。8 b; ?2 t! F) Z4 j  o# I( F
  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传统观念中,碧霞元君能赐福消灾去难,在民间极有影响力。另外,碧霞元君管辖子孙娘娘、接生娘娘、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痘疹娘娘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神祇,因此她也是在民间世俗化应用最广的一位神祇。+ P" a9 \3 l- u6 S) i) z1 I) D: J
  庙会在中国人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繁体的“廟”字是“广”字加“朝”字,“广”是指建筑,“朝”是指议政的事儿。
) I  c) d) J% E  为什么要在庙里议政呢?朝廷要商量一些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之力、神圣的力量。中国人信奉万物皆有灵,比如床,大半辈子都要在床上度过,所以要设立一个床神;井为我们提供生命的水源,所以要设立一个井神,包括厕所要有厕神。当一个国家要商量大事的时候,也希望得到超自然的庇佑,所以在每次商量大事之前,要举行一个仪式,将相应的神灵请来,形成一种惯例。5 v0 o: [/ z! D* E
  请神必须要保有一种虔诚,比如燃烛焚香,袅袅升起的香烟是要与神灵沟通的一个信号。然后要酬神,比如经常说到的贡品,另外还要有一些歌舞表演,像雍和宫在春节期间表演跳布扎(捉鬼)。在汉族地区,这种酬神表演叫做香会中的武会,用舞蹈的动作或者武术的动作对神表示酬谢。
1 P  A+ w! p4 V0 `+ ]  商人求发财,老百姓求居家平安,朝廷请神议政的仪式开始传入民间。在非办公地点的公共场合,进行请神表演和酬神活动的特定场所应运而生,就有了庙。$ j  ^6 _% T( N0 A9 n  g
  有庙就得有会,会就是汇集在一起,请神、酬神,举行仪式。请神仪式有很多可观赏性,具有很强的娱乐价值。现在我们常说的十三档花会,五虎棍、舞狮、高跷、小车会等,都是民间请神酬神的娱乐表演方式。花会表演的出现,使庙不仅成为举行庄严仪式的地方,也成为其余人娱乐的地方。
9 C, |# ]2 w. }. ~/ ?$ E; H5 g  中国民间信仰有一种世俗化、实用主义的倾向,过去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商业机构,当时老百姓需要一个把购物需要、饮食需要、娱乐需要等集合在一起的公共活动,市民的生活需要一个集中体验的地方,庙市应运而生。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北顶,原本是过去娘娘信仰的重要聚集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北顶逐渐演化成城乡之间赶大集的聚集地点,成为具有城乡商品置换功能的庙市,相反,原来的祭祀功能被淡化了。  L7 S# ~' R; f2 T$ p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6-5 1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啦!就知道要提到“北顶娘娘庙”!
/ T, r9 Y' m/ m$ A$ D: O, g1.那其他四“顶”的“娘娘庙”的遗址在哪儿呢?
- ~: @8 M/ ^0 R" p6 q7 d+ v; C2 S2.还有“金顶”,妙峰山上的“娘娘庙”跟它们是一个系统的吗?
发表于 2013-6-7 15: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顶:在东直门外,俗呼东顶。因庙侧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榆树,顺义、通县一带人又称为孤榆树庙,现已无存。
: U; ]4 I6 p1 @2 G2 X+ E) i. ^: c8 B$ o3 u
南顶:
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南顶村,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国年间倾记,现已无存。, p2 T. y) s+ m% x! H1 y
7 ~& o  G" X/ w- r) m
西顶:
亦称广仁宫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称护国洪蕊宫,清康熙五十一年改称广仁宫碧霞元君庙,有大殿五进,旁有七十二司,以及清圣祖御制碑、乾隆御书联额并御制诗碑。民国时曾为舍粥厂,1949年后曾为疗养院,70年代辟为北京橡胶五金厂。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及古柏
9 Y- C. L5 t: Q3 O# I$ N                                                                                  中顶: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民国时又重修。现存山门、大殿以及石狮、张玉书篆额、史夔撰文石碑等。% t0 W# I; W+ x
: J0 v% j- `8 n. n
: p- w" j! `( O

6 M9 {# I7 }! S3 h2 z" K% _# ]

" o& ^2 ]1 B, T" w4 \+ G
发表于 2013-6-7 1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廟宇成為文化重心起源古來有之。觀察台灣也是如此,基隆廟口、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不勝枚舉,這些地方不僅是宗教中心,更是地方活動集散中心,更是各種特色飲食聚集處所,也是觀光重點,廟宇的功能確實是不可小覷。台灣各地的鄰里,經常由里長召集,組成所謂的「進香團」,到全台各地有名的廟宇朝拜,並且順道旅遊,這種進香團大多是「老人團」,也大多是婆婆媽媽團,這些婆婆媽媽大多是虔誠信徒,不辭辛勞長途跋涉,不為什麼,只為了那顆虔誠的心,宗教的力量真大呀,所祈求的不外乎是身體健康,家人平安等。很多夜市都是圍繞廟宇形成的,經年累月就成了各色小吃聚集之地,只要走一遭夜市,在地的美食幾乎都可以遍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 14:07 , Processed in 1.13784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