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63117
帖子
阅读权限4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3-1-25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小七儿 于 2013-3-16 10:14 编辑
8 l. U6 U8 _3 _
2 U2 M" o, i+ o6 m" y. x& b3 a 这几天一直看<<北京的胡同>>,特别是看到我家东四七条那一集,早年间的事儿又像这视频一样在脑海中翻起了篇儿。视频中的那位老爷子好来两嗓子叫卖声,其实在早哪儿有学这个的呀,都是唱戏啊!
: j3 t% N1 @2 g# t4 b3 ]7 G8 K- K0 J1 y; v, c0 x
胡同中的老北京都好唱两口儿,京胡儿一响,勾得人嗓子眼儿痒痒。有的人唱着唱着成了名票;也有的受这种氛围熏陶,从小就进了戏校,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打起了童子功。我们胡同西口就有这样一位。& g' Y# i5 w5 C8 j7 ~1 \
; r- u5 f; h& j$ K! x
关于这家儿,我在最初的胡同故事“买卖人家”里面说过。那家儿孩子多,一共八个:一三五六八是秃子,二四七是丫头。这家出息就出息在老三身上了,他考进戏校工铜锤花脸,拜明净郝寿臣老先生为师。小时在家门口看到这位,身着纺绸灯笼练功裤,腰系黑板儿带,虎背熊腰,英俊挺拔,很是了得。文革初起时,这位三爷已经是年轻演员中的佼佼者了。无奈时运不济,文革一来,京剧除了那几个戏外,其余的都遭到灭顶之灾。( _& X+ `- i+ Z7 [0 v; e
8 q q( f- W: H2 u2 @4 R# r 等到京剧再次复苏时,我们这位老三已经过了他的大好年华,戏可能不再唱而改行做了行政。我在有些戏单子上看到他做舞台监督了。1 `' B1 O" ], M+ r, N- J4 T& D' b
+ Y2 e( n* L8 c+ ~/ M
也许是受到这位兄弟的传染,他家的秃子们,无论大小,都好唱两口儿:老大也喜欢唱花脸,老五、老八愿意学老生,老六最有意思,专门反串唱青衣。那可不是一般的爱好,那是相当的爱好,爱好得有点儿生活中也不知不觉地进了戏,那两步走、那举手投足、那说话,哎哟,像儿大了。不过这倒好,几个兄弟在一起能凑出一台戏。
5 |( g+ |1 J/ d! L3 M, m$ t+ W / V8 {) C7 k& e _- T
文革中六七还是六八年的夏天,西口儿的孩子们要一起演演《红灯记》,鸠山让另一个邻居家的孩子福起来演、小五儿演了李玉和、小六儿演了铁梅、小八子来了个磨刀人。上演地点就在我家里面的死胡同里。正经很热闹。8 i2 s/ c8 k+ {) @9 {' E' a
1 O' P# N/ u% e* j$ e 也就是从那时,我也对文艺感了兴趣,先是买了根儿军笛儿(知道那种笛子吗?没有笛膜孔,吹了就响的那种)再就是口琴、大正琴、胡琴儿,两根弦儿、四根弦儿,一点儿一点儿的开始上道了。- [# N5 H5 @, O3 _8 i
2 Y. u& v) h6 J o& ?6 v0 p: X/ E 要说唱戏,七某也登过台。地点就在七条东口儿的陆军总院礼堂,演的也是样板戏,还是又跑龙套又演角儿。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排演样板戏,过场来小分队战士,四场演子荣同志。那天登台,“共产党员”一张嘴还行,可到最后“革命意志能胜天”却现了,嗓子已经是劈了,再往后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了。现在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2 Z9 X `! C( W& P9 _3 H7 a5 S2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