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23093631.jpg
  t' {$ B: y$ f5 H3 f; p;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4【彼岸】
过了古稀之年,走动交往大为减少,包括亲戚之间,出行不便,同城登门都不多。现在有网络连接,视频上见个面,有了现代的通讯工具,门到门的拜访就省略了,如同现在书信被替代掉,电话被压缩了一样。网络的音频、视频、留言,方便联系又隔断了联系,人们欣然接受着正在发生的一切。
与大洋彼岸的老弟通了视频。分别又是一年,问问今年能否还出行,过到这边见一面?不好说了,老弟正在等待身体检查的结果。感觉不是太好,等结果出来再说了。老弟那不时地咳嗽两声。“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老头也一样,老弟拄上拐棍了。一家人的兄弟姐妹都过了70龄。国人的人均寿命74,由此算来,都到了多事之秋。老弟他们戴口罩的几年还走南闯北,航班邮轮走着。转眼就出行不易了。年岁饶过谁。
老弟那里养了两条小狗,小狗也是出行的障碍,以十天八天为限,托付给商家不宜长期。四条腿的拖了两条腿的后腿。每日的遛狗,是强制锻炼的由头,走出去再走回来。这次两条小狗都见到了,黑狗老了,十多岁了,粘人,人前人后跟着,蹿到了沙发背上端坐,小白尚年轻,蜷在屋外的地面上晒着太阳,人过来也不理不睬的。跟着弟妹的视频去看看她的菜园子,还是种在几个长方形的大木箱子内,比早些年差了,几畦大葱无精打采,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也没大收拾。
目光越过院墙,远处是一线海景。我说人去楼空人丁不旺太冷清了。就俩人俩狗。
弟妹说,现在什么都好,这里冬不冷夏不热,看我们穿的还挺多,现在就缺个好身体……弟妹的身体不错,老弟差了,有时就在自家院子里溜弯遛狗。
往你们那边去,我们是不想了,太远,还有签证的麻烦。你们呢只要有好心情好身体就能成行。可千万别勉强,身体第一。只要活着就有见面的希望。
又聊聊老哥和小弟,我们几个离着近的,也是好几年没见面了,不戴口罩了,也难得一见。老哥,年龄最大的反倒身体最好,小的反倒最差。老弟说,现在几个全都活着就是好。
- H# K3 E% R7 n2 R! j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5 f& F$ P% W9 _
25【爬坡】
每天上下午出门溜弯,累计不过三五千步,比在北京要少一半的距离。力气不少费,体力的付出只多不少。沿着主路走,爬坡费劲,下坡也费点劲,一路没有台阶,缓坡,有的地段约莫40多度的坡道,路旁隔着百多米就有个黄色的大箱子,里面放置着融雪剂,每年总有若干冰雪的日子,弯道多,坡度大,防止滑车。下山容易,年轻人没问题。腿脚不利落的,长长的坡道要小心应对,不比平地的安心。身体稍往后仰,向后坐的态势。上坡呢,费劲了,一路上行数百上千米,气喘吁吁了。我们一直没往山下走。邻居老俩口,都是80上下的年纪,有遛狗的习惯,要开上车子下山,找块平坦的地方。
有捷径可走,山间小径,土路,走本事速降下山的,比盘山走大路要快得多。山路难走,与老伴走过一次,林地里面只能单人通过的小路,四下里东拉西扯灌木丛磕磕绊绊,进深三五十米,走不下去了,下到山底还有一二百米,知难而退,原路返回
。脚力不行,还有心脏的负荷。
住在山上,年轻时山景风光的,上来下去的当锻炼身体了,到了老年就多有不便,以车代步的,像邻居老人,真要到开不动车的时候,大概出行也难了。小辈的刚在这里度过一春一夏,冬天的滋味,山上风高气温低,下雪天呢,要是连续下上几天雪,连续几天雨的日子不少见,开车、骑车都是问题,要换上冬日的轮胎或者系上防滑链。
平日里,我们被困在山里了,出门只左右两个方向,往南去。往北,走不远,直接下山沟。只能东南、西南两个方向游走,这两个区域曲曲弯弯的小路几十条,串联起上百户人家,每天走上一条两条,这些日子走熟了,不会再迷路。大方向把握住,有的地方走不通,死胡同,走回头路再绕,反正就为溜弯,没有对错之分,时间差不多了,或者飘下雨来就往家的方向折返,雨大了,找棵大树底下避会儿。路旁不乏可供庇护的大树,枝叶密布不透光不透雨。
; _- G  P: A' S7 c6 t' Z3 m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_4 G$ _) Q* P4 Z
26【85英里】
朝气蓬勃看晚辈的。一早5点半小辈的俩口就出门了,自行车跟着上了车。今天公司司庆活动,活动热点是自行车运动,自愿报名参加。大众的一拨大拨轰,车程两个小时,上午照常上班,午后出发,从公司旧址骑行到新址,公司正在搬迁,没有两三年搬不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让员工体会公司的成长吧。员工可以骑上自己的车,或者骑上公司租来的车子。还有一拨小众,小婿参加的是小众车队,名单上共10名骑手,车程85英里(1 英里 ≈ 1.6公里)跟着两台保障车。小婿提前打点行囊,食物和修车的工具都要自备。早上七点半集合出发,预计全程需要七八个小时。怎么会这么长时间呢?因为是活动不是比赛,也没啥奖励。路线设计为骑行拜访公司曾经的旧址,四十多年了,公司不断发展,迁址多次,直到去年又开始迁往新址。骑行旧址新址串联下来约85英里的距离。
公司年年有类似活动,在司庆的日子,在季节交替的时段,记得他们去年是露天烧烤,可以带上家属聚餐。今年或者是个大日子,逢五逢十的,主要还是新旧交替新里程,整出仪式感的新内容。普天下大同小异,仪式少不了,大的传统发扬,像我们的重走长征路的仪式感。小的如企业文化传承,我曾服务的公司这些年,年年庆典,自娱自乐,表彰发奖章,慈善捐款,程式化了。
晚间回来问及骑行情况,大众车队骑行1.5小时,红灯就停,不紧不慢地骑。小众车队十人都安全抵达,会不会到了一地就要拜一拜,说说陈年往事,物不是人也非。没想到的是,老板也参加了骑行,老马识途,老板60多岁了,也85英里,老员工领衔骑行带着这些后辈。
小婿进门时还穿着号衣,印有公司标识的运动服,贴着反光条,风尘仆仆的样子。告知,全程跑了5.5个小时。嗓子沙哑了。累的?小婿说这一路说活太多了,边骑边聊。加入公司的时间不长,好些部门的人都不认识,这是个好机会。

! e5 v7 g0 p: x3 x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n- b# r6 j# `, A8 O
27【酒吧】
傍晚7点多进到酒吧。酒吧开在闹市和街头巷尾,但凡有些人流的地方就能有它们的立足之地。类似国内的茶馆,老舍的茶馆,周边居民聚会聊天的场所。经营内容这边以水酒为主,从喝的意义上有类同,茶馆也在进化,提供简餐的现在也有了。山底下的这家“吧"应该归于pub而不是bar,后者更为热闹,年轻人载歌载舞的。
路边山脚下的老房子,店面由低到高,低处木桌木椅,高处的吧台,琳琅满目的酒柜,顶上原木的房檩,灯光灰暗,一桌桌的食客们被酒精充斥得志得意满的样子,话比酒密,十来张小桌的房间里,嗡嗡嗡蜂房般。我们这边的偏房内,六七张桌子都空着,正好图个清静。
都是四人的小桌,店员拉过一张过来拼桌。一人一份菜谱递过来,也不管我们看得懂看不懂。小辈的也是头次来这家,点些什么好,家里的晚饭已备好一会儿回去吃,来这里小坐,只为了见识见识当地的酒吧文化,吃点开胃的小菜。店员理解了来意后,推荐了"西班牙小碟菜"量不大,种类多,商量来商量去的,说了好一阵子才定下来。来点啤酒,俩人喝,我要了当地的,另一杯爱尔兰啤酒。店员递过来威尔士啤酒,玻璃杯内浅浅的,示意品尝后再确定要不要这种,抿了一小口,苦的,没什么好,没什么不好的,既然来了酒吧。学生点了橙汁。
窗外人多,食客们大都在室外呢,狭长的空间,两排,十多张桌子,七八张阳伞撑着,座位满了,夕阳下,好天气,室外痛快。看过去,大多是中年人,穿着随意,有背心裤衩的,几个壮汉像是刚从工地下来,喝一阵再还家。有一家子来的,见到两个少年,来进食晚餐。多来这小酌的,呼朋唤友,谈天说地。窗前的四位,一人一杯,干喝,不见佐餐的小菜,就这一杯,且聊着呢,到我们走的时候,他们还是人手一杯,滔滔不绝。大概就是街坊四邻,周末来此小聚的。室外风凉,不限抽烟,几位瘾君子喷云吐雾的,见着一位女士不时地仰天长啸状,将烟气喷向天空,她这是怕污染了同桌的人。
# `% X3 V, \' ~% I% ]: S  I

' R9 q5 `+ Q) W. P; E3 g3 T

' c9 A- X; Z: r& J. f* P1 G
28【小菜】
英人习惯泡酒吧,民间重要的交际场所。看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描写,有些大师来此寻找创作的灵感,各色人等来此寻欢作乐,喝点小酒怡情减压。但是别遭遇足球流氓,当代的这种场合多有电视转播设施,球迷们聒噪不安,要是本地球队的主场,赢了,输了都有麻烦,至少这顿饭消停不了。多年前,我们赶上一次,吵吵闹闹不胜其烦,我们也振作起来,吼了一阵子抗战老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痛快。
酒吧是了解当地文化的场所,想与当地人混熟了,来这种地方,有酒的助兴,不认识的也认识了。我们就是看景吧。日常溜弯走出去半个小时,有时一路都见不到人,碰到个遛狗的老人,一声morning 打过招呼,哪家的门口停下台车,有老人拎着购物的袋子关门开门。如此多精壮的汉子,泡吧的女士远少于男士,小百人簇拥在这不大的空间,热热闹闹,轻松愉快,周末是美好的,社区是温馨的,尽管面前都是陌生的面孔
沉浸式体会。啤酒,果汁上来了,小杯的啤酒,大杯的果汁。很快小碟菜上来了,不光小碟,还有小碗。小木托,小木托如同泥瓦匠手中,与瓦刀配套使用的木托,只小了几号。上来三样,炸鱿鱼、鱼饼、鸡柳,名字叫不准,没有合适的译文,名副其实的小,鱼饼、鸡柳不过包子大小的体积,刀叉切割,一人一小块,尝尝味道。学生来之前已经下肚一张自制的馅饼,否则这点不够他一人吃的。后来上来的丸子,小碗内三个,比乒乓球小,墨西哥饼,比全聚德的鸭饼要小,还半生不熟,上面点缀着些许肉条子,没品出什么好味。意犹未尽,学生点了薯条,我们点了蔬菜沙拉,以为是一大盘子,结果上桌的是一小碗,黄瓜片,洋葱片、柿子椒丁、奶酪粒,杂拌儿。小菜下肚八九样,半饱。付费八十多镑。没有消费,这种小吧没有付小费的习惯。
出店门九点了。店里店外还满满当当的,我们大概是头一拨离去。晚餐还要回家解决。一锅鱼,一锅菜,大锅菜实惠。
5 ^6 [' P4 q: v' J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27102027.jpg
! T/ D) c, u" Q' K+ ?% [8 {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27102012.jpg 2 C: N8 q  o' O5 K, h& }
发表于 前天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本周151】
●NHS 医生罢工潮持续:截至 7 月 27 日,英国初级医生的五日罢工行动已进入第三天,且政府与医生工会达成协议的前景渺茫。同时,资深医生工会也在举行投票,打算为争取加薪举行罢工行动。NHS 负责人警告,医护人员罢工行动可能持续到圣诞节。
根据 2024 年的最新数据和欧洲多国的对比分析,英国初级医生的收入水平在欧洲处于中等偏上位置,但仍落后于部分高福利国家和医疗体系完善的国家。
英国初级医生的收入构成与实际水平
2024 年英国政府与医生工会达成协议,初级医生的基本工资从 2022 年的 29,384 英镑提升至36,616 英镑(约 41,000 欧元),这一数字已高于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此外,英国初级医生还可通过以下方式增加收入:
额外津贴:因加班、周末值班或临时替班,通常可获得25%-30% 的额外工资,实际年收入可达 45,770-47,590 欧元。
临时工作收入:通过第三方机构承接临时替班工作,每小时薪资可达 25-60 英镑,显著高于正常工作时的 12.97-14.94 英镑 / 小时。
若综合计算,英国初级医生的实际年收入范围约为 4.5 万 - 6 万欧元,部分高负荷工作者甚至超过 7 万欧元。
影响收入差异的核心因素
医疗体系结构:
北欧、德国等国家通过高税收支撑全民免费医疗,医生薪资由政府直接保障,稳定性高。
英国 NHS 虽为公立体系,但长期面临财政压力,导致初级医生薪资增长滞后于通胀,实际收入在过去 15 年下降了 26%-35%。
职业吸引力与政策导向:
荷兰、瑞典等国通过高薪吸引医学人才,同时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而英国因罢工和薪资争议频发,人才流失问题凸显。
法国、意大利等国因医生短缺,近年虽尝试加薪,但基数仍较低。
生活成本与税收:
北欧国家虽收入高,但税收占比达 30%-40%,实际可支配收入与英国差距缩小。
南欧国家收入低但生活成本也较低,而英国房价和日常消费较高,抵消了部分薪资优势。
1 X$ y- u8 p; l% Y$ r/ _: Z- i
●Space Forge 卫星成功入轨:当地时间 6 月 28 日,首颗完全在英国威尔士开发的太空制造卫星 ForgeStar-1,随 SpaceX 的 Transporter-14 拼车任务发射并成功入轨。这是英国首次将航天器送入轨道。
●F-35B 战机从印度起飞:7 月 22 日,英国皇家海军 “威尔士亲王” 号航母上的 F-35B 战机在印度特里凡得琅机场滞留了整整五周后终于起飞离开。该战机因恶劣天气和机械故障被迫紧急降落印度,随后经历了数周的维修困境。
/ i  m1 \4 W4 R3 i/ x
发表于 昨天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30【博物馆】
从老居搬到新居,这边离着威尔士首府卡迪夫近,历史遗存多。周末去看圣费根国家历史博物馆(St Fagans National History Museum)。半小时车程。
博物馆坐落在圣费根城堡和花园内,我们到的晚,事前又没做功课,到了地方,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开放时间,门口的游览图上标着好几十个景点。走下来,十有七八都没看到。城堡是16 世纪晚期的,我们连影子都没见。参观了建成不久的新馆,一座平面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一层。这家博物馆有些资历了,1948 年起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占地100 英亩(1 英亩 ≈ 6.07 亩),林密草青,牧场上游荡着肥羊,一派田园风光。园内搭建了 40 多座不同时期的建筑,复原数百年前原住民的生活场景,农舍、牧场、学校、教堂,不少建筑是迁移再建过来的。
急匆匆,走过若干老居。一栋三百多年前的木架、泥墙、草顶的房舍,黑乎乎的室内分割出若干居室,锅碗瓢盆灶膛,已然有精密的挂钟立在墙边。房后有围栏,圈羊拦牛,菜园子已经荒芜。另一处,二百年前的石头房子,同一大屋顶下,农人和牲畜一分为二,共进一个门。这种状况,至今在我们东方的地面上还能见到。在贵州,我参观过少数民族村寨,寨子里的竹木建筑,牲畜住楼下,村民住楼上。英国农人生活进化的早一些,木架床,儿童木摇篮,有了当代家居的影子。途径教堂,本地乡村小教堂,各种设施齐全,少了唱诗班的位置和管风琴。一路下来,磨坊,鞋匠的作坊,一位师傅身着围裙正在纳着鞋底子,估计他这里可以定制皮鞋。部分作坊的产品在园内的小市场有售。
走到最后一处,一溜平房,斗室一间间,这里浓缩和集中展现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发展,一间一个时代,以家居物件标志一个年代的过往,刀耕火种的早期,家徒四壁,柴火壁炉,围炉烧烤取暖,数百年的演化,最后的一间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
行走间令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先辈人的生活,我们曾生活在最后的那个场景中,卡式录音机,黑白电视——家庭围绕的中心,墙面上的挂历——是戴安娜王妃还活着的年月。

: U: A' ?0 D$ J$ V& q
" i" R1 J0 s/ J7 y9 c
31【家园】
先参观博物馆的室内部分。只看了两个馆,头一个综合馆,没想到的是一进门里,看到的是中文方块字,颇有些冲击力“威尔士是……我们的家”一面墙的内容述说此地华人的生活,幸福且艰辛的,也感谢这边土地。他们有世代的华裔,也有近年迁徙过来的新人。自上个世纪初,这里就有了华人社区,早期主要是海员落地生根,到四十年代过来的人多了。展柜中有当地华人协会的致辞,毛笔繁体汉字,老前辈或是港台过来的老人家书写。这边的展览颇费些笔墨,需要用英文和威尔士文两种语言呈现,这一面墙,三种文字了。
这个馆的主题大概是美好的威尔士,人类的大家园。转过去,印度教的一尊大型雕塑……印度裔社区远比华人社区要大得多。往里去,几个玻璃展柜,当地考古发现,挖掘出的古人类化石。一具复原的雕塑,23万年前,身裹兽皮的古人。世世代代,征服和被征服在这边土地上轮流上演,出土的锈迹斑斑的刀枪剑戟和战争牺牲者带有剑伤的遗骸。
人类走到现代。一面墙上醒目的大字never  forget(千万不要忘记)大幅配图:人们在房屋废墟上抢救下面的受难者。二战?,不像,这里没有遭遇大轰炸。看下面的解说,是和平年代,上世纪六十年代本地发生矿难,垮塌的山体,埋葬了上百名学生,配图的周边,密密麻麻环绕着数百张小纸贴,观众留言,还有凭吊逝者的家人们的话语。不大的展厅面积,展示家园的古往今来,有美好也警示天灾和人祸就在家园的周边。
走入另一间展厅,琳琅满目,陈列着当地传统生活用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厨具、家具、农业工具、从生产到生活,从出生的摇篮到送葬的冥具……值得一一仔细品味,可惜时间有限,走马观花,多匆匆略过。
室内应该还有多个展馆,新馆的占地面积不小,我们走到之处不过四分之一吧。穿堂而过,进入露天地。这家博物馆是欧洲著名的露天博物馆。
' O  c4 l" a" Z7 p# D# N
发表于 昨天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29084111.jpg Weixin Image_20250729084218.jpg
* n# z5 ?0 i9 z- v# E
发表于 昨天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32【讲解】
有些老居配备有讲解员。不问不讲,就待在一旁。观众有明白事理的,本乡本土,熟悉历史,一看就明白。外乡人就不一定,所见囫囵吞枣,不知就里,开口发问,会有不少收获。
来到间小教室,一战前的乡间小学。黑板、课桌。课桌数排,前高后低,低龄的前排就坐,能坐下二三十人,大概是复式教学。讲台上,几件教具,小个的是石板,我们上学时人手一个,识字和计算的工具。上课摇响的铜铃,我也曾听到过一两年。有不认识的物件,不明用途。弯曲的是根藤条,黑板上好像也挂着一根。我发问,这根藤条是否用来惩罚学生的。是这样的,讲解员回答,她又从桌上拿起个小东西,一条细绳拴着个小牌牌,木制的,上面篆刻两个字母W N,讲解员说:这是挂脖子上的,知道干什么的吗?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自问自答:W代表威尔士语言,N代表不,不允许,这个牌牌是警告学生在课堂上不许说威尔士语,只能说英语,如果有学生违反规定,就要将木牌牌挂在他的脖子上以示惩戒,如果在放学前,还被听到说威尔士语,属于屡教不改的,就要执行手杖,那藤条就派上用场了。
一席话,挺有意思的。对百年前威尔士当地的学校教育境况多了些许的了解。要是没有介绍,至多看到学校的样貌,至于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哪里会知道这些生动的细节。但尚不知这种教学手段,是否存在语言的殖民暴力,不会仅仅是为了推进语言的学习吧。
体罚学生有传统,我们的私塾和早年的学校,用的是戒尺,我们的父辈都挨过打手板。到我们这辈,明显的体罚至多是罚站。到现在,快乐教育,表扬为主,学生禁不住批评的不少,上到高中、大学的,每年都有跳楼的报道。如果早点受到惩戒,学生成长中的小挫折,或许少些人生后来栽下大跟头。
桌上还有另外两个小器具(见图)结构复杂些,猜不出来它们的用途,里面肯定有不少的故事,我们没时间再发问。
0 i% B8 ]( ?9 a0 r" h# t. a
发表于 昨天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29132726.jpg
: F" S! @8 _! j3 m* t: M
发表于 昨天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29132746.jpg
* y2 ^+ P9 T- }" ?( J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33【古堡】
博物馆无缘见到古堡。后一日专程去看古堡。预报没有雨,走到半路雨泼下来,水淋淋的世界,雨中游了。
莽莽苍苍暗色的建筑群为绿水环绕,比我们的护城河要宽泛,水中天鹅大雁水鸭子精神抖擞。触目惊心的是,城垣之上的一角为兵燹所毁而开裂,墙体向一侧倾斜摇摇欲坠形成巨大的豁口。热兵器刚刚问世,什么样的火炮有如此大的威力,像是天雷劈开,地震摇动的。
看铭牌上的介绍,卡菲利城堡(Caerphilly Castle)建于13世纪,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Edward I)时期,为抵御威尔士人的进攻而建。现今是英国第二大城堡,排在温莎堡之后。城堡毁于英国内战期间,1648 年议会军的进攻导致了城堡东南塔楼的崩塌倾斜。随着威尔士的臣服和内战的结束,城堡要塞的功能不再必要。城堡逐渐被荒废。 18 世纪后期,布特侯爵家族对城堡进行修缮保护。20 世纪初,第四代侯爵继续投入,使城堡逐渐恢复生机。1950 年,布特家族将城堡移交政府。2021 年起,威尔士政府投资800 万英镑对城堡修复、开发,包括城堡的大厅、水门通道等,于 2025 年 7 月 15 日重新向公众开放。
过木桥,进城堡。(成人12.5镑 学生8镑)。城堡采用同心圆结构,厚重的城墙环绕,内城被外城拱卫,建有粗壮的塔楼和坚固的门楼,城堡由广阔的环形水带共同构成防御系统。来到东南塔楼巨大的豁口前,一片烟气缓缓升起,深坑下面卧着两条巨龙,青龙和赤龙,张牙舞爪,与哪吒缠斗的那两条龙相似,大概是此番修缮新添加上的项目吧。
进入塔楼里面,沿狭窄的石梯上行,一气登上5楼顶,这里居高临下,对面的小镇都在眼底,一夫当关之处,雨中朦胧,早就没有了硝烟。下行参观一间间斗室,四壁皆空,当年的物件不见,厚厚的墙壁上箭孔依然,不像我们城防当中方形的孔洞,这里是狭长的缝隙,杀伤敌手更要有效地保护自己。
人来人往,来到底楼的大厅,是王们接见宴请宾客的场所,今人翻新布置。可以去王座上坐坐,换上朝服拍照……
城堡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显赫的人物轮番登场。可惜没有讲故事的人。

0 B" M" A/ w- c/ o+ n4 Z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30110351.jpg 6 J1 K- d" L& k: X0 l# O1 _- r$ j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30110405.jpg ; O5 C4 B/ ?2 D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eixin Image_20250730110419.jpg 1 Z( n" }& |/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30 19:00 , Processed in 1.16873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