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电视台报道(北京您早):老北京人管“胡说八道”叫什么?叫“瞎掰”,但是,您知道吗,还真有一种叫“瞎掰”的物件。据说,这种物件已经失传近一百年了。不过,密云县一位叫李文涛的能工巧匠,不仅成功地琢磨出了“瞎掰”的制作工艺,还进行了机械化的改造呢。一起去看看。
李师傅现在摆弄的这个物件就是“瞎掰”。他第一次见到这个生活用品是15岁时在姥姥家,姥姥告诉他,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叫“瞎掰”。当时,他只是觉得这东西挺新鲜,打开来可以当板凳坐,折叠后还能当枕头用。
“同时呢,响儿也好听,跟打算盘似的,哗啦哗啦,这叠起来也方便,玩儿,上哪儿去,携带也方便,能使得住”。
后来当了木匠以后,李师傅才知道“瞎掰”原来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留下的宝贝,所以,又叫“鲁班枕”,它最能体现木工的智慧和雕刻功夫了。只可惜这门手艺已失传多年。
20岁时,学艺一年的李师傅凭着记忆,捉摸了一天一夜,终于亲手制成了一个“鲁班枕”,虽然有些粗糙,但原理正确。从那时起,40年来,李师傅发掘、完善“鲁班枕”制作工艺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鲁班枕”制作工艺复杂,从侧面看,有三层结构,但却是用一块整木料制成的。原材料要选择无伤疤、无虫眼、韧性好、密度大的优质硬木,在开水中煮十个小时,再码放到背光通风处阴干一年,然后,经过锯、刨、雕、凿等工序加工。做好的“鲁班枕”,关节灵活,收放自如,无论怎样折来叠去,也不会散架。也许正因为这样,老百姓给他取名叫“瞎掰”。
为了让“瞎掰”能传承下来,李师傅可没少花心思。他专门发明制作了“槽梁机”、“磨光机”等一批小型加工机械,把纯手工活变成了半机械化。现在,他又有了新想法。
“我计划特别好,要是打造成那种玩意儿,特别小,便于携带,同时还能把这个东西宣传开,让人人都能知道过去有这么个东西,这是我的理想”。
记者:刘婕、余彩云
举报
好东西
回头一定买个“瞎掰”回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微信扫描关注我们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3 10:02 , Processed in 1.12265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