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门儿,就觉得今天来的人不会太多。有些日子没刮这么大风了,跄着风一路骑着这辆残疾的自行车儿,琢磨的还是雪池子胡同刚修好的冰窖,还有冰窖前的“泰山石敢当”。因为忘记乐昨天把手机关了静音,事儿打了十个电话,是一个也没听见(听见就新鲜了)。到了大石作南口,看到事儿已经在那儿“摩拳擦掌”了。不久,各位拍有也陆续出现了。
说是这好坏都是相对的,虽然说刮了大风,但是天空真是异常的蓝,加上一朵朵白云,景色真是好极了。在故宫护城河边上,已经站了很多摄影师,虔诚的等候着,老天恩赐他们一道合适的光线。
我们的兴趣暂时还不在那里,而是把目光集中景山前街27号,这座经常看到,却一直不知道曾经是干什么的一座小洋楼儿。到目前依然没有找到什么资料。来说明他过去的用途。上次与正方行来的时候,天气不好。今天,小楼配上天空的蓝,树叶的绿,正如同城堡的古朴深邃。
从27号出来,“逝去的光阴”提议到马路对面去拍一下全景,不过,到了对面,摄影师敏感的细胞,依然禁不住故宫西北角楼的魅力,天成的风华,配上人造的神话。恐怕谁也抵不住这种诱惑。接下来付出的,就是胶卷儿的代价了。
当然,我们的主题还是胡同,这算是一段插曲吧,呵呵,哪儿有还没开始,就放插曲的?不过至少它制造了一份拍摄的心情。
举报
接下来,还是从大石作胡同开始,大石作胡同南起景山前街,北至陟山门胡同。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胡同。里面没有什么像的门楼,但是显得悠长,朴素。胡同里非常安静,偶尔有一两辆胡同游的三轮车经过。比起后海,这里更能找到胡同的味道。
从大石作胡同出来,一眼就能看见大高玄殿的蓝色琉璃瓦屋顶,这里便是陟山门街。陟是登高的意思,因为陟山门的西口,便是北海东门,进园便可登山,故此得名。清代宣统年间,这里曾经叫做“陟山门大街”。之前没有仔细的看,一直以为是“涉”山门。统计起来,丢过不少次人了。在陟山门街路北了,有一个大院子,三开间的大门。从老地图上看,清代这里曾经是内务府御史衙门,现在正在修整,院内很乱。
雪池胡同的南口与大石作胡同中部相交,其名称便是由里面的冰窖而得名。上次来的时候,冰窖还是一个土坡,上面覆着黄色琉璃瓦。现在修整过后,冰窖依然是筒瓦,但却不是黄色琉璃瓦了,而是用了灰瓦。上次跟正方行在冰窖前,正对胡同处,刨出来的泰山石敢当,如今也被砌在了地下,只有一个山字,可以依稀看到。
雪池胡同西边,便是北海公园的墙,墙体呈斜面,向公园内侧倾斜,并蜿蜒曲折。使得胡同也产生了一定的曲线。
从雪池胡同出来,横竖穿插,经过一条叫做房钱库的胡同,来到了景山西街,往北走有一个不显眼的小口儿,能够进去,这里便是高卧胡同。看胡同名称,有种慵懒的感觉。殊不知,这条胡同,曾经称为“狗鹰胡同”。民国后,按照谐音规律,改称高卧胡同。1965年,整顿胡同时,将其旁边的三炷香胡同并入。
从高卧出来,去了北海北夹道,北夹道西侧就是北海公园的墙,东侧是一房屋,整个夹道非常的干净,安静。没想到这么隐秘的胡同,也能被三轮车发现。这里真的是一个胡同内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各位自是不会辜负这环境,真正以休闲的心态,来结束了这次拍记。
赞一个
这几天是我来北京四个月以来最晴的几天了
特别喜欢景山附近的那一圈胡同,特别宁静,最喜欢坐公共汽车经过那,蓝蓝的天,秋风,,,,,,,,,
太喜欢虫子照的这张了!!
这张照片有原图,没加框和字的吗?虫子给我传一张成吗,我想洗出来
冰窖被铁板当着,只有个灰色新顶子,这是几个月前的样子。
天那.....
我姥姥家啊
可惜那天我在当伴娘
累死我了
很喜欢第一张图片里的建筑,以前曾想到里面拍,但人家不让
好久没有这么好的拍记了,顶
嗯,多谢UU
丈母娘家原来就住陟山门大街,院子里有个老太监的后人还是宫女的后人忘记了,家里很多好东西。不知哪年,一个很好的匣子,老太太50元卖给别人了,那人转手就是2000元,再给老太太送几百过来,老太太死活不要。
没冰箱的年代,由于靠着冰窖,丈母娘家就能享受到冰冻西瓜等。
丈母娘说,改天带我去看看
看来嫂子过去兴许也是个格格呢,嘿嘿
那片的老居民,家里几乎都有故事.
好美的片子,好美的蓝天...
期待下一个蓝天,期待下一次排记....
她姥姥家是老北京,父亲这边从她祖父辈来的
肯定没你家的渊源长久,嘿嘿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2 05:21 , Processed in 0.165321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