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7489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9-3-19
最后登录1970-1-1
|
我9岁登台说相声,我哥哥喜欢这个,他进工厂,正赶上单位过年演出,就拉我捧哏。我们前面的节目是魔术,我们是从箱子里“变”出来的,那时小,舞台灯又亮,我一出箱子就晕了,背对着观众就说开了,我哥生把我拽了回来,可一看台下这么多人,吓了一跳,不敢看观众,只好瞪着天幕说了下来。
c$ ~" l& l+ D4 U- X4 F1 a3 d! K. [. d/ x+ v) U: x% ^
新星剧团不久迁往新疆,我转到木偶剧团工作了6年,那时人都以上学、去工厂为正途,对作艺的指指点点,那时心里也想,总有一天要出人头地。3 H5 x7 q2 w' e% O2 T5 u& `" x0 Q4 l
2 r( a& ]- t2 X T+ R( X9 V2 D
“文革”时剧团解散了,那时邻里有点矛盾,就怕对方招红卫兵来,有理也讲不清。有个人挨斗,说是日本特务,解放前给日本人当过Boy,Boy就是服务员,算什么特务?但没人听你解释,一解释更麻烦。6 t! z. t9 s. C" h5 F1 k
/ N! S( G) s% s$ y0 H0 X* q" o
我被算成“知识分子”,到轧钢厂接受工人“再教育”,其实就是当劣等工人,脏活、累活都是你的,还要给师傅端茶倒水。
, c, c8 { }: W; J# N1 d, E2 L2 F5 ]0 p6 y
不到一年,正赶上征兵,我去了部队,算是镀了层金。回来后,继续“再教育”,那时我体重98斤,到琉璃河拉水泥,一袋水泥就是100斤,4个人一上午要装满一辆“黄河”拖板车,弄得浑身上下都是白灰。8 t1 t* B [% y# \: c& M: \. q& I
" h1 l8 w5 O) `, _- w7 `. R3 ^# _8 ^ 我原本没什么文化,都是靠读报自学,所以很多字会读,写起来就犹豫。
* U# C! f( y; L3 U7 K0 E- }) |; d: v7 [( x
61岁的刘洪沂端坐在客厅里,一边开着空调,一边开着窗。
, M7 N8 W( {+ `$ {) m' U: O( x2 X/ V
没人拦着,他能一口气说上6小时,有故事,有段子,还有做人做艺的种种教训。4 X6 Y& l2 F4 O9 c9 \$ N
. r+ g9 |: X G \3 V 刚和何云伟去北大说了场相声,上台前他突然问:“带白袜子了吗?没带的话,我这儿有,赶紧换上!”何云伟莫名其妙,从没听说过这规矩啊。说到这段,刘洪沂直摇头:“相声演员凭什么值钱?不就上场这10多分钟吗?下台了你什么都不是。就这10多分钟,还不想方设法把衣食父母伺候好?”* r5 e! J2 c5 h6 d9 \
9 A- [' }& b8 Q 只有穿白袜子,撩下摆做动作时,才显得脚下干净。
& c: h7 Y/ s% y. a! Q
3 O# g- F+ o H6 N+ L 刘洪沂规矩多,底子厚,在京津相声圈有口皆碑,其柳活(指学唱类)堪称顶尖。可谁又知道,为这一分功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与坚持。3 V% u1 J2 r# Z5 x4 p
' i9 D7 O( {' @, c" Z" o 一场下来,满堂喝彩,用何云伟的话说:今儿没说什么啊,怎么效果这么好?7 W+ s. |& ~! R* N) X
" x* o. Z! c+ V { 工稳、文明、积累深厚。刘洪沂说的是真相声,靠尊重,不靠卖弄。每个细微处都有思考,有安排,这份缜密,甚至已不自觉地融入到生活之中。看记者不吸烟,刘洪沂吸烟前特意开了窗,有多少人会关注这样的细节呢?
) L7 x+ A6 p4 M* S8 B% Z1 e/ ^' l7 Z( k
在这个世界上,能把包袱甩脆的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给人以随风潜入夜式的和气之感的,才是大师。
9 N* r. e" c9 s( @
% ^5 b% C& z% D 拜王世臣先生为师, K* N7 X4 t& u' b/ \* }
9 l( l% I* X. _6 O" \/ \
虽然一直在漂泊,但在部队、在工厂,我都是文艺积极分子。“文革”后期,北京工人文化宫成立了曲艺队,我和哥哥搭档。每周活动一次,单位给半天假,王世臣、郭全宝等大师给我们上课,我们这期出了李国盛、田战义等名家。1976年,相声可以公开表演了,非常受欢迎,连我们这样业余的演出,买票队伍从工人文化宫门口一直排到华表。5 ?: ]+ T9 Y1 O( y! e! d
0 t- f% E( h0 k/ {: ] 1976年,我开始跟着王世臣先生学艺。解放前,王世臣与侯宝林齐名,侯宝林柳活“尖”(好),王世臣则功力深厚,各门功夫平衡。过去他们互相串园子“压轴”,解放后侯先生新段子多,此外在中央级单位,平台大,而王世臣在北京曲艺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加上年龄渐长,不怎么说了。
+ H+ a- k: V% u Y* t2 U4 ~! g! J0 s( B1 o; G* M
“文革”后,侯先生第一次参加巡回演出,就是和我们这些文化宫的业余演员出去跑的,10多年没登台,先生也有点生了。此外,他比较吃亏,新的“柳活”没法学,老的“柳活”观众又听不懂。" `& R, U- G9 z/ a
$ g" ]5 w& J- R2 h! t8 ]/ [ 侯先生指着我说:“这孩子叫刘洪沂,我和他爸是盖同一条扁担的交情。”怎么叫“盖扁担”呢?过去当学徒没床没被褥,桌子一拼,摘下门帘当被子,老门帘中间都横一根木棍,跟扁担似的。. c: n ^* E" \, S$ a! T& W5 D1 m% n
3 `5 G7 g+ z# k! Q& C K# p
按我家和侯先生的关系,拜他为师不过一句话,但我不想攀高枝,此外侯先生忙,也没时间教,相声这东西要靠“熏”,想来想去,还是拜了王世臣。当时“文革”刚完,也不敢搞仪式,直到10年后,才办了两次。怎么是两次呢?老规矩,一次拜师,表示从此成了弟子,一次谢师,表示学有所成,感谢师恩。
! @* r3 [4 x1 J# `! O L; h# G" h
; @; @" o2 n7 n4 z2 B; l. h4 @& e 给侯宝林吹头学本事
' e; H! y/ N( S. U8 _* z- d+ y& G1 J3 q
虽然没能拜侯先生为师,但从他老人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3 q8 E' V* H9 J; W& Z8 X4 ^. }# X
/ B2 T# R0 ?' L 侯先生每次上台前都找我吹头发,当时剧团有四联美发的老师傅,但侯先生不喜欢,我一琢磨,明白了,先生年龄大了,不能吹得太时髦,显老,应该按学者的头型吹,老人家果然很满意。每次一边吹头一边念叨:“今天我说的这个,听懂了吗?”我模仿,他听,看不对,就说:“今天再好好听。”+ g7 y1 W! u" b! J0 V7 I
6 v" i9 {+ c, ?3 b
一次彩排,我刚上台,侯先生就说:“下去!”我挺奇怪,侯先生问:“你心里怎么想的?”我说就当台下观众都是老朋友,所以笑着和大家打招呼,侯先生反问:谁是你的老朋友?我上台还差不多,你一个小年轻,套什么近乎?2 t: u' z- m$ R* L, D
8 j, a* A6 \$ X" H! R 再上台,只好一脸严肃,又被轰了下去,第三次,脸上笑容都僵了,又被轰下去,到第四次,不敢上台了。先生问为什么,我说害怕,侯先生说:“侯宝林坐底下,你害怕什么?我再厉害,还能上台把你揪下来?”/ O2 o5 w j6 k0 Z: u- A4 P, w
- N6 J& b, Y1 h( P: A 他这么一说,我彻底明白了,从此再不怯场。一次在中南海说相声,正赶上李鹏总理,就开了个玩笑,把我们团长吓坏了,我说这有什么?侯先生当年说《关公战秦琼》时,说到“咱俩不打他不管饭”,直接问台下的毛主席:“您管饭吗?”主席哈哈大笑。1 Q& a. y' `& o6 ]* V+ a
3 a! F+ f# \. M2 m$ P/ b' i
《关公战秦琼》是我向侯先生学的最认真的一个段子,天天在场边看,发现侯先生在扮秦琼时,会掖一下右袖,想了很久,才明白,京剧秦琼左边是大袖,右边是小袖,可说相声穿大褂,两边袖子一样,这样一掖,就显出差别了。
7 x3 Z7 I& H. B6 j; d% E3 Z
' ~6 m1 E# r, x- X' ] 给侯先生吹发时,我问他是不是这个理儿,先生一斜眼,说:兔崽子,用心了。
! r( A& t' h, ^) y
3 }% x2 \ T* T) l0 F3 q2 y$ g转N年前刘先生的一个访谈6 s6 r9 t, C- i1 p ^' u7 N5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