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3-4-30 19:50 编辑 % V8 @- U) `0 f, U2 w0 l
* @% s' D+ `2 E2 R6 l' x% ?) q" d$ Q) V& x% t* i* d4 ?
常说水面是城市的眼睛,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城市的眼睛,也是城市心灵的窗户。蕴涵着城市的文化精神。说保护生态环境,湿地很重要。湿地重要,比湿地还湿的水面,不更重要么?咱祖先明白这些道理。广安门护城河边上有北京建城纪念柱,刻着: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北京城的开发是从这里开始的。时间是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当时的地名叫蓟。为什么开发这里?靠着莲花池和蓟丘,水足草盛。“依水草而居”才能生存。没有水就不会有草。
2 e- H4 z T9 d( k7 w* ? . m8 f0 |9 a+ {9 k
北京上升为都城始于辽代,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顺天府。元朝取代了金,蒙古人放牧牛羊、习逐水草。看中了水面更大的前后三海(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后三海:什刹海的前海、后海、西海)。大都城建到金中都的东北,水面尽入城中。那时团城还是水中的小岛。" |! Z1 v: l! H1 e2 d4 }- v N
3 ^, k$ k; l, ^* [
忽必烈选定北海这片建皇宫,团城是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以东是大内,皇帝居住、处理朝政;以西是皇太后的兴圣宫和皇太子的隆福宫。团城上增建了通往东西的木桥和仪天殿,环岛围砌了砖石,称为“圆城”。, g- c1 G5 E( X- B& w) N9 |
1 g- h. L/ J/ w. s 明朝拆除团城以东木桥,填平水面。西边拆木桥改建石桥。弘治二年(1489)五月石桥建成,桥上修两座牌坊,东边叫“玉蝀”,西边叫“金鳌”。桥叫“金鳌玉蝀”。就是现在的北海大桥,是北京城区最大的古代石桥。是北海和中南海的分界线,桥北北海,桥南中南海。桥东是团城和北海公园南门,桥西是文津街。
4 O4 t' B; U, w/ E. D; X( B4 Y* m 8 {& w- |" W4 r0 F+ ?/ l/ r( \
这桥如同双眼间的鼻梁,使脸庞有了突出。聚集的疏开去,散落的聚拢来。增添了美丽,完整了美丽。: G/ H& `6 }" x% S0 ~
. {9 a( ]. {4 d+ F2 T! U
这桥是我国古石拱桥的典型。九个石拱劵桥洞每个石拱券顶都雕有螭形兽头。正中桥洞有石刻的对联、横批。南边,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员峤水中央。横批,银潢作界。北边,绣縠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横批,紫海洄澜。桥面两侧有玉石栏杆,远处望去,似玉的长虹(玉蝀);桥面拼铺条石,平缓隆起如龟背(金鳌)。" Z3 y( E% m+ Q Z5 }# Y4 [- \6 C, `& Z
3 m( @3 {* H$ Q$ P2 S/ D- N4 n 前三海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按神话“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的意境格局,修建铺排。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信息。是一部精品书,要细读。是一组精美的艺术品,要细品。会不断的有新感悟。
* Z; h- Y/ V8 H3 i7 H$ c3 `- W
$ x$ |* L8 N4 A8 P( S$ d/ q1 x 北海大桥的东西延长,景山前街到文津街。老舍先生在小说《骆驼祥子》里有一段描绘:祥子曾在曹宅里拉包月,虎妞到曹宅里来找过祥子……“他们边走边谈话,由北长街走到北头的三座门,再到景山前街和文津街。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2 H! i. I0 n% x' q, `* ]2 d 8 [6 ^. c7 f M; |" m: S% `" E" {
这些景致,这些文化元素,汇集在这条街,汇集在这座桥。; N, l! \4 ]: ?
; ~# l6 }. C% _% Y7 ] 1949年以后,各种车辆不断增加,金鳌玉蝀桥桥面窄,坡度陡,上桥下桥还都要拐弯,卡了交通发展的脖子。有人说拆平团城,去弯取直,把路面拉直,建座新桥;遭到文物工作者及古建筑学者的反对。1954年决定拓宽东四至西四的道路。直接涉及团城的去留。国家文物局就在团城,自身就是文物,自身难保。属员意见纷纷,局长郑振铎更急得要死。他请来了梁思成、范文澜、翦伯赞等专家学者商讨。认为唯一的办法是桥身向中南海拓宽。郑振铎给周总理写报告,陈述自己的意见。梁思成先生请苏联权威专家到团城来看实际情形,希望得到支持。专家没有表态。
/ W' f y$ x# g
0 H2 b8 N5 O+ q3 g3 G 郑振铎直接去找总理,恳切说明陈保护团城的意见。又让罗哲文对团城测绘拍照,搜集文献资料,在《文物保护参考》上发表。争取多方支持。
' b5 m+ p* a6 b* u) Z/ x
1 f; ~# v P, g* y 几天后郑振铎接到总理办公室的电话,通知他总理视察团城。1954年6月的一天,郑振铎和副局长王冶秋,在团城迎来了周恩来总理。他环团城走了一圈,站在城墙边,眺望北海琼岛。又转到临马路的墙边观察来往车辆,不断地向郑振铎等询问有关情况,最后他说:团城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不能动!把桥向中南海方向扩。“金鳌”、“玉蝀”两个牌坊就没法子保了。
" K8 |( d8 e$ m$ o
6 B1 |6 w* D5 O$ _, N: l) ~ 按周总理的指示,1955年1月,拆除北海三座门;11月,拆除金鳖玉蝀牌楼,大桥拓宽至34米,桥身加长,坡度降低。大桥的九孔只保留中间的第五孔能流水畅通,其余的八孔桥洞用砖砌堵死只为装饰之用。为安全起见,把石栏板改成铁栏杆。1972年再一次把栏杆加高。成了现在的样子。
# T% @6 Q- `8 ?8 f @& q8 d* j
9 G+ C: }, a8 a O% [6 D4 e ?. [ 站在桥上遥望南北,祖国历史的悠久丰富,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各个朝代的种种成就都是先人的血汗,我们必尽我们的力量,永远保护。
% k1 b D2 o9 E+ c; Z
* C K! K4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