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2|回复: 1

[转帖]还有多少遗产可以卖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8-29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究竟是贫穷到只有靠贩卖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才能获得保护经费、发财致富的机遇,还是富裕到要将这些珍贵无比的遗产廉价化、商品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祖宗遗产持何种态度,对文物保护持何种力度,既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展示了一个国家的精气魂

    翠屏居终于不卖了。

    原拟9月整体迁移到瑞典的这座具有200年历史的古民居,经过一个月来的激烈争论,日前,安徽石台县文化部门组织专家突击鉴定,确认其为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皖南古民居,有了新的说法:“不允许单位、集体、私人买卖”。

    然而,保留下来的翠屏居,还让人牵肠挂肚。不仅担心它“不卖”了后,是否能得到保护,更让人在这起风波中,看到了另一些不安的现象——祖宗遗产正在成为商业卖点。

    请看风波前后的一些事实:缘起——安徽茶商投瑞典商人之好,欲购皖南民居送礼,在斯德哥尔摩开茶楼,打开产品销售的新渠道;过程——由于翠屏居暂不属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对茶商的做法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还希望因此获得与哥德堡市长期贸易的机遇;舆论——即使今天已明确“买卖违法”,但依然有很多人在抱憾:有人惋惜失去了一次“民居搭台、经贸唱戏”的机会,还有人则叹息:既然国内无力保护,与其让它腐了朽了烂了拆了,为何不让有能力保护的国家和地区来“善待”?

    显然,翠屏居的“物质性”正在为许多地方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看中、最大化开发,而作为一个历史文物所最重要的“精神性”价值,反倒被国人疏忽,以至于,连守护自家老祖宗遗产的责任,都必须寄望于让外国人帮助实现。

    而类似的说法与行为,我们并不鲜见。

    这几年,“申遗”仿佛让很多地方找到了借水行船的发财思路,许多“遗产”纷纷出笼,光一个“梁祝故里”就冒出十余个之多,“端午祭”也成了不少城市提高知名度、争夺眼球经济的“仪式”。在这些越来越光鲜的“向遗产行礼”的旗帜下,遗产正迅速贴上商标,变成新鲜商品去卖好价钱;而遗产里所包裹着的民族根基与文化传承,反倒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空壳。

    这难道仅仅只是历史遗产的无奈和悲哀吗?

    即使是有着强烈保护感的人,也请别说什么“出口”是为了“更好保护”抑或是“文化交流”吧!因为,那不是欺人,至少也是自欺。

    去大英博物馆里看看那些被“保护”很好、门类齐全的中国瑰宝吧。每一位中国人身临其境,都会既感骄傲——为我们国家曾经拥有如此珍贵的文物,又感羞耻——一个连老祖宗留下的遗产都无法保护好的国家,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屈辱烙印。

    去美国波士顿看看早几年前被搬迁过去的另一处皖南民古居“荫馀堂”吧。即使许多人相信,如果不是当年的中美文化交流计划,这幢300年的老屋也许被彻底拆毁,但是,如果500年后,我们只有到美国才能找寻到徽州古民居,追回一段失忆的历史,又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子孙?

    我们究竟是贫穷到只有靠贩卖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才能获得保护经费、经贸的机遇,还是富裕到要将这些珍贵无比的遗产廉价化、商品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祖宗遗产持何种态度,对文物保护持何种力度,既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展示了一个国家的精气魂。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固然有机构不够强大、经费不够充足等等的现实问题,但说到底,与这种“态度”有直接关系。

    我们究竟还需要多少次遗产被卖、多少次外人提醒后,才能找寻到那条走向精神家园的通道呢?

(华东新闻)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2-21 2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恶可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6 06:22 , Processed in 1.09731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