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3|回复: 9

《北京旧事》(一)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11-4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城外农夫 于 2012-12-15 11:29 编辑
$ J0 l6 Z+ a* i3 G- I6 e/ ~/ Y4 |; ~# ^4 O9 N7 h. ~4 ^$ n
《北京旧事》作者常锡桢4 J2 z3 M( s1 m1 j, J; J% ^; Z4 r
一、老北京人的禁忌
1.小孩儿玩火会尿炕5 Y' }* ~5 e" X- V4 O! Z
   小孩好奇喜欢玩火,不但会烫伤自己,又易酿成火灾。小孩子却不知后果严重,所以大人们警告说:“小孩儿玩火,会尿炕!”
! C( D* F1 f3 }* ~    “玩火”和“尿炕”其实并没有任何因果有关系。却是一句攻心的话。因为儿童不知火灾的可怕,也没有被烧烫的经历,却都知道“尿炕”后难免挨打受罚,又是不光彩的事,所以小孩们为怕“尿炕”,也就不敢玩火啦。" }6 R. o1 z0 }& P
2.屋子里边忌撑伞2 k- _; r2 d4 j2 y
    “屋子里不可撑伞,否则房子会漏!”这也是大人们警告小孩儿的话,特别把后果夸大,以吓阻小孩别犯此禁忌。+ X( d: l" j5 r6 _) x
    屋子里撑伞为什么是北京人的一大禁忌?为什么夸大其词地说“在屋里撑伞,房子会漏呢?其实真正怕的是捅破顶棚。; L- J9 s% T0 ~: o  J* B+ j
    顶棚就是北京平房的天花板,北京的平瓦房的顶棚,都是用木条加高粱杆(秫秸)和苇子杆扎的棚架,再糊上壁纸。顶棚高不及丈,又是纸糊的,所以在屋内挥舞长物,极易被捅破。
8 v+ `1 W7 B# g5 j+ L0 S    顶棚若被捅破,不补,就留下一个大窟窿,到了夜里,老鼠出动,一不小心就会掉了下来,闹得家人寝食不安,补了又难看。% _1 x1 F  G1 j) A. D- {4 a
3.夜晚不可以剪指甲$ @7 Z. i3 x* P* S# C$ P; p
    老一辈的北京人都知道,“夜晚不可以剪指甲”!因为在夜晚剪指甲,容易剪伤了手指,十指连心疼痛难忍,严重时会送了性命!
+ \9 ?, B+ _% w- a    在电气时代尚未来临之前,夜间视线不明,夜晚剪指甲确实容易剪着皮肤。那时医药缺乏,全城也找不到一两家医院。即使送到医院,单是医药费,也非平民负担得起。何必犯此禁忌?9 B: o: F: a5 @& O
4.孕妇吃螃蟹会横生倒养
4 d6 }7 a4 H- k* }9 s% C4 S" \: J2 g    这是一句“妈妈论”,却推理得有点离谱。螃蟹横行是事实;但吃螃蟹就会横生倒养,则没有科学验证。迷信的人竟也遵行无误,不敢轻言尝试。不过,在中医医理上说,螃蟹是属于大寒的东西,凡是虚弱的人都不宜多食,对敏感、哮喘的病人,尤应禁忌。
3 |* H  n/ ^4 N5.佳期遇雨不吉,花轿相遇不吉, q  U2 q5 q: X9 L, V! _
    京剧有一出程派戏《锁麟囊》,女主角薛湘灵于归之日遇雨,花轿躲入春秋亭,适巧另一顶花轿在此相遇,也在亭内避雨。薛湘灵听到哭声,循声探问始知对方因贫穷缺少妆奁,即慨赠“锁麟囊”以为周济。不料数年后山东水灾,薛湘灵夫家惨遭大水冲散。薛女流落他乡,为求温饱,只得帮佣,替人看小孩。谁知竟在主人家发现了“锁麟囊”,因此得到了大团圆的喜剧收场。' u4 k3 |' }# L$ ~
这段故事中表现出北方的两项“婚俗忌讳”。一是“两轿相遇不吉”;二是“佳期遇雨不吉”。这种迷信过去曾在中原广泛流传。
4 [7 j' `; N: _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说说过年
笔者初来台湾时,深感离乡背景,形只影单的,每逢春节,都被乡亲好友邀集在一起过年。这时候大家吃的是家乡菜,谈的都是故乡话,并且离不开昔日的年景情况。年年如此,重复的述说那些陈年旧事,大家都不觉厌烦。说的人兴致勃勃,听的人更是津津有味,统统沉醉在温馨的回忆里,让时光倒转,仿佛又活在那古老的北京城里了。
) z( w# |  H: B' j; s/ z6 `# G% ~因为年复一年的说与听,使自己对故乡的那份情怀有增无减,有些景象跟着岁月的消逝渐成模糊,不过有些事物,依然记忆深刻,就拿“北京人过年”来说,最是令人难以忘怀。8 m& N" M7 i' \  [
在朱介凡先生编著的《中国风土谚语释说》中提到齐如山先生的话说:“往日(北京)皇城,一般人民不易进入通行,把北京城的社会生活隔成了东西两部分,因而风习各异。”由此我们可知道诺大的北京城,在年节礼俗上必有同异之处,何况北京人五方杂处,由全国各地迁居北京的,也难免与同族相聚住,以便互相照应,而延袭各地不同的习俗。2 [" N$ N/ ?3 K) d7 |
所以北京人过年的习俗,不可能一成不变,成为“定规”的。而“南北城”也不尽相同。
8 ~. _* c$ y/ {4 f/ \- \记得两年前台湾电视节目中曾经访问地几位同乡前辈“谈北京过年”。由于他们都是学者,年高德劭,经历见识丰富渊博。所谈的年代较远,也偏重贵族化,而升斗小民的过年情形,确实大有不同!
4 i) J! I. A: I* v, m1 V- E# z笔者所谈的“北京人过年”较为普及化,希望读者对早年的北京人如何过年,有一些了解,同时希望给乡亲们或是到过北京的朋友,带来几许乡思。# M& H% A  m1 A, n
“送信的腊八粥,要了命的关东糖,救了命的煮饽饽。”这是北京人过年的写照俗谚。$ `* e( h/ i0 I1 M* R
“腊八粥”喝完也就快过年了,而年节来了以后,做生意的往来帐目必需做一次清结,该收的要催,该还的也要筹措筹措啦。
! @3 J4 S5 h3 k* f& F/ i( w  g“关东糖”是祭灶神的供品,祭完灶神离除夕只有五六天了。如果负有债务,债主人一定上门催讨,日子确实是不好过的。所以叫“要命的关东糖”了。
9 P4 r- s# p, Y  x" Y- d所谓“煮饽饽”就是煮饺子,北京人另外有句俗话叫作“不管有钱没钱,吃完饺子过年”!由此可知北京人无论穷富在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如果躲债躲到饺子下锅,多大的债,也没人去讨了。' z  o, `! ~. n0 l! V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昔日北京人的厚道之处,过年了嘛,总要落个吉利,不能逼得人家连年都过不去呀!而另一方面,债主自己也要回家团聚过年,不能说到了三下晚上,还奔波在外,为了讨债挨冷受乏呀!
& r0 y0 c0 Q" d- E) S1 g5 |祭灶的供品除了关东糖、糖瓜儿,还有南糖、清茶、水果,当然也有供素饺子的。所谓“糖瓜儿”跟关东糖同样是由用麦芽糖加工制成的,搓成长条再切成段儿,叫关东糖,做成圆型的就叫“糖瓜儿”。北京还有另一句俗话叫“二十三糖瓜粘”!也是说:腊月二十三就是祭灶的日子。0 W& U. Y; k3 E
不过北京人祭灶的日子不一定全在二十三,也有改在二十四的。据说:如果家里有人谋生在外,尚未赶回团聚,就要在二十四晚上才举行,并且不烧化“天梯、纸马”,叫灶王爷不要上天!以免灶王到了天庭直禀玉帝,因家人不全合,未能团聚,而降不吉!* b: ^) l1 w4 g/ s2 U1 S+ \
北京人小家小户的起居都在一两间的房子里,没有厨房设备,所以把灶王神龛供在一个角落的高处,也不与其他佛神供在一起,灶神被尊为“一家之主”,自有他的特殊地位的,神龛的对联都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还有写“回宫降吉祥”的。2 S& |/ [+ A( S* O
“年画儿”是北京过年时的一大特色,这种年画平常很少有人买卖,但是到过年的时候,不但集市上有人出售,并且有人沿街叫卖。可以说“销路畅旺”,几乎家家儿都买一两张来“补壁”,点缀点缀年景。
7 n! e) q6 j7 a$ P5 d北京市面上所见的年画,等级相差很多,无论画工、纸质和印刷的成色都有好坏之分,当然价钱也有距离。在一般平民家庭而言,还是以中级品销的最多。
4 A4 f& {9 T5 ~! B  w' x画的内容都是“吉祥画儿”,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个光屁股的男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题字“年年有余”,又如“五子登科”、“瑞雪兆丰年”,“吉庆有余”、“天宫赐福”、“聚宝盆”等,后来也曾见过京剧的“戏出儿”,好象有刘备、关公、张飞、赵云与马超等《五虎将图》,还有《玉堂春》以及《凤仪亭》等。当然也少不了“美人图”等等的了。
' G& A5 e+ g1 C4 t6 N因为这种印刷品都是直接贴在墙壁上,大概不消半年就变颜色了,所以是一种消耗品,到时候大家非换贴一张新鲜的不可。
  z5 \" F4 w1 \% W$ V* }扎天灯是老北京特有的过年习俗,所谓“天灯”就是在院子里竖起三五丈高的杉篙,在顶端扎上松枝儿和一个滑车,到了晚上才把一盏红灯罩的油灯用绳索系拉上去,早晨天亮再放下添油,一直要点到“送神”后为止。- e2 {# X8 L. i( F; w0 [
北京还有“踩岁”的风俗。在三十儿晚上之前院子里撒了芝麻秸儿和松枝儿,因为芝麻秸是极为干脆的东西,家人走路踩在上面,一定会被踩碎的,因而谐音为“踩岁”,表示旧岁已经随着脚步声消逝了,同时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吉兆。8 b  Z/ f) e0 D
以前农村到了过年恰是农闲时期,天寒地冻的没有什么活计可以做了。但是每逢新年来临之前,妇女们却繁忙起来,清洗的清洗,缝补的缝补。如果多剩下几个钱,多少要给大人小孩添制件新衣服,要不然也要缝双新“毛窝”(棉鞋),以便在新年时穿着,即使是旧的也要干干净净的过年。能够换得“由头到脚一身新”的实在不多。2 V) x* l5 }2 G$ [" l
昔日缝衣服是家庭主妇自己动手做的,北京城里也有不少“成衣铺”,都是有钱人家才照顾得起的。
. B: m& s7 |1 y1 u缝衣做鞋之后便要预备过年时的吃喝儿了。北京人的习俗由大年初一到十五,就不准生米菜下锅了,最忌讳油锅炒菜“滋啦、滋啦”的声音,和煎熬两个字。因此从腊月廿五、六开始,都会忙着蒸馒头,燉猪肉或是煮白肉,分别储存在大缸里,准备过年期间食用。这时候北京的气温都在零下,食物不容易腐败,所以一直供应到正月十几都不会坏的。- l1 j. [7 M$ g+ d: ?6 ?  f5 _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0: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人在年前预备吃食,都要煮些熟肉,必然燉出不少肉汤来,所家家户户都会做些“肉皮冻儿”和“豆儿酱”。这两样东西最为方便,吃的时候也用不着加温,用来下酒,啃大馒头,都是价廉味美的。" E  t# A- l8 ~8 _: d" Q: W0 Z
打“豆儿酱”的材料,有黄豆、胡萝卜、花生豆儿、肉皮和猪肉丁,和白肉汤同煮,加少许酱油和盐,煮熟后盛入小缸或其他容器内,凉了以后自然凝结成块。“猪皮冻儿”做法完全一样,只是材料以肉皮为主而已。初一到初五,生的东西只有饺子和大白菜才可以下锅,不过注水添汤之前铁锅不能烧热,以免发出“滋啦”煎锅的声音就行了。馏馒头时大家都特别小心留意避免“干锅”。为的是避讳“煎熬”不吉的二字。/ F5 V9 p9 t' z. ~& T, ?1 o: R
腊月“小建”廿九天,“大建”卅天,但不管“除夕”是卅还是廿九,都叫“卅儿晚上”。南方则称“大年夜”。4 X% V6 \3 T1 x% B( p; A' o& k
卅儿这一天一定都把“挂钱儿”、“春联儿”贴挂妥当。并且要换贴一些年画儿,院子里的走道上也撒上芝麻秸儿、松枝儿,再扎上一盏高高的天灯,那才是叫“花红柳绿贴满门”了哪!- M2 C6 h- _% d& |  D
挂钱儿是用毛边纸“雕剪”的,很象剪纸艺术品,剪切的花样都是吉祥花卉和人物为主,但是以“制钱”套叠相连接,所以叫作“挂钱儿”。
3 K/ O. [1 ?" ^) y' M. a% I& r大门房门上槛、屋檐上边都一排排的贴上挂钱儿,看起来最是热闹,由于毛边纸柔软而又有韧性,不容易被风吹破的。" D0 N; K, o9 E
说相声的有句俏皮话儿叫“正月十五贴挂钱儿——差了半个月啦!”就是说这玩艺儿原是过年应景的东西。而这句话是讽刺对方“不够资格还差一大截呢!”
( c1 l8 P& B5 ^. J" A北京人贴的春联与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只是北方用的“横批”只有四个字,不象台湾省大家把“横批”(中联)也书写七个大字。" [  W# [) h2 u% @, ~) g: @
另外北京人除了春联对子以外,还在住房的墙壁上贴“春条”,都是用十六个字书写一长条,内容有“宜入新春,诸事遂心,吉祥如意,百福并臻”。以及“宜入年来,家家打牌,红中白板,大家发财”等。4 l: D) l/ r0 @; F2 b
过年上供的供品,北京有两样特别的东西,一是月饼,二是蜜供。您可别以为八月十五过中秋节,才有月饼上市,而北京到了过年却有月饼上了供桌。不过这种月饼是很特别的,不是翻毛儿,也不是提浆,而是用油酥面儿,加上冰糖块儿、瓜子仁烤制的,每一碗(即每一组)不是五个就是七个,下边的大,越往上摞越小,最上边是个仙桃形状,成为个宝塔形。上供的月饼不是三碗就是五碗,也都是单数。
6 D% L3 j9 F# c: Q1 E这种上供的月饼,最下层的一个有一两斤重,烤的半生不熟的,硬得象个石头,等到年过了“撤供”后,如果想吃只好把它放在炉台上,然后扣上一个铁锅,烤熟透了才能吃。北京有句谜语:“炉台上烤月饼”射《水浒传》人物一,谜底是刘唐(流糖的谐音),指的就是这种上供的月饼。- m' N: S  E/ I$ [' W
“蜜供”是象小砖块一样的小点心,外边沾裹了蜜糖,一块一块的叠连成为中空的塔型,就是所谓的“蜜供”。
: x' n( H, t4 T& }7 F( W供品除了月饼和蜜供之外,自家也会蒸些枣糕。其他的象水果,大馒头以及素饺子都可以作为供品。
* F7 Z* J. Y! K5 t2 X所谓:“敬神心知,上供人吃”,供品迟早要落到人的肚子里去的,但是大家都以“敬神如在”的心情去膜拜,为的是祈求神明保佑,年年吉庆,岁岁平安,甚至添了发财啦!
0 l  L7 b5 \4 ^- Q" P& q* J北京人供品顶头都插上“金花”,供品摆满供桌,供尖儿上再插满“供花儿,可真热闹喜兴极啦!2 u2 S$ I: a& B5 k$ E' x/ {5 s
过年敬神的”香腊纸码“样数可不少,北京烧化的叫“黄钱”,是由黄表纸切制的,上边不贴金箔片,也不印花纹,只是压切出九个制钱形。另外还有“上天梯”、“金元宝串儿”、“红素烛”和“供花”,接神时只烧“黄钱”,其他的要等送神时焚化。& m3 l5 [2 J0 h& r; n# @* F
拜神时烧的香,分为粗细两种。北京制的香均为实芯。细香是每四十枝束成六角形的一股,用三道红纸封裹起来。逢年过节大日子拜佛祭天,都是整股的烧香。点香的时候,撕掉中间与两头的一道红纸箍,这种整股的香烧起来是有火苗的。细香平常也可以拆开来用。
3 A& `! G) h+ l, [- h0 g) T1 A% e北京人过年,讲究由初一到初五,佛前要香火不断。所以大家都预备一种叫做“箔束碇”的粗香,起码有尺半长,小拇指粗,大概可以点上两个钟点儿。
' M& p, ]7 P" i# g: j0 s8 k2 J记得在北京是所见的灶王像上边第一段都印着这一年的天干地支廿四节气,几龙治水,几牛耕田以及喜神在什么方向等等,供人参考。
1 \& G) l  g# m  }+ |北京人除了接神之外,还要拜喜神,照着皇历或是灶王码儿上记载喜神的方向,择吉时在庭院中摆香案焚香膜拜,这大概也是非常特殊的情形。6 E. H# o1 F- o9 y9 D1 w
说到这里想起了北京的鞭炮,北京的鞭炮也叫“炮仗”,粗大的叫作“麻雷子”,双响的叫作“二踢脚”,另外还有“炮打灯”、“飞天十响儿”、“炮打金龙”、“太平花”和“起花”等。& n8 E# y! K& X: Z5 |' Y- e' l
排炮的长短是以“头”来计算的,譬如:三百头、五百头或是两千头的,当然头数越多挂的越长,响的越久。
& U" I5 F  A. g1 _北京还有“盒子”和“八角子”,这两样火花形的玩艺儿却是文字难以说明的。
. e* R6 M! f- b1 s老北京人的“妈妈论”最多,也是很迷信,不过而今已经迈入科技时代,我们的社会里充满了更多的迷信,实在是不可思议,尤其是坏人做坏事也要求神拜仙保佑平安,更令人觉得莫名其妙。
2 R4 m+ j7 F+ j2 L旧时的北京,到了过年的时候,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说吉祥话儿。譬如说:小孩子不小心摔碎了碗,也不会挨打,因为怕小孩子哭,大人们还要说:不要紧的,可别哭哇,“岁岁平安”!% ]- l3 e- ]/ G/ E% a2 W& |( W
如果有人给老太太磕头拜年,老太太一定会说:“谢谢,谢谢。一顺百顺,顺顺当儿当儿的,希望你今年娶个好媳妇,生个胖小子,保佑你升官发财呀!”
% ?0 J) b6 z- b妇女们禁忌更多,在年里,针线剪刀都不动用。例如,大姑娘如果动剪刀,就认为以后生小孩会“豁嘴儿”(兔唇)。' O# d+ J; @. W* P' _1 N) ?2 t
三十儿晚上,有些穷人挨家挨户去送财神爷,趁过年时候送个彩头,住家户花个小钱儿乐得讨个吉利。但是也不是来者不拒全都打发。如果已收了,不能回说:“不要了”,因为财神怎能往外推呢!而是要说:“已经请过了!”: r. G0 J: u1 o* Y* a. z! ?- p
还有香烛熄了不能说:“灭了”!想要熄掉灯烛也不能说:“吹”!总而言之,凡是不吉不雅的话都要找个好字眼儿来代替才行。& [1 Q1 @% c3 g0 k1 E9 x: _6 {
如果老年人或是小孩子守岁到了后半夜,疲乏总要躺下睡一会儿,有些人只拉床毛毯来盖一盖,却不盖棉被,因为他们避讳这个“背”字。打牌的人都知道这个“背”字,是不走运的意思。1 F0 Q$ u1 E) T  j5 `3 b
注:录于常锡桢《北京土话》,已对原文做了删减。
- N7 Z, o) E, b( p! h
发表于 2012-11-4 11: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山深处 于 2012-11-4 11:31 编辑 ! ?) \) i/ K6 W7 D3 X1 K/ J

' x( u  j! \; n# c- z4 D: n+ t$ i2 I) m! b还有香烛熄了不能说:“灭了”!想要熄掉灯烛也不能说:“吹”!
7 H7 B3 ]3 [5 A-------------------------------------------
! f3 I  ]* N1 v. s: Z似是有“止蜡”、“止灯”的词代替{:soso_e1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7: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2-11-4 11:29
% ?& u' [5 w/ {8 X还有香烛熄了不能说:“灭了”!想要熄掉灯烛也不能说:“吹”!  v' s* h$ l+ q0 ~8 A8 M
-------------------------------------- ...
/ k% A4 ]; C; t( r4 g0 ?6 X+ n
似乎也可用“熄”来说,具体情况本文作者没有说明。
发表于 2012-11-5 15: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这有没有说吃鱼籽数不清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17: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涟漪001 发表于 2012-11-5 15:47
* s) S9 t5 w  p1 J0 b你们这有没有说吃鱼籽数不清数?

7 L# `0 o5 S0 L+ n3 f9 N这方面的禁忌还没听说过,愿听您详解。
发表于 2012-11-6 16: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涟漪001 发表于 2012-11-5 15:47
/ m4 T6 @, s/ o: H. v3 D# b你们这有没有说吃鱼籽数不清数?

2 F1 M( v/ T- F6 t是有此一说。小孩不能吃鱼籽。
发表于 2012-11-11 10: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2-11-6 16:09 4 g4 G1 D; a+ ]9 n% L* B) V
是有此一说。小孩不能吃鱼籽。

+ v/ {* G7 q: t1 g有此一说。0 P! E; y$ u0 a, ]  i( a
大人不让小孩儿吃鱼籽,说是长大了不识数。; p8 q) X" j7 c2 y( H" U
发表于 2012-11-17 22: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的确老家儿不让我吃鱼籽,当时也不明白为什么。敢情是怕长大不识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3 10:27 , Processed in 1.17189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