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阜大街的日子 ! P1 V1 ?$ \$ j2 ~. _& g: p; }
2 y& e, H$ v; u" Q) U( N9 s; z- J2 o祁建
$ }2 \2 x1 b; s' x% o# b) F6 p$ J% B
: ]1 J" x: @0 @& _- H 明初大将军徐达长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长女嫁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时,徐达第四子增寿为朱棣通风报信,被建文帝杀掉。朱棣进南京后抚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不久又封定国公,定国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西城区的定阜街。
* T* \2 Z3 o. c6 v6 ?$ Q4 [5 v6 m4 D 这条街上有个庆王府。继续东行,就是我所见的北京最美的学校:原辅仁大学校址。那简直就是“惊艳”。我第一次见的感觉是,我面对的是不是一个王府?后来知道,它历史上就是恭王府的一部分。 7 p5 S; d7 A* y* a5 T5 {" T6 `3 @
从北门出来,它的后院,一条廊亭立于假山之上,进去,觉得另一圆亭非常眼熟,那可是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说戏的亭子,段小楼的家……《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猴爬的那个大烟囱据说也在这。在后花园,还能够看到当年大烟囱的“底座”。 / v, A0 i8 [2 S9 k+ F0 U" j
定阜街的东头就是柳荫街。也就是恭王府后花园所在的街。这条街种了许多柳树,我有一次骑车去恭王府花园内参观,恰逢下雨,园内游人稀少,我一边看着池中的红鲤鱼嬉水,一边给一个朋友发一些很诗意的短信。看一棵芭蕉上流下的水滴,看一篁青竹婆娑,看一个菜园子里的茄子辣椒还有玉米棒。天放晴时,发现我的车篮里,竟装了弯弯柳叶……
$ y- X7 J$ m7 Y4 v6 ` 有些时候,对于一个地方的感觉就好像对于一个人的感觉,只有在你离开它以后,才会因为忽略了它的缺点而发现它的种种好处。而当你最初离开它的时候,你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你会在某年某月某一天,开始怀念那些有时蔚蓝、有时灰蒙蒙的日子。 1 V7 i. o. e. m- e) W2 T. a
o) K+ B; f2 o& W4 K5 O# p7 g 往事悠悠
7 ^' X. M8 j% j$ z$ A5 l: s! ~ 9 l9 H/ k1 z2 H5 A$ @: L) S; Z
北京什刹海西侧有一个值得留恋的古迹,20世纪曾经叱咤中国近代史的辅仁大学,就在这片密集的胡同之中。在你游览完著名的恭王府,穿越狭窄胡同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它巍峨而隽永的面容。那斑驳的台阶上,我们似乎还能够看到鲁迅、胡适、梁启超、王国维、郁达夫、张继、范文澜、余嘉锡、马相伯等前辈的足迹。现在这里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化学系、继续教育学院等办公、教学的场所。霜叶满城的时候,从碧波荡漾的什刹海边,就可以望到辅仁大学高耸入云的楼顶,碧瓦泛金,显得那么壮丽。半个多世纪风雨转眼而逝,变的是人们的容颜和街巷,不变的却是这些高耸的屋宇建筑。当我们理解了它的沧桑以后,才渐渐感觉到自身的幼稚。那古老的墙壁和窗棂,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感到兴奋。每一步,都有踩在前人足迹上的感觉。很难想像,当年鲁迅、王国维等前辈怎么样在这里讲课、散步……安静的风景里,曾经有那么多令我们激动的人物出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手机》等许多赫赫有名的电影,都是从这里选外景拍摄的,那种历史的厚重与神秘,只有在此才能够找到落脚点。 , A4 l* v6 |& l
在内忧外患的日子,辅仁大学成立以研究顾炎武为名的“炎社”,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鲁迅在这里的演讲震动中华:“没有抗日的实践,怎知中华民族必亡呢?”,鼓舞了多少青年人。1939年又成立了抗日组织“华北文教协会”。
) |3 }' c( R) L
0 O# I9 g! b* M, l( D$ h" v/ K 著名的考古学家马衡、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文学家周作人、胡适、刘半农、美学家朱光潜等都在这里曾经教书。
% k! I! L: [) X7 I) ?, v/ N ; j7 J& M- I7 `4 i' H9 X: I
著名的《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形就是辅仁大学的文立征,1945年他在山东临城的一次突袭中牺牲,年仅34岁……
# Y- R; |9 S! ?4 p# P, j( F& v " Y% Y# U( M7 g" C, ?
在美国的高能物理学家邓黎昌博士、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英国的邓肇豪、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日本驻华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都是辅仁大学的学子。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作家萧乾、书法家启功等也都是从这里走出。
/ h& Y4 ^. |/ f
0 ^; _4 k( g) R6 A2 A 史树青、叶嘉莹、朱家溍、傅惟慈、来新夏、欧阳中石、张厚粲……这一系列的名字代表了辅仁大学的教育成就,也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教育取得的一些成功。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5 @1 X1 m. C, V0 i2 U / q3 V4 g: s% o; u$ [9 u/ E
往事悠悠,岁月转瞬而去,人事已非,建筑依旧。近百年的风雨悄然而去,人们到这里也许是为了回忆昨日的青春,寻找沧桑的足迹。
/ V' k7 _8 D' J
9 Y3 }4 F, V/ t' W 上学的日子 / ?1 N/ v$ k( w- U/ a* _
0 K! j+ N' J& E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今天的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旧址)读书的日子,是人生记忆中的优美段落。 ! a/ L) J" S4 w: _, I7 K% w
. K! z6 ]1 i. Q* V
辅仁大学里的长廊与楼梯,在我的生命中演绎着悠远与古朴的年代。我们上课的地方在最后面的小院的一个二层小楼。第一次走进去上课的时候,那斑驳的楼梯与古老的小楼,几乎让我感到恍如隔世,这样古老的小院与保存如此完整的小楼,在北京很少看到。 4 N5 F& ~9 j1 v0 t+ G* \
我对一位老师,印象颇为深刻。每次他都是激情饱满地给我们讲课,每部电影的优点与漏洞、精彩与败笔……好几次在梅兰芳故居对面的一个餐馆吃午饭,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也进来了:一边看着电影杂志,一边吃着东西……那个餐馆,桌子是那种砖砌的大桌子、大凳子……
/ f R8 Z" q& b$ S- X* Z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电影的时候引用了一句古文,我没有记录下来,下课后我去问他,他说“你去读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自己去找”……为了找那句话,我结识了《人间词话》。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他讲课讲得激昂澎湃,将教室后面一扇窗户上的大玻璃都震得“砰”的一声落地,我们目瞪口呆。后来同学们用“感天动地”来形容他的讲课。 " t3 j) n6 u) [' W0 p S
记得那年他上最后一堂课,说要完全辞去老师的职位,准备去出家。最后一堂课,可以用爆满来形容:100多人的大教室,挤满了学生,好多是别的专业、别的系慕名而来的。他讲得慷慨激昂,同学们听得泪流满面。
5 O p" p: j1 |5 O/ } 辅仁的图书馆在两个天井的中间,宿舍在后区。我最留恋的是辅仁的图书馆,图书馆很简陋,当年古老的书架,隐深处已落满尘埃。那种古旧的书香,让我彻底陶醉,蹲在这里读自己喜欢的书,一切都变得遥远而不真实,只有文字,给了我血脉的温度。
7 k1 h" { X0 N) [ 生活总是迟缓而悠长的,不被外界打扰。我发现我很快便喜欢上了这座旧院落。院落四周的围墙都是高达三米的灰砖,外面还围着铁栅栏,每隔一米的栅栏上就蹲着一只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小狮子,它们威风凛凛,见证了“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一二九”运动中的血雨腥风。辅仁的四合院一共有两个天井,天井内种有高大的松柏,松柏掩映中还有“一二九”运动烈士纪念碑。密密的树影覆盖了整个校园,草丛中的石头长满青苔,落雨的时候,到处可闻铺天盖地的烟雨声。很多年以后,我觉得自己走不出“五四”年代,仿佛我曾经在那个年代活过、憧憬过、奋争过,虽然它离我已经越来越久远。 " h1 I: M7 \" X3 Q1 o2 f3 ^4 g
: B9 p& ]- a. Q* a% L1 w8 x
与故居为邻
' P6 P+ |+ b& }& z+ j . P+ i" B9 g0 d6 r: G
中午,是最自由的时间,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沿着柳荫街到什刹海溜达一圈,那会儿什刹海西岸几乎没什么酒吧,只有最普通的民房与民居,那个打太极拳的老爷爷的塑像,还有银锭桥,还有荷花市场……几乎都是中午漫步的乐园。一个朋友曾送给我恭王府的门票,我那时几乎每天都去恭王府溜达一圈,对门前的福海中的金鱼,记忆最深刻。每次到福海中的小亭子里晒太阳,把带来的苹果嚼碎,扔到湖中,无数的金鱼,蜂拥而来……每天中午去那里喂这些金鱼,也成了那时的一堂必修课。
* T5 }: N- G" n) Q . R& `1 G& w3 @. W/ L) |
还有附近的郭沫若纪念馆、梅兰芳故居……都是那时用中午时间“走的”。有的中午,自己一个人漫步在郭沫若纪念馆,穿过长廊,看着那些老照片,像自己也走进那个时代。经常在故居门前的马路散步,顺着高墙走,路边经常有好多蹬三轮的师傅在聊天,在灿烂的阳光下,下棋、侃山,或者眯上一觉,等客人来。 " W0 B7 s! Y& f' h0 L; ~, e
郭沫若故居的金字门匾由邓颖超题写,大门里一条小径直伸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在这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庭院式两进四合院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院子里的10棵银杏,在秋日午后的暖阳中舒展着它们闪亮的叶片。 0 b) S/ R6 m" r( j0 ]9 F
绿茵中一对石狮游玩嬉戏,正是主人的不拘一格,才使它们没有站在大门外显示力量,而是轻松活泼地蹲在草地上。与石狮遥遥相望的是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一左一右,和门前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一点的一只铸于明天顺丁丑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甲子年。它们都是郭老的收藏。
& T0 J4 D. \+ W- F, m 郭沫若铜像悠然自如地坐落在枝叶纷披的银杏树下,它穿越时空,留下了一个文化先驱的姿态:似在沉思,又似在与前来的朋友倾心交流。 Z( n w0 X2 t% l. C4 G6 R! y; k
而梅兰芳的故居,则是经常关着大门,冬天甚至就不迎接客人。记得有几个夏天,走进那个院子,门口的几间展览着梅兰芳的生平历史图片。我带着几个同学参观过,被它的艺术氛围深深感动。
) F) D$ e" R' W% Z' C6 t, ^+ I( r3 G 还可以到附近的十三中逛逛,它以前是辅仁附中男生部的校舍。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就曾在十三中任教十多年。他的成名作《班主任》也许就是取材于他教师生涯中的感受吧。
& K( P2 v' a8 Y( W5 f1 F+ K 许多人对于这条街的留恋,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在这条街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个人,他已经大学毕业两年了,却经常漫步在这里的夜色中,若有所思。
1 B' S3 V0 \0 O9 ^, _; U, N 我后来拍摄的毕业作品,就出自荷花市场北面的一个酒吧,还有许多表演班的同学,参加拍摄了我们的作品,我们在那条古老的胡同里,演绎着我们梦幻的青春。 & \3 t5 ?5 n2 e
我一直认为定阜街是北京的“文脉”之一,狭长的小巷两旁遍种槐树、柳树,秋天北京的阳光落下细碎的影子,踏上去有点飘忽。附近的什刹海烟水苍茫,堤岸曲折,杨柳依依,雕栏画栋,也有卖旧书画的,有卖古玩的,有老人在拉胡琴唱京戏的,百余年风雨沧桑,在这里充满着老北京一切迟缓、悠长的感觉。 6 ?8 [ x4 Q& h- W3 @; J& y* G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12/5/7 17:28:2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