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G$ ~% [* S( `% ^0 y
, D& R& y5 z$ {/ K2 q
! I$ N0 ^" P4 Y A7 N # t0 n- c" p+ w' x# M$ e) s
; c& ~! U& P- t+ l2 |& D
' R, G4 x" A( F* N8 U2 Y
" X& R: L4 H5 } f
北京初印象(下) . c$ {2 b9 |2 K1 Z. m C( t
R U" e5 n9 W1 E3 G; Q) ^ ——西洋版画中最早的北京城
; ]1 n+ |- A3 p ] * j4 q `; q+ b2 R- C2 L" z
$ M+ _- x1 l* k2 y8 s: S+ c; e7 ?1 h
4 l2 C5 m) i/ t4 t
$ m) V/ ^4 C% i ( C- f) z* |, {/ q: D" R
/ d; c# I" @) D$ ?
9 t0 y" p! D2 B$ w
6 s8 L& f' I2 M
8 s. J1 g' w# k! T. I1 z7 a% t 9 {1 q! ^; N& c) C
0 G l A8 i1 m, J # M) H- @/ l Z5 o: ^/ H2 \ W4 i
/ q# k7 M3 v% [3 }- s 1870年,德国版画家柏格绘制的北京煤山石印画,柏格本身是著名的版画家,自己画,自己刻版,因此画作充分贯彻了他的创作意志。这张北京煤山的彩色石印画,是他的北京作品中唯一彩色的,且非常写实。画家创作此画的位置是在今天故宫西北的角楼附近,视线向东,远处为景山,近处的牌楼已经拆除,唯有南向的牌楼前几年刚刚恢复。
$ A( i: k/ `% M* g 6 i/ N& q4 B& m) ^$ Z
0 E) A8 c/ y# s/ O3 r
6 E% G! D/ ?: F/ B, R4 D
9 i; h* @2 d0 C' N/ |* S
7 \7 R' j3 ?: B( t+ T- e
3 W5 X9 G$ }: b6 c8 `; K0 o* n4 f8 P " S: j5 \* \+ e! ~5 Z: |! r x% }
这幅画刊载于1860年的法国“L’llustration, journal universel”画报。画面描绘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朝阳门的激烈战况。画家不可能身临其境,所以这幅画纯系想象之作。事实上,英法联军是由安定门入京,并非画中所画的朝阳门。英法联军濒临城下时,咸丰皇帝已经逃出了北京城。虽然画中有许多画家主观臆想的成分,如城墙上的鬼面,但战争场面并不离谱。
, n- ]" m6 f0 W3 ?) b2 Y! K/ ]0 c 9 X! E0 a' v7 W
5 D4 z4 r( A& q5 x; b
- t, ?$ R* L; C. z7 ?: I
! C8 v+ N6 q" @) I: w5 H7 f. w
6 _4 t( ?$ h8 p/ S
1 r% @4 h* F0 m6 w
4 j& W$ w8 a( z' o' y 1860年,刊载于法国“L’univers illustre”画报的铜版画。这幅画描绘了京城繁华商业街上,店铺林立、华洋杂处的热闹景象。这幅画非常写实,应该是画家现场作画。原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韩朴告诉记者,从画中人的服装,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法国人、英国人、英国军队里的印度人,以及法国军队里的越南人。
( Y1 x1 Q+ q" p3 m
, C3 ^" ~6 W; T* q% c4 X+ n # s/ J+ I7 A" n
. u2 t, T0 X, j+ V# m- I# i
5 a! w/ ~4 G9 x2 e- V8 ^% H1 G
8 ^' p. C$ i2 w' \( o4 E% |: g* z4 h 6 n9 z, c8 N0 v5 e; D% B
2 H' J; Z4 ~0 W! k$ G; B; Q
1880年代,法国画师绘制北京城胡同生活的铜版画。图中从西方引进的西洋反射镜,吸引过往百姓付费观看。此图生动地反映了刚接触西方事物的北京庶民生活场景。
7 C8 A) ~+ r: \( R7 N7 f
0 X3 i4 \ {4 i0 y' i
: h" e! f" ^3 H$ f4 [
; B1 \8 d; N9 @$ j# d3 c
; E/ u; X8 B2 U0 o
; G- z1 J( Z% k# Z) ~" b; ~! p
/ h: |- d" D( e . Y& k$ i, G8 x- D5 t9 ?
1861年,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上刊载的北京百姓休闲生活的铜版画。原刊的图片说明写着,该图描绘的是北京人的“下午茶时间”。喝茶是北京人重要的休闲活动,大街小巷均可见卖茶水的摊贩。图中所画的骆驼是当时北京重要的交通工具。
+ Z, S+ ]( Z! d* C9 ^0 Z
9 C0 ?7 K; [! H) k) m4 M
# _# `& d+ H$ L3 n& ^% J- }
9 O& x1 f+ p5 @0 ` 9 _5 W+ m0 F( ]3 h. I, c$ K
7 j ^' n" @+ W( `3 ]- a# ] # l+ Q7 `5 u6 u- y9 ~
/ t9 c a9 M. c; C) B1 f
1900年,法国画刊“L’univers illustre”刊载的北京街头木偶戏铜版画。
; ?2 r# l/ I: A% q; h' i& {* a
4 a- b% }! ]5 P q$ Q% B 0 R. I9 r' Z# i3 m- } G" u! f
$ {9 }0 v3 Z2 | 1840年之前,西方人对中国大多抱有美好浪漫的想象。受《马可·波罗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富庶而神秘的东方古国。其中,甚至带有某些“理想国”的色彩。在那一时期的版画中,中国的场景尽管似是而非,但大多平和美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他们发现想象中的“理想国”并不存在。固步自封的大清帝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200年了。此时,反映在西方版画中的北京,褪却了想象的成分,变得更加写实和准确。
5 R6 Y1 { A8 j 1860年,区区几千人的英法联军,由天津白河长驱直入。大清帝国的精锐部队毫无招架之力,溃不成军。当时,摄影术已经发明。英军和法军的摄影部主任菲力斯·比托(Felice beato)和杜宾(Dupin),用照片记录下战争场景。这也是北京最早的照片。摄影术虽然发明,但还没有照片印刷术。照片仅能单张冲洗,无法直接印在画刊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英国和法国发行量最大的画刊《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和《画报》(Illustracion)采取了折衷的方式。他们让画师根据照片刻版,如此制作的版画与照片中的场景,分毫不差。另一方面,此时摄影术感光时间较长,基本无法拍摄动态的瞬间画面,因此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等种种画面,仍然依赖画家本身的想象力。
3 ]1 o" S3 r& O6 e% k8 l8 J/ W1 D 中西方冲突面扩大,参与者众多,场面复杂,事件频繁。过去少数使节团外交官和随团画师长时间雕琢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大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侵华战争中的英法军官、士兵、工匠、医师等众多人员,都成为庞杂信息的提供者。
. i- [1 {% Z0 d2 Z( V
1860年之前,很少有西方画师能进入皇城,仔细描摹。但随着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城,他们有大量时间坐下来,仔细玩味北京城从皇宫到市井的方方面面。他们或见到皇室成员,或踏入北京市坊街道,见证底层百姓的生活百态。此时,反映在版画中的北京城无比细腻和生动。
S- s6 g6 @! y( ^8 t( T/ y0 x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有关北京的图像是在侵略战争背景中完成的。一些图画流露着敌对情绪,甚至丑化了中国人。随着西方侵略行动日增,这种丑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1900年庚子事变中达到了巅峰。在这种趋势中,唯一例外是1870年德国版画家柏格(Berg),他的版画作品写实而传神。柏格游历泰国、日本、天津和北京等地,绘制有关北京的石印画有7幅,制作精美绝伦,堪称新一代的版画大师。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日臻成熟的照片印刷术彻底取代了版画的传播作用,柏格的北京西洋版画成为绝响。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北京初印象(下)4.24-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