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4|回复: 1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香山碧云葬衣冠[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3-31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b& j' Y* K! Q: k* ^4 ]) r1 m* E! N" Y7 f9 o$ _6 c' N' e. b3 N7 k8 M) t/ e- E, B- [8 Y9 Q- A2 v: t5 ]9 L. R0 |# U+ {3 @' E7 ~; r+ L2 _/ f! J3 t P9 I
! f4 f) N) t0 |7 w; R , ]8 ?3 X) v2 P, j! T# j$ E+ @) h: V% E+ n4 l \' Y. g$ ^" {8 q" r, N! B. I) Y+ Q9 _8 O9 H8 S6 T/ X. D' x9 A! w. T0 f9 I7 n1 B6 W* S& T, F- W% W5 N* i/ S7 U
香山碧云葬衣冠
3 z* T' M* w" v- H# R; ^8 F- K/ _" ?" @, W$ d/ O% {! l8 l! M1 T4 ~# B3 n! c' |5 b. u0 K1 h# S# o' g) c- }! ]* t7 p" X# l8 q8 d! E- q0 |$ {3 }- N* b0 \6 i& @1 g. {6 A; s' d7 z5 \+ w/ S. }0 {4 ` s" B: t9 C7 k8 H- c0 x% g) ?- \/ l ?) { V* M* _% C; F" }1 a8 Z5 t0 j u: t' D, }) D/ F: K/ `$ H" f3 p" U4 g# Q% P7 W1 M% w0 C O) ^8 m1 g0 h: L% W' p" X; U; V6 R3 m6 K, H% R4 g) p K% D1 g. Q$ d$ @0 J* h2 X
! g4 i) D, S. j* `1 e6 S + h" F, O* y1 ]) |4 a( v* g0 [# q! v* {& x5 K* _6 O$ H! W/ N, n9 U2 j _2 X' L& Y/ [% L/ x2 }/ `1 c9 b. D9 B: Q( p3 ? n$ H
  孙中山家属在北京中山公园灵堂守灵。
8 e5 s0 P0 g1 `- ~4 O % [& V6 G$ M0 W, c4 W" ^* T3 A" g ?/ z0 [6 B0 Y- l5 G) y5 C7 L- B- V$ i: y! `$ r1 \! l5 G3 Q' \+ `' V- U% O
  图为1925年4月孙中山灵柩移入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安放时的情景。
' b* B- _/ K' _) w+ A1 d0 Y8 _0 E! N% k" Y8 ~- z# Q% F" `7 X% c$ S6 u: ^) N- J. n( a. @0 |, L1 L, c' y2 R0 \- I/ s5 O$ k! o8 C% m* u; n( s2 L
  悼念挽联挂满了公祭仪式的现场。在众多题赠挽联的人中,即有孙中山从事革命的同志和追随者,也有他生前的政敌、背叛者,如陈炯明、段祺瑞、袁克文等。
  因反叛孙中山已失败下野、隐居于香港的陈炯明,发来一副挽联: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义,全凭一寸赤心知。这幅挽联引起国民党人不满,邵力子将下联的“一战再战”改为“一叛再叛”,“赤心”改成了“黑心”。
  段祺瑞没有亲自参加公祭,也送上挽联:共和告成,溯厥本源,首功自来推人世;革命而往,无间终始,大年不假问苍天。此联用辞颇有玄机。段祺瑞一直自诩“再造共和”之功,挽联说孙中山是“共和告成”“首功”,他的“再造共和”也就能与之并列。
# V$ n" g0 }1 }0 T# D& G$ ^- k$ `9 a8 D5 i( C, [ ]1 f3 t4 E9 `8 O6 V. m* I' P* C$ U- B" m* O8 I2 W* r; J* p6 _# D& B. S# A: \, `, n3 j# y) o! P, f; a5 y5 l- G' M N
  1925年3月19日,悼念孙中山的人群拥挤在北京协和医院大礼堂前。协和医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投资创建,医院旗杆上悬挂的美国国旗为孙中山降半旗致哀。
& w) E6 z' Y2 c* f; b% v # r/ \8 `& B% d+ q9 k/ ~$ V" w/ X9 U7 M# F# U9 e0 t$ n6 m# P) a0 U7 C1 P) @0 c2 g) z! o7 w
  宋庆龄在碧云寺为孙中山守灵。
$ C, p: W0 B9 `% s6 v; w, L( y* ]6 e, _! B7 ]0 O- K: Z2 o6 v. H) m! L! Q! w6 z9 R$ x# i5 q9 H+ e6 L0 i s6 N. ?4 q$ {/ t5 ] G1 i" k! Q9 Z& X1 Q# u5 a
  在碧云寺内设置的祭堂。南京中山陵建成后,国民政府为孙中山移灵。换棺时,遗体上换下来的大礼服、大礼帽放在原厝的西式楠木棺内,封存在石塔中,封入金刚宝座塔内,设立衣冠冢。
0 Z& c1 M" L7 I [# ^& }0 b5 l& x/ U1 P6 E) [% S1 s/ V- j5 t$ j% W8 _! T4 L2 G9 @2 c& t$ V' o4 [1 U4 Z2 f9 e- S* ]2 A2 W6 G% j+ C% J" @0 X, _% F0 D# V
  孙中山先生祭堂外挂的挽联
0 b- F2 a4 ^. i) b
# k# P' X1 @. w0 H" L/ A

  坐落在京西香山东麓的碧云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近700年。1925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京逝世,灵柩曾暂厝碧云寺4年。寺内的孙中山先生衣冠冢,至今仍是人们怀念、凭吊之地,也让这座京西古刹闻名于海内外。

' N9 w! w" V' I' Q- o/ N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逝后灵柩暂厝北京香山。时人曾有挽联“英灵常耀两香山”,道出了这位伟人与北京的不解之缘。

9 S) K# A8 B$ B' V7 W$ \" y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谋国是。为了国家能和平统一,孙中山由广州抱病北上,行前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8 {$ j1 B( f2 m. N4 g

  然而,疾病与时局的双重打击,缩短了孙中山的人生和革命之路。刚一抵京,孙中山就一病不起,被紧急送往协和医院治疗。

: r( s; v; `8 A- d1 U+ U! |

  外科专家兼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主刀为孙中山进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癌症晚期。一直以来,外界都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2004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展示了一份编号为9954、名字“孙逸仙”的13页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孙中山实死于胆囊炎。

4 k1 P: o* B( J2 W) ^5 A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终年59岁。

/ a n( P6 Z, O9 ^

  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举国震动。在各派军阀、政治力量争斗不止的时候,如何为孙中山举行葬礼,成了政治角力。

; K% K7 x& n) m& m1 p5 K

  段祺瑞执政府拟定为孙中山实施国葬,但国民党主张党葬,因为“执政府对于中山,实无颁荣典之权,如欲举行国葬,则当由未来之正式政府举行,否则当由国民党举行党葬”。但考虑到“国民方面悼念中山有功于民国,可用国民葬与党葬同时举行”。最终,国民党还是回避了“国葬”,而由国民党与段祺瑞执政府分别组织追悼仪式,并议定在南京陵墓修好之前,先在北京停放灵柩。

- |9 i: `- U) W! Y% f% }

  3月19日,孙中山灵柩由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前殿,从24日起,举行公祭。

/ b& o" E5 H# \" r6 N

  从协和医院到中央公园,一路上“几无一片隙地”;东单三条及帅府园的交通完全断绝;王府井也人山人海,前来送葬的北京市民超过十二万人。到处回响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

; E/ o# L+ f% M+ c( ?7 `

  上一年,孙中山刚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谁知壮志未酬身先死。此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被推为孙中山举柩的24人之一。为寄托悼念之情,李大钊作了上下各107字的长幅挽联。 

2 X! L8 I$ ]7 ~8 P I

  段祺瑞执政府起初不同意在中央公园社稷坛停灵公祭,经国民党人力争才让步并且应允参加公祭活动。可是到了公祭这一天,执政府临时通知治丧处,推说段因脚肿,不能亲自致祭,派内务总长龚心湛代表。

0 Y6 b& U ?% j, {& A

  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在社稷坛前激动地高呼:“死总理吓死了活执政!”台下群情激昂的几千学生和群众为之大哗。等到龚心湛到达时,致祭的人们故意让他难堪,不准走正中路阶,只许沿侧路进入灵堂。龚心湛读完祭文灰溜溜地离去。

- P9 ~4 ~. J- p# k! z3 V! \$ _

  据报载,前往中央公园社稷坛拜殿吊唁的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仅1周时间,公祭处共收花圈7000余个,挽联5900余幅,横条幅500余件,唁电、唁函不计其数,吊唁签名者达74万多人,而那些未留名者更是数不胜数。那时全北京不过200多万人,如此大规模的祭奠几乎成为全民行动。

7 ]+ u( S: {! B- V5 d1 W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往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安放,直至1929年南京中山陵建成。之后,国民政府将其重殓时换下的大礼服等衣物放回原殓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刚宝座塔内,设立衣冠冢,并立碑纪念,还将做过灵堂的碧云寺普明妙觉殿辟为“总理纪念堂”。

: {" i4 ?, B8 O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修碧云寺,重新命名“孙中山纪念堂”和“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以为后人瞻仰。“孙中山纪念堂”匾额为宋庆龄手书。    

/ {: X9 g) {9 s' x

  史闻峰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3 k4 E* }9 c8 E% C2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31 16:15:05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网友:

8 A6 \6 i6 f% I# U6 D% j e' P

有没有人注意“宋庆龄在碧云寺为孙中山守灵”照片中的挽联的上联缺少的3字是什么?是谁人所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7 00:45 , Processed in 1.17596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