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6|回复: 15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3-5 0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R]我是新手,之前对古建筑只有尊崇,丝毫不了解。# R; Y/ E0 e* t* S2 a. r
[BR]我最近认真看了《中国古建筑图解词典》,收获很多,但有些地方怎么也弄不懂,在这里求助各位老师,能不能帮忙解释一下?万分感谢!
, ?7 [  z4 q. y: Y[BR]在《中国古建筑图解词典》第五章——“栏杆”中,一开始是以“寻杖栏杆”、“垂带栏杆”、“櫼子栏杆”、“坐凳栏杆”、“背靠栏杆”、“花式栏杆”、“瓶式栏杆”、“拦板栏杆”、“单钩拦板”。。来一一介绍的以上的介绍中,拦板(华板)是整个栏杆中的一个构建。。可是后来的介绍出现了“透平拦板”、“束莲拦板”、“罗汉拦板”。“栏杆”换成了“拦板”。描述中,把望柱之间整个部分都作为拦板了,难道包括瘿项、云拱、盆唇了么?我就弄糊涂了。。
" I* ~: i$ V% r[BR]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3-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2-3-5 10:56:00的发言:
2 y2 J# a2 S) Q. E$ ~8 y

这个还拿不准,但记得悬山建筑博风板上似乎有过

; {4 ^" x. g3 v

 

" \( Z+ V" H( Y1 s5 I* }

琉璃钉帽,殿顶瓦当上的,装饰和实用两不误。

0 |/ G @- T, {& f3 H" o% \& j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发表于 2012-3-5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朋友建议多看看实物,好多可以迎刃而解。

; N/ M+ s7 k, r

 

' G1 \; _. ?8 I

我是业余的,不过看过很多古建,说说个人理解,不一定对,望参考。另外描述零件都是通俗叫法,书面叫法不知。。。

' [* N6 {& ]# s

 

2 g, B% N7 O" b0 {8 D

关于栏板先说一下前提,栏板如是石质北方都是两个栏柱,中间一个整体的石制栏板;而南方中间的栏板部分会由多个石构建构成;

4 d J4 n3 X2 ~/ l: M

 

* `6 F- Y% S+ c

另外你提到的几个栏板部分,有的是石制,有的是木制,木制栏板花式和形状会多样些,应该区别来看。

8 B: C ?% [) ~4 P! J4 Q& @

 

9 G$ w1 J0 h7 ~9 H5 N2 L

上面提到的很多名称都是描述独立石栏板的造型的。而有些细部名称是描述石栏板局部,以及局部造型的。

- N5 w$ N/ g: {+ K4 |

 

6 U* @" T9 y! Q9 J8 u

关于雀替,南北方,以及北京地区和北方其他地区区别都很大,你贴的那种徽派的民间习惯性的描述为“牛腿”

) S! L9 @- I6 ]6 o1 m; p% b j

但在标准名称中应该也算雀替的一种。

, c- j. X( l& n4 X% P. |

 

发表于 2012-3-5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罗在2012-3-5 8:04:00的发言:

还有关于“连楹”,百度百科上居然是抱鼓石的图片。真正的解释应该是:附着于中槛内侧,用以安装门扇的构件,其长按面宽,两端交于两侧的柱子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还有数量上的讲究。
8 w& b- m/ E# D; a

民间叫门簪,装饰物,数量和门的等级成比例通常2,或4个

发表于 2012-3-5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罗在2012-3-5 8:06:00的发言:
* a; \4 P4 W P) ?

琉璃钉帽,在故宫各大殿琉璃屋面上也没见到啊,不见得有装饰作用啊?

/ D8 |' w* H* Z, Y( _, U' h) _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D2 j* ?8 @: ?* V5 @

这个还拿不准,但记得悬山建筑博风板上似乎有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想知道梁枋彩画中,青色和绿色谁是谁。

# b( T# m- }. Q

这本书中,“青地绘硬卡子,而绿地绘软卡子”,对照图片。我分出了“青”“绿”。

! g4 m6 h7 Q5 ]7 m1 ^# z5 l: I

可是在和玺彩画中,“青地画龙,绿地画凤”对照例图,感觉是反的。。

; l; Z5 S9 O5 f g x4 n

我真的分不清这两种颜色了。。

, N4 P3 E* Q# W- |2 [) W

 

' D x! M6 o! ?1 g5 r: H! Y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9 p, J7 w+ [2 ?5 K. m5 j3 I

 

" |/ ^# P% Y6 B$ ~+ I& @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 N. U+ m1 }7 ]/ ^, v8 d

这个不是青色么,青色应该是画龙呀?

Q3 S k; E0 L j


对与青色,我的想象是依据,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那个青色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花式栏板”中,我在网上查了些图片,很容易理解,如下图这种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 [7 l$ g! N- ]
[BR]但是该书的图例,感觉很复杂,不知道各构件的名称。
1 l9 R0 ?, a. R5 Y% n' _9 H, u[BR]为什么最上面的叫横枋,而不叫寻杖,只是薄一些,功能与位置跟寻杖一样啊。它所说的望柱又在哪呢?各位老师,能告诉我,它每层的各个构件的专业名称吗?瘿项、云拱、盆唇、地拢、束腰我完全对不上了。。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雀替篇章中,清代雀替的图例,对照前后别的雀替,也弄不懂。。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是不是应该叫牛腿?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还有关于“连楹”,百度百科上居然是抱鼓石的图片。真正的解释应该是:附着于中槛内侧,用以安装门扇的构件,其长按面宽,两端交于两侧的柱子吧?) t7 ]0 H  z# W  r8 p) b
[BR]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还有数量上的讲究。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琉璃钉帽,在故宫各大殿琉璃屋面上也没见到啊,不见得有装饰作用啊?

* x8 y1 L7 [5 |+ k5 I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电子书版本中截图。书中介绍“重台钩栏”的时候。栏板(华板)是整个栏杆中一个构建。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到栏板栏杆之后,罗汉栏杆的例图也让我费解。。是镂空的棂格状,怎么也叫栏板呢?而且左右也没有抱鼓石呀。。不是花式栏杆么 & K! w3 ~! h L1 u3 |
  2B6TJIE2.jpg 7 C* L9 l$ l) f* S0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5 7:53:36编辑过]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名词解释“栏板”后,就开始出现让我不解的“透瓶栏板”和“素莲栏板”了。。2 Q. m, a+ }( G, m8 N, o; G2 {. l
[BR]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求助」古建筑中栏杆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透瓶栏板”中还说到面枋,面枋不就是栏板么?唉。。头疼。。, w/ `1 e  y2 f( ]
[BR]或者,是不是因为他们都是一整个不可卸开的石材,寻杖、瘿项、云拱、盆唇、栏板、地拢都是不可分开的整体。所以是一面栏板呢?
发表于 2012-3-5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问题问了好多,主要由于属性不了解所产生。如黑龙所说,按地域特点,中国古建筑笼统分为南、北,按时代特点,分为秦汉、唐宋、明清等等,当然古建筑的属性还有很多,宗教、建筑功能、风俗、流派等等都是决定古建筑做法、风格的重点要素。你贴的这几个例子有南有北,有早有晚,自然名称也就容易混淆了。建议看一些细分的专著,如果是对明清皇家建筑感兴趣,就搜索“北京”、“皇家”、“明清”、“官式”等关键词,这样的书籍不少。另外提示一点,现在的书籍中的各部位并非完全准确,很多是后来人加工的,但也成了现行标准,那么只要别人说什么你知道,同时别人也能听懂你在说什么,作为入门也就足够了。如果真要去较真,那建议去看看《工程则例》,那也是现行古建术语(清代官式)的来源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黑龙、风间铃声、kuma几位老师!万分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02:24 , Processed in 1.18274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