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5507|回复: 19

[原创] 西红柿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8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 A x$ z0 a. A: t1 C8 W

前言fficeffice" />

0 a3 M7 ~% m! L r1 k( k

立春过后才回来,登录后翻到一篇“西红柿”,从头至尾看了两遍,能把一种蔬菜写得如此生动,互联网上不多见。这篇西红柿勾起我对当年种菜时的一些回忆,同时也引发了我的兴趣,故此咱也侃侃西红柿。编写西红柿这类“杂文”搁在有真学历人的手上,那是“小菜一碟儿”根本不算什么。可对一个只有“文革”时期六年级水平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事。自打15岁下地干活儿到扔下镐把儿至今,从未写过什么。民间讲“隔行如隔山”这话一点都不假。要说种菜咱算半个行家,要说写文章咱是大外行。尤其这次写农作物方面题材,其中涉及到很多农民的行话,编写过程还要仔细回忆以前的经历,其次须要认真揣摩用字,不仅要表述准确,而且还要让别人能看懂,编写难度可想而知。

2 R8 O( m( v. {9 J! H2 ~3 O4 |

干什事都要从头学起,外行人都能把“西红柿”写得那么好,咱这种了多年西红柿的主儿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在编排文字过程中,一、活动了脑筋;二、通过向别人学习增长了知识面;三、提高了生活乐趣。值得一试。可是,不干什么不知道其中的难处,通过编写这篇“杂文”让我感到,无论做一件事、干一种活儿要用文字把它表述出来随便写写就一大篇,而且还不是最详细的描述。编排文字这活儿忒费脑子,几天下来比干力气活儿还累。

( e) m8 |1 d1 q( w; t7 U

这篇杂文主题是讲西红柿的种植、管理与收获,中间捎带讲了点儿农民成年累月与老天爷打交道土里刨食的辛苦,末尾是八十年代以后的科学种地,故称“杂谈”。“杂谈”发在老北京网,它能给北京近郊农民留下点儿念想,同时让大家对西红柿的生长过程和它的品质有点儿了解;从中也让北京市民对近郊区农民有个了解。编写这篇杂文期间曾得到老北京网两位热心网友的无私帮助,在此表示感谢!以下是正文:

7 I: V/ S) N& H! j" j" m! v

 

e# u9 [# X2 i

西红柿,学名“番茄”,从这个“番”字就能看出来它是外来物种。这里要说的西红柿是露地西红柿。在八十年代前塑料大棚还没有被推广使用,大面积种植西红柿全在露地,春末移栽时,顶多在田间夹上几道“风障”1作为保护。露地西红柿播种期一般在每年的一月下旬至二月上旬,因品种不同,播种时间前后有些差异。最早用阳畦育苗,后来发展到土暖洞子育苗。露地西红柿从籽种下地育苗至最后拉秧整个生长周期约在180天左右。

4 V# F# b" E9 y

种植西红柿第一项工作是育苗。这项工作是在“阳畦”2或土暖洞子里操作。首先要浸泡籽种,然后催芽,等籽种“滋嘴儿”3后在事先准备好的“畦面”上撒籽,再薄薄的覆盖上一层土。幼苗出土时先长出两片“荚子”4一个芯儿,幼苗长到两叶一芯儿时(从荚子以上的叶子算起)就该“分fèn苗”5了,分苗株行距为2.53寸见方,分完苗浇过一遍水后,如土壤不是太干时,以后就不能频繁浇水了,为的是防止幼苗窜高儿。在这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放气”6。待秧苗长到一搾(约6寸)左右,还要“挪苗”。挪苗的头天要把苗畦浇透,为挪苗时土壤抱团儿。挪苗就是用花铲将秧苗带土切割成约2寸见方、高2.5寸左右的土块儿——从底下铲起后挪到身后码齐,这个活儿有的地区称“搬苗”。挪完苗后过一段时间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秧苗定植日期。

9 G2 I) \) W1 k" r0 W3 Y+ r. ^( ? G

西红柿移栽(定植)后,浇过两遍水,必须得 “蹲苗”所谓“蹲苗”就是等缓苗后,不再浇水了,然后用薅刀子将秧苗地薅一遍

3 ]5 q/ D% \: f+ F& @5 n

(农民管锄叫薅)主要是为了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弥合土壤中的缝隙,防止水分快速蒸发,以利于秧苗长得墩实。蹲苗期一般10天左右,视土壤的干湿程度、秧苗的状况灵活掌控。

* F! a+ ]% u3 h+ Z, {

蹲苗期结束后视土地的干湿适当灌水,行话叫“见湿见干”。这段时间秧苗已长到一尺多高,便该插架了。插架所用的竹竿是每年从黄瓜架、豆角架竹竿中刷shuà出来的短竹竿,插架时用四根竹竿分别插在四棵柿子秧的边上,与秧苗底部拉开一定距离,防止竹竿伤到秧苗根系。然后将四根竹竿上边合拢,左旋或右旋,一根压一根绑好——农民管这个活儿叫“绑架嘴儿”。这个活儿干完后,接下来还得用马蔺把西红柿秧绑在插好的架上,所绑位置在西红柿第一道花序下边。绑秧时要让秧苗与竹竿间留有一定间隙,绑得过紧会影响秧苗向上输送养分。绑第二、第三道花序同此。因西红柿的花序是阶梯式由秧下向上逐渐长出,所以这个活要分34次完成。西红柿“mēn尖儿”后7,要将马蔺绑在柿子秧的顶端。

- \2 k9 k, s4 F* o6 X4 }+ L8 _. ~9 m N/ Q

西红柿定植以后,要适时锄草、“打杈儿”。锄草的目的是不让杂草与秧苗争肥夺水;适时“打杈儿”可防止“闲杈儿”空耗养分。农活当中要属掰西红柿秧“杈儿”这活脏手,这活儿虽说不累,但几天下来沾到手上的西红柿秧绿(黄绿),一个星期也洗不干净,蹭到衣服上更难洗。

9 `: I3 v0 J, v

西红柿进入开花初期,一般先停止灌水,除非管理不到位造成土壤太干不得已才浇一水,但不可大水漫灌,为的是防止“崩花儿”。

3 p! n/ F# o7 f. f& m' C( I

西红柿进入盛花期后,一般留23道花序,最多不超过3道花序。原因是,由于底下的幼果率先吸收养分,留得花序过多,最上面的西红柿则不会长到标准个头儿。花序一词是书本上的称谓,实际在农业生产上农民管一道花序叫“一嘟噜”8

3 F; {& v4 P+ }$ h5 z' u

西红柿坐果后如赶上生产队农活不太忙还须进行“疏果儿”,即经过比较掐去花序上过多的幼果,小的、模样不好的都得掐掉,只留下46个壮果儿——西红柿留得花序、幼果过多,会影响到下季的“茬口”,还牵扯到西红柿上市早晚的问题。花序、幼果留得过多,产量是上去了,但西红柿的平均个头会相应变小,上市时间也要向后推迟。上市时间向后一推迟就赶不上好价钱,空往外腾分量,并没多卖钱,白受愚累。

6 c7 ] C3 M1 T8 F

    西红柿坐果期间,除打杈儿薅草之外,还要定期给西红柿追肥,虽说使用化肥省力,但近郊农民很少用它,因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所以农民多用人粪尿作为追肥。追肥时有人站在粪坑旁用小铁筒往“龙沟”9里擓粪稀,倒入“龙沟”里的粪稀掺合着机井水流进菜地,这是一种最简便有效的追肥方式。这种追肥法让人看了会觉得恶心、脏臭,但使用生、熟粪种出来的蔬菜就比使用化肥催出来的蔬菜有菜味儿。

( O! U |" ?* m9 D, s

    擓粪稀这活儿又脏又臭谁都不愿意干,队长派到谁头头上谁去干,一天下来衣服里外被熏得臭气难闻。当时路过粪坑(临近马路)上下班的一些“高艮人”纷纷捂着鼻子加快了脚步,所以有些“高艮人”管农民叫臭农民。农民种地一天到晚经常跟粪便打交道,尤其常干这类活儿的人身上的确很臭。但是话又说回来,没有这臭农民,您不可能吃到有纯正菜味儿的蔬菜。这些喊着臭农民的“高艮人”自己不也每天制造着带有臭味儿的物质吗?!更有甚者,一些人一边嘴上说着农民用大粪种出来的蔬菜有菜味儿更好吃,一边着鼻子说农民脏臭,这是对农民的一种偏见,让人不可理喻。

) i d" X6 }: s# J( |- z

西红柿秧留下来的几嘟噜果儿长成型后就须要 mēn尖儿——不能由着它的性子疯长。尖儿太晚,留下的小柿子便长得慢。西红柿似红没红时农民称为“挂红线”,一旦西红柿挂上“红线”便招人惦记了,这期间生产队就要派人“看青”。看青都在地里没人干活儿那段时间,以防人偷摘。

/ j2 y+ U' G. S: J9 v$ ]8 q

西红柿开始进入成熟期时,所有西红柿秧叶片开始打卷儿,平时看不见的西红柿也渐渐暴露出来,这个阶段就不能轻易灌水了,以防止成熟西红柿裂口儿。即便田间有很多杂草也不再薅,柿子秧新长出的杈儿也不再掰,这样做目的是为了防止因阳光暴晒产生的地面热气蒸坏西红柿。

4 a2 P5 F. E. t0 c# x/ Y

西红柿采摘期是中间多两头少。西红柿刚下来时,馋了只能偷着吃,那会儿并不讲究卫生,戴个大草帽把头一低,看哪个柿子好摘下来在衣服袖子上好歹蹭蹭一分钟之内就得吃完,剩下的“蒂背儿”赶紧扔到柿子秧底隐蔽处,如果让队长发现了重者被扣分轻者也要当着大伙儿的面儿遭到一顿数落。新下架的柿子正赶上值钱,随便吃是不允许的,农业社就指着它多卖钱呢。

& p) a+ k. {& [ J, }! v$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17:58: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2-2-29 19:08:00的发言:
呵呵,老哥哥话里有话啊!
4 d6 A( {0 d' A+ |5 Y0 r

没有的事儿。我是通过编写这篇杂文有点儿感受,不管写什么题材,要围绕着主题来写,故出此言。fficeffice" />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还得靠您多多提携!
发表于 2012-2-29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城外农夫在2012-2-29 19:25:00的发言:
6 ~) f5 e9 P' _# F3 D& l

没有的事儿。我是通过编写这篇杂文有点儿感受,不管写什么题材,要围绕着主题来写,故出此言。fficeffice" />

# s9 W' V. C4 f8 f

您的认识很有现实意义。

- x. g0 I$ M3 b: L) G

很多写文章的人,主题成了幌子,尽扯闲篇。

- {7 S2 i( ^1 ~! [; P

呵呵,我也爱这样玩。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郊老土在2012-2-29 6:40:00的发言:
 按您所列程序种植的西红柿、现在已吃不到啦!60年代的时候、西红柿秧移植到露地后如果预报有霜冻,夜里还要在柿子地四周放上柴草。柴草点着后上面再覆上湿草,用生成的烟来防霜冻。70年代以后也看不到这种方法啦。 : ^2 G3 ]/ J; T) Q! j0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6:57:32编辑过]
p" C% C. A8 a! T

东郊老哥说的好,向您学习了!我是72年下地干农活儿,您要是不说,我还真不知道有这手活儿。还是您记性好!

2 L4 _ B) |" B(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18:16: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2-2-29 18:51:00的发言:
% n" c5 f& a- T) O- J8 Q

呵呵,农夫老哥善良,没好意思谴责,只用了“不可理喻”一词轻描淡写地说说。

0 Z& B# L! H! t; u

我觉得用“昧了良心”合适。

: l: n- O$ t: n7 n: `9 P$ E5 `% c8 U

得饶人处且饶人,轻轻点一下就可以了,说得过多就偏离主题了,您说是这个理儿不?fficeffice" />

发表于 2012-2-29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红柿种植这篇专著,估计一个农科大本的毕业生都写不出来。
发表于 2012-2-29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城外农夫在2012-2-28 22:59:00的发言:
fficeffice" />: F& D& L f" w! u) k4 l5 F2 z

一些人一边嘴上说着农民用大粪种出来的蔬菜有菜味儿更好吃,一边着鼻子说农民脏臭,这是对农民的一种偏见,让人不可理喻。

1 g/ L% w L; B7 O3 M g2 Z

呵呵,农夫老哥善良,没好意思谴责,只用了“不可理喻”一词轻描淡写地说说。

5 N$ }3 X! y6 X0 z& b5 z% d

我觉得用“昧了良心”合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城土著在2012-2-29 18:24:00的发言:
长了不少见识啊!两个专用小工具真精致!右边的变成尖头和考古铲一模一样。还有:现在怎么见不到沙瓤的大黄西红柿啦?
% _; V8 C8 b4 ?& |% m

谢谢您关注!

5 j! Y7 `/ p4 M5 m* v* f

fficeffice" /> 

/ C; F# _; j1 n2 Y

那把小薅刀是年年薅地逐渐磨出来的,“刀龄”得近60年了。那把花铲是1976年我在当地供销社买的,算起来也有32年了。

4 o$ o0 l" z. w% g) R- z0 v) x

 

! `1 d. Y. {$ w8 |/ ~

您说的柿子品种叫“北京大黄”,其实这种柿子只是大个,肉质并不好,相比其它西红柿品种,它的皮厚,吃到嘴里“奥不登”的,早在75年之前就被淘汰了。

* H9 V8 }) P" y: T) i# w4 X; @6 B

发表于 2012-2-29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了不少见识啊!两个专用小工具真精致!右边的变成尖头和考古铲一模一样。还有:现在怎么见不到沙瓤的大黄西红柿啦?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逍遥游天下在2012-2-29 18:47:00的发言:
西红柿种植这篇专著,估计一个农科大本的毕业生都写不出来。
' M5 d2 S$ f1 @% x+ A/ j) e0 |8 r$ |

谢谢您捧场!不过您说的有点儿太夸张了。fficeffice" />

发表于 2012-2-29 1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南城外农夫)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2-2-29 18:5...

呵呵,老哥哥话里有话啊!
发表于 2012-3-1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南城外农夫)    以后还得靠您...

瞧,您这说的是哪的话呀!

! H" P$ T4 K* b3 }& Y- |$ f

折杀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2-3-1 10:48:00的发言:
" K! n, k) A2 r8 Q) p# d R6 f

瞧,您这说的是哪的话呀!

- P: i( }$ U( h) m6 J( u8 g5 [

折杀我了!!

我倒是想让人折杀、折杀呢,可咱没这个才气与人缘儿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批西红柿下来的时候,农民叫“鬞nànɡ拨儿”,只有在这时期队长才会发话,挑出些裂口儿的、红大发的、表皮“餬哝”的装筐,派个人拿到机井边儿上泡着,等到中途休息时才可以吃。 这个阶段两三天就要摘一回柿子,下雨天也不例外,因长成个儿的西红柿一着雨水就要裂口,必须得赶紧摘下来。那会儿下雨天人家都往屋里跑,农民却得往地里跑。尽管身上穿着雨衣,但摘柿子时雨水顺着领口、袖口往里灌,比不穿雨衣强点儿有限。fficeffice" />

6 z" a+ y8 X r! W" @

但凡是果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由里向外熟。因此上市的西红柿不等表皮全红就得下架。如等到红大发了再摘,经过装筐、运输等多次倒手,送到菜站的西红柿就快变成蕃茄酱了。

2 _+ {2 Y2 P* `. |# V& u

刚下架的西红柿不要吃得过多(这里指露地自然授粉的西红柿),吃得过多会浑身发麻,这种感觉须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红透的西红柿、留作籽种的西红柿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把不太红的西红柿搁在一处放上几天更好吃。最好吃的西红柿是沙瓤略有点酸味儿,现如今市场上这类西红柿不易买到了。

7 G( b/ k, ]6 e: B% z8 `: _0 D* E, e

给西红柿拉秧是生产队的脏活儿之一。拉秧前凡能上市的西红柿必须摘下来,剩下的“青卜楞”就不要了,拉完秧抱出去谁爱捡谁捡。这活儿多搁在下雨天干,为的是拽柿子秧时把秧根儿一块拨出来,同时雨水把地闷湿了比干拔省力。由于是露地西红柿,拉秧时正赶上每年七月中旬正热的节骨眼儿上,天气闷热再加上雨水、污泥、一天下来浑身脏像个泥人儿。

( Q% s) y; g8 a5 {0 z. W: W

种植蔬菜某个品种不能老在一片儿地上种,隔个二三年就应“倒茬”10或让土地歇一冬(把土地深翻起来晾晒一冬天)。但近郊区地少不可能这么干,百十号人就指望它吃饭呢。八十年代后期塑料大棚开始大面积使用,有了塑料大棚近郊菜区的土地一年四季更闲不住了。土地长年累月得不到歇息,随之而来的是病虫害增多。由于西红柿秧本身有一种怪味儿,所以害虫对它避而远之,但土地中长期累积的有害细菌会孳生大量病毒侵害西红柿秧及柿子,所以要给西红柿喷一些治病农药。这类治病农药多为生物制剂,个别药名与人类使用的一样。喷过药的西红柿过水洗洗吃后并无大碍。因西红柿表皮有一层蜡质,短时间内药水不会渗透里面去。正因为西红柿有这个特点,所以西红柿既可以作为细菜,也属于生熟食用比较安全的一种蔬菜。

' g) _. w, q9 z* p) b

西红柿属于自然授粉植物,春冬季节如在温室、塑料大棚种植,就要用人工授粉,目的是增加坐果儿率。人工授粉就是分别在多棵西红柿秧的花序上掐几朵小花儿,然后用掐下来的花对着被授粉的花轻轻抖搂一下。因使用这种授粉方法,坐果儿率提高不令人满意,现很少有人再用。

n( A8 Y$ }; p( w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讲究科学种地了,农科院研制出了生长素,种类有多个,这种生长素为生物制剂不含毒素。最常用的是24,使用这类生长素用毛笔直接点在花上,或用微型小喷子对着花喷。经它点过花的西红柿,坐果儿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使用2,4滴如果配水比例合适,用它来点西红柿在提高坐果儿率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单位产重。稍有不足的是,与露地自然授粉的西红柿比较,塑料大棚内用生长素点花的西红柿不如露地自然授粉的西红柿味道纯正。

( I7 X, Y5 q, @0 K* y. i! W1 n

一经24点过花的成熟西红柿里只有少量瘪籽,不能留作籽种用。使用24配水比例必须严格掌握好,浓度稍微一高,经它点过花的柿子长成型后便会出现奇怪状当年北京菜市场上人们见到的怪模怪样儿的西红柿,就是使用24滴浓度偏高造成的。

- B9 ^( z+ i0 s. k1 T

逐渐地科学种地更加受到重视,也不知哪位专家发明了西红柿“催红剂”学名“乙烯利”(北京农药二厂生产),由上边儿给菜区农民用它在拉秧前给西红柿催熟。使用时将配好的药水用喷雾器往西红柿秧、柿子上喷。也有不怕麻烦的生产队,让人戴上线手套蘸上配好的药水直接往西红柿上攥抹。后来通过使用发现, “催红剂”只有烧黄西红柿秧及柿子表皮的作用,抹在“青卜楞”柿子上,表皮黄了,内瓤仍是青的,懂行的人用眼一看心里便明白。由于“催红剂”对还处在生长阶段的“青卜楞”柿子催熟效果不像预期的那么好,农民逐渐就不用它了。

; x; E! B* a3 w2 ~% |3 k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显然用上述催熟方法迫使 “青卜楞”柿子变红是在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青卜愣”三字用在西红柿上,表示柿子还没到成熟的份上。“的反义,即“;“卜”字无意义作连缀;“愣”字表示柿子没有成熟的迹象。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在拉秧前使用“催红剂”给西红柿催熟,药水染在西红柿表皮上,具体有没有毒农民并不懂。经使用“催红剂”催熟的柿子,蒙骗了一部分不明真象的食用者。但这事不能单怪农民,主要还得怪发明这个产品的专家,要诅咒也只能诅咒这种伪科学!农民是无辜的,他们没有这些个歪心眼子,也没有这么高的智商,更琢磨不出来这种给西红柿染色的“颜色shǎ”11。其实,自打有了农人这个称呼以来,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农民是朴实厚道的。

1 x& {/ ]+ m5 f7 s5 g) V7 ?

 

- v# H3 b5 I$ [

注:

4 ?0 i4 M: B" Z1 y9 ]/ V6 M

 

, u& L" G6 g: W* E9 Q

1.风障:用竹竿拉开空当儿扎在事先刨出的沟南侧(边扎边别花儿),然后披上苇子或再披上一层稻草用竹竿横在前后中腰,按一定的距离用稻草勒紧。加披稻草的风障还须要前后再横一道竹竿将稻草勒紧。最后还要在夹好的风障后面培出土岗儿压住稻草。夹成的风障能起到降低风速的作用。风障挡风篱笆挡人——这两种保护措施用在农业生产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完全不同。

( `' J# ]( ?( ^; M, p, j2 O

2.阳畦:在菜地上挖成的长方形土坑。开挖尺寸:东西长约1.8丈,南北宽约6尺,平均坑深约2.2尺。筑成的阳畦由地平面看,北塝bānɡ高于南部约1.2尺,东西两塝bānɡ由南至北塝bānɡ筑成一定的坡度以利于采光。筑成的阳畦后面须设置风障。70年代前后,阳畦是作为冬春季节时的保护地,多用它来育苗、种植一些早春蔬菜品种。

) |# o2 A" ^; _' a+ m

3.滋嘴儿:籽种开始萌生发芽顶开种皮张开一个小口儿,农民称为“滋嘴儿”。

" z5 I1 S% I$ y9 G( `

4.荚子:籽种生根拱土时的状态叫萌芽,萌芽长到舒展开就是一对“子叶”,这对“子叶”农民称为“荚子”。

: w8 Z; _5 M- g# J- N$ k1 ?

5.分苗:把培育好的幼苗从育苗床铲下来,再按一定的尺寸栽到事先准备好的分fèn苗畦里。

* {# s4 w% _' a2 a( c& Q7 Q5 l6 [

6.放气:根据天气的冷热,适时适当给幼苗放风,为的是逐渐锻炼幼苗适应外界的能力。

4 s) k& \: A% o/ m

7.mēn尖儿:即掐尖儿,掐掉西红柿秧的顶尖。

1 c1 Q3 T3 k6 J

8.一嘟噜:嘟噜一词来自满语,现在又被用来作量词。

7 k" v: l/ Q: d7 }( W

9.龙沟:农民这样称谓水渠也有道理,因水渠弯弯曲曲向田间延伸,貌似像条长龙,可称的上是条“龙”沟。

2 W( h1 v6 e5 C( h: d8 x

10.倒茬:改种其它种类的蔬菜为“倒茬”。

- F9 G+ O" e ?* o$ Z: F# C

11.颜色shǎi70年代中期以前,北京人用来染衣物、布匹的染料。

3 X, Q/ S. N8 ~ x7 y4 Q) b, r

eFPCKSZs.jpg

1 L4 v/ x9 p4 @1 K2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19:33:58编辑过]
QRGVp4ut.jpg
发表于 2012-2-28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红柿者,极费事也。

$ c9 `3 Q$ D, Q" l# L

二元一斤贵乎?必须贵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副篇

4 R; I( ^) a6 d

fficeffice" /> 

7 |/ c5 g- @ k' T& C4 \

眼下近郊种植蔬菜的黑土地已被用作另类开发,蔬菜没了扎根之地,大批的北京农家菜品种也随之流失,这不能不说是件让人痛心的事。一片旱地要把它改造成能种出优质蔬菜的园子,时间最少得在5年以上(由黄土地变成肥沃的黑土地),这期间每年须要投入大量的有机肥来养地,而毁掉它则是轻而易举的事,一旦盖上楼房这样的土质将永久不能恢复。

+ [( R* X- p T& P4 F1 {' K

如今大队、生产队的家当:农具、牲口、大车、手扶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早已处理干净。大队已换上了新的招牌,“某....某开发公司”(换汤不换药,还是那帮人。),至今也不见开发出什么产品,倒是开发出来一批能搂钱的“铁耙子”。一部分在职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假工人及物业管理人员(他、她们都归“土皇上”及亲信大臣们领导),另一部分在家呆着的农民当上了“二地主”按月去征收房租。农民装钱的口袋逐渐地鼓了起来,也享受到了当年不曾享受过的福儿。

' I9 `2 W& M, K$ r0 ^" Q; ?

这几年北京市正在落实近郊区农业户口变更城市户口政策,一两年之内这顶戴了几十年的“农民帽子”就要扔了,但这没什么可高兴的,给不给这个居民身份无所谓,我并不看重这个,我看重的是,虽说现在农民兜儿里有了俩钱儿,但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菜区农民自己种出来的优质蔬菜了。

S3 b6 W0 C1 U. |2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19:06:2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2-2-28 23:50:00的发言:
$ E+ p3 C: d5 @

西红柿者,极费事也。

, p: Q x; c2 g# z+ M/ }! @

二元一斤贵乎?必须贵也。

# b$ v( K8 F. I% A' \- e

看来您还不了解实情,真正种西红柿的农民挣的是有数儿的钱,钱全让中间环节给盘剥走了。第一个环节是倒菜的大贩子;第二个环节,汽车上高速公路要收费;第三个环节,蔬菜进了批发市场要上头一道税;第四个环节,卖菜的二道贩子进了农贸市场须交摊位费。二道贩子交的钱最终得转嫁到食用者头上。一旦赶上下大雨、雪天,蔬菜的价格还要层层的往上窜,里外算下来,蔬菜到了老百姓手里,价钱不贵才怪呢!fficeffice" />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2-2-28 23:50:00的发言:
. a6 w1 t' V" T4 D1 Z

西红柿者,极费事也。

5 f5 C$ {5 Z; O# y

二元一斤贵乎?必须贵也。

看来您还不了解实情,真正种西红柿的农民挣的是有数儿的钱,钱全让中间环节给盘剥走了。第一个环节是倒菜的大贩子;第二个环节,汽车上高速公路要收费;第三个环节,蔬菜进了批发市场要上头一道税;第四个环节,卖菜的二道贩子进了农贸市场须交摊位费。二道贩子交的钱最终得转嫁到食用者头上。一旦赶上下大雨、雪天,蔬菜的价格还要层层的往上窜,里外算下来,蔬菜到了老百姓手里,价钱不贵才怪呢! ' e/ c; X* c& t6 i5 h$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0:25:34编辑过]
发表于 2012-2-29 0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您所列程序种植的西红柿、现在已吃不到啦!60年代的时候、西红柿秧移植到露地后如果预报有霜冻,夜里还要在柿子地四周放上柴草。柴草点着后上面再覆上湿草,用生成的烟来防霜冻。70年代以后也看不到这种方法啦。9 h  }$ n$ a/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9 6:57:3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4 23:23 , Processed in 0.177542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