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F+ v$ f) ?# [+ H 【红旗颂】
5 \' ?+ m( b) k3 _1 u0 w- E: v4 N
3 h0 J/ z5 q' g单位这些年年年都搞个新年交响音乐会,还净请洋乐队,实在说那些个洋曲子太阳春白雪了,我辈多是“红歌”的底子,缺少音乐休养的耳朵,真是听不懂。当然要是俄罗斯专场会是个例外,还有那施特劳斯的曲子,让一年一度的维也纳音乐会熏陶的有点共鸣。 ' U. G" J# q. q; C: P2 C
听不懂就别瞎耽误工夫,也别糟蹋东西,票就转送他人。 % e# B. O2 @2 n F: \
有时这票送出去也不容易,哪怕是VIP的票,要一送、再送,到了第三者才找到了下家。我估计要是电影票不会这么费劲。不过这要是电影票我还留着自己消遣呢。 ) [0 i5 m! ? T) i* {' u# x
前又受赠两张中国爱乐乐团的交响音乐会专场。是“外专局”劳动节犒劳洋专家们的。我首先想起了老培,这位受过系统学院派训练的歌者。谁想老培“婉拒”了,事不过三,老培婉拒也是第三次了,我有理由把老培归入“伪”者的行列,口口声声音乐人,或是较我们多披了这么件外衣,但家门口的音乐会都不登门?
( y' ]: M! D* C3 ^我又想起了东北老哥“来荣”,前几天约我“毛家菜”,投桃报李,我送他精神大餐,他家离这中山音乐堂不远。 ; X: l9 |) g$ B+ c/ }! J0 _- j
黑暗中坐下,这VIP票位置在二楼前排,要是看话剧这有点远,交响乐近百人的乐手黑压压的一片,又是听的活,这位置还说得过去。
. x0 {: r3 o p5 F. o' q翻开节目单,中英文双语一小本、图文并茂,昏暗中勉强看清大号字的节目排序。
; k% Y5 A, B7 H7 t/ h. r交响音乐会的规矩是不设报幕人员,也没有字幕,舞台旁的唯一字幕自始至终是一行字,意思是,请勿在乐曲演奏期间鼓掌。 5 P+ \: d7 D2 ~
一曲终了,听众掌声响起。下一曲接茬。节目单上的提示大致介绍了曲目的内容,如果事前有个了解,尽可跟着曲子去随想,见仁见智。 # G7 I. q2 B. A I7 j9 g
: e" F7 M0 J: p' E& j
首一曲热场的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热闹、堂皇。二曲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舒缓、忧郁。三曲格里格的《培尔 金特》套曲第一组曲。这部作品是易卜生小说改编的,因为易卜生在中国有名,尤其是他的“娜拉”《玩偶之家》,所以《培尔 金特》也沾了光。 0 f3 C2 D6 {" q% v
作曲人格里格,我觉得还熟悉,早年我有他的一盘盒带《小夜曲》小品比煌煌大作通俗好理解,无标题音乐,好听就得。应该是同一位格里格。
7 Z! `" q5 A4 ^3 D X
4 v; V3 Z N; j3 V听完此曲后,我开始郁闷。 N/ V$ {6 M+ ]) R F' i
因为我事前没做“功课”现场又是一码黑。这啷当公子“培尔 金特”怎么游龙戏凤的难以想象,直到掌声再次响起。下一曲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像是一首熟悉的曲目,但听下来,我连一段熟悉的音符也没有扑捉到,舒缓的乐曲,与飞舞的蝙蝠何干,后来我才发觉,是听“叉”了。 0 S5 D; b) M! H4 p7 g* r5 J: V6 u, w
掌声再次响起。下一曲按我的理解该是我期盼的本土作曲家吕其明的《红旗颂》我等着鼓号齐鸣的昂扬,可接下来的曲子阴柔婉转,毫无阳刚之气,怎么听怎么不是味。尽管我想不起这《红旗颂》的旋律,但一点红色的底蕴也没听出来。掌声再起。我还是没有意识到这叉子打哪错综的。
) |5 H& z7 {' Z我想起去年在这里听的《肖邦音乐会》,也是糊涂一锅粥,为什么就不整点符合中国国情的作法,在侧幕打上曲目名字,省得张冠李戴的。看人家京剧,所有的唱段都有字幕展现。
; Z1 C' C. }3 o我在纳闷中,掌声 一次、再次的响起。 4 u: g5 c, _3 t) P' f. Y! }2 D
该是《炎黄组曲》了,可我还是一点的中国元素也没听出来。忽然一段激越的打击乐响起,终于将我带出了迷途:这才是真正的《蝙蝠》老“施”的大作。 % u& l* G( M1 b; e' e
灯光大亮,中场休息,我翻开本子来看。刚刚结束的一曲正是《蝙蝠》《红旗颂》是下半场的首发,敢情听了半天听瞎了,表错了情。原来那《培尔 金特》套曲之内有四个小段,有主人公与恋人的情愫、有与山魔的狂舞……与那红旗飘飘南辕北辙。听众们是一小段一鼓掌,也不知道鼓得对不对,反正是把我误导了。够有多郁闷。 3 Y( O) n- Q4 S1 e2 a5 v. e5 v
音乐会下半场开始,《红旗颂》席卷而起,乐曲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盛况.宏伟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这旋律既陌生又熟悉,让我记起在何年何月在广场、在视频上听到过这动人心魄的曲调,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曲调。大概也正因为它是交响乐,大大低于同类歌曲的普及程度。而这动人心魄的动静,也只有大型交响乐队才能营造。现场才能演绎出辉煌。 5 u5 ]0 m* l( [) @4 k8 l/ W) W
谁听谁知道。
0 ]0 K# G+ ]( Z9 F此交响曲首演于1965上海音乐节。火红年代里程碑式的作品,可能只有我们这代人才会有深入的理解,在心底吟诵。 7 B# X$ t) b# s: H# x
《炎黄组曲》三个小段“走西口”“小河淌水”“对花”古老的民族小调,用西洋交响乐也演绎得情深意长。来荣还跟我说这是山西带酸味的走西口。 }; k9 M+ x; z
小曲之后又是黄钟大吕的《北京喜讯到边寨》气势磅礴,又带有苗、彝族的戏谑。我突然想起多少年前,还是在文革中,也是在这里,只是那时这里简朴的水泥铺地,周边风流倜傥。是当初的“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在演奏这首曲子,也是那样的喜兴、张扬、无限的欢乐。好像是彭修文的指挥,倏忽四十年,换上新一代的指挥是80后的小伙。音乐会后我翻看介绍才知道这中国爱乐乐团就是当初的广播交响乐团,12年前翻的牌。 煞尾的是《波罗维茨人》又是一段满不懂的曲子。
& Y* ?. h4 s- f; w& S鼓掌返场,加演《掀起你的盖头来》《拉德夫斯基进行曲》一中一西,不偏不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