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7|回复: 6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含9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2-15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 u' a( S; b& x4 ?+ h

 

7 {- o9 g1 {6 k! a' ]6 r- N3 U

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2 K6 N: {4 s! u' B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新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0 s4 u6 Q3 s$ F. i+ E' t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老北京网提供

+ w5 N7 {8 Z- e# a- u' G4 [. b

, E9 Y9 X$ a! X) z p$ F) |* t }


  今年年初,从号称老北京“保护神”的梁思成的故居被拆到上海现存最大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摇身变成联排豪宅,名人故居的种种遭遇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众专家直面难题,议论深刻,提问尖锐,因为——
 
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 b7 _$ U; W; Y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 f/ R; i, y1 s$ M- Q

 

" g: b1 D7 [" `7 L9 {9 l

位于北京前海西街的郭沫若故居。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余秋雨曾在散文《废墟》中写道:“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 ”建筑被称之为“石头的史书” 、“凝固的乐章” ,历史发展的巨轮碾碎了如梭的岁月,也碾碎了许许多多“石头的史书” ,曾有多少印刻着岁月痕迹的旧建筑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它们苍凉的身影湮没在了沙石瓦砾中,一个时代的文明就这样消失了。

$ V; A9 G7 I, E. G

  正是如此,常年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去年7月29日专程探访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思成故居时,吐露了关于名人故居保护的感慨。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魂” 。名人故居保护不必贪大求全,北京亟需绘制“文化名人地图” 。不幸的是,这张珍贵的“文化名人地图”尚未制成,梁林故居就已被从北京版图上抹去了。面对碎成瓦砾的梁林故居,我们再难觅得冯骥才所说的“在那棵弯弯的石榴树和挺拔的绒花树簇拥的苍老的门楼与房舍中”的那种“唯在故居里才能得到的感动” 。

- v& ^5 N; W5 Z$ A! K8 L- L5 z8 w4 F

  名人故居缘何总是容易受伤,又如何才能变得坚强,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何为“名人” ,什么故居才值得保护? 《文物法》中规定的50万元最高罚款限额到底有多大的惩罚力度,是否有必要对文物犯罪的有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名人故居身份不明、违法成本低、产权问题错综复杂,由此带来的名人故居保护困局,成为文保界热议并亟待破译的话题。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可名人故居的命运并未迎来好彩头。已经被文物主管部门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北京“梁林故居” ,经历了两年多“拆”“保”之争后,竟然被“维修”成了一片废墟。日前,针对此事,北京市、区文物部门对外宣布了“梁林故居”的拆迁罚单:这是一件典型破坏古都文物保护的恶劣事件。依据文物法规定,对项目开发商处以50万元罚款,并责令其恢复所拆除旧居的建筑原状。
 
  回想这些年,诸如“梁林故居”等名人故居被拆除的命运似乎一直未曾改变。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仅北京就有1/3的名人故居被毁,其中不乏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在“旧城改造” 、“高度城市化、一体化”等诸多口号的鼓动下,一个又一个名人故居,接踵而去……
 

. i; z% x9 i0 p1 N. z5 u$ u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北京大外廊营旁1号谭鑫培故居。
 
  上世纪80年代,文化大师辜鸿铭的故居——北京东城区柏树胡同26号,与相邻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馆;
 
  1991年,李鸿章祠堂被拆除后院享堂、配殿及剩余的院墙,建成四层楼房,北京东城区档案局和档案馆迁入至今;
 
  2000年,为拓宽广渠门大街,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在几日内变成一片废墟;
 
  2001年,赵紫宸、赵罗蕤、陈梦家、陈景心等曾居住的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在吴良镛、罗哲文、郑孝燮、梁从诫、舒乙等文化界人士的强烈呼吁保留中被拆除。
 
  2002年,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棉花头条1号的我国报业先驱林白水的故居随着街道的拆迁被一并铲平,这座精美的四合院在1990年已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原有北京“名人胡同”之称的西裱褙胡同,绝大部分建筑被拆毁。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故居、“汉园三诗人”之一的何其芳故居均未能幸免。同年,不远处的砖塔胡同95号张恨水故居也被拆除,高楼取而代之;
 
  2005年,曾诞生了《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的鲁迅北京八道湾故居书房在3天内被拆除;
 
  2006年,唐绍仪故居——麻线胡同3号院被拆,这座中西合璧的院落本是“北京市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
 
  ……
 
  或许,在碎石瓦砾中,崩塌的并不仅仅是一座院落。
 

$ k2 U5 n* \& Q! F$ m8 X( Q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位于北京韩家胡同的95中学是李渔故居所在地。
 
  身份求证
 
  如何界定“名人”和“故居” ?保护“名人”还是“故居” ?
 
  冯骥才说,北京亟需绘制“文化名人地图” 。

. V& v3 w5 P+ S& y* h) ]

  谢辰生说:“名人故居绝对不能搬迁,如果搬迁,它的基本的历史价值就没有了,但是可以原址复建。 ”
 
  “名人”和“故居”的认定问题,长期困扰文保界。作为名人故居保护首先得明确的前提,对于如何界定“名人”和“故居” ,至今众说纷纭。日前,由北京地方志办公室历时6年编纂的《北京名人故居》一书出版发行。为何一编就是6年?该书主编罗保平坦言,在编纂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名人故居。当初的解释是“名人居住过的地方” ,但“故居”不同于寓所,把湖南韶山冲上屋场认定为毛泽东故居,是因为那里是毛家私产,中南海则是毛主席工作的地方,其性质是寓居处。如果把名人居住过的地方都当做故居,未免过于宽泛、模糊。所以,名人故居的关键因素是产权,凡具有产权的房屋就是故居。“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定名人,我们研究讨论认为,只要是有一定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的人都可以作为名人看待。 ”但同时又遇到一个分歧,有一些历史人物,在某一领域贡献很大、知名度很高,但全社会并不是很了解。而有些名人知名度很高,但是其对社会的贡献要远远低于另外一些非著名人物。是以社会知名度来评判,还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来评判?
 

- P Y2 _ a' ]0 n1 G$ K0 ?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北京丰富胡同6号,保护完好的老舍故居本报记者 王新荣 摄
 
  老北京网创始人、民间文保人士张巍则认为,北京住过很多名人,胡同里的大小宅院多半都算得上名人故居,或者是名人故居的附属设施;一些名人在北京的租住地有好几处,哪处最有保护价值谁说了算?城市要发展、市民要改善居住空间,如果跟名人沾边就保护,每个街区都能说出点儿门道,是不是哪里都不能动了?
 
  所有这些分歧,都呼唤着相关法令的出台。在著名文保专家罗哲文看来,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名人故居是文化多元性的象征和某种具体历史情怀的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它存在的土壤就比文物要广阔得多。也因此,名人故居组成了一个城市(无论城市的大小)的历史感和文化独特感的分母。罗哲文认为,对于名人故居的认知和判定,标准宜松不宜紧、数量宜多不宜少。
 
  除了缺乏统一标准之外,故居认定中还存在着“重物不重人”的误区。究竟是保护“名人”还是“故居” ?一些建筑不精美、“不值钱”的故居,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名人故居定义的关键不在物,而在人。不是看房子有多少价值,房子的产权属于谁,而是要看生活在这个房子里的人,以及他的活动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说,只要人物的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不管他是什么人物,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有争议的还是没有争议的,古代的抑或现代的,都得一视同仁,同等保护。
 
  “要清楚保护的是什么。 ”谢辰生说,保护“名人故居”与保护“古代建筑”是非常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一刀切,要区别对待。古代建筑的价值在于建筑本身,拆了就不能复建,造个假古董,没有任何意义。但不是不可以搬迁,虽然异地搬迁以后,它的历史真实性没有了,但至少它在艺术、科学上的价值依然存在;名人故居绝对不能搬迁,如果搬迁,它的基本的历史价值就没有了,但是可以原址复建。因为,它的基址未动、地点未动、环境未变。古代建筑与名人故居,一个重在物质,一个重在精神。对于名人故居,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保护而保护,教育后人才是根本。
 
  “保护名人故居,其实就是保护一个门牌号码。 ”张巍别开生面地说,一个名人故居,可能好多名人都在这儿住过,也就是说一个门牌号码,可能对应着各种各样的名人故事。比如杨昌济故居,杨昌济、杨开慧、毛泽东都在这儿住过。在这个门牌上,应该设计一个时间轴,标示出每个名人的居住起止时间和人物故事。
 

$ N6 }' `4 r; r! ]0 ^: K# z; D. ]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北京米市胡同115号潘祖荫故居(家庙),已经被拆除
 
  依法问责
 
  法律公器有多利?文化犯罪的违法成本有多高?

4 C& X% Y9 i( L( `. _7 G

  可以尝试利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对公共财产诉讼中的集团诉讼方法,以争取最大数量的公众原告人,这种公众诉讼的赔偿标的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让故意破坏文化遗产的犯罪行为一赔到底,是时候让梁林故居这一事件成为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能还是不能?
 
  “50万元罚款、恢复文物原貌,这种做法值得肯定,这么快作出反应就是一个进步。 ”对于北京市文物部门针对梁林故居被拆一事作出的相关处罚决定,罗哲文说,但这还远远不够,毕竟这种保护和反应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对于以梁林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保护,罗哲文更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做到依法保护以及依法有效。
 
  罗哲文坦言,他们这一代人,有着许多与近现代名人故居同时代的经历,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认同上,对于近现代名人故居的保护都是支持的。但是如果只是让我们几个老人呼吁,靠偶然的媒体关注,靠公众事件的发酵、演绎……这都不足以做到有效。毋庸置疑,实现有效保护,还得拿起法律的武器。而法律这把公器究竟有多利,能发挥多大的现实效应? “目前中国普遍存在一个立法滞后的现象。按照《文物法》第66条规定, 50万元的罚款作为最高性罚款,在当年可能很高,而对于现在的开发商来说,则成本太低,这与很多城市黄金地段工程项目的收益和停工导致的损失相比实在微乎其微。 ”张巍说,这也成为开发商们如此胆大妄为、文物犯罪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1 }) R( r/ d& B* @+ j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梁林故居被围得严严实实,参观者被拒之门外本报记者 王新荣 摄
 
  让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法律武器,怒对文物破坏者并冷静思考可行的保护之策。而文化犯罪的低成本,也日渐成为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 《城记》作者、文保人士王军就在北京市政协会上的发言中怒斥拆毁梁林故居的违法行为,直接挑战了政府决策的公信力与执行能力,直接挑战了《文物法》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王军直言:“如此肆意妄为地践踏文化遗产,对抗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决策、法律法规的恶性事件,令人震惊!令人痛心!令人忧虑! ”
 
  如何有效打击文物犯罪?以梁林故居被拆为例,学者姚远认为,梁林故居被毁,理应追究刑责。姚远详细分析了梁林故居被毁案件的四个重要特点后指出,梁林故居被毁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主管部门如何依法问责?毫不夸张地说,梁林故居案件的查处,关系到整个中国文保法律体系的尊严,关系到政府法制规划的公信力,因此,主管部门必须做到毫不手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他看来,首先,开发商拆毁梁林故居的行为,已经涉嫌触犯《刑法》第324条第2款“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 ,司法机关应当以“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其次,根据《文物法》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北京市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也都有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职责。共同保护北京古城的有关部门,特别是规划部门会同国土部门应当考虑撤销相关规划和用地许可,收回梁林故居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权。
 
  “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我们能不能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和有效的法律诉讼方法? ”罗哲文的助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齐欣说,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对公共财产例如环保诉讼中的集团诉讼方法。既然文化遗产或已具备文化遗产特征的文物和故居等形态,具有明显的公众属性,那么每个公众在它受损时,都应该以法律武器伸张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争取最大数量的公众原告人,常常这种公众诉讼的赔偿标的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在此,完全可以把梁林故居拆除事件作为一个“坐标”式的案例,让故意破坏文化遗产的犯罪行为一赔到底,“杀一儆百” 。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保法制进程不断加速——2002年《文物法》修订,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下发,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中国的古城保护逐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在此背景下,如果对梁林故居的破坏不能真正依法惩处,将会释放出一个危险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信号。为此,罗哲文呼吁,“在社会文明发展的现阶段下,是时候让梁林故居这一事件成为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能还是不能? ”罗哲文说,结束或者开始,这不是有没有办法的问题,也不是还需讨论值不值得做的问题,而是大家想不想做的问题。北京是我所热爱的、也是一直为世人所称颂的城市。所以,我希望它能活得更精彩一些。以梁林故居被拆除事件作为一个“坐标” ,让它成为一个值得保护、以后须引以为戒、有迹可循的“坐标” ,不仅在北京,所有的城区、乡镇和街道都不会再发生和不敢再发生的“坐标” !
 
  罗哲文一再慨叹, “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 h# s& a! L5 c) ~


  北京豆腐池胡同15号,维修改造中的杨昌济故居本报记者 王新荣 摄

" z6 s# S* H: k5 M' k

  未来展望
 
  文化遗产保护有新招?能否让文化资本增值?

+ D& B" L5 l# S# Y9 N

  如果说这块地已经卖给开发商,那就得撤销出让土地的买卖合同;准备要出让的土地或者大面积危房改造涉及文物保护,相关立项得取消。

* K! A/ a. H8 R$ P

  文物主管部门的人才结构还远远没有跟上文物保护变化的现实,文化遗产传播和营销方面的人才储备亟待加强。
 
  “尊重名人,是因为他曾经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如果你尊重他,你能抢人家的东西吗?大张旗鼓地拆迁,是对公民私权的公然侵犯,无论对建筑或者建筑中的人,都是一种伤害。 ”作家、民间古城保护人士华新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她从保护公民地权的角度提醒大家,警惕打着文物保护的旗号,将产权人赶出自己房子的现象。在她看来,一个房子的保护,不单纯是保护这个房子本身,还有房子里的灵魂。首先要留住原住民,文化才能代代承续。其次,名人故居作为单体建筑不要单体保护。名人故居就活在老的历史街区里,保护这片孕育它的历史街区才是根本,这也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求旧城“整体保护”的规定。
 
  华新民一再强调,这不是一个理念问题,更不是宣扬展示谁的个人观点问题,因为它已经被不容亵渎的神圣法律所规定,一切都得按章办事。华新民认为,要让更多像梁林故居被拆事件一样的文物犯罪不再发生,“如果说这块地已经卖给开发商,那就得撤销出让土地的买卖合同;准备要出让的土地或者大面积危房改造涉及文物保护的,相关立项得取消。 ”在她看来,或许这样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须深思。
 
  除此之外,在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公布的“聘请1000名文物保护监督员,确保每项不可移动文物都有专人监督”的新动作,引起了齐欣的研究兴趣。齐欣认为,在社会法律之外,媒体和公众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源头。聘请1000名文物保护监督员是个好办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这1000个人的来源、选择范围,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找到合适的一定数目的监督员,使得这一行为真正变成公众性的。以北京市政府公布的2012年为群众拟办的35件实事为例,排行第一的就是启动以PM 2 . 5为重点的大气治理方案,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究其原因,常常在于公众的关注和呼吁。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不能排在前面,主要是公众关注还不够深、政府参与力度还不够狠、处罚还不够痛。
 
  同时,齐欣还强调,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遗产传播和营销也是我们所需关注的新课题。“文化遗产传播”主要是指基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目的,有政府、大众媒介、市场、 NGO等组织机构和社会力量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信息的流动过程及活动。齐欣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外来概念,引入中国以后,使我们的文保事业无论是保护对象、保护范围还是保护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文物主管部门的人才结构还远远没有跟上文物保护变化的现实,文化遗产传播和营销方面的人才储备亟待加强。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今日《中国艺术报》头版头条: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0 K. |. d8 \' E5 B2 A$ C


北京校场二条5号言慧珠故居
 
  本文名人故居人物背景:

- O' Y/ v/ F, b

  郭沫若: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谭鑫培:著名京剧艺术家。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老舍:现代著名作家,曾创作《茶馆》等不朽作品。潘祖荫:清代著名学者,收藏家。杨昌济:近代著名教育家,毛泽东的老师。言慧珠:著名京剧旦角演员,其父是民初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

; x! Z# S0 |! j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2-15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除了一声叹息外一点用都没有·············上面的达官贵人一切向钱看··············哪管什么文化不文化的
发表于 2012-2-15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应该少盖楼,尽可能多的保留老房子,所有平房都拆了,那北京和纽约又有什么区别呢?

+ S/ t) |0 s- P- Y

说实在的,看到那么多的高楼就头疼,小时候的所有记忆现如今都成了回忆了,可悲啊!

发表于 2012-2-15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  完啦  !!!

发表于 2012-2-15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平房都拆了,就没有惦记了。
发表于 2012-2-15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吁过后他们还是继续 。。。
发表于 2012-2-16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拆吧!没事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6 07:37 , Processed in 1.15799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