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9410
帖子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9-5-28
最后登录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2-7-31 14: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7-31 14:55 编辑 ' }& Y. G0 {. p
$ ?% ]; f* ^% {) A: D1 h1 B' L2 X
看到这篇文章,我立即想到了我们学校那些现在和曾经在三线工作过的同学们,我本来也是争取分配到四川、贵州三线的。但是老天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因此没有体会三线建设的苦与乐。今天很多同学都像文章作者一样,离开了三线。但是肯定和作者一样,青春献给了三线,遗憾和痛苦留给了自己。当年那些插队和在兵团的知青们的命运同样如此。青春贡献,遗憾和痛苦留给了自己。1 |: D/ S3 e: ?2 o+ x. e
3 S0 m6 W- G( m' W; y9 B5 r
我所亲历的三线建设
+ O2 p3 c8 \$ C Z& P' b+ ]3 n 三线建设,做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早已成为过眼云烟。然而,在我人生的历程上,却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自二十三岁进入三线,到三十四岁时离开三线,整整十一年,把我人生最美好的光阴都消耗了在三线。想当年,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者。四十三年后的今天重提往事,就是要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从一个小小侧面为那段历史提供一点佐证,以期后人从中领悟点什么。
$ O$ N" P& i$ ?# e* [ u 按照常规,我本应于一九六七年中专毕业。因文革的原因被推迟到一九六八年正式分配。不过,与其他同学被成批地分到厂矿和建筑公司所不同的是,我与极少数几个同学是根据需要,按照特等兵标准,被挑选到国防大三线建设单位。而且报到后就按正式技术人员使用,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是很荣耀的事。
9 W* O3 C" u! [/ \" F9 t5 g 我所报到的工作单位,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这里群山连绵、高山峡谷、峰峦叠嶂。山高,高得直插云端;林密,密得遮天盖日。崎岖的山路,随时可能被巉岩峭壁拦腰斩断。走进茂密的山林,不仅能听到珍禽奇鸟的啼鸣,偶尔还能看到野生动物出没。可想而知,这样的山区自然人烟稀少。稀稀落落的农舍草屋随意分布在坡坡梁梁上,超过二十户的村庄已属罕 见。在山沟的小溪上,还能看到巨大的木制水轮,在河水的推动下,慢慢地转动,那是农民用来磨米、面的原始水磨。
" Z9 A/ H5 [: m- q4 F; O* S 可能是因为交通阻碍和信息闭塞的原因,从这里五十岁以上男人的头上,还能看到民国初期刚剪掉辩子的短发型,而且普遍延续着倒插门的婚姻习俗。多数人从未走出过山沟一步,没有见过电灯、电话,更不知汽车火车为何物。总之,这里人文地理都呈现着原生态的风貌。这就是当时我们进入三线时面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5 q- N: A0 b9 e
我所在的工程处,隶属于当时的国防科委某研究院。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近乎与世隔绝的深山沟里,建设四所国防尖端技术的研究所及其附属设施。现实告诉我们,要把一个这样蛮荒的山沟,打造成高精尖的国防科研基地,这无异于在演绎着一个神话。而时代和命运注定了我们这些三线战士,将要成为这个神话中的角色。0 s3 r0 U7 F* i
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是在工作开展前我们学习了一系列文件之后,因尔才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所学习的文件中,核心内容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一系列谈话摘要。其中“骑毛驴吃咸菜也要建设三线”“钱不够把我的稿费拿出来”等感人的话语,一如既往地再现了他老人家的决心和魄力,听了以后,使我们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总之,当时无论是内部传达文件,还是对外宣传舆论导向,都营造了国际局势紧张的气氛,并反复强调美帝苏修亡我之心不死的权威论断。同时传递出战争迫在眉睫的信号,向全国贯输立足于大打、早打、应付核战争的思想。于是,“备战备荒为人民”便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口号。因此就有了国内一、二线大城市千军万马挖防空洞的热闹场面;并谋划出不惜血本地建设大、小三线,以打造巩固的战略大后方的构想。这样,一二线的深挖洞与三线的钻山沟便形成了互为里表的防御体系。此体系的绝着,就是三十七计—藏为上。
" Y$ Z3 ~& x$ e+ Y/ G 在那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日子里,我们做为冲锋在前的三线战士,大敌当前,怎能不群情激愤,斗志昂扬在第一线奋力拼搏!为了让他老人家的奇思妙想尽快地在这里变为现实,我们便要脚踏实地把这崇高使命,一步一步地付诸行动。+ M$ h9 Y' X8 {/ `$ T2 V; q* U0 s
初来乍到,面对的是一张白纸,一切工作将从头开始。5 J0 ?* A# ~, Y0 @+ Q* T
于是,我们着手筹划选点、征地、大地测量、委托建筑设计单位和组建工艺设计班子等前期工作。之后将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三通一平、房屋建筑、设备安装、竣工验收、试车投产等等。
! f# U/ P+ |6 H( `8 h+ Z2 T 万事开头难,选点是第一关。选点的原则就是在中央有关部门划定的战略大三线区域内,具体按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选择科研生产区和生话服务区的位置。六字方针是雷打不动的,而科研生产规律、方便生活、投资核算等其他因素都要退避三舍。然而,其他因素也都有特殊要求。因此,要在这崇山峻岭中找出合适的项目建设位置,谈何容易。经过选点人员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爬山涉水,反复进行勘查比较,终于在众多个备选山沟中,选择了几条周围环山但相对宽阔一点的山沟。& I: A' t4 g8 q4 n$ ^ c
然而,这里通往山外的路却是举步为艰,有的地方不要说骑毛驴,就是山羊到此也要望而却步。原来这就是古栈道的路经所在,曾被称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去处。这些点虽然符合六字方针,但是,要在这样的地方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科研基地,没有人定胜天的信心和勇气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政治压倒一切的日子里,又有什么不能想,有什么不敢做的呢!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再宽的通天河,再高的火焰山,我们也要跨过去。
; \' B/ H- ], a+ z+ S选完点,并且经过上级批准后,三通一平工作便逐步展开了。逢山开路,遇水驾桥。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开山炮声,一座座峻岭被劈开,一个个山头被削平。沉睡了千年的古老山林,从此告别了寂静的昨天。3 f- K; a' b T/ b$ R
经过几轮人海战役,一条条山路通车了,自来水引来了,沿着几十公里蜿娫曲折的山沟,终于出现了一些大小不等的阶梯平地。进展到这一步,可以动工兴建科研厂房和生话房屋了。于是,各路施工队伍陆续进场,所有工程项目建设都先后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与此同时工程所需物资便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运进山沟来。
! D: M( K6 q# J/ ^6 U/ Z5 X$ m8 u& q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全国物资供应十分匮乏,象钢材、水泥、木材、机电产品等,由国家集中控制,全部实行计划供应。许多企业对此望眼欲穿,而三线建设所需物资,基本上是有求必得。这都是得益于三线挂着天字号名头,国家特别加以关照的缘故。
3 v( Q& Z; V7 f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昔日荒凉的山沟,一点一点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关隘天堑,现已汽车来往无阻;高压线凌空飞架,从百里以外给古老的山沟送来了光明;一座座科研大楼、一排排住宅房屋,从削平的山梁和填平的沟壑上正拔地而起…….我们亲手打造的三线工程,已经显见雏形。
6 }5 v. m6 [6 z" V/ M6 q 可是有谁知道,这里的每一米道路,每一座房屋,都是用大把大把的人民币铺出来、堆起来的,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全国人民的血汗!. G* K/ m& P$ {4 ~- h0 n E
人们不会忘记那动乱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空前破坏,国民经济极度萧条,加上大量的无私外援,已使国家财政开支捉襟见肘。而三线建设的巨大消耗,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得业已拮据的国库更加羞涩。实际上,我们的三线就是靠从国人清淡寡味的饭碗中,挤出油水来支撑着。
0 l- D- Y9 s# Q 可又有谁知道,这些来之不易的物资,千里迢迢运到山沟以后,其遭遇又如何呢?
}4 v6 k9 d) y3 j: u; m# ` B0 z9 o. T 当时已经显得稀缺的上等红松、白松,从遥远的大兴安岭,被一车皮一车皮地运进工地后,除了一部分用于正式工程外,(且不说所谓的正式工程,最终也遭到了被遗弃的命运)其余均被用于架设便桥和铺便道,或者干脆随意堆放,任其腐烂流失;一些贵重机电设备(包括精密机床),有的是从国外进口(花了多少外汇不得而知,估计价格不菲),采购时视如珍宝,一旦进了山沟,便开始睡大觉;人们不会忘记,六七十年代汽油在中国是何等紧俏,既便当时社会上为数不多的汽车,也满足不了需求,因此迫使一些单位不得不停开一部分车辆。可是汽油在我们山沟却象流水一样,源源不断。油库大门日夜敞开着,任凭上百辆汽车随时加油,各需所需。
: |) s: U8 W5 k7 Z T 大量资财浪费已让人目不忍赌,然而更令人痛惜的是人才的浪费。
) ?4 A: S4 A8 y" c2 O 随着这工程的进展,我们的队伍也逐渐扩大 了。先是我们几十个人,后来陆续从全国各地抽调来技术骨干力量,接收了大批复转军人。又从部队调来一批现役军官,充实各级领导岗位。这样,我们的人马逐渐增加到了上千人。# u5 W9 x2 m/ r4 s x( X* t
值得一提的是,七零年前后又分来了一大批经过农场锻练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人都是两年前经过文革的洗礼后,统统发配到了军垦农场劳动锻练,现在又只按政治条件标准,第二次成批地分到三线来。
( K- a0 k7 z8 @9 U# ] 这些大学生,分别毕业于全国各重点高等学府,所学专业五花八门。他们当中有学电子学、航空学、农学、生物学的;有学飞机、汽车、船舶、军械制造的;还有的是学历史、数学、哲学、法学等文科的。在校经过了少则四年、多则五至七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他们当中不乏天之骄子、学业精英。按常规,都是国家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有多少重要岗位等待他们去施展才华。可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当他们被一股脑儿赶到农场时,当然谈不上专业对口。可是当再一次被批发给了各三线单位后,仍然无专业对口可言。既便是少数人与这里的科研项目是对口的,但由于尚处于基建时期,他们目前也仍然无用武之地。因此就只好委屈这些莘莘学子,暂时做些基建方面的辅助工作,如物资采购、材料保管、后勤供应,或者干脆带民工修路,打眼、放炮......3 j. c5 x, s6 W4 S) t4 Y! P
以上仅举几例,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一斑。
* e' O* t0 |+ O! G) L% ] 不过,说起我们三线建设者初期的生活,虽说生活上艰苦,工作千头万绪,四处奔忙饱尝辛劳。但在精神上,却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愉快和浪漫的情趣。
8 F! X' P3 H' O2 y5 T: U E E8 ^ 要说艰苦,那是名符其实的。尤其刚进入山沟时,吃住无着。在营地上,用木棍竹箔子支个窝棚,露天生火做饭。整天翻山越岭,日晒雨淋,风餐露宿,天当被地当床是家常便饭。由于交通不便,食品供应一旦中断,甚至连咸菜都吃不上。在汽车无法通行的路段,只有人拉架子车运送物资。
9 d" t8 x) n7 e( v% e4 G6 q. j) G 苦是苦了点,但苦中也有乐。人们远离了原单位的派性厮杀角斗,摆脱了喧闹和烦扰,来到这寂静的大山沟,精神上突然得了到解脱。在这里,人们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的生话。不管是三八式、解放牌的老干部,还是初来乍到的新员工,生活待遇一律平等(仅管老干部工资很高,但苦于没有条件照顾),等级观念淡薄,上下打成一片,有苦同吃,有乐同享。大家一个灶吃饭,一个通舖睡觉,工作分工不分家,有事大家抢着做。每当工作闲暇,一起下棋、打扑克,或者到山林里去观风望景。这时,三五成群地涉过一道道山泉小溪,踏上一座座山梁陡坡,观赏着林涛云海、飞瀑流泉,尽情地分享着鸟语花香的乐趣。此时此刻,身登青云梯,陶然共忘机,完全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 R% K0 G* s; }( r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们的三线工程一步一步地取得进展的时候,突然从天泼下一盆冷水,使这里热火朝天的气氛骤然降温。# g, [" D6 H. N2 {6 E- j0 g/ N
当时光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空气出现了变幻莫测的迹象。人们注意到,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注意力发生了变化。脆弱的国民经济已难以为继,反应在我们这山沟里,就是被“断奶”了,由前几年的宠儿,开始伦为了弃儿。
" Z4 F: R/ @! F9 C2 b! Z 由于国家给三线的投资在逐年急剧减少,几年来一直挂在人们脸上得意的神色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焦急和忧虑。于是,我们单位的领导便频繁地进京述苦、求告,以争取资金。但毕竟大势已去,其结果自然是屡屡无功而返。
3 o0 C" K, Q2 R 于是,施工队伍相继撤出,在建工程纷纷停下了,正在安装的设备也就此打住。一度人欢马叫的山沟,渐渐冷清下来。
9 Q% W9 O0 H: [8 _ 眼下,随着风云变幻的国家形势,三线建设的前景未卜,仿佛波涛中的一叶小舟,何去何从,知向谁边?% {" g7 R) p8 @( Y3 ~' s0 U- X
花费了三、四年时间,在这几条山沟里铺下的三线工程摊子,就这样夭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眼瞅着变成了一片废墟。那些已完工和中途停建的房屋及其他设施,算下来不下上百座,连同那些精密仪器和机电设备,几经漫长的风霜雨雪摧残,逐渐地破损、毁坏,甚至消失。事已至此,国家投入的的大量资财,难道就这样打了水漂?' ]8 s, ~, V8 R2 E
对此,人们不仅发出感慨和叹息:这就是我们几年来夜以继日,顶风冒雨—有几个人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换来的结果吗?在实现这个结果中,我们亲手消耗了国家巨资,这到底算是功绩还是罪过呢?三线建设至此是应画上句号,还是问号或感叹号呢?!; u" {% a2 p: E. X, c: B- d/ M
冷静下来,痛定思痛。从科学角度来审视这些所谓的三线工程,既便这些研究所不下马,并如期建成,它们能够进行正常的科研生产吗?在这深山沟里搞科研,隐蔽的目的达到了,但要在短时间拿出经济有效的科研成果,简直是匪夷所思。
3 }: o8 R# E! j- a- B! _ 众所周知,现代化的科研活动,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资源和成果的交流、优质及时的材料供应、可靠的能源和必要的生话条件的保证。而这些都与其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几年山沟里的基建工作,已深有体会。由于地处偏远,很多在靠近大城市的地方轻而一举便能办到的事,在这里竟要费一番周折方能如愿。像购买一个锣丝钉、查阅一点技术姿料这样的小事,也要跑到几百公里外的城市,稍再大一点的事情,甚至要到北京上海才能办到。总之,在发达地区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办到的事,在这里却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当然,为此所付出的精力和费用,则更是精人的。至于生话方面遇到的难题,真是一个接一个,可谓困难重重。
/ y$ ~: M8 `! I) e 平时尚且如此,果真到战时,要开展科研生产活动,真是不可想象。
( ]' Q8 Y# X' n8 A3 [ 不过,眼下的三线工程进展到这一步,如何收场?一时处于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到这会儿,我们这些曾经自豪的三线战士,连同亲手打造的这一大堆烂摊子,倒真成了太阳底下的鱼干—晒起来了。
9 F8 p6 c$ K3 I/ O2 y5 |9 f2 M$ ] 眼看着三线形势急转直下,自然失去了号召力和凝聚力,人们终于熬不住了。于是乎,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全单位上下,无论领导还是一般职工,都凭借着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事,纷纷寻找出路,各得其所。先是穿军装的撤走了,接着,穿便衣的也接二连三地飞出了山沟。而有些人一心想出去,但苦于暂时没有门路,只好继续熬着。也有些人是报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决心与三线共存亡,坚决靠到底。这些职工的妻儿老小,大都居住在全国各地农村,现在索性接的山沟里团聚了。好在这里已建完的住宅楼很多,可任其选择居住。而有的人为了方便,干脆自己另建房舍,开荒种地,养猪放羊,男耕女织,过起了田园牧歌式的生话。
8 q9 e4 I7 c) T6 ]6 \1 J3 X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和改善生活,人们普遍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蔬菜瓜果,养起了鸡鸭。并利用山区木材方便的条件,操起了锛刨斧锯,做起应用榢具。* S* o; L% z q' j0 G! _* e
在这些“不务正业”的人中,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大学毕业后已工作五年以上的技术骨干,以及刚从农场转来的大学生。8 V; @+ e1 g4 a' P9 P
历史就是这样具有讽刺意味,当学习电子学的,把所学知识用于小鸡孵化;当攻读飞机制造的当上了鸡司令,还得意洋洋的欣赏着自己的丰硕成果,居然从中找回了一点失去的心理平衡。这大概就是另一种苦中寻乐吧!
$ |: P$ p {! Z- O9 { 平地一声春雷。当中国历史进入一九七六年十月以后,山外的春风徐徐吹了进来,平静了几年的山沟又泛起了涟漪。
; t% P% |# z8 ]9 D. G" ~! O, Y 大地复苏,人心思变。山沟与外界的联系日益频繁起来,凝结的空气终于有了转机。
0 l9 w3 W R7 i6 c) y 此时,中国大地万象更新,百业待兴。可是,山沟里停滞的半拉子工程,却没有丝毫重新启动的迹象。
9 n2 T; d) ^ Q9 Y- t; L 无边落木萧萧下,病树前头万木春。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走改革开放之路,已成大势所趋。于是在全国各行各业大干快上、人才奇缺的形势下,那些被埋没在山沟的技术人才,陆续在一、二线单位找到了用武之地。
- q4 v8 y) \& x) z; f& A0 E 顺应这股潮流,我也于一九七九年七月,告别了这个我终生难忘的山沟,回到了东北老家,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B( m5 m/ @3 u; n% j! x$ h& W1 A
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不堪回首还回首。我所经历的那段三线情况,在全国三线建设中,也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本文不敢以偏概全,别处的三线肯定还有更多说不清道不完的故事。
" U: [6 ~; M) A; h5 q 三线建设仅管不是中国那段历史的主流,做为一个小插曲,它也应该同建国后其它失误的历史事件一样,不能被遗忘,也不要蓄意回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是必要的。至于它们的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公论! 二OO七年十月初稿 二O一一年七月完稿 本文来自炎黄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