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P% F& m! v% N3 E w " R$ H' f2 |" e2 [1 l/ G9 b" n4 d
老北京糕点萨琪玛ffice ffice" /> 3 b% {# N2 f3 f; E
----老北京饮食系列谈
* R$ R6 A1 x8 j1 O$ ?5 z$ I- R. B 萨其马,是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是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萨其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点之一,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等。萨其马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 # C: L' R% L9 `6 e
满族风味糕点“萨其玛”名称的由来有一段历史原因。这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制作萨其玛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词的缩写。清王朝建立后,满族民众入关,满汉杂居,生活习俗,语言词汇交流融合。萨其玛作为一种民族风味食品,也被汉族人民接受。萨其玛的名字也成了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 Z' G2 s- \6 m- c! ]
沙琪马源自回族。相传乾隆皇帝入新疆,亲自品尝此糕点后,惊叹其松软可口、味美清香而将其引入中原,并御赐「大救驾」美名。
% s! |5 R# k, y& o# `2 } 而最可靠的说法是「萨其马」是满语的音译,在满语里,「萨其」是「萨是非」、「马拉本壁」的缩音,拥有「切」的意思,是因为「萨其马」属于一种「切糕」,再加上「码」的工序,即。切成方块,然后码起来。此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傅桓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满文字典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种砂糖果子(汉语称为金丝糕)。由于当时找不到汉语代称,便直接将满语音译,所以亦会出现「沙其马」、「赛其马」等等的称呼。 \( Z+ w0 ?* o! h8 h
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也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当年北新桥的泰华斋饽饽铺的萨其马奶油味最重,它北邻皇家寺庙雍和宫,那里的喇嘛僧众是泰华斋的第一主顾,作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 a" t% o+ l. V# B 萨其马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赢得人们的喜爱。满洲入关后,萨其马在北京开始流行,时至今日,萨其马作为满族饽饽的美味,已经从北方传遍了全中国。但当中热量较高(脂肪含量约54%或一件约200卡路里)。纵然萨其马味美可口,但仍应尽量少吃而为健康着想。
! [" m2 s* n5 _5 P5 p& j 现在的萨琪玛好像和过去的不太一样了,不管是价格还是口感都远不如过去了!只有稻香村的萨琪玛仍保留着过去的原味。其余的各大商店都没有萨琪玛这种食品了,有一种接近这种样子的沙琪玛正在代替着萨琪玛了…… 3 o$ @2 q* Y% y
[原创]老北京糕点萨琪玛----老北京饮食系列谈
[原创]老北京糕点萨琪玛----老北京饮食系列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