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6542|回复: 25

[原创] 老北京酒馆---童年的回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9 0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R& m9 W/ L5 @

         老北京酒馆fficeffice" />

6 C0 U7 P4 n! J/ y1 [, C

                            ---童年的回忆

+ X; q7 n( R2 r- @' @2 w0 D6 x

北京早已没有酒馆了,如果现在说我们在北京吃饭喝酒的地方,都是叫做饭馆了。虽然有的饭馆也打出酒馆的招牌,其实都是名不相符的饭馆。

@) M w3 b' `8 x5 H% m

我所知道老北京酒馆的消失,大约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也就是“散啤酒”消失的时候。也许酒馆的生意从国营转入个体后,个人承包的主要主导思想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样就完全改变了传统性质的酒馆经营思想了。过去的酒馆,许多地方和鲁迅先生所提及的咸亨酒店相似,来喝酒的人不仅是喝酒,也是闲聊的场所,许多非正式的消息都是来自那些地方的居多。

9 D, X3 T1 l3 m) n/ f9 a9 K

酒馆,好像是非主流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场所,来喝酒的人除了喝酒外,一是想把自己的知道的事情告诉大家,二是也是想听听别人有什么新的消息和新鲜事,以便再和不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传播,以表示他的消息灵通性,从中得到一种无形的崇拜。

( @8 ]8 Z1 ]% B" t0 z6 y& \$ B/ A2 x; `

老北京酒馆来喝酒的人,最早都是来自重体力的劳动人为多,这些人平时工作完后,都是很自然的聚集到酒馆,说说自己的心事,发发牢骚或者大骂几句,消气后,再听听旁人的心声,也听听来自不同地方的怪事,大家一乐也就愉快回家了!当时酒馆消费很低,“酒菜”很适合来喝酒的人群,不是很贵。除了这些重体力的人群外,也有“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那种人”,主要是来凑热闹。我当时很年轻,也来凑过热闹。在这些人群中,我总感觉能得到一种无形的文化享受,尽管这些人没有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但他们都是很朴实而又热心,知道的事情也很蹊跷,虽不是官方消息,但胜过官方消息,在叙述这些消息的时候,往往伴随着许多乐趣和不寻常的感受。

+ B% a4 W2 Q* l

记忆中最早北京人最爱喝的白酒就是二锅头了,当时的价格是一毛七一两;还有一种叫做是粮食酒的白酒,价格是一毛三一两。酒肴也很随意;猪头肉两毛一盘,也有三毛的,比两毛的盘子大一点,还有店家自制的各种食品,价格并不高。一进酒馆的门,就能闻到一种酒香味,同时能听到各种说笑的声音,很是让人感到欣慰。

, }5 ~% S% A" j! F% s7 I; Y# a

老北京酒馆的常客,一般在冬季都喝热酒;热酒,就是把酒放在一个叫做酒嗉子的器皿里,用热水加热后再喝,所以酒的蒸发,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酒香味。

) `+ e, T4 Q+ R [+ o

我并不知道酒文化是否是从这里传开来的,但在这些地方确实能感到一种很深奥的神秘文化,但不是街头文化。像北京稀奇古怪的故事在这样的地方传出来的比例可能很大。故事的真实性并没人来进一步考证,从感情上,即便故事是不存在的真实,人们也愿意希望它是真实的,很不想辜负说故事的人的原本愿望。也可能这也是大家能聚到一起的一个总要原因。

" F8 y+ f5 ]9 V$ ~) ]

后来的许多年后,白酒的价格涨到了两块五了,那种粮食酒看不见了,散装啤酒也越来越少了,来酒馆喝酒的人并不少,但已经不是最早的那些人了,许多的老年人,都是刚步入到这个队伍中的,话题也有了些变化,已经从说老北京的稀奇古怪事情话题转到国际上的事情了,也有话题根本不沾边的,别人听了还为之感到支持的,像:说他的朋友到法国学英语的;说日本的位置在欧洲的,还有说秦始皇是清朝的和说秦始皇是明朝的两派人各持己见,说得都要打架的;这些人可能受教育的程度远大于那些劳动人们,但素质和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却远不如那些人们了。

' H: {- O" K; I* i1 F1 A$ D2 z6 u

好久没去酒馆了。前几天朋友来找我闲聊,说找个就近的酒馆喝酒聊天。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过去那种酒馆了,随意找了个挂着酒馆的招牌的饭馆。白酒已经不卖零散的了,一要就是一瓶,说是传了八百年的二锅头了,价格还不低,可能价格高的原因就是广告费在里面呢。喝酒吃饭的人大部分都不是北京人,就连开店都是外地人了。喝酒聊天的人还是不少,带有各种方言的人都有,就连店老板说的话我许多都听不懂了。聊天的内容又有了新的变化了:有聊股市的,也有聊在股市里赚钱了却仍饿着肚子的;有的说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也有说刚从国外回来把美国的地方说成英国的;也有把欧洲国家说成是美洲的…..

: t: P" P" p' p

老北京酒馆可能永远找不到了,那些朴实人的话音也越来越少了,如果要是回忆当年老北京传统文化或者老酒馆,只能从老舍先生的故事里找了!

7 q- C4 v+ ~3 P* B- }) C& X1 x. Z

 

8 @! M3 G% }3 p0 B' ~/ S

  

发表于 2011-12-29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京味儿酒铺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这里抛砖引玉,罗列一下。欢迎各位补充!--- $ z C$ ] l- [0 y# g* w8 K- X

        德胜门外迤北50米路东;

( G5 \# R3 f! K; a$ e k2 B5 J0 W+ Y

        西直门内迤东50米路北;

7 s5 z# i% g- T; a& }

        平安里丁字路口路西(宣传影壁南侧);

$ ]+ I, A3 n \1 u8 p6 m+ e9 t/ n

        白塔寺宫门口;

: Y! w d6 c+ M

        地安门大街路东;

]& }" l5 |1 M, v; N1 S

        朝阳门内迤西50米路南;

& F3 Y: }0 ?/ n5 b5 K

        隆福寺街路南;

: Q. ]- }, ]1 a! R% I) U+ X3 b' K& v

        法华寺街西口路北;

, W/ U, E* A: g1 w. [

        大栅栏粮食店街路西;

5 ~: ]0 v0 Q0 A8 B0 ~+ ]: C6 W

        珠市口路口迤西30米路北;

& U# f$ | G3 W8 v& K

        铁门胡同南口东侧;

% ]1 t3 O$ v* r

        天桥市场街路北(天桥电影院后侧);

9 c* I; S- ^+ W

         牛街北口路口东北角;

: `: x& f8 |" ?, }( N; m, O

         白纸坊北京印钞厂(541厂)大门迤北30米路东;

. R" F5 ]7 O$ h$ f- G

          ......。

8 \0 J3 v I/ h! W

 

发表于 2011-12-29 1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摘苹果的人在2011-12-29 12:32:00的发言:
    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京味儿酒铺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这里抛砖引玉,罗列一下。欢迎各位补充!--- 8 Y. K k; i: t0 i2 r1 U

        德胜门外迤北50米路东;

- `3 P; N) S K: ^

        西直门内迤东50米路北;

' P9 F# L7 e1 H+ U l- m# Z

        平安里丁字路口路西(宣传影壁南侧);

u: S9 |$ }" x0 A/ D" c5 M4 O

        白塔寺宫门口;

- G& Y% z( t& D J% k0 F" |! @

        地安门大街路东;

" r" G W7 J& Q5 a j z+ ]

        朝阳门内迤西50米路南;

) ?( [; A. P) y2 c; {0 X5 Y- h

        隆福寺街路南;

* l9 L8 i' x! Q/ O+ R( P6 b/ O

        法华寺街西口路北;

& g6 u; t# n3 X

        大栅栏粮食店街路西;

- l2 [" s. {& s9 u. r' b, T- s

        珠市口路口迤西30米路北;

0 W, u) @* S% v+ d

        铁门胡同南口东侧;

3 m! ]! Z% X" g# Y4 W6 E

        天桥市场街路北(天桥电影院后侧);

% {: v6 G% @7 b

         牛街北口路口东北角;

2 A, X1 Q2 b& e9 _$ r1 V1 b

         白纸坊北京印钞厂(541厂)大门迤北30米路东;

+ L2 g \% ~! s- ~

          ......。

( x0 Q; v! o4 Q# V: S2 k# a

 

' o- L4 N( z* T n5 f$ Z

真是的,很想念那时候的酒馆,店面不大,几个老头(我感觉酒馆的服务员都是老头)不紧不慢的忙活着,那几张桌子从一开门总是满座,夏天的散啤,冬天取暖炉上的酒嗉子冒着热气,那酒香充满了整个酒馆。

; q! ^; A$ x. M$ J

就在楼上提到的珠市口路口西30米路北的那个小酒馆,在八十年代末就出租了,改卖电器了,这里就是国美电器的发源地,诞生了一个有名的大人物——黄光裕

发表于 2011-12-29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以前,在南池子北口路西,有个不错的酒馆儿。凉粉儿八分钱一碟儿,拍黄瓜一毛钱一碟儿,粉肠儿两毛钱一碟儿。在路东对面儿,还有个卖灌肠的小铺儿,一毛钱一大盘。经常有人端着几盘灌肠到对面酒馆儿喝酒。卖灌肠的嚷嚷着:“完了事别忘了把盘子给我送回来啊!” % l5 }1 J6 X# m5 e; h: \% v7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9 13:05:2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2-29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敲了擦掉,敲了擦掉,踟蹰有一个钟点儿,我觉着我还应当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9 J6 c- O5 @8 s2 C

 

A/ F# d6 W* Z9 O

-------------------

) Q% C% O# h+ W' [$ [' K

1:有关老北京讲述的书籍一本一本地出,满怀欣喜地读,那欣喜和期许缺氧的烛焰一样,摇晃着不大健壮的身子在我眼前跳,慢慢死寂——一缕青烟的划痕都很少留下。

: d! y( y( q5 k7 F/ ^& @

    这种感觉有好长时间了,逐渐的,我被一种阅读疲劳驱赶着,说阅读疲劳或许不大恰当,审美疲劳比较合适。我变成了一块被反复折叠的白铁皮,“熟”处有一道很深的断裂痕,这令我极度不自在。

3 N2 i) {* E# M7 H1 h! h ?3 e" v

    我不能要求每一个作者都适应我的阅读,如同不能要求我妈每天都按照我个人的口味来置备晚饭。

+ L, r& I! x( c, I# `+ c

    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晚饭无论多少人吃,标准即便模糊,可应当有。

6 M0 k& `# r" V

    我以为的标准应当是:记事准确,抒情有根,行文规束,怀旧不厌新。

+ ?7 r/ x8 c" q) d' `; Y! O

 

8 s7 X9 l4 |3 Y) j1 Y0 M5 h9 }: z

2: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如早一些的张次溪、金受申;稍后齐如山,唐鲁孙,再后王世襄、翁偶虹等老先生们,他们文字在讯息传达准确的基础上,文学气味浓郁。谈有所专,论不漶漫。

1 k1 ^5 u9 P% ~; k6 a5 f

    普通人囿于教育背景不同,传统文化熏陶深浅等关系,“横论”起来应当还是有些难度。所以我觉着就一个问题紧一个角度深挖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思考(写字)方式——那样或许就避免了不屑于说小,啥都想说又说不透之类的别扭存在。

; d$ G9 q/ _* A1 g }8 A

 

2 l( e- b' V- H3 O5 x5 F

3:我年岁小,阅历的短板存在,所以我的桶里注定装不了多少水。我愿意我的同好——众多喜爱写字的网友们轻舀慢擓,不急不慌从容地写字,而不是,而不是总是起头儿——今儿想织件毛衣,明儿又改主意惦记编个围脖,听见隔壁儿仨儿媳妇给仨儿生了个小子改道打起了屁帘子。其结果呢,毛线费了不少,未完成品扔了半炕一屋地,下脚儿的地方都没有。

1 u& `9 M1 }+ ]0 Y# H5 {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认识:感受 这个东西跟毛线有区别,毛线用过了可以拆洗之后再来,感觉和写作材料大多都是一次性的,使了便没了。

2 @, H6 f8 y' W$ x- v4 j

    所以我奉劝大家,手里的东西省着点儿花,爱惜点儿用。谁都不是庄稼地,一茬一茬收长耗元气,中医说,元气娘胎里带来,就那么多。

$ M& ~+ I$ v! x5 J9 K

 

; Z L4 ]: M! ^* v9 U! H. Y

4:前几天一个网友,人家也是好心,认为 图文并茂 好,会给这个版块儿带来更多眼球。我回复人家,我说我不需要更多眼球,眼球多,透着热闹,摊主们 耍 起来有精神,我没听说过文字能和中幡 狮子和叉一样抡起来 耍弄,严不严肃遑论,富贵病那么多,眼晕闹心咋治?抛饼产在印度,蝎子店里绕颈兜膝花里胡哨的抻面片儿总让我感觉很脏。

R0 y& d% ~6 X' _, a4 u0 \

 

# z8 m2 Y: T: Y$ c( M# ]# E" j

5:如果说文字有生命的话,平和与实诚大约可做干粮。我喜欢平和朴实如同楼主的那些文字,硬了馏馏,凉了炒炒,青菜豆腐萝卜窝头——嚼久了,真味溢自舌腮,简净回甘,是一种淡甜。

) B1 a! w$ l2 `) I* Z w, f

 

) Z- Y) J$ \. p: b! l( k! R1 E" \7 s

-----------------

- `; p& n5 s; B

以下说与楼主:

9 v4 i B$ F1 {9 [, p

      

5 o2 r$ \" `: {, L9 X! D7 o

     我没资格给您提意见,由于在这儿暂持咱这个版块,有些话不说憋得慌。看着您一篇一篇敲字,力气大而应和者少,多少的,总有些不忍。

* z* X9 G. i* M2 _

     我觉着您行文中或许应当保持一个选词用字的统一,口语化也好,书面化也好,注意一以贯之,二者羼杂,大约会搅乱您的思路,思路出杈儿很多时候会让一棵挺好的小树长“疯”了。另外,文成之后,还要注重多修改,删去重叠拖沓句子(这也包括意思的重叠,比如您本篇文字中写馆子中人们掰扯话题 前后 主要内容的重叠。),除非有意强调,重叠感在一篇文字里挤着,会令读者感受到作者写作思路的随意与不宽展。

& p; s6 N2 r6 [$ W) `/ L! O

     写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假,但要注意 化 这个程序,信息也好,文字表述也好,不能照章全搬,您得让她变成您“自己的”,然后吐出来的丝才会光滑没有疙瘩感。那样做写字的速度会变慢,可成活儿之后的成品率会有大大提高。

- w, u3 _! k1 ?( N! |

     近些年跟一些刊物报纸打交道的我有一个感受,返修是一个特别令人挠头且讨厌的活儿,削削改改背离初衷不说,画鹘类鹜,趋足蹑踵帮女孩拉裙子链儿——费力不讨好,^_^,别说还有个流氓的小草帽 派出所墙上挂着等主儿。

1 i, J% W1 Q1 K; o t7 z

 

t/ b/ b( p! H7 Q

--------------------

/ K4 k! Y0 A K" G/ A: ?6 B

有些小事催着,不能安心,语不成句,楼主担待些看!

0 m5 x8 [8 |* f1 a7 s7 _+ `

一揖到地。

0 W0 T I- b$ d! [, o

 

$ r) w2 D0 R% |& L# U" d

 

. j5 o& \4 q, D- s9 `/ n)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9 10:00:5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2-29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曾祺先生的《安乐居》,写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小酒馆,至今读起来仍然令人神往。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长街在2011-12-29 9:58:00的发言:
汪曾祺先生的《安乐居》,写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小酒馆,至今读起来仍然令人神往。
- Z2 t+ c/ H/ q2 o5 b

[em5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em52]以下是引用草长鹰飞在2011-12-29 9:56:00的发言:
3 O0 ~0 X8 s5 R0 S

敲了擦掉,敲了擦掉,踟蹰有一个钟点儿,我觉着我还应当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6 N% l! c' C. t$ S- E

 

+ q. e0 V% W2 I

-------------------

! e3 F- j" W0 A, t; g) J" q

1:有关老北京讲述的书籍一本一本地出,满怀欣喜地读,那欣喜和期许缺氧的烛焰一样,摇晃着不大健壮的身子在我眼前跳,慢慢死寂——一缕青烟的划痕都很少留下。

7 r; @6 n% b( x0 A1 a3 z5 o

    这种感觉有好长时间了,逐渐的,我被一种阅读疲劳驱赶着,说阅读疲劳或许不大恰当,审美疲劳比较合适。我变成了一块被反复折叠的白铁皮,“熟”处有一道很深的断裂痕,这令我极度不自在。

" J- R1 u5 `& P+ C# g, s

    我不能要求每一个作者都适应我的阅读,如同不能要求我妈每天都按照我个人的口味来置备晚饭。

2 c$ B5 u. g5 ]( [* V* D5 m

    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晚饭无论多少人吃,标准即便模糊,可应当有。

) [/ u8 J9 d- e: m, E4 K

    我以为的标准应当是:记事准确,抒情有根,行文规束,怀旧不厌新。

) U$ F! \9 X; i

 

1 q' L0 m# w4 m5 q3 p9 P

2: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如早一些的张次溪、金受申;稍后齐如山,唐鲁孙,再后王世襄、翁偶虹等老先生们,他们文字在讯息传达准确的基础上,文学气味浓郁。谈有所专,论不漶漫。

8 u' W1 s# F: H: u' d/ i8 C

    普通人囿于教育背景不同,传统文化熏陶深浅等关系,“横论”起来应当还是有些难度。所以我觉着就一个问题紧一个角度深挖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思考(写字)方式——那样或许就避免了不屑于说小,啥都想说又说不透之类的别扭存在。

$ |$ Y. T0 T5 a- \

 

3 H+ h0 c e5 ]' G+ s( {

3:我年岁小,阅历的短板存在,所以我的桶里注定装不了多少水。我愿意我的同好——众多喜爱写字的网友们轻舀慢擓,不急不慌从容地写字,而不是,而不是总是起头儿——今儿想织件毛衣,明儿又改主意惦记编个围脖,听见隔壁儿仨儿媳妇给仨儿生了个小子改道打起了屁帘子。其结果呢,毛线费了不少,未完成品扔了半炕一屋地,下脚儿的地方都没有。

, x* n% r) c+ D5 J$ m: A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认识:感受 这个东西跟毛线有区别,毛线用过了可以拆洗之后再来,感觉和写作材料大多都是一次性的,使了便没了。

, S; j* y, T4 T2 v9 a

    所以我奉劝大家,手里的东西省着点儿花,爱惜点儿用。谁都不是庄稼地,一茬一茬收长耗元气,中医说,元气娘胎里带来,就那么多。

6 ^) d9 V" T; _

 

7 y( }, s; V1 f8 x- c3 M6 e

4:前几天一个网友,人家也是好心,认为 图文并茂 好,会给这个版块儿带来更多眼球。我回复人家,我说我不需要更多眼球,眼球多,透着热闹,摊主们 耍 起来有精神,我没听说过文字能和中幡 狮子和叉一样抡起来 耍弄,严不严肃遑论,富贵病那么多,眼晕闹心咋治?抛饼产在印度,蝎子店里绕颈兜膝花里胡哨的抻面片儿总让我感觉很脏。

- G) b* f2 l1 a1 y/ L9 T$ o, n

 

0 c, T- X; q, f# ?0 j2 `; n2 J

5:如果说文字有生命的话,平和与实诚大约可做干粮。我喜欢平和朴实如同楼主的那些文字,硬了馏馏,凉了炒炒,青菜豆腐萝卜窝头——嚼久了,真味溢自舌腮,简净回甘,是一种淡甜。

- |0 E% T2 ?' B

 

0 X% J# `4 J; T

-----------------

# k. \- b/ R! m* I' Q& G

以下说与楼主:

, p+ y4 w! i* `9 f9 C" \

      

8 T# i1 m" U" h7 {0 p8 Y* n

     我没资格给您提意见,由于在这儿暂持咱这个版块,有些话不说憋得慌。看着您一篇一篇敲字,力气大而应和者少,多少的,总有些不忍。

6 k! d: ^/ m7 K8 I! y) T

     我觉着您行文中或许应当保持一个选词用字的统一,口语化也好,书面化也好,注意一以贯之,二者羼杂,大约会搅乱您的思路,思路出杈儿很多时候会让一棵挺好的小树长“疯”了。另外,文成之后,还要注重多修改,删去重叠拖沓句子(这也包括意思的重叠,比如您本篇文字中写馆子中人们掰扯话题 前后 主要内容的重叠。),除非有意强调,重叠感在一篇文字里挤着,会令读者感受到作者写作思路的随意与不宽展。

V4 \# U3 c7 Z, p' w9 ~1 p

     写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假,但要注意 化 这个程序,信息也好,文字表述也好,不能照章全搬,您得让她变成您“自己的”,然后吐出来的丝才会光滑没有疙瘩感。那样做写字的速度会变慢,可成活儿之后的成品率会有大大提高。

. A8 Z1 ?3 S0 A, U5 i& b

     近些年跟一些刊物报纸打交道的我有一个感受,返修是一个特别令人挠头且讨厌的活儿,削削改改背离初衷不说,画鹘类鹜,趋足蹑踵帮女孩拉裙子链儿——费力不讨好,^_^,别说还有个流氓的小草帽 派出所墙上挂着等主儿。

1 C7 [' M& h+ w. `3 i+ t6 k! @ G! G

 

- H/ r: r' ]' S0 m2 X4 O

--------------------

2 V5 z) {/ f9 C

有些小事催着,不能安心,语不成句,楼主担待些看!

5 E5 ^9 K+ N: L- r1 _

一揖到地。

2 Q- ?2 ^/ N/ L8 C) p

 

9 B' Q8 N H c/ o

 

/ S4 S6 K) {1 t$ O& F+ |'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9 10:00:57编辑过]
6 ^9 O% e" X x- K1 n7 f0 c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马营海在2011-12-29 8:30:00的发言:
现在北京消失的何止小酒馆啊,连人都快没了。
& _9 l. q$ L4 B! M# ]- d% b$ `

[em64]

发表于 2011-12-29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北京消失的何止小酒馆啊,连人都快没了。
发表于 2011-12-29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草长鹰飞)敲了擦掉,敲了擦掉,踟蹰有一个钟...

瞧瞧,瞧瞧,这是你一个人的梦想,只能是你一个人的。

. g; I9 L1 f) c ~

我无所谓,我是打酱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em64]以下是引用吃嘛嘛香在2011-12-29 13:04:00的发言:
4 ?3 q# C2 j" N4 q H. Q; I6 c

真是的,很想念那时候的酒馆,店面不大,几个老头(我感觉酒馆的服务员都是老头)不紧不慢的忙活着,那几张桌子从一开门总是满座,夏天的散啤,冬天取暖炉上的酒嗉子冒着热气,那酒香充满了整个酒馆。

0 u' n4 r4 {: n$ {5 ?& O5 d

就在楼上提到的珠市口路口西30米路北的那个小酒馆,在八十年代末就出租了,改卖电器了,这里就是国美电器的发源地,诞生了一个有名的大人物——黄光裕

L. K9 Q1 G0 B8 i2 g: G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em64]以下是引用老片在2011-12-29 17:26:00的发言:
: e6 ^! J1 n. |) d \1 `) B# a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002764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0 M8 ?) U: @5 b4 a& x8 e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哭着来的在2011-12-29 21:36:00的发言:
八楼朋友所提到的铁门胡同南口酒铺,我记忆中好像是西侧。我最爱吃它的下酒菜是在笸箩里盛着的加工好的毛蚶。
/ u p) g- O" v4 R: u4 W2 T

[em5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em53]以下是引用董瑞征在2011-12-29 13:05:00的发言:
  80年代以前,在南池子北口路西,有个不错的酒馆儿。凉粉儿八分钱一碟儿,拍黄瓜一毛钱一碟儿,粉肠儿两毛钱一碟儿。在路东对面儿,还有个卖灌肠的小铺儿,一毛钱一大盘。经常有人端着几盘灌肠到对面酒馆儿喝酒。卖灌肠的嚷嚷着:“完了事别忘了把盘子给我送回来啊!” & k8 s( H2 R8 \' h6 @8 R/ H1 q ?2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9 13:05:22编辑过]
$ n7 s! P! ~( i; d( m* _9 R+ 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片在2011-12-29 17:28:00的发言:
补充一个;蒋宅口丁字路口东南角104无轨电车站。 * F( f- ]9 r" m4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9 21:53:41编辑过]
1 L. A$ @% U; E8 H. I9 y7 \8 f- |

[em56]

发表于 2011-12-29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门西侧对。东侧是酱园子
发表于 2011-12-29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楼朋友所提到的铁门胡同南口酒铺,我记忆中好像是西侧。我最爱吃它的下酒菜是在笸箩里盛着的加工好的毛蚶。
发表于 2011-12-29 1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个;蒋宅口丁字路口东南角104无轨电车站。6 K; E* F5 |8 U1 n% Z2 O3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9 21:53:41编辑过]

[原创] 老北京酒馆---童年的回忆

[原创] 老北京酒馆---童年的回忆
发表于 2011-12-29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董瑞征在2011-12-29 13:05:00的发言:
  80年代以前,在南池子北口路西,有个不错的酒馆儿。凉粉儿八分钱一碟儿,拍黄瓜一毛钱一碟儿,粉肠儿两毛钱一碟儿。在路东对面儿,还有个卖灌肠的小铺儿,一毛钱一大盘。经常有人端着几盘灌肠到对面酒馆儿喝酒。卖灌肠的嚷嚷着:“完了事别忘了把盘子给我送回来啊!” ( T8 h% @; Q: {( v6 N+ w7 Y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9 13:05:22编辑过]
* {1 W* m" e, l8 g7 ~, l


发表于 2011-12-30 1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龙潭湖鸽子市就有一家酒馆,散白酒、散香山烟卷、五香烂蚕豆、牛蹄筋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英格格在2011-12-30 15:10:00的发言:
酒馆,这文章写的真好!谢谢您的奉献!欢迎接着来! / U8 W4 H$ s9 N: ~3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0 15:10:19编辑过]
( o4 z+ y& I& f7 s, d( |

[em6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三联儿在2011-12-30 17:29:00的发言:
原来龙潭湖鸽子市就有一家酒馆,散白酒、散香山烟卷、五香烂蚕豆、牛蹄筋儿.........
, V5 N9 `% O2 ?5 k# w% p: i0 p

[em57]

发表于 2011-12-30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酒馆,这文章写的真好!谢谢您的奉献!欢迎接着来! * R' {" s0 p9 q* d#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0 15:10:19编辑过]
发表于 2012-1-25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说他的朋友到法国学英语的;说日本的位置在欧洲的,还有说秦始皇是清朝的和说秦始皇是明朝的两派人各持己见,说得都要打架的;这些人可能受教育的程度远大于那些劳动人们,但素质和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却远不如那些人们了。
" q6 y2 {1 c$ G! b4 ~- Q' |9 I[BR]            我也打算去美国学相声,关于秦始皇的问题穿越多了那朝都一样,就不用争了,2012地球爆炸说不定日本能飞欧洲去。
发表于 2012-1-26 1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滩老中宣部对面,2张桌子一个炉子,半截柜台。据说北大时候就有。不定多少名人在那醉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6:54 , Processed in 0.148717 second(s), 20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