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法律允许,我想,我也笑一下透着礼貌。
9 v" m- |: Z8 F-------
_9 z. m; S3 D5 ~剖析一篇文字是我好多年没干的活儿了,年轻还 文艺青年 的时候,手碎,爱拆拆装装,结果呢,老是多出零件儿来。
! i# ?5 O- W6 M6 ]$ Y' }
3 G1 y8 z6 g3 p5 U+ f- X3 S5 d套着这篇文字的路数,我也拟了个题目,借这个题目说说我浅显的认识,算是剥开老大的枳——扭头不理不局气,吃不吃单说。 & k* U; W, z% z# {
我拟的题目是:狗吃白薯。 % s/ j5 B5 z' A$ K: A2 g% L
按照上文的行文套下来,可以画一条这样的解题线路。
$ ~& v) Z& D/ @7 `/ ?----
; J- a8 B3 i5 g& \0 |, [$ P' V2 s狗吃白薯。
$ H8 N: _" k5 a9 [0 y, ~5 g狗吃白薯成为流行。
$ T2 d3 I9 S0 @- Q( z) q狗啥都吃,与白薯没有必然的联系。
: d l2 I! D1 o/ N$ h狗之所以被人们与白薯拴在一块堆儿,都是紫皮儿白薯给闹的。
: M+ ?* K' q$ [5 p紫皮儿白薯是白薯,但它代表不了整个食物链。如果能代表了,那红皮儿白薯岂不是也能? ) l3 f/ t" U- T, m5 R
紫皮儿白薯原来是啥样。紫皮儿白薯现在是啥样。说紫皮儿白薯是食物链,欠挨大嘴巴。
& p* M0 Q. b" Z2 Z$ T什么是白薯。古人怎么说,工具书里怎么定义。 ! a& U; d$ l. V0 l- z; g1 e7 m
如果我们承认工具书的权威性,在对应的另一种语言中也找不到紫皮儿白薯代表食物链,并且光吃紫皮儿白薯是狗进食的必然。 ; Z6 M& J/ m2 e ^. f @9 v+ q# C& g
那么,我们有必要来看看什么是狗。工具书上如何定义。 & n' l7 r1 D( N" P' q& o( Y, U% o
狗的特性或狗是用来干什么的。
V4 b! j) F( v; A& D; N狗是一种牲畜。狗是一种怎么样的牲畜。 $ @7 M0 V; R' C) a8 |
狗眉。狗眼。狗尾巴(传说中狗摇尾巴是怎么形成的)。
2 @/ u1 j/ U) O* K8 \原先的狗吃紫皮儿白薯是没有的事儿。
5 n/ ]3 W0 f* G. w/ ^狗的吃食跟了狗几百年,是一种积淀。
9 H, g6 E( R4 |$ U. v% j, p狗对食物选择的单向狭窄和狗体质的衰弱。 ; f% }( e! \' I* D. l
狗对食物选择的单向狭窄和狗体质的衰弱是由于人们内心总存有要打它的想法。
* Q$ ?. D+ `0 W+ L. y5 u狗体质并不衰弱。
$ n( w# u2 K8 M& z! r+ e狗,“够”也——只要狗能挪窝儿,与其所吃啥关系不大。 % v& w7 [% Y4 P+ g. J! A; ]) }0 @
拿巴黎狗做个例子。
* e) D [1 Y4 Y5 s! f9 c1 n [, w8 v" n巴黎狗也挨过狠揍,但它选择食物不超过十五样的进食理念一直都被恪守着。商场着火燎了狗毛,幸亏有“十五样选食标准”在,为它疗伤提供了依据。 " n, ^+ M" @4 q
现在的巴黎狗是多么漂亮且懂礼貌合规矩。
9 G- n, |" i; A7 p" U' [其实,古老和青春并不矛盾,传统与革新亦非对立,关键取决于采取的手段。狗吃白薯真的跟紫皮儿白薯没多大关系。 3 W# C& z0 h! B6 k. d
(人们)对狗吃白薯的欣赏根本不可能从紫皮儿白薯身上瞧出来。 8 |" Y5 k7 }9 f8 ~; a4 g
现在,我们只能幻想一下,假若当初人们听从樊哙的建议该有多么美好。
6 @. o/ n; E1 N! w! u6 S ; ?# ]" G; j- r9 {
------------------------------------- ( F3 U6 J5 _! p+ G
抽丝剥茧的写法会令文字细腻,但也会拉长证据链,这其中一环不搭扣都编不成一条结实的绳子。粗搓挓挲不光滑是这类试图论证说理文字的流行病,证据的小药儿不足,总给我有病乱寻理囫囵大把吞药的感觉。
! h$ m- v+ n5 A1 t1 v' K! w张中行老先生是写此类文字的高手。
8 ]( T4 @: |; w3 B) D$ P+ d我对作者没恶意,就文字说文字,如果这篇小文儿的作者能看到,希望能够宽宥在下的莽撞和无知。 * V) _9 B2 O* Y6 ]0 G3 ~$ V" ~" G
深鞠躬。
9 Y* Q' ?6 C# l' ]+ e$ a, h" Y---------- 8 W& ~+ ^! Q9 F. G: Y! W: a
写字有两种状态,其一为了宣泄某种情绪,类似《中华民谣》那首歌,每一句跟每一句都不搭调且逻辑性缺血,总起来看呢,有了一个古典氛围。其一为了证明什么,那就要在充分准备论据的基础上做 有机 的思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能扯闲篇般随意撕点铺扯儿上手就来——要不,瞧着厚,真不搪风。
' `9 ^5 M5 p7 D7 ~------- 5 h7 p+ M5 M9 D
以下闲话---- 0 W1 `; u9 C& k7 S7 R, s+ u
, q/ ~8 s/ `, A# X) e* g
今儿早上送我儿子们,电台里放诗词歌曲,忽然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一句,早有先哲考证出 这里的 床 指的并非是我们睡觉的那张大床,而是井床。感受二者,举头低头之间,空间大不一样;屋里和井边,明月霜光,意境天壤之别。一个字的考证,剥开了一首诗的美,还原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6 z$ R; |* `1 b) V/ _1 k# j6 E8 `% W
浅思有真趣,老大以为然否?
3 m! C+ e. `1 w$ ~ ^- e5 f$ R! w L: v1 @% K/ n" I3 j
2 U! f ?$ [. w9 y+ @4 ^
+ e5 }2 d" J) b; S4 f
$ Q, f( o2 W! k! ?# \9 P 3 L: m y3 g' ?8 g, U; }( V b
1 Q& h5 p6 X7 |: n; Z" q
' f W( W. A; a"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