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卧佛寺历史沿革
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中国唐贞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645年,玄奘法师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带着大量经书、佛像回到了阔别17年的祖国。长安城张灯结彩,万人空巷,唐太宗李世民率领数万僧众出城迎接。盛况空前。此后,中国又掀起了一次修建寺院的高潮。 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后不久,有人在今天的北京西郊建立了一座寺院,取名“兜率寺”,寺内供奉一尊长三米多的檀香木卧佛,殿前栽种娑罗树。据文献记载,寺中檀香木卧佛的式样、栽种的娑罗树树种都是玄奘法师万里迢迢从印度带回来的。这座寺院就是北京卧佛寺的前身。
卧佛寺周边环境 北京卧佛寺位于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北京植物园内,距市区30公里。它是植物园内十分值得看得一景。在植物园的环绕之下,分外的宁静安详,没有一丝的嘈杂,人们可以充分感受世外桃源一般的清静。
从植物园入口步行徐徐上山,沿途修剪齐整的树林,穿插其间的一处处景致,都使礼佛人凝心净气,外界的车马喧闹被一分分减淡、内心的声音被逐渐扩大,一路缓坡慢行,卧佛寺掩映山中,望而不到。期盼见佛之意渐浓、尘嚣渐远,心越虔诚。卧佛寺入口于疲乏后终得见。抱愿望而至的人们一路呼喘爬山,只为抱得希望归。 沿途远山环抱中的景致,入景即画。各色植物穿插其间,或树影婆娑、或枝干曼妙、或苍松虬劲,应着四季的景致变换万千。
[佛教]卧佛寺
卧佛寺建筑内部
由于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铜像、卧佛寺由此而得名。卧佛身长5.2米,用铜25000公斤 、铸佛用工7000人。铜佛作睡卧式,头西面南侧身躺在一座榻上,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弯曲托首头部。据说这是释迦牟尼的纪念像。旁边站着12尊小佛像,是他的12个弟子。他们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像。殿的正面墙上挂一块"得大自在”的横匾,意思是得到人生真义也就得到最大自由。殿门上方亦有横匾,书有"性月恒明”,意为佛性如月亮,明亮兴辉永照。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1:59 , Processed in 0.175817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