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5803|回复: 2

清明上河图被人“破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P; {* l2 `% C8 q0 g, ^; C


0 [" w3 p5 S; p" b# b' Z


城管还没来的时候


城管来了!
8 T- I9 ~! N9 w
$ C$ W: C2 a: j* D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N2 I) X8 H% q( l; r9 @/ t! e

评论:《清明上河图》城管来了

(2011-12-09 10:39:30)[编辑][删除]
2 g* ~1 g5 n! z/ f4 ]. `, j& f5 q9 n
- ]) x( k- l) s/ m( t- l/ {- P/ {+ J& b9 d# z: V% Z+ {4 J; J; N2 Y% B" B4 m: T& l7 e1 c7 b& s' K- z6 g2 @& R3 o! Q
D- r _* a9 ?8 S: D$ _* o2 | / P- ]% U0 {0 @3 {" e) C 标签: $ p7 l, E4 E6 S* s) B( V. v

杂谈

. J; \. _ u9 A) |* ?9 u
! N) ]. e5 V3 A) r/ V* V

一个国家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通过大街是可以窥见一二的。街道当是为市民的真实生活而设,而非为国家与城市的某个虚妄形象而设

6 j( d3 s9 @9 A' V

视觉带动思维。道理多半简单,用不着长篇大论。比如,前一阵有关官员财产申报的漫画“脱吧,该你了”,寥寥数笔便道出了国民的心声;而近日在网上疯传的《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同样戏谑之中听惊雷,揭开时代之困局。

8 V4 a) ~; R& E, {2 b; _! o/ o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12世纪北宋首都汴京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不同的是,PS版《清明上河图》(局部)见证的则是权力清场社会所带来的一片萧瑟:原图街上的大小人物和商贩均已逃之夭夭,徒留孤零零的几排房屋和满地的凌乱。

' M& c ]' \( ]; z8 Y! l

或许真应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据说有城管在看了这幅PS版名画后颇有触动。想必是透过这幅“名画”,城管们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进入现场,借此反观自己的立场与行为——自己平时驱逐的小商小贩,不但能够创造历史,而且能够上传世名画,尽管从表面上看都是些无名无姓的小人物。

}8 ^3 x6 s' m0 X$ t' g3 ?

一个国家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通过大街是可以窥见一二的。街道当是为市民的真实生活而设,而非为国家与城市的某个虚妄形象而设。如果只是为了城市光鲜的外表,为了国家一日千里的气象而将所有小摊贩“一网打尽”,恐怕最后不但建不成“美丽新世界”,反倒会深受这一“政治洁癖”所害。

& _- H* E8 B/ K' r+ \

《城管来了》更像是则图说版的政治寓言,它涉及权力与社会的边界以及政治与生活孰高孰低的问题。尽管城管合法性备受质疑,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城管”在某种意义上仍不失为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

2 e( q; L; N- b- d' W

当说,人们之所以成立国家、需要政府,在于这些人造之物能够为生活提供秩序。而最根本的秩序,显然不是街道表面上的清洁,而是在于生活本身的秩序之美,在于民生与民权能够得到保障,这首先是一种权利的秩序。城管或许有能力将街道扫荡得像白纸一样清洁,但在一张白纸上我们是看不到秩序的。而当一个国家各级权力像城管管制小摊小贩一样管理经济与社会,最后得到的注定是百业萧条、百废难兴,秩序全无。

}: K# M# f+ z2 ?8 P

有次讲座我提了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最美好?”在座学生各具理由,如先秦与民国之思想繁荣,汉唐之强盛,有人甚至说到李后主之南唐。让我倍感惊讶的是,直到最后几乎无朝代可举时才有学生不情愿地提到宋朝,想必与他们受到的历史教育与平素的耳濡目染有关。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多是帝王家谱,对社会石破天惊的发展则只作细枝末节、若有若无之陈述。革命史观下,宋室因为签了些和平条约亦被矮化为苟且偷安、积贫积弱之病懦王权。

1 ~) V2 y8 l1 M) J

然而,为什么历史学家汤因比会深情表白,如果能够跨越时空,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为什么钱穆与雷海宗在西南联大讲中国通史时都只讲到了宋朝,余下的历史由学生自己去看?在我印象中,中国许多了解宋朝历史的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有某种“梦里回到宋朝”的情结。

! Z1 G' ~& `' a! `7 J8 _

究其原因,不外乎宋时政治相对开明民主,不再是清洁社会之利器,朝廷有不杀士的传统;经济与社会全面成长,得以自由拓展秩序等等。正因为此,才有了《清明上河图》里的万般繁华。宋朝不愧为中华文明的巅峰时刻,如李约瑟所说,此时中国科技之发展,在许多方面已超过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

! C* R" Y# Z6 w% M+ }& t1 K' \

与上述中国学生“不知宋时繁华”不同的是,国外大凡有成就的学者基本都认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宋朝中国已经告别农业社会走向了工商业社会。北宋时期的工商税一度占70%(其中一半来自海上贸易),而农业税只占30%。宋时中国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及发明创造等方面远超世界各地是显而易见的。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甚至主张“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法国汉学家白乐日同样注意到“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无遗憾的是,许多人研究历史只注意“改朝换代”,却对经济与社会领域中堪称革命性的成长视而不见。

- S9 U# k0 i5 [% n) q

曾有学者通过《清明上河图》里的一些细节,如有人卖西瓜、戴斗笠等,认定此“清明”并非时令,而是对政治清明的期许。是不是时令,暂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当权力真正恪守自己的边界,当社会能够不断自由自我地拓展,当人能够充分组织、自救或者自谋生路,这个国家离政治清明也就不远了。

5 u4 n0 q7 G. i5 ^
" z+ L- A; P: L% E6 t2 |
6 p+ g/ y# ]1 f
发表于 2011-12-11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很形象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8 10:32 , Processed in 0.128490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