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蟾阁留下的资料很少,字面上主要是“乾隆十九年仿武昌黄鹤楼而建,巍峨3层, 1 L/ N. i2 D; M
隐现在天光水色中,有琼楼玉宇的意境。”
* U% Y5 g' t) T; T4 L " g1 R- }3 c1 j* L
最为珍贵的还是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图”画作中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楼高三层
/ g# E5 M# Y9 e, V0 O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一层二层四面中部各外延一开间高二层的歇山抱厦。到了三层 7 G' E# }2 ]7 |( l. d$ {2 }% @5 N
顶部并没有修成常规的十字歇山,而居然变成了八角攒尖顶。
$ n* v% |- Y! T f! p/ J: f5 O2 b 考虑其用意可能1是为了和远处的佛香阁顶制对应。2是东侧的文昌阁已经是十字歇山
# ?- |- K6 h# q" i) S( q D. }顶,西部的治镜阁是四角攒尖顶,相邻的楼阁不同的顶制,让景观生动有变化。 & _ ?- D! J1 M9 P- U
( e0 R, C5 @! t3 U/ U, H$ j! B0 G
古代的高楼也只有三层,很少有四层以上的楼阁,大量的抱厦使用符合古代楼阁的规制
) V0 q& s+ {% D+ l2 K4 G现在山西一些明清楼阁还是这种建法。攒尖顶的建筑多用于园林,因为其装饰性强,实用性不足。
) X) ^/ ]4 B' Q: K- M5 b $ e- ]9 b8 R* _" X
颐和园“望蟾阁”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