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 n3 n1 j0 o4 u5 Q' p; l* \1 l 金先生读书多、学问广。“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在中外古今的文化思想中旅行”。他谈论读书,资本雄厚。“信息爆炸”的今天,日日有新书,读不过来。金先生倒写了一本书叫《书读完了》,认为天下的书不可能都读到,选读文化经典的最紧要部分读通,加上名家指点,也就算“书读完了”,“有文化”了。金先生指的是基本教育,在求得常识。人们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去找书读,有目标,没有了无所适从的犹豫,和望洋兴叹的惧怕;直奔目标就是。要立志成“大儒”,就单说了。为猜出“谜底”的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为找饭吃读书或者说是“专业读书人”,就是苦差事了。但金先生说:也可以“转苦为乐,把包袱改成垫脚石”,站得高,就看得远,心里亮堂。因为“‘学而时习之’本来是‘不亦说乎’的”。
8 g9 \. y- W- a8 G在读书方法上,金先生提示说:容易受重视的是引起自己共鸣的书。但更要重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可以使自己霍然一惊,以对敌方式去观察书中的意见。倘自己被折服,则是自己的见解不对,从而得到提高;若有驳倒对方的理由,等于打退论敌的冲锋,自己得到加强。 3 K R& F! a9 j3 p3 g6 w' j
抗日战争爆发,金先生逃难。离了北京。幸是外语出众,笔杆子景人。教书,当编辑,作文写诗,闲不住。在香港、西南桂林,生活几年。1941年经缅甸到印度,做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钻研佛学。走上梵学研究的道路。在印度一待五年。
2 ]0 T% `! x9 d. Y% s1 U9 L用宋朝黄庭坚的两句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说1936到1946十年里的中国文化人,况味相似。十年战火纷飞,人们奔走在江湖间,出入于防空洞。文化并未泯灭。金克木以为,中国历来有两种文化:读书人的文化和民间的文化,相互渗透、互相补给。光读书,不入民间,就难通透。战乱的颠沛流离,正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金先生的经历,使他对世事、人生有深刻观察和体悟。他身上有学者的严谨、诗人的激情和翻译家的视野。晚年对“死”更有彻悟,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 c+ r, D( j1 k. Z; Y3 ~: L1 |日本投降,金先生从印度回到上海。那年34岁,学术界初露锋芒,经吴宓介绍,成了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在这里他经历了1947年的“六一惨案”,学生反内战,金克木仗义执言支持学生。当局出动军警包围武汉大学,杀学生、抓教授。金先生首当其冲,坐了监狱。学校联名抗议,没几天被抓教授学生就回了学校。报纸电台报道,金先生名闻天下。北京大学看中先生的人品和才华,聘请他到北大任教。1948年到了北京大学,新中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益于金克木先生。他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对于印度近现代的变化,也独具隻眼。
2 A& V$ r. q L( ^; T金先生的才气是举世罕见的。他的诗文,清秀、深刻、有韵味、充满美感。读他的文章,使人轻松;他的好奇心感染人。引领你向前寻觅。讲历史,说当今,给人启示,发人思考。不论长短,都令人必有所得,有渊博内容,叙述又不呆滞。
/ X& _6 i5 H! n8 s Y3 v5 W4 f金先生持“猜谜”态度读书,追寻人生真谛和宇宙奥秘,生命不息,猜谜不止。“猜谜”并不求完全彻底,提出要点,指明方向。有顿悟,有趣味,也有学术上的阙如:留下路标,以待后人。融会贯通的上下求索,一步一景。文字学术、过去而今、中土外洋、高雅通俗,无不有美在,也无不充满快乐。
J5 f( E1 B5 c$ }1 h* C! q他自谦的说一无所成。88岁写诗和世间告别:“文章学业两无成,老朽深知畏后生。天上传呼归去也,缘何秃笔尚纵横。”他归去时,笔尚纵横。缘何?
2 u( O- U( O+ {9 K) @- s" f) Q金庸普及了元好问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3 E' d# d- p! b' f( `5 ^3 ~套用这词:问世间,学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缘何?缘于生死相许。这就是金克木!
) u" _9 W6 H) t/ H' {"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2 20:15: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