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6|回复: 4

从“打糠灯”说到宁古塔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0-19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F7 _9 v( Y1 T# G( A6 U4 g5 n

 “ 打糠灯”是北京土话。调侃的意思。土话不像学术上的词语,下定义,死盯可铆。土话的意思、用法,极为灵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现场气氛、说话的语气腔调,都使同一土语产生不同的含义。给土语作注解,极难。“打糠灯”现在还说,意思和“打镲”“开涮”相同。如“你小子拿我打糠灯”,“你小子拿我打镲”,“你小子拿我开涮”等。

4 u' G3 m% N& H- H h; w+ b# v

  “糠灯”本是照明用品。是东北满族人的发明。用剥了麻皮的麻梗,沾一层米糠和苏子油渣的混合物,晾干。夜晚点着照明,不怕风。一根长三四尺,点的时间长,比蜡烛、油灯省钱。屋里有专门插放“糠灯”的架子或孔洞。东北使用糠灯的地区很广,历史也长。据说道光年间吉林地区的满族人还在使用糠灯。

7 A5 s% {( [# s, p9 Q5 i+ B

   糠灯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康熙年间杨宾(1650-1720)写的《柳边纪略》。他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爸被牵扯进一个案子,流(下)放到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海林)。他那年13岁,跟着去了。他爸死在那儿了,按政策得埋葬原地。他不干,跑到北京上访。批准破例个别照顾,他才把父亲棺木运回老家安葬。已经是1678年了。办完丧事,就搬家到苏州,当地领导向皇帝推荐他到“博学鸿儒”科,他“力辞”。一辈子没功名,没当官儿。在宁古塔漫长的流放岁月里,侍奉父亲、读书写作。成书的有《塞外诗》三卷,《大瓢(他的号)偶笔》八卷,《杂文》一卷,《柳边纪略》、《力耕堂诗稿》等等。他名入《清史》,卷70有《杨宾传》。他文章中对糠灯有描述,诗里也有。引一首他题为《宿尼什哈站》的五律:

, B, q0 b. d- U8 k8 I( U+ U

水经玄菟黑,山过混同青。

漫道无城郭,相看有驿亭。

糠灯劳梦寐,麦饭慰飘零。

明发骑鞍马,萧萧逐使星。

7 ~/ p- C. N1 _; \

  宁古塔是清朝流放罪人的地方,文人的故事多。大词人纳兰性德和顾贞观、吴汉槎之间为人称道的友谊,和有关的词作,流传很广。

9 `- N$ ~2 `* a5 V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号季子,苏州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南京中了举人。被人诬陷,到北京重考。精神紧张恐惧,卷子没写完。挨了四十大板,没收财产,流放宁古塔。在那里待了二十三年。回来三年就死了。宁古塔众多流放人物里,他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他儿子吴振臣,为他刻印了《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等行世。

! R& `: R7 s: W) \5 @8 E7 i; r( ]

  顾贞观(1637-1714)号梁汾,无锡人。在纳兰明珠相国家当教师,和纳兰性德交情深厚。诗词写得好,与纳兰性德、曹贞吉被当时人称“京华三绝”。他跟吴兆骞发小,又都是诗词高手。见不着面了,作两阕“金缕曲”表达心意:

3 ]! }6 O1 H9 P- D3 O0 x

(小序)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V: e9 ]# s) \ _- F |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k- s7 {6 u y3 O4 _4 O! |' P; x3 H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 b# [4 Q6 D3 d3 |# ~

     *         *         *

( S4 Z3 z3 j0 [ ^( `0 t5 i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 t8 ^+ j+ L! Y8 F8 F' ` |$ b `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 B# K9 @1 I3 j- h \6 Z

这词纳兰性德读后,深受感动。立即承诺设法营救,后来明珠相国帮忙,吴兆骞回到关内。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感叹地说:“呜呼!公子能文,良朋爱友,太傅(明珠)怜才,真一时佳话”。后人评这两阕词说“只如家常说话……两人心迹,一一如见。……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出,可以泣鬼神矣!”这两阕词,用典少,直白多。对旧诗词不甚接触的人,也能感到作者的情真意切。

& _ n0 M3 G# Q+ a' b& k

吴兆骞在东北待了二十三年。顾贞观《金缕曲》写完的第五年,经纳兰明珠和一些朋友的帮助,他回到北京。他儿子吴桭臣(号南荣),有《宁古塔纪略》传世。是作者在宁古塔见闻的详细记录,文笔生动流畅。研究清史和东北地方史的好资料。

8 X/ E# l7 u3 @0 g; A4 v

说北京土话“打糠灯”,跑到流放地宁古塔。离题不到万里也好几千里地了。打住。

" V2 f/ t0 Y3 U# H8 H: }3 G




 

6 Q& a2 [& V# ?5 C. g3 v4 E

 

! c: G4 F" O( O4 B% P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2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娓娓道来,喜欢。

+ }: G0 N4 ~1 B2 V Z5 a' i

我上网查了一下宁古塔在哪,知道吴兆骞在那里不似我以为的那样惨,心稍安。

发表于 2011-10-19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有日子没听见“打糠灯”这词了,亲切。
发表于 2011-10-20 0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 糠灯 之糠,大约是谷糠比较确切,潘先生行文中 米糠一词中的米当做小米讲——这么理解不知对不对?

* A. U7 f* Z! t/ u( i8 G4 l- F1 E3 h/ g

大米之糠长且颗粒大,小米之糠圆且颗粒小,粘于糊了面浆的麻杆之上,后者比前者显然要容易持久。

: o( v, P9 O" g& V7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0 7:33:00编辑过]
发表于 2012-9-8 21: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顾贞观《金缕曲》每读来,心潮难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1 11:09 , Processed in 1.13771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