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35|回复: 24

老舍的死和他的婚外恋【转帖】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0-18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了很久,还是忍不住想把这篇文字转帖在这里。人都是多面的,这篇文字可能让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一个稍微立体些的认识。文字的作者吴营洲先生是在下的一个朋友,《杂文选刊》主编。

2 Y" X9 M9 k# x( [1 n' q9 X7 P

    这篇文字发表在《各界》2011第九期。

- a# \% J) t+ z& S# X

 

" N3 P: `7 ^3 _7 `1 P% ]

以下正文

; h6 u% m: ~* P! {/ C) \

------------------

8 Y3 Q) R. a& D9 b! f4 z

 

: d6 b7 m# F8 G1 V

老舍的死与他的婚外恋

* b. f, A7 I/ W5 a8 X

 

4 H' F' a: a1 w

 

7 s- Q$ L4 v' T8 U; R3 H ^

吴营洲 

4 a1 o% a4 a4 u- A& I) u

 

3 n0 j/ F# m0 [- u& ~

  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也说知识分子的妻子》,其中谈及“老舍之死”。当时我是这样写的: 

8 L3 u" H ^, s& G% R* Z; }

  老舍的妻子,是位著名画家,在“文革”期间,因受老舍的牵连,总是抬不起头来。在当时的那个氛围,身为妻子,纵然对老舍产生些不满情绪,恐怕也属正常。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的凄然离世,自然是因为他受到了诸多不堪忍受的凌辱,甚至有人诬陷他是文化特务。但是,老舍先生被“批斗”后,并不是直接去的太平湖,而是深夜回到家中的。回到家后,不仅连口饭都没有,甚至连口热水都没有。那种幻灭感,可能痛彻心肺。老舍的公子极不愿意回忆当时的情形,他曾含含糊糊地对人说:当时的那个气氛,不好。当然,家人的冷漠虽然可能是那根将骆驼最终压死的稻草,但我们决不能把老舍的辞世归结于此。(载2006428日《杂文报》,并被选入《2006中国随笔排行》一书) 

1 v0 R* J: h( P" I0 Q% n# m

  该文刊出后,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老舍的家人当时对老舍并不“冷漠”,并引用老舍儿子舒乙的话说:“老舍受到拳脚和侮辱的当天晚上回到家,他们俩(指老舍夫妇)说过好一阵子话,之后两个人相背而睡,其实都是一夜无眠……”

2 Z l5 E1 ]0 P* v- H

 

$ i; F- f' |6 @' g

/ g( `9 G- A) E5 a x& z1 t, T

 

2 b7 x; {8 h: C; F+ ~

  坦率地讲,我并不“认识”老舍先生,也与老舍家人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但我对老舍离世及离世前夜的种种“叙述”,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听一位长者讲述的。

0 y0 Q' S# L4 ?4 ^3 t, n

  这位长者,曾为老舍画过像,曾到老舍家造访过,曾与舒乙有过交谈,因此这位长者的讲述,自然也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据说这位长者曾委婉地问及“老舍之死”前后的一些事情,这是人之常情,也很自然,但舒乙听后,便含含糊糊地说:“当时的那个气氛,不好。”这位长者看得出,舒乙是极不愿意细说的,且有难言之隐。

z* p3 G5 D; D# j1 p/ x# `

  当然,考据学原则之一,就是“孤证不立”,所以仅凭这位长者的叙述,尚还不足为凭。然而,在2006年第6期的《随笔》杂志上,刊载了李普的一篇长文——《楚狂本色总依然》,写的虽是李锐,但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据我所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自我了断的人,大多数是由于回到家里还要挨批斗。家是一个人的窝,是他或她的避风港,是这个人最后的退路。如果回到家里也被当成敌人,就真是走投无路,只有死路一条了。我的一个好朋友,就是这样投水自尽的。他在外面挨了斗,被人打了一记耳光,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又率领儿女斗他,他就走上了绝路。”

9 s5 f. S8 j* Q

  遗憾的是,李普在这里并没有说出他那位“好朋友”是谁,但我们知道,老舍是“在外面挨了斗”,且“被人打了一记耳光”,又是“投水自尽”的,因此,李普的这位“好朋友”,自是老舍莫属了。

' d( C! b9 G) E- h

  另据韩秀(赵清阁是韩秀外婆谢慧中的远房姪女,赵清阁是韩秀的姨)回忆:“1983年,我与外子被派驻美国在北京的大使馆。幸存下来的老人们都在告诉我们舒家的故事。吴祖光先生是头一个用了“后院起火”这个词语来形容舒先生的处境,他也证实了我外婆得到的讯息。后來是汪曾祺先生,我们在沈先生家。汪先生说,与舒先生打太极拳的老人们看到了最后的事情,他们沒有拦他,因为“生不如死”,(此处有删节——原笔者注)。当时,沈从文先生非常难过,拿下眼镜拭泪水。”(参见《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载《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4期)

) f3 U2 Q* `0 H f

 

9 N3 r; E% J6 W8 s' ]

8 [3 ~& R; Y: X( c1 b% {; t0 Z/ e

 

; N$ G7 m* H1 X

  种种迹象表明,老舍当时并不想死。如果想死,他到太平湖后,就会直接跳进去了。然而他没有。他在岸边坐着,坐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大半夜。老舍是在半夜里“投水自尽”的。有一点也许是不难想象的:当时,夜已很深了,一家一家的窗灯都熄了,连鸟儿也都已归巢,然而,哪里又是老舍的栖身之所呢?如果老舍彼时彼刻有一个温暖的家,或者他的家人能及时地找到他,并把他带回去,他会死吗?另据韩秀回忆:“外婆说,舒先生将血衣和一封给周恩来的信交给胡絜青之后就出门了。外婆说,那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胡并沒有拉住他。”

7 }% Y4 e2 z g( E* H

  在“大革文化命”的那些岁月里,传统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彻底的摧残,“亲不亲,阶级分”,因观点、立场、派别等等不同而父子、兄弟、夫妻间反目成仇的实例绝不乏见。家人间,也有一方因成为阶级敌人而被划清界限的。老舍与其妻子胡絜青属于这种情况吗?恐怕是。既然如此,人们对胡絜青也不会太过苛责。大环境使然,只不过“未能免俗”或“随了大溜”罢了。然而随着一些“史料”的不断被“披露”出来,使人渐渐知道了,胡絜青与老舍间,另有隐情。

1 B" T5 }0 s# z

 

; P1 h% W1 x# u# z: B

5 h' o* |/ r& A0 `( C) S: b

 

! ?6 Q' \! \: p" C; C3 W8 c

  我对老舍的生平知之不多,但我知道,老舍婚后,曾带着妻子胡絜青去济南谋生。他的大女儿就是在济南出生的,因此起名舒济。可我至今都不清楚,当日本鬼子逼近泉城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老舍为什么会抛下弱妻幼子(长女4岁,儿子2岁,幼女还不满3个月),只身离开——去了“大后方”武汉。

# y6 T0 j( M }1 ]9 N+ e" a4 L: l

  “投身抗战”自然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老舍的做法似乎超出了常理。另外,也不是所有留在敌占区的人都是汉奸。

: o- v* r' [: o

  据韩秀回忆,她与老舍、沈从文“都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过”,“我想,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随时准备逃家的男人”,“抗战是一个多么堂皇的理由,他拋妻別子,跑了,去为抗敌协会奔走……”

9 u6 v0 `+ K7 Y a* N" W

  老舍抵达武汉后,主持“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 y, V% F2 i: B0 }) f

  在“大后方”,自然也不是所有的人终日想的都是“抗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并不是谁杜撰出来的。其实,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在“大后方”,无论是谁,都得“生活”,都得“过日子”。

3 h+ @3 J; ]8 k2 W9 b

  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见老舍“单身”,就给他物色了一位“秘书”。

8 n/ u+ F+ N0 U8 K! H& ?

  老舍的这位“秘书”,名叫赵清阁1914-1999。赵清阁是位非常有才气有作为有成就的女性,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编辑家、画家。(赵清阁15岁便离开信阳至开封求学。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1934年春,她曾经给鲁迅寄诗文求教,得到鲁迅的关怀和亲切接见。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写剧本,从事创作。1936年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1938年,她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弹花》文艺月刊,写有五幕话剧《女杰》、三幕话剧《反攻胜利》、四幕悲剧《雨打梨花》和改写的五幕话剧《此恨绵绵》等。)

; j6 {8 a+ N/ _5 ~! J4 f0 q% m, c

  时隔不久,老舍就和赵清阁“住在了一起”。即便是老舍到了重庆之后,赵清阁仍旧和老舍“住在一起”。(据牛汉回忆:赵清阁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期间,二人均是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参见2009115日《文学报》)

: g; C1 A+ H$ D

  后来,也就是老舍离开济南五年后,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辗转到了重庆。

, k7 I# z, b0 {$ l/ g' M

  胡絜青母子来重庆,老舍事先并不知道。正在吃饭的老舍听说此事后,惊得筷子都要掉了。当时老舍在北碚,他既没有立即去重庆接胡絜青母子,也没有让胡絜青母子立即过来。据知情者说,胡絜青母子是万里迢迢,辗转三个月才来到重庆的。十多天后,胡絜青母子才来到北碚,而此时赵清阁已迁居他处。

* H7 c6 A" l/ i& R$ Y8 g8 N8 _' {

  不久,赵清阁便“逃离”四川,去了上海。老舍竟“追”到了上海。一个月后,胡絜青也“追”到了上海……

7 A' ]% b9 H, |4 L) x* ~

 

/ @/ _$ O) V% @, T' }# {5 M, n

( q% G% a1 H3 C3 W

 

0 _" p/ Y' o7 ~: J1 W* @

  近日借得一册《写家春秋——老舍》(郎云、苏雷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2月出版),匆匆翻过,竟对赵清阁只字未提,甚至连“赵清阁”三个字也给回避了。其实,如复旦大学陈思和所说:“如果当人们意识到人类的感情世界比道德世界更崇高更重要时,像老舍跟清阁先生之间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遮蔽的了。”(参见《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

) g) Q+ u+ v7 K+ q2 c

  资料显示,赵清阁抗战胜利后一直生活在上海,终身未婚。

! y& v+ s9 Q* D0 m7 k

  谢慧中(赵清阁的姑姑)曾当面指责老舍:“你骗了清阁。”当时的老舍,“无语,面容哀戚”。用韩秀的话说:“那是我所看到的舒先生最无助的一个画面。”

) p4 X- Y4 ~) X+ G1 q* [ b! V

  1961年,赵清阁57周岁生日时,老舍题赠一联:“流笛韵微添醉,翠花香勤著书。”赵清阁生前一直将此联悬挂在自己的客厅里。然而,赵清阁却在临终前,把“老舍写给她的七八十封‘情书’统统付之一炬。”(陈子善语,参见其著《这些人,这些书》)

$ T# |% K8 H" i8 G3 v

  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美国讲学。

4 B9 J# m5 k2 K4 D+ o- A

  老舍赴美,是赵清阁“码头相送”的。

' ^/ i9 o U4 |9 s+ k( `

 

+ e7 }3 s+ A- L @+ U0 W3 \' S

& [6 l1 y) i8 |; F

 

- z w! [# K9 c8 c9 p3 Z

  老舍赴美后,赵清阁创作过一个短篇小说——《落叶无限愁》。

- p" c5 p2 ^: {; K, M3 ?

  小说叙述了中年的邵环教授,有妻子,有孩子,却爱上了未婚的才女灿。抗战胜利后,灿悄然离去,并留下一封婉拒书。邵环教授读完这封信,离家出走,去上海寻找灿。而灿还是顾忌邵环有家室。她承认自己心情矛盾,但她告诉邵环:“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才能克服矛盾。”当邵环要求与灿一起离开上海时,灿却下定决心悄悄地离开了原住处。失望中,“邵环倒在泥泞中,落叶寂寞地埋葬了他的灵魂”。

+ R: K K0 W U2 Y( p6 ^; V

  有很多人认为,赵清阁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参见《才女赵清阁》,张彦林文,载2005826日《文汇报》)

$ e3 ~# C: P0 [0 y0 X) Y

  1948年,老舍从美国给赵清阁写了一封信:“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

2 i) g3 B0 I1 t

  不知何故,赵清阁未能成行。

% a( \6 |7 o, z, b4 q- d

 

?, ^7 K; f- x% e

: l* r4 ^' H% A" t8 h6 w; n

 

8 ]; |6 V$ L B% t9 w& x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府需要有人来给“壮门面”,当然希望老舍回来。

" Q8 ? d9 j$ V9 M

  在新中国的第一届“文代会”上,“群贤毕至”,周恩来“环顾了一下四周,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老朋友就缺老舍先生一个人了。’稍停,他接着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参见《写家春秋——老舍》)

. I( p( T6 c9 k7 W$ _

  周恩来为什么这样“自信”呢?因为他想到了赵清阁,他让赵清阁给老舍写信……

5 ?0 w9 p: d5 I$ P7 u" |% v

  有人称,“就在几天之后,老舍从街上回来,接到了一封信。拆开信,老舍呆住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一封周公的亲笔信,盛情邀他回国。老舍把信看了几遍,没错,周公是这样说的:回来共商建国大计。很久了,被坚硬的外壳桎梏住的心灵,突然一下像冰融雪化,把浮尘冲得干干净净,露出了柔软的心房。他委屈地哭了。”(参见《写家春秋——老舍》)

# w* i' F9 y: P2 s% H9 ]

  此信究竟是谁写的?学界、坊间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舍接到信后,立刻便启程回国……

7 q, ?% q3 O, ~: }0 c

  “老舍研究专家”傅光明说:“曹禺先生曾说,他也是奉命写信盛邀老舍回国的人之一。不知能否可以这样推测,在促成老舍回国的诸多因素中,清阁先生的信是十分‘给力’。”(参见《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

6 h' ]8 j0 c' j$ ?- J, g

 

- h4 Y7 _( {" O/ R3 g

! Y# b) T0 u+ `

 

$ ?/ ~# z# F( ]% s

  老舍与赵清阁的“婚外情”,胡絜青知道吗?应该是知道的。即便没人“传闲话”,“女人的直觉”也相当可怕,也相当可靠。丈夫有了外遇妻子不可能不知道。不知道一般也都是装不知道。

# m% P2 A8 ]( T8 v0 J7 i g' N

  在程绍国著的《林斤澜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月出版)一书里,印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人说过一位作家看过胡絜青揭发老舍的一张大字报,内容是提老舍与他过去一位红颜知己赵清阁的事。我拿这事问了林斤澜,林斤澜说:‘老舍和赵清阁,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天家人也不必隐瞒。这件事丝毫不会给作家老舍抹黑。’林斤澜还说,老舍看不起、不尊重胡絜青,心中装着赵清阁也是一个原因。”

2 D& i0 l6 |+ E O) P1 H9 O

  “文革”中,老舍受到不公正待遇后,黯然投湖。其间的种种因由虽然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是众所周知:家庭,当是一个人最后的避难所……

% ?+ V p. O$ }( g L: s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这也许是老舍应付的代价之一。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事,若这话用在老舍身上,自然失之不恭,却也难说不当。另有资料显示,老舍在“文革”前,也是个整人的主。具体事宜可参看从维熙的《走出混沌》等,在此从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8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非草木
发表于 2011-10-18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几年参观矛盾故居时,工作人员就跟我说,老舍当年为什么跳太平湖,就因为老舍在国子监挨斗后,回家不让进,叫他找的旧情人去,得不到家庭最后一个避风港,在湖边坐了一天,绝望后,选择了这一条路。看起来,这事在文艺界内,路人皆知。
发表于 2011-10-18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死前被家里人批斗,在北京文坛是公开的秘密,当时胡絜青和子女期望别人知道它们和老舍划清界限。朔爷曾质问过舒乙。
发表于 2011-10-18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非草木是人人!
发表于 2011-10-18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就知道故宫里有很多宝贝儿,珍宝馆里的各色宝物看一眼就记在心里了。

% m0 _2 T5 \ w, l! g- F

前两年看了《台北故宫》才知道故宫宝物精华多数都在台湾。

发表于 2011-10-19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凡是北京人大约对老舍先生都有着某种崇拜。这种崇拜来自于那些被改编的文艺作品,来自于周遭人的推拥。这种崇拜有北京人爱自己恋故园的浓浓情结,来自于现实生活遭挤压后对旧日不舍试图逃避的眷恋。

7 e+ t+ l# `8 l

对北京人某种神秘类似精神符咒缠绕的老舍先生的文字,以及一些星星点点的讯息都会给那些爱着北京爱着老舍先生的人们一丝润贴般的慰藉——文化干涸,让人们的精神倍感饥渴。

: D- Y1 v6 H( B3 a* u

当老舍先生被提纯为北京文化的符号提升高离地面的时候,崇拜变得盲目甚或有点莫名其妙。

, G1 S7 P4 k% |: Z7 P

我觉着老舍先生应当生活在丹柿小院里,应当作为一个普通满族人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以北京大城为背景的天底下。

6 ?- U( M$ X' T6 R3 T! B$ S

那样,或者更可爱、真实与亲近。

% D5 H' K9 m) O" C; z# ]# j

老舍先生自沉太平湖的时候,我还没有到这个世上来。

. v B3 Y3 }& ]' w. W9 w

可我跟着老舍先生游过了大明湖之春,坐过了济南的马车。我喜欢49年以前的老舍先生,那时候的老舍只有“穷”一座山压着,怹还能笑得起来。

. h. Z' D1 v' r5 T+ i, L

--------

6 Z0 V5 w T4 }- M( }$ h! X+ C

给回帖加精对我来说属头遭,并不是因为回帖者网名叫 牛老者 来自于老舍先生笔下之故,那个回帖精彩含义太深了。

$ h! H7 d l" y+ I5 F3 c; E4 Z

顺便做个说明。

3 D; H" O* {, d) M m! Y) r

 

" S" l0 L2 e. d

 

发表于 2011-10-19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搞得太悲情了吧  不知胡风陈启霞丁玲刘绍棠从维熙等一干被老舍恶批过的人怎么看  

$ } u, k: T8 K% Z9 f7 n8 @7 x9 I

想玩游戏就得伤得起啊  

发表于 2011-10-19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过此文,看到了一个完整的老舍。
发表于 2011-10-19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牛老者在2011-10-18 23:08:00的发言:
) x+ T' M9 @% F

从小就知道故宫里有很多宝贝儿,珍宝馆里的各色宝物看一眼就记在心里了。

* x( O V u7 ~8 ]% c+ z- }5 \% o

前两年看了《台北故宫》才知道故宫宝物精华多数都在台湾。

4 d9 _0 c; e9 n7 F

从小就知道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消灭了多少“美、李匪军”,击落、击伤多少架美军战机;

6 Q$ w" t8 c3 g

 

, _0 Y( g! z$ q H& M' \& S2 b$ T

从小就知道徐廷泽等盘踞在台湾的原蒋帮空军飞行员“弃暗投明”,飞回祖国大陆;

0 s e) s: i* y- h

......。

1 G5 G0 t( `* O! \

后来,“解密”了。才明白:原来我方......。

" V' h0 o% K, [- c; y;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9 12:45:2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0-19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信。老舍先生也是常人。
发表于 2011-10-22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 [% J, e O9 d- b4 M

男人都得对自己媳妇好点儿,家庭是大多数男人最后的避风港。

1 v: \: _1 s3 W5 j! ^" O8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3 10:01:5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0-20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呢,人无完人呀!

2 |# u; B5 B0 Q! Y

全怪当年的人妖颠倒的社会,绝不公正!还有个人的缘由.个人应负其责,包括老舍.

& X+ ~ }' B( t7 @$ p/ Q! n

也喜欢49年之前的老舍,那是纯粹的,骨子里荡漾着老北京之魂的老舍.

/ g" w' S8 [+ ^1 Z9 t3 s" {

赵清阁,有机会读读她.

R% ^7 f' N4 q) \) ?3 ?3 X

 

发表于 2011-10-21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演员冯喆的决绝离世,有类似的遭遇,其爱人之愧疚至死都没有得到解脱。

+ q5 _$ E1 E- V, }4 N, L# ~

在劫难逃的历史悲剧,是谁一手导演,不言自明!

发表于 2011-11-8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学时候起就没喜欢过鲁迅的文字,但是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似乎是说刘和珍君的,让我记忆特别深刻,到老了似乎才明白一些此话的含义.这句话是----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我想把这句话送给老舍夫人真的很合适.胡女士面对了怎样一个惨淡的人生啊.由此,我更敬重她!!!

4 P; I+ M4 F9 |( o% ^8 y2 S) K

 

! Q% L5 ]* W& ]* A' E

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曾经对鲁迅的离家跟别人结婚很不屑,说了出来,一个男性的朋友一句话让我震惊,知道了一个事实----那人说,"鲁迅的那个时代,没有现在的婚姻法,新中国之前的法律不是一夫一妻制"那结果就是,现在的婚姻法对男人基本是废纸.一纸法律对抗几千年的思想习惯,不太可能.那么还要继续很长时间的事实就是,无论有没有婚姻法,女人都希望有一个专情的男人爱她,无论有没有婚姻法,男人总是想占有更多女人的.这件事情上男人女人不在一个游戏里面.对女人,这仍然是一个惨淡的大事实且要持续很多很多很多年.

0 n# r* u& O0 M- }3 V

 

$ A- E, D' [" R7 ~) b/ N

 

+ x: q; G G- |. s

现在,无所谓了.老太太了嘛.

+ \. F$ A$ z1 s' b$ G1 ^/ w. H

 

: m+ L @) V8 _: [+ p# U- @" o

言语尖刻了些,大家莫笑,版主和各位领导高抬贵手莫删.

q7 w3 D* S& C3 p" k" t5 h

 

) q! [0 X: o( \, H$ T9 k

惨淡的活着,是不是一种勇敢呢

$ ^# @- P) G/ B; d

敢于承认惨淡,是不是也是一种勇敢呢

M3 P0 _( j& M!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8 22:44:54编辑过]
发表于 2012-2-17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我正在写一篇关于这样的稿子,等我说两句吧。

6 z. @8 z- ~8 M3 C5 r3 P

 

1 [0 g0 g4 i/ P( j# d z& b2 C

老舍是个忠厚,朴实,极端聪明,看破世事,洞悉世态人情,但又认死理,认老年间旗人观念的的人。所以他一生都在婚姻和情爱中挣扎。胡絜青的性格多少有点是过去的旗下大姑奶奶,这让老舍早就有点受不了了。实话实说,作为一名职业的写作者,基本上没有人能把写作和家庭处理好,很多男作家都是不管家的,而女作家基本上都不成家或婚姻极度不幸,就像你不可能想象张爱玲一边写作,一边抱着孩子做家务一样。老舍的出身决定了他是个传统的人,男主外,女主内,男的挣钱,女的服务于家庭(参见老舍文章《理想家庭》),甚至从老舍对于婚姻中,与胡絜青的“约法三章”来看,他对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并不浪漫,而且现实得要死,因为老舍也属于那种为了家庭,为了母亲,为了繁育后代而结婚的不幸的一群,在他的婚姻生活中,爱情是没有的。

- H5 s a* T) x/ D) L0 ]0 S2 i

 

1 Z9 j1 E n2 ?$ \3 l

而这样的男人,一旦遇到真正的爱情,就会不顾一切地逃离家庭,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男女都是如此,如果列个表能一直不停地列下去。所以说,从个人角度,我是特别希望老舍和赵清阁女士私奔到美国,然后老舍买个房子,两个人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的。这样的生活远比他回归所谓的家庭要好得多。但是,老舍太传统了,他想私奔而又不得,最终是那种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愚昧的忠诚害死了他。

; e7 K! @& h) @0 H4 } Q9 B

 

' _7 I) S1 ~/ @- H

所以说,老舍的例子,是那些为家族,为父母,为繁育后代等在传统观念下结婚的一个悲剧,也是那些在家庭早已破裂但不冲破家庭的樊笼,不离婚,不私奔的一个悲剧。

+ a. O! w1 t2 B# T( m& l) s

 

: d' C3 Z/ b; [% [% ?

即:不私奔,就自杀!

发表于 2012-2-12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来点就说是八卦吧!!我认识老舍的一部分家人,这里的一部分是第一任老婆的后人!在他的口中也有老舍的另一面!!
发表于 2012-2-12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说明老舍也是人,也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有着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我喜欢老舍!

发表于 2012-2-12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呵......

5 w1 r) H r4 L+ X$ S

 

. E/ C' X+ s J. p8 i, ~

 

发表于 2012-2-17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种压力,都会转换成不同的动力。梁林这样的例子,非常少见,而像老师娶学生的大师从鲁迅徐悲鸿再到现今的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无所谓什么是婚姻的对错,对于文学的创作来讲,未见其就是一种迫害或是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2-2-17 10:58:00的发言:
任何一种压力,都会转换成不同的动力。梁林这样的例子,非常少见,而像老师娶学生的大师从鲁迅徐悲鸿再到现今的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无所谓什么是婚姻的对错,对于文学的创作来讲,未见其就是一种迫害或是动力。
! w: L) I* K2 i5 E& [

1:爱情之于婚姻在中国有必然的联系但不一定有必然的结果。

6 X; r6 j; J/ D( B' }5 ~! H

2:老舍先生的婚姻大约处在幸与不幸之间。那么多文字中,有花有草,有猫有马,有仆人和邻居,独独没见过老舍先生写过自己的妻子,这是不是有些奇怪?

# }7 p1 ~: c" x3 m0 r# o$ z% L

3:这一百多年不能不说是动荡的一百多年,一个动荡的社会,很难超生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即便有,澥黄儿者居多——摇啊摇的,多结实的东西也禁不住。

2 D9 m7 _& X/ @: R

4:关于49以后的婚姻状态,谢泳先生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大意是,但凡是追随红色革命奔延安者,解放前还是解放后,男女之间的状态很少有稳定者,离散之后不相往来甚至反目成仇者多;没奔延安者即便因为什么原因分手了,友情还在。

( Q* C" c7 T$ u5 L

5:前几日看过一个有意思的帖子,上面有十大元帅解放前后成婚男女的年龄,女的以二十岁左右居多,男的呢,四十上下。《亮剑》中的婚姻模式大约曾经流行于一时。有爱情吗?情欲和找靠山搭伙过日子混杂体吧。

% }# x$ o7 \* I3 M% t: b9 c

 

发表于 2012-2-21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houlei_001在2012-2-17 10:42:00的发言:
^$ e5 G& [1 ]3 E1 o k

哎,我正在写一篇关于这样的稿子,等我说两句吧。

: N2 s0 g- f8 D

 

. j/ o' e. [" Y

老舍是个忠厚,朴实,极端聪明,看破世事,洞悉世态人情,但又认死理,认老年间旗人观念的的人。所以他一生都在婚姻和情爱中挣扎。胡絜青的性格多少有点是过去的旗下大姑奶奶,这让老舍早就有点受不了了。实话实说,作为一名职业的写作者,基本上没有人能把写作和家庭处理好,很多男作家都是不管家的,而女作家基本上都不成家或婚姻极度不幸,就像你不可能想象张爱玲一边写作,一边抱着孩子做家务一样。老舍的出身决定了他是个传统的人,男主外,女主内,男的挣钱,女的服务于家庭(参见老舍文章《理想家庭》),甚至从老舍对于婚姻中,与胡絜青的“约法三章”来看,他对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并不浪漫,而且现实得要死,因为老舍也属于那种为了家庭,为了母亲,为了繁育后代而结婚的不幸的一群,在他的婚姻生活中,爱情是没有的。

! h- r: O( I. s: ?6 q- n" V

 

/ u W6 T: |; \( U/ h

而这样的男人,一旦遇到真正的爱情,就会不顾一切地逃离家庭,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的男女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男女都是如此,如果列个表能一直不停地列下去。所以说,从个人角度,我是特别希望老舍和赵清阁女士私奔到美国,然后老舍买个房子,两个人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的。这样的生活远比他回归所谓的家庭要好得多。但是,老舍太传统了,他想私奔而又不得,最终是那种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愚昧的忠诚害死了他。

8 w- m/ j- y; n) L

 

0 J9 v) i3 N2 `: j& r

所以说,老舍的例子,是那些为家族,为父母,为繁育后代等在传统观念下结婚的一个悲剧,也是那些在家庭早已破裂但不冲破家庭的樊笼,不离婚,不私奔的一个悲剧。

+ ^& k' Y6 l; V2 j! q3 Q% |2 G

 

$ m/ g) c8 T0 H* P( p2 E$ }" F

即:不私奔,就自杀!

\0 P$ c4 k- ~8 y* q! l8 [

 

2 `3 D0 g8 `8 a$ P" H, x) r; V

 

5 i2 M. Q! Z& r% j5 U( q: H

小孩,很久不见啦!我是爱屋及乌,你可别这么悲观。你这个观点没有哪个父母敢把闺女嫁给你啦!^_^哈哈!

) O2 W: s k7 M$ d2 K+ l2 |8 l

 

+ c% r6 S. s) `! Y+ v. }- }

你这样的小孩应该还能相信爱情,我们这些老帮菜早已经不知道和不信了,若是你们也不信了,世界是不是一点亮光也没有了涅?

' ~+ m$ ]! b3 l) e6 Q(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1 22:36:39编辑过]
发表于 2012-2-29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甭管怎么说,我还是尊崇老舍先生,尊崇《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如今没人能写出这样好看的文章了。
发表于 2012-2-29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姻,爱情,事业,总在历史变革的交织中,演变进化。

U5 _) ]; ~( P5 u1 J/ P

人性的多面,不能掩盖其中的真善美。名人何尝不是如此折射出多棱镜般的彩色光?

$ V7 k9 {# S4 J2 D& Z |

后来的人,会睿智的看待历史的新与旧、矛盾存留一体的北京文化,中国文化。还是,江河万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7 00:12 , Processed in 1.23534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