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a' ^/ w S# I% l# k
自打装了数字机顶盒后,电视一下就能收到巨多的台了,其中《老故事频道》、《全纪实频道》、央视的《世界地理频道》、《纪录片频道》等频道我时常撩两眼,主要是这俩频道经常播放老记录片和怀旧的专题片。曾在《老故事》频道看了两遍记录片《潜海姑娘》,觉得还满好看的。电视台还采访了当年新影的两位水下摄影师李汉军(兼编导)、邢增福,以及作曲家王立平。虽然多少年过去了,关于电影画面的记忆可以迷离恍惚,但那曲异常优美的插曲《潜海姑娘》必将不朽——至少对我们这代人如此。 7 C: w- }7 {% i2 q/ E# k
这部纪录片是1978年拍的,看后觉得倍儿亲切。因为那时刚从文革走出,精神上极度饥渴。该片公映后好评如潮。影片中唯美的水下摄影,欢快动人的旋律和健美的潜水姑娘们(姑且这么说吧,呵呵),深深地感染了一代人,成为新时期纪实电影创作的开端。
6 y o0 `; K" i经过N年的长期文化禁锢,可怜的中国观众迫切希望在银幕上能有美好的、暖和点的作品出现,而《潜海姑娘》则迎合了观众的这种审美需求,所以片子一经播放,就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 D1 W8 b6 E4 Q* n. U% L
片子是在海南琼海拍摄的。据摄影师李汉军讲,为了拍片子好看,从北京调了一批体操服当游泳衣,但那帮南海姑娘开始时特封建,把游泳衣套在长衣长裤外面,换完衣服后大家爆笑,后来叫女队长(好象叫王艳)带头换,王艳倍儿配合,姐妹们一看,呆了,用游泳衣一包装,女性身体居然那么好看,咱也换!:)
/ j/ f6 Y/ O# d6 i8 e! z B7 o当时同去的还有上海两个人:研制水下摄影机的设计师与一名技术员,南海舰队还派了几名潜水员。拍摄时先潜到水下,坠上铅坨,然后拿灰板进行测光(先前那测光表下水后进水了),确定光圈,再上岸。然后再给潜水姑娘画一张草图,让她们按规定路线出画、入画,或者从镜头前划过。
) q* f6 L" p3 L, p; H; j1 E( P! i0 \, u5 C当时在琼海养殖场都是女孩子,大概有30多人,她们就凭着一幅目镜,憋一口气下去,麒麟菜采到后马上回到水面上,每天这样往返,大概要上百次,为了拍片子才弄了批潜水器材。
" S7 i* }1 a1 |0 A) V; \这些女孩子能吃苦,女性的水下耐力也比男人强——以前日本有个职业,叫“海女”,连童话都是美人鱼、小龙女什么的,所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想想,用女的进行水下作业是有道理的。
+ L- ~; }4 O. w; w: B1 q H {据说拍片子中,突然有一只海龟,碰到了就别跑,潜海姑娘们也特兴奋,立即被逮捕归案,后来一系列的主题音乐就因此问世,据王立平讲分为三个主题音乐:海兔子(就那红色的软体生物)、海龟与潜海姑娘。
& `8 O% H% J1 _$ n* a3 T4 r S优美的旋律,动人的音乐,随着这部影片的播放,传遍大江南北。在这部影片当中,第一次大胆(呵呵)运用了电声乐器。据王立平介绍,那个弹奏夏威夷吉他的是他在北京崇文门菜市场给拎出来的——这哥们因为弹奏夏威夷吉他,被街道视为异类,给发到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卖菜去改造了,好象以前也是个文艺工作者。 ( P; h: `, q2 _
配乐用的是夏威夷电吉它曲,北京街道上的德育界有句话,说是土流氓玩刀子,洋流氓玩吉它,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玩吉它就列为另类,要受到监管,觉得乐器是资产阶级的、或腐朽的什么。 / h5 }7 c1 }4 {8 |
总之,这个片子我觉得很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年代去体味,这个片子就尤其的好。即使是现在,也很不错。对了,那时还有那个日本记录片《狐狸的故事》,我也觉得非常好。其实细想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一个异常优美的配乐。画面与配乐结合的特别好,能激发人心中某种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 _# L/ A$ S: f# \* I/ k/ Y8 \. W重拾那种温暖的感觉,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