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神之荣耀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建有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与翔鸾、栖凤二阁相连。

) ?( q3 Y& W3 H' f( I2 S* B& [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二阁为三重子母阙形式,下方为高大的砖砌墩台。由于破损严重,仅存长约28米的斜坡道,为原龙尾道遗址。

) s- { p6 J. s2 z7 {: X, R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880年12月13日,黄巢在含元殿称帝。黄巢年轻时曾来过长安,屡次应试不中之后,写下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只是这黄金甲给长安城带来的是无比巨大的灾难。农民军大肆抢劫,洗劫了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公元883年4月,当黄巢退出长安时,《旧唐书记载》,官军涌入城内,“争货相攻,纵火焚烧,宫室里坊,十焚六七。”存在了220余年的含元殿,最终毁于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历经千年风雨,为有效保护含元殿遗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三方于1995年签署协议,决定利用日本信托基金会提供的用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235万美元,采用工程技术立项实施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这是保护前的照片。

, V- K, ^ w j. @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组成了中、日专家委员会,指导保护工程的实施。1998-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对含元殿实施了遗址保护工程,形成了现在游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遗址台基。这是含元殿遗址的东侧。

- `& a# s: I# ?2 A4 J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发表于 2011-9-6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勾梁画栋虽已不见,但王朝气势仍然可见一斑。" S7 b& a6 h, i+ b# e& n. z3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6 11:40: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宫内有两座朝堂,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宫时,分置于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组群的一部分,为百官候朝的场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会见百官。据考古发掘,东朝堂位于含元殿翔鸾阁遗址南面30米处,遗址坐北朝南,曾经改建和扩大,早期建筑简单,包含一座大型庑殿和一道东西向墙垣,基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3米,南北宽12.45米,晚期向东移16余米,东西缩至68米,南北增至16米。现在上面覆盖着小碎石层,据称是为了防止长草和有利于滤水,以保护原生地层。

]0 c: I2 D) ^: m* i* t, H, q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含元殿后就是“中轴广场”,为了保护原有土层,上面覆盖了木地板,同时便于今后卸开地板,继续勘测与发掘(目前已经勘测的面积尚不足百分之一),很好地体现了精心设计,精心保护的原则。

# E2 b3 b" b8 _. G2 ]: l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轴广场中部的东侧是一座半地下式建筑——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展室内陈列着大明宫及唐代王孙显贵墓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建筑材料与构件、大唐皇家用具、首饰、壁画、宫廷活动模型以及大明宫历史资料等等。博物馆中的文物将在另外的篇章中作具体介绍,此处从略。

7 u, z$ h$ P# J8 |1 L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原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参观记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宣政殿,也是大明宫前朝中轴线上三大殿之一,属于中朝正殿。这里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是大唐处理国事的地方,盛大的庆典一般在含元殿举行,宣政殿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新帝即位、册封太子、科举殿试、读时令等重要政治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1 O0 c9 L$ Y1 y; {7 u; u# C) t

 

dlqxLdne.jpg
+ D" {9 T! t. n) S' D' }#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6 11:01:5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6 1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干脆重建算了 看着秃了光鸡的地基 没劲
发表于 2011-9-6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圆明园的味道,大而荒,这在住房用地资源紧缺的中国来说真是奇观。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马林可在2011-9-6 11:40:00的发言:

勾梁画栋虽已不见,但王朝气势仍然可见一斑。 0 I! e7 p- P; n9 f4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6 11:40:07编辑过]
7 X* r6 w2 F2 n

嗯,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贝-勒NO20在2011-9-6 18:10:00的发言:
干脆重建算了 看着秃了光鸡的地基 没劲
! h( u$ ^- Y( D; b

重建就是假古董了,夯土台基留着,那都是真实的历史展现。

发表于 2011-9-7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贝-勒NO20在2011-9-6 18:10:00的发言:
干脆重建算了 看着秃了光鸡的地基 没劲
8 [" f: s6 G8 d9 e

问题是现在这些建筑的具体形制已经无从考证了,考古和文献研究只能得到大致的形制。尤其是唐代建筑的技法失传已久,目前国内留下来的也就那么两座半,日本的虽然稍多,却也是后世改了很多次走了样的。再加上唐代时期建筑技法尚未定型,工匠自由发挥空间大,前后期建筑形态变化也很大。如果重建以何种依据建造,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不像北京的明清建筑,单体建筑形制都差不多,还都有则例或测绘资料可循。

% w* G1 K; ]) N& A4 y7 g. ^; y2 U

 

# R/ L+ a8 G# X7 \# e% X+ R

看过杨洪勋的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再论,考古学家对于含元殿的大体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斗拱、梁架、细节装饰以及各独栋建筑之间的衔接问题仍不甚清楚,只能推测。唐代建筑从单体形态上远比后世的宋元明清建筑复杂,目前没有更多直接资料的情况下,保留遗址是最明智的办法。

2 j8 w* q: O! Y8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7 21:21:23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7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宫和武则天关系十分密切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iguelWang在2011-9-7 21:11:00的发言:
' ~' n) M9 f7 U% ~& I( z% N: h

问题是现在这些建筑的具体形制已经无从考证了,考古和文献研究只能得到大致的形制。尤其是唐代建筑的技法失传已久,目前国内留下来的也就那么两座半,日本的虽然稍多,却也是后世改了很多次走了样的。再加上唐代时期建筑技法尚未定型,工匠自由发挥空间大,前后期建筑形态变化也很大。如果重建以何种依据建造,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不像北京的明清建筑,单体建筑形制都差不多,还都有则例或测绘资料可循。

( P) _5 ^. |) [/ Z4 i* C

 

) [. F& k- @; s5 Z* J4 `

看过杨洪勋的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再论,考古学家对于含元殿的大体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斗拱、梁架、细节装饰以及各独栋建筑之间的衔接问题仍不甚清楚,只能推测。唐代建筑从单体形态上远比后世的宋元明清建筑复杂,目前没有更多直接资料的情况下,保留遗址是最明智的办法。

% ?5 ^- t) |: Q0 [: t"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7 21:21:23编辑过]
% y: e8 r' U$ b! \ _( R6 y( Q

您说的很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9 19:33 , Processed in 1.15156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