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5|回复: 4

文人与盗贼的六则幽默故事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9-1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在新浪看一个叫刘继兴先生的微博的一篇文人与盗贼的小品文颇觉有趣,

7 v. i) n: K: ]* B! S. Z! O- u# |8 R

给好友们看看,以供一乐,可惜我们网站没有joke版(笑料版)
原出处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1c5ff0102drit.html?tj=1

, [! [2 ~- V- |, @3 |9 ]: A

 

6 y. Q. c4 J7 Y: S, ]' W# e2 {

 文人与盗贼的六则幽默故事(2011-08-31 00:06:45)

2 B0 ` H. @$ S& p7 @% E4 ^

 

3 R# _- M' X7 h8 F- J) k: Y

文人与盗贼,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史上曾发生过一些很有趣的文人与盗贼之间的故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 Z* f0 h/ x- `8 e! f- G9 w

 

0 U9 R. ]. b5 h

“世上如今半是君”

8 @4 O% q: |7 Q9 Y6 X* ^

 

: G. K! E- X4 C4 t, [

《唐诗纪事》卷四十六“李涉”条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 李博士也。”其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 }+ h& Z; v: F. [

 

" w+ m4 i4 s1 r

李涉是中唐太学博士,“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长庆二年(822)春天,他到江西九江看望他在那里当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时途遇盗贼写此诗,题为《井栏砂宿寓夜客》。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刘继兴认为,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那些“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U% s: D; a' }& _# j+ I

 

3 r' l- n6 k8 d% o+ ^1 t+ F7 E% Z7 d

盗贼们得此诗,如获至宝,用大量牛肉美酒馈赠,又两次拱手弯腰揖拜,并送李涉启程上路。

- i& k9 R- }0 [7 O% @$ h

 

9 g: j% b9 n7 ?1 h8 T' h6 p6 v2 b8 `) H4 \

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的《李涉传》也详细记载了此事。

+ G6 u4 M" j. j3 z* F' o

 

* l9 w9 W3 h$ m! w0 Q0 ?8 n

 

/ k/ q* J( N# h' f! d

“分明一派西湖景”

* d. F. a1 W( D2 l2 B* @6 v7 V

到了明代,又有一个秀才遇上小偷,这也是个穷秀才。一天,他在私塾与学生授完课,回到家徒四壁的家中,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4 o: e% A8 C- z/ h2 U( x2 ]

 

* p# u0 F [. W% I* D, d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4 x0 f0 p |! b" v& V, A

 

/ E& y6 y5 a6 A+ F7 U0 \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 F w9 z. `$ _2 p, b1 j

 

8 x% h. r3 ~3 E" e) ]1 H

 

8 a- U/ ?- C) {' b t |) K( ?# S

“趁着月色赶豪门”

/ R! d3 k" j2 T; r0 r; |, s- ]" j

 

) H2 ^) D5 ?5 K, K4 D

一天深夜,小偷钻进了郑板桥家的院子。郑板桥为官清廉并不怕偷,只是担心小偷碰翻了他的兰花,更担心小偷被小黄狗咬伤,于是在黑暗中“献”诗一首:“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听了吓了一跳,正欲躲藏,但听得郑板桥吟道:“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明白了,知道此乃暗示,便赶紧转身,郑也就接着吟道:“出门休惊黄花犬,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听了非常感激,便小心翼翼地爬墙出去,而且又听到了那个极亲切的声音:“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赶豪门。”诗中体现了郑板桥对“梁上君子”的某种同情心和对豪门的憎恨。如此认真的叮咛,言辞之谆谆,也的确让小偷感到了一丝温暖。

3 `/ d' ?) i8 J3 l* [

 

" d4 n4 z6 l D6 T# Y. ~

 

9 i, ^, O5 I1 ]6 k8 |& R' M$ P7 r

“也堪将去教儿曹”

6 N; j. _% X# f/ y& ^

 

( q6 J# g; k6 U7 a

苏州有个老儒生叫沈文卿,家里很清寒。一天,他专心读书至半夜,忽而瞥见小偷进屋偷东西,又没偷到什么,就慢吞吞招呼道:“承蒙光临,送你一首诗怎么样?”于是即兴拈来朗声道:“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此一遭。只有破书三五册,也堪将去教儿曹。”小偷听了,苦笑着离去。

" [( e ]3 m, z: Z7 j- f! \

 

8 W) a N, J: _4 h N( ^5 S ?6 H

 

& n# y- K* @8 ?3 n/ Z% a1 [5 W

曾国藩曾因天赋不高遭小偷奚落

) v# }3 c! F7 [0 W/ G6 w$ C

 

, @! i, N6 g, z) U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人物之一的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

$ N. N/ I2 g5 a- `3 K- G8 J) A

 

B+ W S- G3 q2 h

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静,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没办法,背诵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2 X, e+ b+ p* I, w

 

4 w H$ g# W" \( O& {8 k' y" k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 k# x7 h( [' D1 e, D

 

* I1 {2 z* X" T/ L$ }% j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深。这个小偷是很聪明,至少其天赋要比曾国藩高许多,但是他由于荒废了天赋沦落为“梁上君子”,而曾国藩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史上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

, n ?7 E- H2 n7 J) x+ u

                   

! l/ E9 ^6 u8 H5 v. H* C7 ?2 ]

“白天都不可能找到一分钱,何况晚上呢?”

6 A* G8 R" b, d+ l: y, ]5 k5 ?& h

 

; M% M" I# P4 v

有趣的是,外国也曾发生过文化名人与盗贼幽默调侃的有趣故事。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历过一段极困苦的日子.那是他大学刚毕业时,他学的是法律,按理该当律师,但他对律师这个职业全无兴趣,一心要当作家。父亲劝阻无效,只好与他约法三章:给他两年时间让他试试看,如两年内不能成功,立即回头当律师,否则绝不再供给他一丝一毫的生活费用。转眼两年过去了,巴尔扎克并没有成功。父亲见他并不回心转意,也就说话算话不再管他,他开始负债累累,住在寒酸破旧的下等公寓里坚持写作。至于吃的,当然是最差的,但这难不倒他,每当吃饭时,他总要在空空如也的桌子上画上一个个盘子,并在“盘子里”写上“意大利牛排”、“法国奶酪”、“英国香肠”等字样,在美好的想像中狼吞虎咽。

: n. v" `+ v% f- f1 {* T

 

0 Z9 b, ~+ J0 x6 n% G. s

也正是在这样一段日子,有个小偷半夜三更闯了进来,巴尔扎克醒了,知道这是小偷,但并不生气,而是静静地听着动静,听他在黑暗中摸索,累得气喘吁吁,挺心疼,于是就极友好地劝了一句:“别找了,亲爱的。我在白天都不可能找到一分钱,何况晚上呢?”小偷听了挺感动,竟然说了声“谢谢”,道了声“再会”,赶紧“打道回府”了。   (刘继兴)

' r2 @" ~% y1 B. ?, r+ ^) L" n Q; n; x


 

I. k! I4 d* J- |1 R7 P1 N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9-5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缕,记得齐如山说过。小偷带手拿走叫“顺”,缕顺喽,也许对。下手偷,也叫吃,京城俚语:怯小缕——又吃上了。

发表于 2011-9-1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缕,过去有一种罪名是“缕窃”。
发表于 2011-9-1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和窃贼有渊源啊!孔乙己有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
发表于 2011-9-1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上文想起了一句老方言,枭俚,我所听到的发音念(xiáolì),常锡桢的《北京土话》作“枭侣”意思是“扒手”,现在称“小偷”,小时候常听老人嘱咐要进城的人:“进城留点儿神,把钱掖好了,别让~给你摸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5 11:17 , Processed in 1.13133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