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珊瑚胡同在2011-8-20 16:44:00的发言:1 X: x- h+ S# Z K) w- J
煤山雀,俗称“贝儿” ' n' X2 B+ s4 |; N9 K9 r& A
您说的很对,查了一下网上百度,说: % c* I% z" j8 j0 U- \6 ~5 }! ?
鸟种:煤山雀 % q" w5 H7 G3 D1 e: B$ {/ q
9 h( K" R0 c" W0 ~& n/ c 学名:Parus ater ' K4 [; a2 B n# r2 W/ ^1 [" r1 A
2 ]4 ~5 x# W% K# q, n 英文名:Coal Tit ) A& y. D0 b8 D6 L/ L* m7 s
* l1 d h) T+ B煤山雀
3 [% B* c! D7 ?5 a. I/ `
' A' x+ R; i+ T' m 别名:贝子 6 ?8 I# o! R+ N5 @0 S
. U" t0 S$ O( `6 N 分类: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 ; D& W* l( D( b3 w4 y; K" P
描述
' r6 m9 y" m; ^- F- m7 @! M; G 体小(11厘米)的山雀。头顶、颈侧、喉及上胸黑色。翼上具两道白色翼斑以及颈背部的大块白斑使之有别于褐头山雀及沼泽山雀。背灰色或橄榄灰色,白色的腹部或有或无皮黄色。多数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与大山雀及绿背山雀的区别在胸中部无黑色纵纹。亚种ater及insularis冠羽甚小,rufipectus的冠羽短,pekinensis冠羽适中,aemodius及kuatunensis冠羽长,ptilosus的冠羽甚长。ater及ptilosus的下体偏白,而pekinensis,insularis及kuatunensis为黄褐色,aemodius及 rufipectus则为粉皮黄色。rufipectus的尾下覆羽黄褐。 1 p& n1 v% w/ k9 S" w9 {
1 A: E, s- P" g# W1 T: r
虹膜-褐色;嘴-黑色,边缘灰色;脚-青灰。 / H/ m. H7 }2 z* v2 I2 N/ D
( O- e3 ^+ ^3 x) h! H! P
- S! e) O* D/ X( p# z0 @
4 D. u$ S {4 w3 l! n
叫声:进食时发出pseet叫声;告警为tsee see see see see声;鸣声似微弱的
& o- \- N* B9 {7 k
1 s6 D% p" ?* |) w, b煤山雀 ' P/ `. |+ H/ [ Q. {8 L
大山雀。因雄鸟叫声响亮,被大量笼养。
0 a% l) P4 a& I5 z: m" E) N. I( I/ l! o# g4 m) e) X# h0 u& f0 S/ u
分布范围
$ l& p, E( b1 t7 |- H4 h" M) ^$ n 欧洲、北非及地中海国家,东至中国、西伯利亚及日本。
: L# d. h: G$ J( w& \3 I9 s* q5 |
1 M( t' n+ T% d" S$ ? 分布状况:常见于针叶林,于中国东北(rufipectus)、中部及西藏南部(aemodius)、东北(ater)、北方的东部(pekinensis)、武夷山和东南其他山区(kuatunensis)及台湾(ptilosus)。日本亚种insularis有时在中国东北部沿海越冬。
! E$ I# B7 [6 q$ m% M3 T0 O' k1 f7 b4 i6 |
习性
2 o$ c4 G$ M; _; |% X 针叶林中的耐寒山雀。储藏食物以备冬季之需。于冰雪覆盖的树枝下取食。
/ k9 T. F& A; D4 ]) K7 t
* D+ o. I& {5 g" d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t2 S Q! z0 S# \- @& ?( J" f# k, |! E
煤山雀是台湾四种山雀科鸟儿中体型最小的的鸟儿,身长仅十公分,生性活泼好动 ' _: l0 \" p7 o) D8 T# `; ^
( z( C: e& S! k; p$ h! l3 w煤山雀 . X# z/ _4 H1 c& S6 ^0 p
,通常出现在高海拔针叶林或混生林上层,也是台湾特有亚种。 看它白色的脸颊,头部、腮、喉及颈侧都为黑色,与黑色羽冠、胸部对比鲜明,是不是非常可爱,鸣音时发出“梯七-梯七”的声音。
9 }* K {# ?6 g" ?% G 6 `. o/ [* y8 v! |- w
还在网上听了几段它的叫声,真的挺好听的,难怪被人们笼养了。希望我看见的那只能够快乐的生存,不要再被捉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