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3|回复: 9

[原创]你爬过树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8-1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L$ m% e- t7 R% K% m3 l

你爬过树吗?

1 A- Z1 Z0 G( U; w5 y

 

; A" J" N' R! s6 H, |4 P; {3 U

好孩子都不爬树

6 {0 \$ ?5 g9 ]

 

/ m( D. v% h; C8 T, w

        好孩子都不爬树。爬树的行为被认为是野孩子干的。我肯定不是野孩子,可也没有好到那么好,所以也爬树,区别是爬得不多。总的来说,爬树是被列为“劣行”范畴。邻居告状的内容之一就是,你们家XXX爬树啦!学校老师给的评语里也会将“爬树”和上课随便讲话一样被列为缺点之一,会出现在给家长的便条或期末的评语栏中。通常的处罚是挨顿说,什么:衣服弄脏啦、鞋子划破啦、摔着啦等等等等。不会挨揍,不知道别人家的纪律处分是什么,我们家,爬树不算大错。当然少不了唠叨着,不是好孩子行为云云。那时的标准挺简单,就是:好、坏两个字。好学生、坏学生;好行为、坏行为;电影里是:好人和坏人。不用怎么动脑子,特别简约。从另一角度想一想,也可能正是因为“好孩子都不爬树”的管制,所以爬树才更有诱惑力。要是每棵树上都立着好几个孩子,就没劲儿了。但毕竟有如此管束,所以我平时也不怎么爬树。

; H- D2 ?: s+ Y; f" n* w& M, F

        现在想想,爬树应该是人的本能之一,人不是猴子变的吗?恢复一下传统有什么不对呢,或者那就是一种不能遏制的冲动。可为什么都是小时候爱爬,大了就不爬了,恐怕是幼小时的思想更质朴更本原。长大了,虚头八脑的想法就多了。但爬树的感觉真挺好。别人都在地上,你能在树上呆会儿,总是与众不同。另外,树上有许多有趣的事,不上去不知道。

9 t# Q9 Z9 J% n8 H; \2 h. r

        爬树的先决条件是有树可爬。小时候住的地方都是四合院,哪个院里没几颗树,就看是什么树了。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槐树、香椿树、大叶杨、海棠、桃树、柳树、榆树等是最常见的。

- [$ D; O! W8 i5 G

        爬树的姿势最劲的就是猴爬树式,两条腿交叉摽住,双手往上攀。手腿要交错用力。太粗的树不行,手腿都拢不过来。枝杈多的就容易了,攀着这枝,踩住那枝就上去了,和爬梯子差不多,只是在爬不规则的梯子罢了。


3 m- D, H3 F! n4 e+ \( A

比较杯具的爬树结果

, M- ?$ p! r3 R6 o2 U+ z8 R4 f

 

N9 A' K- n8 v" V9 o

        爬树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别把衣服刮破了。为什么?

$ h& N6 e' M$ R7 w8 ^

        胳膊、腿哪儿蹭破点儿皮,红药水、紫药水的一抹就行了。更多的情况就是用舌头舔舔拉倒,跟动物受伤一样。不是舍不得那点子药水,而是怕暴露上树的行径。好像那时的家长关心衣服比关心皮肉更多些。可能是还没实施计划生育,哪家都是三、四个,五个的,磕着碰着常有的事儿。皮肉的伤自己会痊愈。可衣服破了大人肯定不高兴,因为那时买衣服是要布票的。不仅破费,还得花时间补。如果不留神,衣服被树枝“刺啦”了,一进家门家长那眼睛比宙斯盾雷达都厉害,不仅立刻发现哪儿破了,连直径、半径、全损毁、半损毁全看得一清二楚。

( ^' L$ q. s( ~' ~4 h( Z( Q

         “又爬树去了吧?啪!”

7 I! }% X2 G. m1 j: T7 V1 d5 g# h

         “又把衣服挂破了!啪啪!”

, U5 k3 T" K7 k

         “不知道衣服是要用布票的吗?! 啪啪啪!” 
         “知道多少钱买一尺布吗?!啪啪啪啪!”

9 x R/ }! F( H) k

         “…………”

, N" H8 x2 u8 _& K7 \! M! A

         家长以为自己白天上班干的是革命工作,其它时间的行为也都贴上革命标签了。对子女的管理大多简单粗暴,稍微有点出格,就使出些城管的手段来。裤子破了就要体罚,哪里有以人为本的精神?!纯粹是物质第一吗!还听不得丁点儿不同声音,必须全方位正面报道。

g$ U! k" |6 O

         50年代的父母不仅不懂与时俱进,更没有超前的概念和意识。看看现在,好好的新衣服都要在膝盖和胳膊肘的地方成心磨出洞来,我们那会儿自然磨损的却肯定要遭到沉重打击。唉,这理上哪儿说去?上访?

: ?& i! m0 ~( s8 j) l. x

         算了,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爹妈,挨两下儿属正常节目,还是接着聊爬树。


9 P& w' O' R A; F$ Z) U( ]1 o

不同的时间爬不同的树

& u% ^* c7 o( X1 |/ P' E8 x+ N" o

 

" D3 {) q" V/ Q+ G; E0 K0 ~8 @1 P

         爬树的时间性很强,而且不同的时间要爬不同的树。

. \: f& n' ~1 t, u# u

         春天,爬榆树、槐树和香椿树。其实,列出这几个树名就知道为什么要爬了。榆树上的榆树钱儿,槐树上的槐花儿,香椿的嫩芽都是美味。

$ M" w6 c7 T! M8 y3 K: d2 ^

         长在低处的早早就都没了,只有高处枝杈上的榆钱儿、槐花、香椿芽儿招人。没办法,只有爬树,或是利用工具。工具是一根长长的竹竿儿,竹竿儿顶上要用结实的小线绳拴一圆圈。采的时候,要将目标套进绳圈中,然后转动竹竿儿,绳套就一圈一圈地抽紧了,再发力,往下一拽,一嘟噜榆钱儿或槐花就下来了。不能太松,松了就打突噜了,只能扽下几片花瓣来。当竹竿儿能够到的地方也三光了,就只能爬树和用竹竿儿两结合了,那时就看谁爬的高了。

. o0 x. {7 Q/ s' |% P* E/ ^! n# F' ~

         弄香椿比较费事,一定要手够得到的地方,或用剪刀或手掐才行。我试着用竹竿儿弄,只飘下几小片叶子,挺失败的。

6 Y( k/ c( U6 A$ w e: J( s+ ?

         香椿炒鸡蛋就不说了。榆钱儿和槐花合在玉米面里蒸窝头,又松软又清香。是难得的时令美味。这会儿,你要是弄回家一兜榆钱儿和槐花什么的,都是受表扬,通常就不过问采摘的过程了。除非你碎嘴子,爱唠叨。可见,好坏的标准是随时转换的,或用句时髦的话:双重标准。和今天反恐一样,打着民主旗号,把石油搞到手,再灭它几国都是正义行为。

' ~" U% C# f3 M* C, Q, W

         入夏,有桃树和海棠,在我的记忆里,城里的桃树好像只开花,不结果。后来到乡下劳动,才知道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没剪枝。城里人酸溜溜的,为赏那一树淡粉而不思口腹之欲。另外,桃树长不高,也是不结果的原因,至少我是尝过不少次青桃子。关心桃子的人太多,肯定长不大。有点儿跟独生子女不成材的情况相似,太多的眼睛盯着太少的目标。这个道理有点儿像请孙悟空看桃园,玉皇大帝幸亏只请了一个猴子,要是请一队猴子看桃园,其后果想都不用想了。

$ J. R% k, O. {" S6 L

         秋天,不用说啦,多少只眼睛都在看那些红红的枣子。实际上根本等不到枣子变红,青红色的时候,就开始有人尝鲜了。最早有口福的人,不会点儿爬树的技巧是排不上名次的。

+ @! n3 [- ~/ d1 I- L& N9 y. H

         大院里有好几棵枣树,前院收发室和财务处那儿的几棵枣树最容易攀登,所以在1.8视力范围内是很难发现红色或浅红色的枣子。这几棵树的枣子不好吃,不甜。后院的枣子又甜又大,但后院是单位头头们住的地方,接近会有些风险。院子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挺老实,没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终于有一天,大院统一打枣。连大人也上树,不过他们上树的技术没我们好,要搬梯子才上得去。那天,上树是合理合法的,我们也在那天过足了瘾。像我这样的半大小子,没一个是在地上捡枣的,都猴在树上或房顶上爽呢。那一天是我们巡视各家各院的辉煌时刻。

! A3 u+ u. i7 g) Y

          因为我们院的孩子还算老实,平时照顾枣树较少,最后,每家能分小半脸盆的枣子。


* ^% \' a+ O2 g8 T0 Z" n( ]6 }

爬树的惊险和收获


. ?/ [" o/ ~% P+ X! [) o; r; R/ K

          树上有不少惊险。我就不止一次被洋剌子给蜇过。那玩意儿长的和一片枣树叶差不多,绿绿的,就是浑身的细毛厉害,哪里蹭上它,火烧火燎地刺闹,又痒又痛。挨了蜇,回家还得学习革命英雄江姐,什么都不能说,自己找点清凉油偷偷抹上拉倒。当然,洋剌子要是到了我们手里,也好不了,比伊拉克囚犯和关塔那摩那些恐怖分子嫌犯惨。通常会找根大头针,挑着它在火柴上烤,让它也尝尝火烧火燎的滋味儿。后来看了金庸的小说,才知道,这招竟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高深武功。

% \6 d+ B" i A$ H5 R, [

          树上还有大大的毛毛虫,能变蝴蝶的那种,有小拇指粗细,两、三寸长。当你扒开密密的树叶,突然这么大一只毛虫出现在面前,也着实让人吃惊。用手是不敢摸它的,撅根树枝,把它挑起来,这是要带回家进行科研的。看着它怎么成蛹,如何成蝶,所以我们小时候不是“庄周梦蝶”就是“梁祝化蝶”。

- n8 n* d: Q& c; H, {+ c) U9 F9 p

          夏天唧鸟儿(学名:蝉、知了儿。)是招我们上树的主要原因之一。抓唧鸟儿得有工具,一根长竹竿,竹竿顶尖上要有胶。唧鸟儿脱了蝉衣之后,没完没了地“知了、知了”的花腔唱着,我们最烦这种爱自我表现的家伙。想着法儿地要给它们点儿“Colour See See”。发现目标后,要悄悄地将竹竿伸到它身后,一粘就到手了。现在说着容易,当年可是练了不少次才手不发抖心不慌。别看唧鸟儿老实,你拿个东西总在它身后头晃,再傻的唧鸟儿也飞了。伙伴们说烤唧鸟儿味道不错,我对吃野味儿总有点儿那个。我更热衷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是抓到一只唧鸟儿,下一个目标就是螳螂,反之亦然。

% ~. h; D4 p3 K) I1 o" O

          除了唧鸟儿,蜻蜓也是被粘的目标。不过蜻蜓比较敏捷,比唧鸟儿难粘。春夏之交时,蜻蜓多起来了。很多小孩都是用网去抄,一边还吆喝着“老琉璃,飞过来!”要捉人家,还让人家过来,挺逻辑吗。不知道,为什么管蜻蜓叫“琉璃”还“老”。经常会看到小孩两手的手指缝中夹满了被称作“红辣椒”的小蜻蜓。我们不齿于逮小的,盯着的是“老钢儿”。那是青色的大蜻蜓,有两个红辣椒那么大,那夹在手上,走路都挺胸抬头的。最容易抓蜻蜓的时候,就是它们在“架排”,当时的话就是“耍流氓呢”,较科学的说法是“交尾”,我喜欢用“搞事情”。“搞事情”的说法内涵更丰富,外延也广。坏孩子抓到蜻蜓,会用火柴棍插到蜻蜓的后面。一放手,蜻蜓负痛,一飞冲天,那叫“放火箭”。我比较遵守日内瓦公约,不虐待俘虏。

4 R* Q* n. p) k! W4 R

          树上还有天牛,就是黑黑的,有两根长长的须子,特像京剧里的武将头上的两根翎子。天牛比较笨,轻轻按住,然后捏住那两根长须就行。天牛的牙很大,象两扇门一样,一张一合的,很厉害,抓住天牛后,经常是要找另一个对手,让两个“掐架”,相互咬,看谁更厉害。看着它们互相死死地咬在一起,小子们的脸上全泛起了笑容。


8 {4 ]" Q3 Q6 K/ `

除四害,公开爬树

) l/ O: {0 _# A' `+ [8 h8 k T0 Y; F+ m

 

4 |+ K# k) ^7 g) T. {6 c

          记得除四害时,全北京市放了好几天假,要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那几天,房顶上,树上全是人。有摇五彩旗帜的、也有晃白床单的、跟要投降一样;有敲锣打鼓的、有吹哨子的,还有把稻草人弄到树上去。整个北京城炸了窝似的。连人都不得清静,更别说倒霉的家雀儿了,弄得没地儿呆、没地儿落脚,一会儿就看到一只晃晃悠悠地倒栽葱似地摔下来。像我们军事知识较丰富的,会用术语说“进入螺旋状态”。

% q0 ~. k6 m2 Y9 R

          那几天,爬树是合理合法,是革命,是好孩子。返校之后的几天,每个同学都是口若悬河,唾星四溅地显摆自己爬了多少、多大、多高的树,在多少房顶上散过步,云云。没几个人汇报说捉到几只麻雀,或剪了几只老鼠尾巴。那应是我第一次参加“运动”,其结果是实际收获不大,但是登高远望,开拓心胸,长了一览众屋矮的豪爽之情。为以后参加更多更壮丽的运动打下了基础,不追求眼前效果,而是重意念和心灵的培养。


; k$ `5 k& G" v' d1 ~

          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了爬树的机会,并再也不会体味其中的乐趣。他们只会爬楼梯。即使小区里有三两株树,也是胳膊粗细,别说爬,靠上去蹭蹭痒都不痛快。家长也不鼓励孩子们爬树,因为楼群里就那么几棵树,尽在众目睽睽之下,哪家的孩子爬上去,那还了得。肯定是被当作“典型”批判。当爹妈的脸都没地方放。

6 _% q2 R2 w+ P0 H/ b+ z

          还有,孩子也没时间去爬树了。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虽说比我那会儿能多歇一天,但上奥数、学英语、学钢琴……一场接一场,比上学都累!而且是家长跟着一起累!

0 C0 T; [+ s5 D4 f$ ^0 u

          上树的快乐随着高楼大厦的升起而销声匿迹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8-1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写得太逗了,是我喜欢的风格。

1 F8 U) V/ }( B& X' y5 ^" @

我小时候没爬过树——不,确切地说是没爬上过树。

8 E8 I. k4 j( j2 b* w c8 H" C

后来上初一的时候,体育老师教过爬杆。所以我相信如果树不是太粗,且树皮不是太糙,我应该可以攀爬上去。

$ }$ H; e0 O, o( u& D' b9 M

对了,前个大家聊夹叙夹议,这篇文字也有议论,但是不显,融合得很好。朱哥看看。

发表于 2011-8-2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爬树也是一门学问啊。我小时候就怕树上有虫子,所以除非是果树,其他都不爬的。
发表于 2011-8-2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受启发。不显山漏水,又寓议于叙,仔细揣摩。有机会盼面聆指教。
发表于 2011-8-2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1-8-2 11:11:00的发言:
很受启发。不显山漏水,又寓议于叙,仔细揣摩。有机会盼面聆指教。
; M+ z1 q. [ w" [8 z! B

显山露水

7 B' ?/ w; N4 K2 m* Z8 a

拼音联想靠不住。

& J3 K; Q R) u% _2 g6 {+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 17:51:0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1-8-1 22:28:00的发言:
0 g5 g* N& |$ U" {( M

您写得太逗了,是我喜欢的风格。

1 `) s: U: p$ x

我小时候没爬过树——不,确切地说是没爬上过树。

( y- f& i% r0 t! b! d2 ]4 N

后来上初一的时候,体育老师教过爬杆。所以我相信如果树不是太粗,且树皮不是太糙,我应该可以攀爬上去。

9 B$ D0 H$ N# F8 m! f

对了,前个大家聊夹叙夹议,这篇文字也有议论,但是不显,融合得很好。朱哥看看。

+ h5 X' g6 J- H8 k

谢谢老大指教。拙文中有数个地方“的”字用的不妥,惭愧了。

6 U" B; c8 H5 C3 x3 x8 {

刚来乍到,也没个见面礼儿。在“馋记”栏目贴了《我和豆汁》和《我和烤肉》算是个小意思,赏光去品品。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力学胡同在2011-8-2 0:03:00的发言:
看来爬树也是一门学问啊。我小时候就怕树上有虫子,所以除非是果树,其他都不爬的。
8 O' r* I) f. Y! H! A+ d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是那时没有电视和游戏机,也不去什么补习,家长也不买玩具,只好满院子自己找乐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1-8-2 11:11:00的发言:
很受启发。不显山漏水,又寓议于叙,仔细揣摩。有机会盼面聆指教。
8 k: H5 h0 |" o

谢谢版主亲临。还望您多多指教。

发表于 2011-8-5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imu在2011-8-5 19:48:00的发言:
0 u B) M8 `# l" A& S

谢谢老大指教。拙文中有数个地方“的”字用的不妥,惭愧了。

" z0 T+ v) {% d5 k: _' d# G

刚来乍到,也没个见面礼儿。在“馋记”栏目贴了《我和豆汁》和《我和烤肉》算是个小意思,赏光去品品。

/ k. Z. R: F) ?4 U$ F9 u& M# a: K

“老大”是瞎起着玩的名字。这两日正琢磨换个什么名字,让你们叫得我无地自容了。

. I' A& N/ ?1 M- D" {: w

您的帖子我早就全部“亲临”了,呵呵。

% G9 w0 o% H/ t5 o

这篇是我最喜欢的。

发表于 2011-8-6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也曾上过房,爬过树,小时候就是好奇好玩儿,那个时代的孩子都这样,就像家常便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4 19:45 , Processed in 1.14273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