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没丢过自行车就不算北京人。我是不折不扣的北京人,今儿个说点有关自行车的那些事儿...... 0 ^6 [1 }. s+ l# Z5 y
& E3 C5 ?9 T$ S$ Q9 L9 l X' L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北京人家里头要是称辆自行车,相当于如今的京N×××××。您想啊,一辆自行车120多块钱,可当时的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挣个三四十元工资,刨去养活家人孩子,怎么的也得攒上几年才能置上这么个大件。(那会儿在农村,一村人顶多有一、两辆车,还是村干部家里。)因此,就有了“三转一按”之说。这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因为都有旋转机构,所以叫“三转”;一按当然指的就是照相机了。那会儿娶媳妇时兴这个,不过,“一按”的照相机很少兑现。 + I# h% d* b+ w5 M/ y; g1 l$ v
9 K) F" @" e1 k4 K, R/ ?! P9 l 为了省钱,咱北京人想出了攒自行车的法子,那会儿自行车配件特全活,有些干机加工的人就东拼西凑自己攒车,只有一样儿,三角架子,也叫大架子,必须到正规商场采购,然后,凭买大架子的发货票,到公安局登记牌照。 7 _3 p1 H# D, r/ \; h
6 `# C5 D) K) _; n- R1 m# W 到后来,需要自行车的人太多了,就出现了自行车票,一商局发行,分配到各单位,大概千分之几比率。谁家儿子该娶媳妇了,先要托人弄戗的搞自行车票,再后来,工业发展了,不用票了,车也没涨价。 4 U1 n$ G6 n& K% K' M) S
+ }% k% d/ c! \ 要说自行车装饰的流行语,那可多了,早先,兴的是涨闸、倒轮闸,往后是锰钢、全链套、转铃(为了防止转铃丢失,有人发明个卡子,横向固定在转铃上防盗。)至于变速车那是近些年的事了,原来只有加快轴,80年代初,安个"象"牌加快轴才8元钱。
2 a+ b. |7 N$ O- t7 B
2 m2 e2 B; |! i9 @ 上世纪70年代,北京自行车厂生产出“首都”牌自行车,技术不过关,老爱坏,后来换个名字叫“火炬”牌,也太次,厂子自然关张了。支撑北京自行车市场的还是上海“凤凰”、“永久”和天津“飞鸽",有口皆碑。 # ]! f& i- L2 |; m$ D3 P D! \
! B4 a, I8 u6 s- ^! t8 b6 S 因为自行车在那个年代是个金贵东西,存车处必不可少,好一点的有个棚子,一般是露天的。不过,存车费一律2分钱,工作人员都是公家的职工,可比现在外地人管理强多了。不知是谁发明了存车牌:在一块竹片从上到下烫出号码,再把竹片从中间一劈两半,经打磨,写号、上清漆,每片钻个穿绳孔,再用小线系个圈,形成一套存车识别系统.。
" n3 A: p3 U& n1 C% w4 S3 g+ ?9 K0 r
; W: u% Z5 ]7 F, K) g 常见的存车程序是,你推车进去存车管理人员会把栓好的一套存车牌解开,取一块,用牌上的绳圈套在你的车把上,再给你另外一块存车牌,找个地方搁好车,你办你的事去。等回来取车时,先推车,在出口处,有人为你解存车牌,你拿出另外一块牌,人家对上了,交钱走人,这种方法经济,方便。 e# e" T4 I. t+ N) ]8 t7 N$ U) J
5 b# I' b' p' l9 b 不知怎的,这种方便环保的存车牌慢慢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硬纸片,到后来,硬纸片也没了,只要你能把车锁打开,就能推走车,免不了纠纷。
& B/ M, f9 e+ q" X, f
/ U" t5 p$ Q: w5 f8 e2 { 单位的存车处是免费的,为分辨内外部人员,每个单位都订做本单位的存车牌,有铝质的,有塑料的,有的干脆喷号,这种方法延续至今。
# D% r8 ^; w; g' b2 j0 l* ?9 v 存车费从2分,到5分、1毛,现在基本2毛了,还不大好找存车的地方。 ' t! P6 {5 s# q5 f% T) V
, f0 ~2 P0 `$ W; z1 p 骑着自行车,走在宽阔的马路上,看着人来车往的北京城,生出一些感叹--马路如人间哪! ( ^. A( l4 k# z+ H- X/ s
; ]- i( U1 V1 Q; D 别瞧马路挺宽,每个出行者都分出了等级:快行道,只许小轿车行驶,大客、货车夹中间,大公共、出租车溜边儿。隔着一条绿化带,是骑自行车的地儿,保不其在左边还划出块机动车道,给自行车挤兑出一小溜,凑合吧,你就是这个地位。更有气人的,新建的立交桥,有的愣没设非机动车道,比如马甸立交桥,骑车南北直行要两头走台阶;再比如东便门立交桥,骑车的要绕出2里地才能回原路。哼!欺人太甚。 9 _) P% a/ x3 F) M
" n, A; X: ^; q0 d& p1 \6 s 媒体成天介喊:提倡绿色出行、鼓励自行车做代步工具,可那通惠河北路东行方向压根儿就没有自行车道! $ X+ G7 p9 j' b: a7 g
) o% {- |' D1 M% R3 S% M 最惨的当属行人了,有些地方人行道容不下俩人对头错身,嗨!谁让你是两手空空的行人,一个轮没有呀!
* T2 \3 x) Q. b1 Q$ V
1 z2 E9 s$ @# p. N3 f! s" q 大马路,宽又宽。今天,你在哪个位置? 6 B$ `; D0 h& V
8 {% n- I$ d0 W4 H ) Q. M3 W, H5 q+ |, ^- H8 \. w' g4 p+ g
【后记】 这篇是我在2007年参加北京市工人文化宫写作班时攒的,那时候算风华正茂吧,一帮人还凑一个文学社,才4年光景啊,笔都快秃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腊八米的出处,说穷人过年前,揭不开锅了,于是就拿小笤帚扫粮囤底儿,归里包堆就有点杂粮杂豆,掺和一块熬成粥 。我这篇算是腊八米啦,不过,保证是自己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