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塔胡同 说到北京的胡同,就不能不提到砖塔胡同,那可是北京胡同的根。
& h1 N% I% a/ w: }" C9 x/ i/ `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朝。据文献记载,元大都有50个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然而,随着岁月的流淌,这29条胡同的名字除了砖塔胡同外,都不见了痕迹。砖塔胡同名字得以流传下来,还得益于元杂剧。 8 @* x* E% M& s q
元人李好古写过一出杂剧,名字叫《沙门岛张生煮海》,描写一个叫张生的小伙子,与龙王的女儿小龙女恋爱的故事。在第一折中有这样的描写: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张生的家童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有一段对白:
( u9 D% \; x/ U7 b4 P# H6 y “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 " D' j+ D9 R, y: y N" t) N
“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煽煤火去。” ; }8 r6 n" A7 C* |. {* h8 z6 y, J: k0 K
“我到那里寻你?” 9 Z Q: O S0 s( h; `: Y
“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 }$ t. [( u/ h* e! M3 e3 u# f
“羊市角头”就是羊角市,就在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就在万松老人砖塔的北侧,就是现如今的砖塔胡同,只不过少了个“儿”字。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的700多年,砖塔胡同还叫砖塔胡同,位置还在万松老人塔的北侧。这的确是一个奇迹,也是一段佳话。
* C- e% a [( o7 B Z 砖塔胡同得名于胡同东口的万松老人塔,而万松老人和砖塔背后,更有一段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故事。 / T; x8 K+ j9 H0 s9 o
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内-万松老人塔》记载了万松老人的故事。 7 M8 l1 ^! L4 H3 v# j
万松老人,是金元之际的高僧,俗姓蔡,是山西运城人。生于金大定六年(1166),卒于元定宗元年(1246)。15岁时到邢州(今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学成之后,返回邢州,传授佛法,信徒众多,人称“万松老人”。金明昌四年(1193),万松老人应金章宗邀请,到中都来说法,从此就在中都这块儿土地上扎下了根儿。 8 Q' S; ~; F" i$ K
1215年,蒙古人入主中原。铁骑声中,金王朝覆灭了,契丹贵族耶律楚材也无官可作、无城可守了。于是,耶律楚材拜万松老人为师,得法号“湛然”。两个人诗词唱和,情深义笃。3年后,成吉思汗知道了耶律楚材的名声,将他招到幕下,成为重要谋臣,跟随远征西域。万松老人挂念着西征的弟子,修书一封,授予治国安邦之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个字:“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 Y! g- E* O) H9 f) Q 后来,耶律楚材成为元中书省中书令。他一生创造了大量的诗文,写下了许多名言隽句,如“含笑山桃还似视,相亲水鸟自忘情”。后人将他的诗文编成《湛然居士文集》。耶律楚材死后,葬在今天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当时叫瓮山泊)东岸。
/ q$ I: I. T8 l$ t3 E- d8 y+ A 话题还是回到万松老人身上来吧。1246年,万松老人圆寂,葬在今天西四路口。不过那时这里还是荒郊野外。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万松老人的骨殖塔是七级砖塔,高丈五尺,塔顶长满了杂草。不知何年,有人倚塔造屋。从远处望去,砖塔就像从屋里钻出来的一样。又不知何年,有人在砖塔下开酒店。塔檐上挂着猪肩,塔的四周环绕着酒瓮;刀钝了就着砖塔开磨;喝醉之人,靠着砖塔,胡拍乱骂,狂歌劲呼。万松老人塔二百多年不见了香灯。 5 u4 d5 w' z( @+ C; W" l# P! p/ E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一个叫乐庵的和尚,见到万松老人塔的样子,十分痛心。就募集了一些善款,将周围的酒店赎回,自己居住。万松老人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静。
5 u1 Y6 c/ N2 X- N& G3 B 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奉敕对万松老人塔进行修缮,从7级加高到9级。民国十六年(1927),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又一次重修,并在东边开了一个门,额曰“万松老人塔”。 ! X8 C/ M; k9 s0 `
砖塔的故事到此为止。但砖塔胡同里的故事才刚刚开讲。从耶律楚材开始,这砖塔胡同就和文人墨客、历史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 x! o/ x7 v+ `' ]# I, l3 W 1923年8月后的十个月里,砖塔胡同出现了一个长衫布鞋、小个子中年男子的身影,他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鲁迅。 a9 h5 E3 X5 [7 A& {* M
原来鲁迅一家住在西直门内路北公用库八道湾11号。1923年7月14日下午,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失和。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家庭失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在这里起了作用。但是,以后的很多年,兄弟二人对失和的原因都缄默不语。8月2日,鲁迅和妻子朱安就搬出了在八道湾11号的住宅,迁居到砖塔胡同61号(今84号)。 2 I/ E! g, [2 c X
鲁迅在北京先后住过四个地方,砖塔胡同61号是鲁迅居住时间最短的一处住所,只居住了9个多月。搬进后不久,鲁迅的日记中便出现了四处奔走看房的记载。
8 R! a# R) p4 }4 f8 P 砖塔胡同61号是一个很小的院子,月租金8块大洋。三间北房总面积不过30平方米,西面是夫人朱安的卧室,东面一间留给了老母亲,中间的才是鲁迅的房间。堂屋摆着一张小八仙桌。白天,堂屋是会客室和全家吃饭的地方;晚上,鲁迅就伏在八仙桌上进行创作。堂屋靠墙的一张木板床,是他睡觉的地方。兄弟失和、居住拥挤,使鲁迅的心情和身体极为不佳,他在《题<彷徨>》诗里,透露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 Y* v; L7 `6 D7 k1 \. G6 @) v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 O3 y n/ i7 |9 x7 u
但是,就在这里,就在古老破旧的砖塔胡同,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大家熟悉的《祝福》就产生在61号院,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命运悲惨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从砖塔胡同走向了世界。此外,鲁迅在这里还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创作了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 ; @; f$ x0 S. }+ t c
鲁迅的外表是严肃的,脊梁是硬直的。但是,他也有柔情,也喜欢天真无邪的儿童。 $ j- t- J% e7 B; s
61号院的隔壁人家,有两个小女孩。鲁迅刚搬来的第一天,小女孩俞芳看到神情严肃的鲁迅,有些害怕。可是,第二天上午,鲁迅就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可把小姐妹乐坏了,马上就在院子里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很快小姐妹就和鲁迅熟悉了。 ' K4 T5 L, p( q& L* i9 R
由于俞芳属猪、妹妹属牛,鲁迅就叫俞芳“野猪”,而妹妹“野牛”。这下儿姐妹俩不干了,叫鲁迅“野蛇”。鲁迅笑眯眯地反问道:蛇也有野的么?小姐妹一想,蛇本来就是“野”的。于是,银玲般的笑声、爽朗的笑声,从小院中飘出,飘向古老的砖塔胡同。
3 l/ d8 t" E* H% ~( ^& s( J 冬季北京,那时水果很少,价格也十分昂贵。走街串巷叫卖的大萝卜,一个只要一两个铜板,又大又甜,就成为贫寒北京人家冬天的蔬菜和水果了。每当卖萝卜的小贩一声吆喝“萝卜赛梨哟”,俞芳姐妹就敲鲁迅的“竹杠”,让他请客,买个大萝卜。遇到挑担卖桂花元宵的,俞芳姐妹没有吃过这种比较贵的点心,便对鲁迅说:大先生,元宵多甜啊,多好吃啊,吃一碗文章都写得出来,觉都睡得香些……于是,鲁迅要了九碗,给太师母、俞芳姐妹以及帮工等,每人一碗。 ( f3 r# \; `6 ~" x' F
正如鲁迅诗句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既有斗士的勇敢,也有童心童趣、缕缕柔情。这才是真实的鲁迅,砖塔胡同可以佐证。
7 G) O7 L1 N9 E 1924年5月25日,鲁迅与朱安迁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今宫门口二条),就此离开了砖塔胡同。
3 N6 b+ r; c: F* a, `; L' [! n% U 历史往往有许多巧合。在鲁迅离开砖塔胡同二十多年,另一位文学大师搬进了砖塔胡同。他就是传说被鲁迅戴上“鸳鸯蝴蝶派”“帽子”的张恨水。两位文学大家先后住在北京同一条胡同,恐怕也是难得的佳话。 ! j0 W& F7 N& k9 d8 U4 j u( m, K
张恨水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但他在北京却生活了40多年。他把北京看作是自己的故乡,创作了大量的“京味儿”作品。 ; B+ z3 C4 b" E
1919年,年轻的张恨水踏上了北京这块土地。北京丰富的文化氛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先后问世。
! E9 [$ `4 m# H/ s. I8 o0 H+ j" w 鲁迅的母亲虽然不看鲁迅的小说,但却是张恨水小说迷。鲁迅是个孝子,每逢张恨水有新的小说问世,他就买来送给母亲。1934年鲁迅在上海时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就曾经提到过:“……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 H6 e V/ v2 I3 o
1935年张恨水举家迁至上海,暂别京华。 8 T+ D" P+ F2 |5 N" K! M
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张恨水从南京飞抵北平,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编辑副刊《北海》,并买下了北沟沿甲23号院子。这是一所有四进院落、三十多间房的大宅门,后门就在砖塔胡同西口。 $ W G! U8 E; G+ b1 f6 K3 U, v' `
这个时期,北平经常停电。逢到停电,张恨水携杖出门散步。他的《黑巷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胡同里是土地,有些车辙和干坑,若没有手杖探索着,这路就不好走。在西头遥远地望着东头,一丛火光,遥知那是大街。可是面前漆黑,又加上几丛黑森森的大树。有些人家门前的街树,赛过王氏三槐,一排五六棵,挤上了胡同中心,添加阴森之气。抬头看胡同上一片暗空,小星点儿像银豆散布,已没有光可借……” . v, n# ^- X& n" ]6 u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了。张恨水家的西院住进了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战士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像农民的场院一样。当解放军离开西院时,还请他检查是否有损坏的东西。他笑着说:没有,没有。然后站在大门口,目送解放军战士离去。 . L5 k# W1 j! U# w( Z& Z( x
5月的一天,黄昏时分,张恨水正在给两个儿子补习英文。讲着讲着,突然发音含糊不清了。张恨水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两个孩子见到这种情况,赶紧把他扶到椅子上。此时张恨水因患脑溢血,已经能不省人事了。 ) U. \+ a. s# q
家人立即把张恨水送到白塔寺附近的人民医院抢救。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张恨水除去书,没有多少积蓄。他的夫人为了给他治病,卖了仅有的首饰。就在这个时候,周恩来邀请张恨水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得知他生病的情况,进行了妥善的安排。
) [7 J0 {- ]/ G( {- V 尽管政府对张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但他毕竟是在病中,无法写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家里人口又多,开支还是很大的。他便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换了砖塔胡同43号的一处小四合院(今95号,目前因胡同改建,已拆除)。这个院子不大,但还算规整。三间北房,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屋是卧室,东屋是张恨水的书房兼卧室。院里还有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家里其他人住的地方。张恨水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他又能写作了,后来还陆续发表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
: f" i4 X3 Z& p$ d9 Q; H% j 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的早晨,家人为他穿鞋时,张恨水突然仰身向后倒下,突发脑溢血,在砖塔胡同43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9 M8 i& L+ S% J2 w$ F. G
砖塔胡同的历史记忆中,还有着一位历史巨人的身影。他就是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
4 Z8 Y2 Z; G' l/ M! v: D 1937年2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的刘少奇,随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时,就住在砖塔胡同内四眼井胡同10号(今南四眼井胡同2号)。四眼井10号是一个小院子,只有三间北房,是刘少奇的秘书林枫和译电员郭明秋租的,房东是一位寡妇,带着一个小女孩。
$ \# ^% S2 Y2 l$ w% A" q) r 当时刘少奇化名胡服、KV,在党内也称他老戴。刘少奇来了以后,林枫、郭明秋把较好的单间让给刘少奇和他的夫人阿香(谢飞)住,过堂屋做吃饭的地方。由于刘少奇是南方人,当时又有胃病,不能吃硬的,郭明秋就给他做些软的东西吃。
1 ?; L8 _7 z2 o9 m3 N' M9 ?% d 在这里,刘少奇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的重要文件--《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 1 ~, V1 k& z9 Q) O! |9 H6 h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但是,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白区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错误的恶劣的传统”,存在着“左”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和冒险主义。为此,刘少奇在1937年的2月20日、2月25日、2月26日、3月4日,给当时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写了四封长信。第四封信就是《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提出白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希望中央对白区秘密工作有个指示,以帮助秘密工作的转变,并接受他十年来关于秘密工作中的一些观点。 0 c% U5 O+ {3 E( E, m
1937年3月,刘少奇从砖塔胡同内四眼井胡同10号搬到鲍家街17号。 ( _, u) C; T6 t5 p" ? q; I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的根,千万不能让这个具有700多年的胡同消泯了。愿砖塔胡同的根扎得越来越深,开出绚烂的花朵;愿砖塔胡同继续演义新的故事,内容更加精彩动听。
. m* t, L3 m7 |4 P, r x% A5 S
5 ]9 ^ D4 ~$ g. b7 L[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6 13:22:4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