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4757|回复: 8

[原创]童年琐记1《万锦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 o# z c+ h4 Y7 h

童年琐记1,《万锦堂》

" M: ]1 d' x' T! m$ E

孟端胡同东口是锦什坊街,坐东朝西有一个药铺,挂一块匾额:《萬錦堂》。门脸不大,却很有名气。原来店里自制一种名药,叫做“救急散”,象是筷子一样的方形小瓶,两寸多长,瓶口却是圆的,用蜡封口。药面儿是暗黄色,很苦。在我记忆里,喝这药是最恐怖的事了。但是这是一个万灵的药,小孩子有个急症,灌下去就见好。有小孩儿的家庭,抽屉里都备上一两瓶。

6 p+ l5 o; ?! ^1 z# E2 ]9 N3 ^6 N

院里的孙大爷就在万锦堂做事。孙大爷人很高大,为人谦和,街坊里大人小孩都尊敬他。他老伴儿有点聋,脾气不好,矮矮的个子,不知道为什么老跟孙大爷吵架,大概就是为了那个狗食侄子吧。

$ n' w& T3 I( T! I3 `4 x/ L+ ?$ F

孙大妈手不识闲儿,经常拣点破烂儿卖,弄俩钱儿来心疼那个仨月半年才来看她一次的侄儿。破烂堆在院里脏了吧唧的,院里人都有意见。孙大爷是个体面人,总想把老伴儿捯饬的干干净净的。看孙大妈老这样儿,总少不了怄气。

2 t. Z0 A1 i& \

我五六岁时,孙大爷就病了。临终前把自己存下的一笔钱托付给柜上了。说自己的老伴不会过日子,总想填补她侄子。那小子是白眼狼,不会管她的。请求柜上的同事按月给老伴儿送一些钱。

! ], F4 W4 m+ `' B w

那会儿人实在,不负重托,孙大爷去世后,万锦堂每月都有人给孙大妈开支。到那天,半个胡同都能知道,孙大妈总会呼天抢地地哭一场。

' Y/ b- ]4 G6 E- O4 y% ]% W* [

院里房子老了,有一天下大雨,怕出事,各屋都没睡。忽然来了一群人,手电明晃晃的,听说为首的是西城区的一个区长。

% C* y5 b) T+ w8 z7 |1 X

这伙人把各屋查看后,说孙大妈的房子不保险,要帮她转移到别处去。孙大妈非要把她的老母鸡装在筐里带走,哆哆嗦嗦的穿不上绳子,又哭一场。

8 a G" T) C0 Z- {+ d

天晴了,孙大妈没回来,街道的人说送敬老院了。她侄子来一次,拿走一些东西,再也没露面。

T; X3 \7 ?# [5 R

孙大爷在世的时候,有时带我到万锦堂玩儿,店堂昏暗,却出奇的干净,伙计都很和气。因为是药铺,有股味,而且条件反射,联系起难喝的药汤,就不喜欢在那儿玩。但是由于孙大爷的关系,每次路过那儿,都要扫上一眼,习惯了。

% L% y$ S5 @6 c9 \5 o) r

有一天路过,那里没下板儿,也没多想怎么回事。谁知道后来就一直没开门。

7 N' A0 I8 W% D

站在金融街的水泥壳子中间,闭上眼,老錦什坊街依然还是那么热闹,万锦堂的门脸还是那么古朴,庄重。

7 }( L7 u/ j6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 14:42:06编辑过]
发表于 2011-6-2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我喜欢最后一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1-6-2 12:10:00的发言:
挺好,我喜欢最后一句。
3 R( v3 F6 g" [

谢谢您,学着写,跟大伙儿找找早先的影子。

发表于 2011-6-2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精理由

1 U% d, H% ^9 t4 y. `, B' d }

1:纯熟老北京话的运用。

. I: q4 Y1 @" y% d4 d& b# ~

2:叙事简洁到位。

% h" `3 O2 W0 `! J. a

3:孙大妈 的两哭可做文眼。

3 G1 \/ j; y9 E' J) d/ D$ s8 f, P

-------------------

' E4 H g) U6 G' X! s- H

跟个技术贴:

. s( ~" m! s5 A) H0 `/ d

1:象筷子一样的方形小瓶---像是。

* S2 f6 s9 K- g/ e

2:孙大妈手不使闲儿---不识闲儿。(《北京话词典》73页)

! r' k/ \; L, @6 `2 C

3:为了那个狗食儿侄子吧---狗食 不儿化表人没起色,言语举动讨人嫌。(这里“食”要轻读音短而下,而不是儿化)

; B- q: t r( t9 j, v/ P3 n

                                     狗食儿 儿化表喂狗的食物。

$ }* N. q7 N9 k6 Y/ k7 ~

                                     我是这么理解的。

3 ?5 ]+ k% k8 [& L3 V

4:每月万锦堂都有人---每月 放在 万锦堂 后面似乎好点儿。

9 O& x5 W6 A" j3 c% R$ |' l8 ]

5:有一天下大雨,院里房子老了---这两句话颠倒一下句序似乎有必要。

; Q+ l1 C5 Z: W. W" T7 m' V

6:本学生心中涌起见到大人物的那种激动。---虽说我写不来这样的精彩小文儿免不了“羡慕嫉妒恨”,假设吧,假设我写,这句话我就去掉她。平白叙述已经非常筋道,“自己”出场,削减了文字已经形成的纵深感。您发现了吗,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画法中,人物大都很渺小,甚至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为啥我们不觉着不妥呢,因为有内在的平衡管着,具体到这篇文字,加上这句话以后,平衡感,打破了。所以我建议作者去掉。

$ V7 p4 @; y- T( Z2 f

7:再也没回来---前面有孙大妈“再也没回来”,后面说“侄子”再也没回来两个句子挨得如此之近,不太舒服,并且,“侄子”说“回来”有点儿勉强。用 不露面儿 您说怎么样?

" w) N6 Q2 I p) N5 H" d+ l( W! B

8:篡改松二爷的一句话,多体面的一篇儿小文儿啊,楼主,还有吗?

% ?7 u/ G' ~4 s0 R9 I( B8 a

 

, d- [/ |7 }/ I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长鹰飞在2011-6-2 13:49:00的发言:
0 T* q3 ?, Z* n

加精理由

; s' {* L: |# ^) B( _

1:纯熟老北京话的运用。

3 R# \* _! ~9 ~7 \

2:叙事简洁到位。

$ m0 v5 w2 _( z# a/ C# V7 a1 V% T, }2 s

3:孙大妈 的两哭可做文眼。

6 R9 m) E4 e, e$ `

-------------------

9 I/ y1 W! ]9 f( g% v. Z% v

跟个技术贴:

1 i( E3 D3 F+ I; a0 x

1:象筷子一样的方形小瓶---像是。

8 d7 {7 o# j g4 ?

2:孙大妈手不使闲儿---不识闲儿。(《北京话词典》73页)

- | N: p( s6 C' N

3:为了那个狗食儿侄子吧---狗食 不儿化表人没起色,言语举动讨人嫌。(这里“食”要轻读音短而下,而不是儿化)

" T7 k2 L5 x5 Q! z8 J% L0 ^8 U5 \

                                     狗食儿 儿化表喂狗的食物。

7 f0 X4 l, W# f# H! ~* |$ u3 K

                                     我是这么理解的。

3 K# ^* f: K1 t# l4 Z" V' @% q6 j) p

4:每月万锦堂都有人---每月 放在 万锦堂 后面似乎好点儿。

- D/ p' G# Z# N/ u" z# d0 N

5:有一天下大雨,院里房子老了---这两句话颠倒一下句序似乎有必要。

9 I( q3 Q! D: K# L5 p

6:本学生心中涌起见到大人物的那种激动。---虽说我写不来这样的精彩小文儿免不了“羡慕嫉妒恨”,假设吧,假设我写,这句话我就去掉她。平白叙述已经非常筋道,“自己”出场,削减了文字已经形成的纵深感。您发现了吗,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画法中,人物大都很渺小,甚至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为啥我们不觉着不妥呢,因为有内在的平衡管着,具体到这篇文字,加上这句话以后,平衡感,打破了。所以我建议作者去掉。

# Y. V) Q2 o! k8 p% h7 u8 s

7:再也没回来---前面有孙大妈“再也没回来”,后面说“侄子”再也没回来两个句子挨得如此之近,不太舒服,并且,“侄子”说“回来”有点儿勉强。用 不露面儿 您说怎么样?

- z1 @* X0 B7 c3 L, q+ S) D8 {

8:篡改松二爷的一句话,多体面的一篇儿小文儿啊,楼主,还有吗?

$ F# {3 L0 d5 ^% ^' [. u p4 d

 

8 b+ T' }( ~0 G T* U) ~

 

! |( K' y; w5 N1 X1 ^, O+ i" ]

非常感谢。按您的意见改了,果然顺溜多了。受益匪浅,由衷的感谢。

发表于 2011-6-3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文写得好!耐人寻味。
发表于 2011-6-4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味儿浓厚,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安德路在2011-6-3 8:06:00的发言:
小文写得好!耐人寻味。
& o, O, p9 x4 Z: A9 D: I

您好,谢谢。

2 j p9 h3 E4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6 21:03: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6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血性北京在2011-6-4 10:22:00的发言:
北京味儿浓厚,学习!
8 y4 U2 b5 L- k* F8 ~

十几岁就离开北京,再回来已经是南腔北调了。虽然说不好,但是幼年的印象还是点点滴滴的涌现出来。谢谢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6:21 , Processed in 0.175935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