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54|回复: 13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5-29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工居肆·以成其业
周代手工业门类已比较齐全,有制陶、制玉(石)、制骨(角、牙、蚌)青铜铸造和纺织等,号称“百工”。这些手工业者往往会有比较固定的聚集地。在周原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和聚居地遗址,真实的反映了西周时期周源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 p: p( \& O7 x4 v

 

; B1 v( g! c4 N& x

周原遗址出土西周青铜工具统计表

, y8 i% d, G% ]0 v0 O! [7 c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 Y" S, W4 w4 {

与生产有关的族徽文字

& }- [% s4 h8 T2 x) @$ B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 @. Q5 P) i1 R* `7 Q# d0 B# V( A7 _

周原扶风地区遗址分布示意图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铜削刀一组

# h. G- g% A& G- Z$ X! P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长15—24.7厘米

9 i" E" a4 j5 i2 v: Y, h8 f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削,是一种弧背凹刃的小刀。传说早在黄帝以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刀了。削刀的用途很多,可以作为短兵器近身使用,也可以用来刻书写字。商周时期,这种铜削刀还是制骨、冶铜等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8 T L" _. X5 g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铜斧一组

, r0 J/ T; V$ y1 ^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长15—24.7厘米

! [6 T7 w2 z7 y4 r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中期仿铜陶礼器一组
1978年扶风齐家村出土的这组陶器是现存年代较早的一组仿铜陶礼器,品类丰富,制作精良。仿铜陶礼器,顾名思义从器形到纹饰都是仿照青铜礼器制作出来的,比普通陶器精致的多。贵族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后还常与青铜礼器搭配随葬。

* o0 z4 j; I# a- ~4 Q* [6 z


陶簋

- N9 g9 y* I( J0 I% x" _0 a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4.9厘米,口径21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豆

6 Z ~6 I5 ~8 {; G& _0 x& l- U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0厘米,口径13.8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 V: Q' n9 y/ J4 t3 L; E1 \. u% ]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尊

3 Q2 X2 H$ v# Y }+ L. U! B- g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5.2厘米,口径16.2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1 f# ?: i! f/ A* u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觚

' _5 N, U& Y3 D% d+ o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3.2厘米,口径9.8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0 ^: h9 e/ C$ q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盘

& K7 R- S; D/ T5 j- ~2 Y+ J2 T& H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10.5厘米,口径24.3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 S, }& {. U- g: h" t& g) z! a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盉

1 k' C; N1 N) \* \& g5 d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原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展厅之百工居肆篇
通高20.9厘米,口径10.6厘米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8年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5 x# B) T/ M+ ^7 X* X" D

 

发表于 2011-5-29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地出土西周青铜工具的情况大概与周原相似,都是削刀数量最多、锛凿、锥钻次之。锛与凿,有的时候难以区分,以前俺在这个版块帖子《家中考古续》,其中有一件西周铜凿,实际上就是锛;您这个帖子最后一图,也是斧、锛、凿尽有。

# F# N6 G% z9 u# c+ ~% g( t

陶器第一件是卣?~

9 E7 z3 D9 L1 s! e) `

西周铜工具铜锡比4:1,仅低于武器~

发表于 2011-5-29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11-5-29 20:59:00的发言:
+ Q! c5 [8 g& J3 @6 W

西周铜工具铜锡比4:1,仅低于武器~

/ j, H! f! A8 C5 s

错了...是仅低于礼器...

; H0 W' c$ T7 N2 r/ M

铜礼器铜锡比5:1,青铜合金含铜比例最高。

" t, ^# k8 U& B/ M o+ K

每种青铜器因作用不同,合金比例也不同,礼器贵重,所以铜含量最多。

" ]3 v5 L# n( v; a4 O, }1 T& p

斧斤之剂——工具合金:4:1

4 ? w4 D4 M4 r3 _

戈戟之剂:3:1

* _6 a' e2 V0 ?2 Q3 [/ X/ f- ]; b

大刃之剂——剑:2:1

+ B5 I# i. b- c# R6 p0 O7 t+ @

削杀之剂——箭镞:3:2

# Y% P9 q+ C* L. Y; q v' E. i

鉴燧之剂——铜镜和阳燧:1:1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11-5-29 22:24:00的发言:
' x1 g* e& A& D( s# B

错了...是仅低于礼器...

' s7 z* s8 B# d6 l$ @" ?

铜礼器铜锡比5:1,青铜合金含铜比例最高。

( D& z6 M8 o# k% c' T5 [

每种青铜器因作用不同,合金比例也不同,礼器贵重,所以铜含量最多。

5 V. W/ Q9 c+ _+ d+ _) c6 |

斧斤之剂——工具合金:4:1

" A9 o2 e ]: E7 C

戈戟之剂:3:1

' }$ K9 k6 Y9 ^& P; m9 q

大刃之剂——剑:2:1

9 }5 b& d# I% C c6 }+ P

削杀之剂——箭镞:3:2

7 E7 U2 G; Q7 ?, }

鉴燧之剂——铜镜和阳燧:1:1

* N) x4 p+ E1 T0 C3 K6 R

做个抄书匠。:)

& S8 ?( H0 E7 @+ Z ]7 F9 E

(摘自张宏彦著《中国考古学十八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1版1印,447-450页)

至少在商代后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青铜合金配剂法了,即根据需要在铸造不同的铜器时加入不同剂量的锡或铅,以得到不同强度和硬度及韧性的青铜器。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六齐》,是世界最早的青铜合金配比文献:“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现依陈梦家先生的解释①列表如下:

4 W$ [/ K- F4 h$ o. v

vKXZwZ5v.jpg

从20世纪20年代起,许多学者就开始对商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周礼·考工记·六齐》的科学性进行了研究。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的吴来明先生对已发表的40多份国内外文献、涉及626件各类青铜器的定量分析数据进行了总结性研究②。

实验表明,钟(图17-7)体中含锡量低于13%-14.8%时,音色最佳;同时加入少量的铅(小于3%),则可加快声波衰减,便于成套演奏。含锡量太高则钟体强度和韧性不够而易碎;含铅过量则音色恶化③。考古发现的钟鼎之类的锡青铜礼器合金配比,至少从商晚期到战国相当稳定,锡的平均含量保持在14%-16%,同“钟鼎之齐”基本一致。如著名的司母戊鼎的合金比例是:铜84.77%、锡11.64%、铅2.79%。若把锡和铅加在一起则共占14.43%,大体与“钟鼎之齐”相合①。又如对战国时期著名的曾侯乙编钟进行检测得知,钟体合金成分中锡占12.5%-14.6%,铅为1%-3%。这个配比也与“钟鼎之齐”大体相合。

斧(图17-8)、锛、锄、镬等工具和农具,在使用中要触硬物、遭磨损、受冲击。因此要求材料有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强度和硬度高,耐磨性好并有足够的韧性。“斧斤之齐”的合金配比锡为16.67%。研究表明,这样的锡青铜具有最大的强度(35Kg/mm2)较高的硬度(约HB165)和一定的塑性,是符合工具类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检测表明,中原地区斧斤之类的工具的合金配比,到商晚期,锡含量平均达到16.50%,并在中原地区一直保持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与《考古记》的“斧斤之齐”基本一致。

戈、戟、矛、刀、剑、矢等兵器,都需要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若分类考察,矢镞类的远射兵器需要的硬度高些,而剑、刀、戈(图17-9)戟等劈砍、勾刺兵器则同时需要较高强度和韧性,使之不易折断。《考工记》中的“戈戟之齐”锡含量高达20%,而实际检测商周时期的绝大部分戈戟的平均锡含量都低于14%;西周剑的锡含量均小于14%;商中晚期的刀和东周绝大部分剑及商周时期的镞的含锡量均与“斧斤之齐”相当。这样的配比材料塑性较高,与现代铸钢相当;强度也较高,仅硬度略低,符合以强度和韧性为首要条件的刀、剑、戈、戟之类兵器的要求;而镞类器虽然要求硬度高,以利射入目标,但作为一种大量消耗的兵器,只要能保证一定的机械性能,没有必要加大锡的消耗量。因此,商周时期青铜兵器的化学成分完全符合使用要求,但与《考工记》中的“戈戟之齐”锡占20%、“大刃之齐”锡占25%、“削杀矢之齐”锡占28.57%的配比相差甚远。

鉴燧是指照面的铜镜和聚光的阳燧(图17-10)。因此要求表面光滑,色泽白亮;作为日用品,又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考工记》中鉴燧合金中锡含量高达50%,这样的合金的颜色呈银白色,并有很高的硬度,但材质极脆,一碰就碎,磨削时易落屑,很难加工成光滑的镜面。实际检测考古发现的铜镜表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的铜镜合金配比尚处于低锡阶段;从战国直到隋唐,痛经的合金配比一直保持在锡22%-25%、铅6%左右。实验表明,这样的配比同样具有近灰白的颜色,具有较好的磨削性能;加6%左右的铅利于降低熔点以便铸出精美的背纹。因此,“鉴燧之齐”中的锡含量偏高,与实际制作的标准不符。

综上所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至少到了商代后期,已基本形成了初步青铜合金的配比法则;经过西周时期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铸匠师们已真正掌握了各种青铜的性能,并能在实际生产中随意应用了。《周礼·考工记·六齐》,虽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实际上,“六齐”是对商周以来青铜合金配剂法的总结。其中,钟鼎、斧斤之剂的记述是基本正确的,但兵器和鉴燧的配比记述却与实际成分有较大的差别。

P448
①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1954年第7期。
②吴来明:《六齐、商周青铜器化学成分及其演变的研究》,《文物》1986年第11期。
③叶学贤:《化学成分、组织、热处理对编钟声学特性的影响》,《江汉考古》1981年第1期。

P449
①杨根等:《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技术的初步研究》,《文物》1959年第12期。

% p# M9 D3 ?( @$ Y% A# z+ y2 W) T4 g/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30 0:29:56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30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测试某件西周宣王时代簋的合金比例,铜85%...考工内容记还是有些可信的...

6 i) m$ b: x& ?3 [, U

这其中有一个地域区别,几个类型的北方青铜器含铜比例特别高,有含铜91%的青铜短剑,这个比例的合金会很软,制成武器很意外...

! y( o* R! N0 P8 M* z3 K8 x

 

. v, @/ y+ I V+ R2 D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11-5-30 1:26:00的发言:
# ]# b0 Z4 @4 Y$ T3 c. |! _

曾测试某件西周宣王时代簋的合金比例,铜85%...考工内容记还是有些可信的...

6 o$ p, r* L# m( d4 W

这其中有一个地域区别,几个类型的北方青铜器含铜比例特别高,有含铜91%的青铜短剑,这个比例的合金会很软,制成武器很意外...

6 o) m6 v5 A- v# E

 

# I1 }% X% c! v( V0 C9 s' h

 

* G# [& X" A5 g T% @

恩,虫大人所言有理,地域差别估计是导致各地青铜配比不同的重要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6 01:09 , Processed in 1.15244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