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看了电影《城南旧事》,才知道老北京管执行死刑(含砍头和枪决两种方式,那时候还没有注射死刑)叫“出红差”。不过这个叫法似乎解放后的北京就没人说了,至少我小的时候没听大人们说过。
5 R% c E( t2 M4 E: N# W/ H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菜市口附近,那时候经常可以在菜市口看到现代“出红差”的车队由东往西通过。该车队一般由一辆老式吉普车(应该是美式吉普吧)开道,后面紧跟着几辆刑车,现在回忆起来好像是日本卡车(有关抗战电影里常见),刑车的大鼻子上镶着一个一尺左右见方的红色五角星。那时候北京的汽车很少,马路上并不拥堵,所以根本不用交警实行交通管制。因此,整个车队能够疾速通过,绝无遇堵停车之虞。 + }/ X6 l3 \; U0 W. n$ M
车队通过前,就能远远的听见菜市口东边骡马市大街那边传来刺耳的警笛声。这种警笛声与当年的消防车警笛声和现在警车的警笛声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声音极尖、分贝极高,且只是一种声调(不像现在警车的警笛有好几种声调),再加上那时候马路上的汽车少、汽车喇叭声干扰自然也少,因此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
3 m$ l0 O3 @$ [2 Z' @9 Q5 B车队通过时,可以看到刑车上的死刑犯站在车帮前头,紧挨着驾驶室。他(她)们的头都低着,两侧和后面站着几位法警。法警戴着大沿帽,并把帽缰绳勒在下巴颏处,以防止将警帽颳跑。至于死刑犯是绑着还是戴手铐以及法警佩戴何种枪械,因为整个车队通过极快,所以根本看不清楚。 $ r4 `7 k, z( `. f3 n
现在想起来,为什么当年整个北京城只有虎坊桥、菜市口、牛街北口、广安门......这一线能够看到现代“出红差”的车队呢?我想,可能是两个原因: 6 G% r# P& B1 m; i
第一、那时候死刑犯都关押在位于宣武区半步桥的北京市公安局看守所(非第一监狱,其在看守所东边的自新路),执行枪决的地点在卢沟桥,而当年还没有广安门迤南的西二环路、菜市口迤南的菜市口大街,因此车队只能绕道走如下路线:半步桥、白纸坊东街、陶然亭路、太平街、虎坊路、骡马市大街、广安门内大街,出广安门直奔卢沟桥。 * S2 ]2 o4 z9 T: w7 V: ]6 c
第二、那时候北京最大的体育场就是先农坛体育场了。据知,当年的公审(公判)大会一般都在这里举行。而从先农坛到卢沟桥,菜市口一线也是必经之路。 : I6 [: `/ t; M
(仅是个人回忆。有谬误之处,欢迎指正!)
! \: {0 A# n! ?
4 } @9 Y, |7 \8 C: N* C" R% @2 T
2 u' t! h( e; j/ K7 |/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2 21:59: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