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32|回复: 22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5-4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N7 u7 Z( N7 m: u

《水木清华一百年  梅贻琦在京城的地理坐标》

1 |; |/ U% |6 z- ^5 G O

陆原  撰稿摄影供图


9 `, y2 ]1 S6 l4 T, L

编者按:
  今年的4月29日是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日。自1911年至1948年的38年期间,清华大学及其前身清华学堂先后有过10任校长。其中第10任校长梅贻琦自1931年至1948年(包含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阶段)连续执掌校务17年,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他出自清华,是学者型的教育家。本版特别约请梅贻琦校长的亲属,寻访梅贻琦校长当年在北京的足迹。

, i2 t- s. Y3 J( F+ ]6 C0 ]

1图:1928年在颐和园合影

3 _! I& a5 Z; Q

我的祖父西直门火车站站长陆榕(右一),祖母梅贻莹(右二),祖母的大弟梅贻琦(右四),五弟燕京大学教务长梅贻宝(右五)四妹夫留美建筑学博士沈节如(右六)四妹梅贻环(右七)

! Z' e( T4 `7 j0 y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2 C$ v2 c8 L* x' O

 

, q- Y2 J- @% S

 

( p- I/ u8 P1 v# m/ }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名单》

& c1 P! y/ _* a

清华学堂时期:1911年4 月至1912年10 月

1 Y$ |/ o' `( x

1周自齐监督:1911年2 月至1912年4月

* J( n6 u5 m* B2 u5 _# a6 Q+ s

2唐国安监督:1912年4 月至1912年10 月

) A) P1 u+ j) _7 B$ I0 B

 

2 [4 O3 F+ R% u6 J; H

清华学校时期:1912年10 月至1928年8 月

+ L9 x( d7 H8 r# F! @9 O% [' H2 M

2唐国安校长:1912年10月至1913年8月

$ K. d, Y& [- z& j0 _- p9 _/ A

3周诒春校长:1913年10月至1918年1 月

7 U/ e- `6 w0 x

4张煜全校长:1918年7 月至1920年1 月

. ~- e+ V" f, R% S

5金邦正校长:1920年9 月至1921年10 月

% }3 F5 D$ N) D' W1 W

6曹云祥校长:1922年4 月至1927年12 月

; \0 H: X1 E* U! h& B

7温应星校长:1928年4月至1928年6 月

6 d8 Z* b, v$ W" n$ _

 

% o5 }1 m7 V/ F6 f/ t; ? }

国立清华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8月

' |$ J* K: B4 V/ x

8罗家伦校长: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

; s; j7 w) p) p! D, a- ^6 x

9吴南轩校长:1931年4月至1931年6月

( J' }0 U7 R6 w& c, @9 A. F

10梅贻琦校长:1931年12月至1937年8月

8 q% F0 e0 s; a9 ~* N5 h) ?% X8 K

 

5 n5 l2 [7 C7 K9 a1 d, L# f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8年3月至1946年5月

$ N, t2 i \. _" d# ?$ s

10梅贻琦常委:1938年5月至1946年5月

% f7 ^( c6 `$ Y% L J& K" t( \: r

 

6 Q6 v3 P' S+ q. n) @. `

恢复清华大学时期:

, H& ?& Q' l) t: o; Z

10梅贻琦校长:1946年10月至1948年12月

5 |+ Y4 ~5 S* U6 W+ C5 e

冯友兰代理:1948年12月至1949年5月

) l3 ^3 q/ B1 F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4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晃ilook:史家胡同51号案终于接近尾声,今天律师告诉我老公,闹了半天是乔冠华的儿子乔宗淮要住这院子。对不起,哥,您这副部长干嘛要浪费这么多国家资源跟我打官司啊?打个电话不就结了嘛!

7 l- `/ V0 @/ g

--------------------------------------

# G0 V" P" m1 I9 \$ H- v

以上转自洪晃微博

# ^+ @; D% N/ Y* c

 

! n/ U# f% v! w3 ]9 c3 f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51=周一章一乔一章一洪一乔=?
发表于 2011-5-4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的文章,详尽的资料,家族的渊源,出色的文采。 2 c% h, h" K* {' q+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4 22:27:2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4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乔冠华、章含之。___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5月4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5 V' V; H& O1 {3 t; R* x

 

5 |! @3 T H7 {" ]2 ^1 n! l

  1909年,清朝首次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派遣留学生赴美国学习,6月外务部成立了游美学务处,8月在史家胡同举行了选拔赴美留学生考试。当时提出的选拔标准是“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而且要求考生的中文程度能够作文,英文程度能够听懂美国老师讲课,考试范围有物理、化学、代数、几何、外国历史地理等科目。当时应试考生有630名,计划录取100名,实际录取了47名,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
  清朝的外务部位于东单北大街的东堂子胡同,向北过了无量大人胡同和干面胡同(现在的金宝街一带)就是史家胡同。我将寻访的起点放在了史家胡同,想去探求当年选拔赴美留学生考场的遗迹。

6 V9 S1 ^8 d( ~

 

1 m/ A- D" M! v3 b. F/ ?

3图:东堂子胡同清朝外务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旧址

" X& V* |- B( f; _& g& B1 ?) s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9 r7 R4 V0 {; |: z3 H% B( W! O- ~5 @3 A

 

0 J9 C9 t( ^& A" \6 q0 g

 

9 y" J+ Y- l8 }# |, m6 ?: W* x

  一、史家胡同得名于史可法家族祖宅
  史家胡同西口在东四南大街,东口在朝阳门南小街,关于史家胡同名称来源其说不一。有人认为源于这里有南明时期抗清英雄史可法故居,也有人认为源于这里有史可法祠堂,还有人认为早在嘉靖年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已经收录有史家胡同,应该与后来的史可法无关。我查阅了《明史·史可法列传》,看到史可法祖籍北京大兴县,生于河南祥符县,家族世袭锦衣卫百户官职。史可法于崇祯元年(1628年)考中进士,曾在北京任过户部主事、郎中等官职,后来升职到安徽。
  明朝的北京城以中轴线为界,西部属宛平县管辖,东部属大兴县管辖,大兴县的县衙旧址在交道口南大街大兴胡同,以前就叫大兴县胡同。史家胡同在明清两朝均属大兴县管辖,我想既然史可法的祖籍是大兴县,祖上又世袭着比七品知县还要大一点的正六品百户官职,那么说史家胡同的名称源于这里有史可法家族的祖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F3 a; V3 ~( p1 S% J

 

6 C. G) m2 e/ _( | S) ], @+ ]

4图大兴胡同

2 J v ~1 l7 [) S* G3 ^: w) ^6 J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8 A# V `& i( Z2 v0 \! Q

 

$ @) L O3 k) G' d

5图大兴县衙门对门的大兴县城隍庙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 r' H( P0 y! A9 k% f1 {

  1909年至1911年,在史家胡同举行过三届选拔赴美留学生考试,总共录取了考生183名,其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名人,可是他们的回忆都只说是在史家胡同参加考试,并未提到考场的具体地址。这也难怪,因为当时还是清朝,胡同里边还没有门牌号码。例如胡适,他在1910年第二届考试中考取了第55名,他的回忆是这样的:“那一天,有人来说发榜了,我坐了人力车去看榜,到史家胡同时天已黑了。我拿了车上的灯从榜尾倒看上去,因为我自信我考的很不好。看完了一张榜,没有我的名字,我很失望。看过头上才知道那一张是备取的榜。我再拿灯照读那正取的榜,仍是倒读上去。看到我的名字呢,仔细一看却是胡达,不是胡适。我再看上去,相隔很近便是我的姓名了。我抽了一口气,放下灯,仍坐原车回去了,心里却想着那个胡达不知是谁,几乎害我空高兴一场”。

  二、史家胡同小学应该是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所在地
  史家胡同的特点就是大宅门很多,前不久北京市公布了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51号、53号、55号三座老宅院榜上有名,但是均与考场无关。当我经过59号史家胡同小学门口时,忽然有个灵感:当年选择在史家胡同举行考试,无疑是由于这里距离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很近,可是第一届考试有630名考生,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考场吧?现在的各种成人教育培训考试,不是也经常借用学校的教室作为考场吗?我想还是回家翻翻史料吧。果然,我在《光绪顺天府志·官学》查到,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在史家胡同开设了八旗左翼宗学,招收左翼里的宗室子弟学习满汉语文和骑马射箭,左翼是指居住在北京东城的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和正蓝旗的旗人。

6 h+ S8 T" Z6 D# k1 L$ i4 P1 o- U

 

6 {9 y4 y! n5 `) W& y8 @

6图: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章含之洪晃旧居

* s/ f/ R+ {& G' y4 ]9 Q

2 M* D+ z" P$ C9 u8 O# X. Z

 

) r9 S" `, W; O8 p% J

7图:史家胡同53号华国锋旧居(好园)

4 j8 z/ [3 t ^% u* P" q

" K" M7 Y# x; }0 K" d

 

' m3 u, m& D4 ?

8图:史家胡同55号万毅将军旧居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_1 j; V1 W' y2 T0 ^

  1905年,清朝宣布废止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左翼宗学改为左翼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改为左翼中学堂,1912年又改为第二中学校。1939年第二中学校迁至北边的内务部街,原校址开设了史家胡同小学。由此看来,现在的史家胡同小学,应该就是当年的考场,而且1909年那次的考试是在8月暑假期间,也有利于借用教室。

3 D9 K [! h3 x0 I8 k! F

 

! c% M) E" I& [$ l3 D

9图:史家胡同小学

6 X5 Q9 H/ d/ c" q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k/ m2 k' {) @/ \- h

 

: F( H! _* Q6 n$ g5 I* e+ U

10图:史家胡同小学张老师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0 b- c0 ^ B, o Z) @0 ]- O8 D

 

, _# T% { v M$ p0 E3 N9 N% t* R3 K. ^

  我再次来到史家胡同小学,接待我的张新民老师风趣地说“你这次算是找对人了”,因为张老师就出生于史家胡同,1970年在这里读书,后来又在这里工作。张老师带着我来到教学楼前方的操场,他说以前在操场南边的大门里边有一对八字墙,沿着中间的甬道走进去,两旁是平房的教室,最北边就是大礼堂,也就是以前的史可法祠堂。张老师说大礼堂很高很大,有很多粗粗的柱子,靠北墙的一间小屋里边就是史可法的塑像,整年锁着门不让学生进去。大礼堂可以容纳400名学生开会,平时摆放着几张乒乓球台,张老师小时候经常在那里打球。我想有了这个大礼堂,再加上其他的教室,当年梅贻琦等630名考生在这里考试,地方也就够用了。张老师说以前在操场上有两株老槐树,被大风刮倒了一株,留下的这株现在是史家胡同小学仅存的古迹。

9 _% f0 u5 m2 Z% ?3 @: Y1 o! F

 

; O. ]3 P. G% D2 D

11图:唯一的古迹老槐树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j+ u& a/ F7 B- Y

  三、清华园执教暂居工字厅,香炉营头条曾住廉租房
  在一个春风劲吹的下午,我探访了和平门外的香炉营头条,因为梅贻琦结婚以后在北京的第一个住处,就在香炉营头条。香炉营这个地名在明朝已经出现,后来衍生出香炉营头条至香炉营六条。这一带原来是会馆林立的地方,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附近的海柏胡同曾住过《日下旧闻》的作者朱彝尊,南边的前孙公园胡同住过《天府广记》的作者孙承泽。

d4 k; \3 ]2 T3 f5 }" ~

 

: P; c. N2 h. b. k6 v

12图:香炉营头条

3 o* [. V5 T0 i5 T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v0 p( r+ x" A- [

 

) C, K( `* l/ i/ \3 S

  1909年11月梅贻琦到达美国,因为错过了大学开学时间,被安排在马萨诸塞州的格罗顿中学插班附读,至1910年秋季才进入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与此同时,清朝外务部游美学务处成立了游美肄业馆,在北京西郊的清华园兴建了校园。1911年2月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改称为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这就是清华大学建校纪念日的由来。

% m- A; b( N* D) v. ~

 

$ ~2 V `% L k2 U, @: C! C% g( A

13图:梅贻琦在美国留学

" O5 ?9 i& c4 Q2 M- A) o3 P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3 x: g' x1 m6 n' s3 d/ g/ v, V

 

& u" n% `4 ^, f2 d) ^6 L. M

 

5 c' s7 d0 n0 k& O' q8 J1 ?3 @

  1912年清华学堂又改称为清华学校。1914年梅贻琦毕业回国返回家乡天津,1915年秋季应聘来到北京在清华学校任物理学教师,住在清华园工字厅。
  1919年6月,梅贻琦与昔日的同学韩咏华结婚。韩咏华是天津工商业“八大家”之首韩家的长女,她在回忆录里写道:婚后我们在北京香炉营头条租了一个小后院,梅贻琦平时住在清华学校工字厅的单身宿舍,只在周末回家。梅贻琦当时每个月的薪金三分之一寄给天津的父母,三分之一寄给弟弟们作为学费,我们的小家庭只留用三分之一。我们的长女梅祖彬和次女梅祖彤都是在香炉营头条出生的。

( u" Z2 T, [6 P0 L5 N/ X7 W

 

1 E8 h5 f: H7 o" ^2 p: z+ E

14图:1920年梅贻琦韩咏华和长女梅祖彬在香炉营头条家中

/ {% b; l+ G; [) {8 ^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6 P# P, m2 `& w. h* g. v" N

 

" G, B/ u3 i" r/ Q, r

 

7 p* g: {4 V6 J, R1 T3 E

  韩咏华所说的“租了一个小后院”,是香炉营头条的山阴会稽两邑会馆分馆,它的主馆就是鲁迅在南半截胡同曾住过的绍兴县馆。“两邑”是指山阴县和会稽县,1912年合并为绍兴县。清朝废止科举制度以后,会馆不再接待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演变为单身同乡的免费招待所,有时也对带家眷的同乡廉租。梅贻琦的二姐夫陆榕(我的祖父)祖籍是绍兴,他介绍梅贻琦住进了这家会馆的廉租房。
  时过境迁,会馆无觅,香炉营头条也已经化作宽阔的街道,我走在劲吹的春风里,忽然想起一句宋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I7 E2 q6 n7 |5 d

 

% u2 o8 ~; @0 J5 R! Y, k2 U

15图:梅贻琦    16图:韩咏华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o1 R u# A" a8 B

  六、花墙背后凭吊梅家故居旗守卫,孔庙庭前寻访梅纯进士题名碑
  在西长安街新华门对面,有一道青砖砌筑的大花墙。大花墙以前比现在长,东边的人民大会堂西路以前是旗守卫胡同。小时候每次我和祖母路过西长安街时,祖母都会指着那道大花墙说,以前咱们家的老宅就在大花墙后边的旗守卫胡同里。虽然我知道旗守卫胡同已经消失,可还是拿着祖母留下的一张摄于旗守卫老宅的老照片,到那里去凭吊了一番。

0 k! r! A$ G1 [5 H9 ?, X


31图:西长安街的大花墙    32图:旗守卫胡同

1 }) s& M' ]& v; l

 

8 h; m* H7 g! _$ E* K3 D. e. \ ]2 G

  这张老照片的上方题写着“民国廿一年四月十三日即旧历壬申年三月初八日为老母七十寿辰子女媳十五人恭祝合影”,这里提到的十五人分别是我祖母姐妹5人、祖母的五个弟弟还有5个弟弟的媳妇。前排居中的是祖母的母亲,左二是祖母,后排居中的就是祖母的大弟弟梅贻琦。民国廿一年是1932年,那时梅家住在旗守卫胡同10号的一座四进大宅院里。旗守卫胡同是明朝皇家仪仗队旗手卫所在地,后来被讹传为旗守卫。

- i \( t' M2 W& i/ p" {( |! S- `

 

1 ^5 b @+ Q3 L. \5 n6 t1 D* O! i' M

33图:1932年的合影

# T) E! j4 R7 z' @- m) m

( i2 X U) N9 l: v" V

 

5 r) M$ W% X+ E" }: U3 \

 

4 O" b# w* ~3 }* t

在这里让我们认识一下老照片中梅氏家族的各位成员(老太太的子女,是“贻”字辈,名中均有“玉”字或“斜玉旁”)。

6 C& |3 `& H2 R+ b

前排正中:老太太梅曾臣夫人张氏;

( g7 h1 A$ k+ ?$ v( |6 A" {

左一:四女梅贻环;左二:二女梅贻莹(作者陆原的祖母);左四:长女梅贻玉;左五:三女梅贻琬。

" \! {+ T. g/ h9 f' N7 Q

后排左一:五子梅贻宝,生于1900年,1915年与梁实秋、顾毓琇同期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历任燕京大学(校址即今北京大学)教务主任、文学院长。抗战期间在成都重建燕京大学任代校长(校长司徒雷登被日寇拘捕)。1997年逝世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终年97岁;

4 V+ G- |( w$ g! }" S0 O

左二:四子梅贻璠,生于1898年,先入清华,后于天津北洋河海工程学院毕业,历任北京邮政局、南京邮政局、山东邮政局、成都邮政局、邮政总局高级主管,1949年4月1日率国统区通邮代表团,与张治中和谈代表团同机到北平,与解放区邮政总局商谈南北通邮事务。解放后一直任山东省邮政局副局长。1967年逝世于济南市。终年69岁;

& H9 s- c% P" ]

左三:长子梅贻琦,生于1889年,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抗战期间在昆明与北大、南开合办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后仍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48年。1955年创办台湾新竹清华。1962年逝世于台北。终于73岁;

& c( j( t5 J( W

左四:二子梅贻瑞,生于1893年,京师高等师范学校(今北师大前身)国文系毕业。毕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曾在北师大附中任教20余年,退休于28中学。1971年逝世于北京。终年78岁;

& c% g; X; g$ P( [+ M$ {( ]

左五:三子梅贻琳,生于1896年,1920年清华毕业,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博士,1926年获美国霍布金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历任南京市、重庆市卫生局长。抗战胜利后辞官行医。1955年逝世于美国。终年59岁。

, |/ F. p; a' |' E9 r; F2 d: b

中排左一:五女梅贻玲,银行职员;

, z s+ j/ j2 M5 v. J

左二:梅贻璠夫人孙绍曾(清朝山东巡抚孙女);

& L: P* U. }' k" x( o. x& {8 m

左三:梅贻瑞夫人刘氏;

* `7 G8 @, `# J$ s* s

左四:梅贻琦夫人韩咏华,生于1893年,天津人,1977年84岁时由美国回北京定居,由少年时代的同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安排住所和生活,任全国政协特邀委员。1993年逝世于北京。终年100岁;

- j- D) j r1 ?/ ^- r& X5 Q9 u0 s1 U

左五:梅贻宝夫人倪逢吉,留美归国,燕京大学教授;

+ x# s% V+ _* m: d; g; p

左六:梅贻琳夫人江兰,协和医院护士长。

' H& z3 c/ V2 V8 Q; O$ @% |$ `3 u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q- S& v/ S* R0 }5 r

  梅家的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二女儿宁国公主的驸马都尉梅殷。《明史·宁国公主梅殷列传》记述,“宁国公主,孝慈皇后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下嫁梅殷”。梅殷祖籍河南夏邑县,自幼丧父,由伯父梅思祖抚育成人。梅思祖在朱元璋的34位开国功臣中名列第33位,受封汝南侯。梅殷曾任山东学政,相当于山东省教育厅长,次子梅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后人世袭正三品天津右卫指挥使,所以梅家世居天津,住在梅家胡同。
  梅贻琦兄弟5人在北京工作以后,他们的父亲梅曾臣也于1926年举家迁居北京。1930年梅曾臣去世,1931年梅曾臣夫人张氏率子女迁居旗守卫胡同10号。我的表姑梅祖成是梅贻琦四弟梅贻璠的女儿,她回忆说,老宅的正房前方有玉兰树和海棠树,每年4月老祖母生日时正值花期,庭院里繁花似锦,嘉宾如云。


! T b3 |' P* u8 D6 v0 f

34图:旗守卫老宅示意图

" T, h/ G7 F. e7 e

6 `4 t% `5 N. G5 U: d; H5 P

 

P0 P0 Z+ ~9 v$ S+ R

35图:我的祖母梅贻莹之四弟梅贻璠,1949年4月1日率国统区通邮代表团,到北平与解放区邮政总局商谈南北通邮事务,期间在交道口大二条我的祖父祖母家里和亲属合影。

/ k# A4 `0 Q# L3 n6 r

左图前坐者梅贻璠,后排左起女儿梅祖成(燕京大学毕业),长子梅祖武(北京大学毕业),女婿康竣(燕京大学毕业)

# `6 z% b8 B" F: {; e n

右图左起四弟梅贻璠,二姐夫陆榕,二姐梅贻莹,二弟梅贻瑞

( z( L9 a( v0 b& E/ c

0ZENqbYB.jpg
g37E51uU.jpg
) a k) i6 \. @;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4 20:14: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z; W8 `4 N7 o% t0 c! R1 o( x

  我最后要去寻访的是孔庙里的进士题名碑,因为我在《明史》里读到梅家有一位祖先是驸马都尉梅殷的后人梅纯,曾于明朝成化年间考中进士。我想在孔庙进士题名碑上应该有梅纯的名字,但是成化皇帝在位23年,应该有8座题名碑,每座碑有上百个进士名字,这可不易查找。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我得知梅纯有著作《损斋备忘录》被收入清朝的《四库全书》,还被纪晓岚写入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晓岚提到梅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的进士。但是我见过孔庙的许多题名碑文字已经风化剥落,能否找到梅纯的名字也只能去试试运气了。

4 ^& e, J3 o9 q: I- l


36图:孔庙梅纯进士题名碑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R; p0 Z5 Z6 h$ z& C9 N3 z

 

" H' P7 Q t% c+ H" H

  到了孔庙,果然在大成门外东边最北一排找到了编号为140号的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题名碑,可是上边能有梅纯的名字吗?字迹没有风化剥落吧?啊,在这里:“梅纯,南京京卫籍,河南夏邑县人”,碑文上的祖籍夏邑县与《明史》的记载一致,纪晓岚说过“南京京卫籍”是指梅纯系驸马都尉梅殷后人,隶属勋籍。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I: ]4 @7 _7 ?# b

 

. D# D0 e1 e6 S

  梅家的祖先梅殷曾任山东学政,梅纯考中进士,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二弟梅贻瑞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语文教师,五弟梅贻宝任燕京大学教务长,晚辈子侄还有20余人也在学校工作。梅花香自苦寒来,桃李春风满天下。

/ k8 E/ i! f0 x0 R# h


38图:孙立人宴请恩师梅贻琦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浏览

& g% A1 B3 {; i% v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5 K9 d# t$ y3 A0 [- {8 _) X1 j1 B r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b: h- l5 l! f2 o% C# E

  这一天的清华园探访,最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结束。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为了支援来华对日作战的美国军队,很多学生入伍当了随军翻译,有些学生牺牲在战场。这座纪念碑是复制品,原碑在云南师范大学的西南联大旧址,碑文镌刻着834位入伍学生的名单,其中就有梅贻琦校长的独子梅祖彦、次女梅祖彤和侄子梅祖培。

$ x( @ Q: v9 A w9 c5 e* m

 

! C1 x- T& a! \% S" B

29图:西南联大纪念碑合影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S' D! j @: ^+ S% u

 

: {, O- A( E) z. @) P2 P

 

% c- h- O4 o2 k( l0 s

  告别了清华紫苑学会的同学们,回望这落日余晖中的百年清华园,我想这里也有中华复兴的百年沧桑。

4 P, [$ n8 Q' a5 s9 L

 

1 z9 b4 Y, d, v0 C7 ?) |

30图:清华大学西大门回望(西大门也是1933年的古董)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Y! P4 Y" J6 h% x- o. M% D1 T# _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4 20:03: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x5 O3 @! h0 J+ w

  五、清华园探访甲所小花园,二校门寻觅机械工程馆
  梅贻琦就任校长以后,入住了校长宿舍“甲所”。据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回忆,过去甲所的一切日用物品包括手纸都由校方供给,梅贻琦继任以后私宅所需一切都是自己掏钱。梅贻琦把甲所旁边的一小片土地开辟为小花园,每天清晨自己去收拾花草。他特别喜欢一种倒垂下来叫作“倒草”的绿色植物,有一次因他出去开会两周夫人忘了浇水,回来发现倒草枯死,“那次他真是对我生气了”。

& u3 Y/ t6 p9 M+ u4 v( z* F

 

1 [: {$ |7 ]5 {* T6 z

20图:1927年梅贻琦教务长在甲所

5 V# H* C; K; ~2 H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 F% _9 l: Y- T/ g8 D+ M

 

8 B4 z8 ~7 D! V1 u5 L9 V7 @8 {! q

  紫苑学会的会长李天同学带着我找到了那座令人神往的甲所旧址,遗憾的是昔日的小院已被改建成二层小楼,不过梅贻琦开辟的小花园仍在,草地上绿树青苍。我们又来到了梅贻琦住过的工字厅,在那里我看到了著名的“水木清华”大匾。李天同学告诉我,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描述的就是工字厅附近的池塘。

8 C0 l- r2 l* H1 e6 {, D6 }& J$ d

 

, o8 U7 e X& ^0 f% g

22图:甲所小花园

7 h* x+ } d/ o1 V1 k( M8 d$ ]

 

5 `/ n$ ^9 f% j1 R% E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v0 [# j& s C3 L& A& P% I0 `

 

! T' N" Z( s% h1 Y1 F$ s9 j

在图书馆里,我还看到了梅贻琦使用过的书柜和坐椅,这让我联想到我家里的一件硬木高几。1948年梅贻琦离开清华大学,他留在甲所的家具被分送给了各家亲属,他的二姐也就是我的祖母梅贻莹得到了衣柜、方桌和高几,其中一件高几至今仍在我的家里。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3 ~9 p3 @+ g. u7 Y( o


 

$ }" c7 G7 }3 i2 u% b

  我想知道主张大师比大楼更重要的梅贻琦在校长任内是否兴建过大楼,紫苑学会的胡嵩智同学,把我带到著名的清华“二校门”附近的机械工程馆教学楼,指着镶嵌在外墙上的一块石碑请我看,我看到的题字是“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五日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立”。民国二十三年是1934年,这座教学楼和这块奠基纪念碑已有77年历史了。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 v2 R9 W- C' E% X, j! H

  四、梅贻琦当年住过的南院现在是学校的生活区,被依谐音称为照澜院
  当年清华学校规定教师执教6年可以有1年的带薪休假,1921年梅贻琦利用休假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22年返回清华学校任物理学首席教授,他们的小家庭也从香炉营头条搬入清华园的南院,这是梅贻琦在清华园继工字厅单身宿舍之后的第二处住所。
  为了核查南院的情况,我找到了清华大学紫苑学会的会员苏尚同学。紫苑学会是研究清华校史的同学组建的社团,苏尚同学告诉我,梅贻琦当年住过的南院现在是学校的生活区,也叫旧南院,因此被依谐音称为照澜院,而旁边的新南院则被依谐音称为新林院。
  韩咏华回忆在南院的生活时写道:这一时期,梅贻琦下班后得以回家和儿女们共同生活了,他的性格很温和,对孩子们很耐心,但绝不宠爱娇惯他们。记得三女梅祖杉还在襁褓之中时,梅贻琦不让抱着,怕惯坏了孩子。他下班回来后把放着三女的柳条箱挎起来,在屋里来回走一走,就算是哄孩子了。我做过幼儿教育,有时气急了还打过孩子,也曾把孩子锁进小屋,而梅贻琦却从不打孩子,也从不急躁,他批评我说“你忘记自己是做什么工作的了”。

/ ~' `% C6 [; F( ~9 D% c

 

3 Y* R( c9 _6 I2 I9 B/ G3 V" d3 o

17图:1927年的骑河楼清华同学会会所落成纪念合影

0 v4 j0 S. t! X4 f4 t" J( T$ P' W

前排左4曹云祥校长,左5周诒春前任老校长,左7梅贻琦教务长

5 ^, S$ Z& k4 G2 ]

中排左3张道藩,左4朱自清教授,

/ G5 Y! x u S/ I5 N, }0 U& ]

后排左3陈岱孙教授,左4梅贻琦之三弟梅贻琳

$ Z* ~6 ]4 }- ?9 `5 C& N: F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3 f* }, n& L8 Q8 e8 _

 

$ N* r% A* I$ D5 C+ f+ E7 |* U' {

  1925年,相当于8年制中学的清华学校成立了大学部。1926年梅贻琦被选举为教务长。我家里有一张民国十六年(1927年)清华同学会的新会所落成时拍摄的纪念照片,照片里有教务长梅贻琦、当时的校长曹云祥、老校长周诒春,还有著名教授朱自清、陈岱孙、李济等人。照片上边写着地址是骑河楼三十九号,现在的骑河楼街已经找不到会所的遗迹了,原址如今是一座宾馆的楼房。

8 l5 e4 K( u# x, ^! i6 s) F* G9 f- m

 

$ T5 g+ o9 _( i. C& ?5 d7 x

18图:骑河楼街会所旧址现状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3 J0 s( I. K( u+ d$ u g# ^% Z

 

2 r1 [5 \5 S y& y; y

 

8 l' f0 S" c9 M' E' L9 g) s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出任校长,时年42岁。梅贻琦虽然毕业于理工学院,但是他家学渊源,国学功底深厚,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是教育家张伯苓的得意门生。梅贻琦年轻时曾与同学打赌说“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经典出现错漏,我可以接着背诵任何章节”,所以他在就职演讲中引经据典地讲道: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段话成为至今仍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的名言。

7 R! o( h( Y D7 n, O

 

7 r; {, @7 r1 d8 n8 @: T; `$ f$ \

19图:国立清华大学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发表于 2011-5-4 2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E% |8 b% N2 f" ]. t6 K
9 G/ a: b1 @2 p. ?0 l* G0 x# p% x; {

水木清华一百年梅贻琦在京城的地理坐标

& Q% ~4 k5 l( s: ]4 l

2011/05/04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 K( s/ T1 d( |5 @, h6 n" y


 ■文并摄手绘地图/陆原

  ▲我的祖父陆榕(右一)祖母梅贻莹(右二)大弟梅贻琦(右四)五弟梅贻宝(左三)四妹夫沈节如(左二)四妹梅贻环(左一)1928年在颐和园

  ▲老槐树是史家胡同小学仅存的古迹

  ▲甲所旧址的小花园

  ▲清华大学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复制品

  ▲1932年旗守卫胡同老宅梅贻琦母亲七十寿辰合影

( l8 j* ]) V$ C! c+ C!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4 20:35:5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4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S! F0 I" `/ V. h- P% T: D; \4 P9 h: X6 L. t; R2 ~+ K1 w' o+ X, m9 k- P7 J% l+ e4 I7 Z; H) C' W7 d7 L+ O; b; O3 t1 G1 G9 }% t. m' y7 ~
一封家书 记录梅贻琦海外留学思乡情
文章作者:陆 原 来源:《中国档案报》 添加时间:2011-4-24
( _4 B1 C$ _1 c+ Y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p3 @. ^5 E0 S# r7 F+ |; Z1 U


 

$ ]) b4 L5 T9 `+ n' a

    梅贻琦

7 E3 g8 @( E0 g6 |# z) _

0 V0 o/ ?* t/ C# i

4 {; E3 `) F- ^7 ]9 b

' V; F T5 o) e0 V5 }' ]0 B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

- q; `3 H4 F, b2 h8 Q

    1909年,清朝外务部首次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派遣留学生赴美国学习。此后外务部成立了游美肄业馆,在北京西郊的清华园兴建校园,作为预备留美学生的预科学校。校园建成以后,外务部又将游美肄业馆改称为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这就是清华大学建校纪念日的由来。1912年清华学堂改称为清华学校,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了大学部,1928年清华学校又改称为国立清华大学。为了便于举办庆祝活动,清华大学将校庆日定为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8 Q W+ ~! d8 q( m

    1909年6月,清朝外务部考试录取了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其中有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梅贻琦于1909年11月到达美国,因错过了大学开学时间,被安排在马萨诸塞州的格罗顿中学插班复读,至1910年才正式进入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梅贻琦在格罗顿中学复读期间,于1910年1月26日(星期三)的中午,收到了来自家乡中国天津的第一封家书,4天以后于1月30日(星期日)的中午书写了回信。这封回信由梅贻琦二弟梅贻瑞的后人珍藏至今,已经有101年的历史。

$ a7 u' B9 Y! ~. k; t

    我的祖母梅贻莹是梅贻琦的二姐,梅贻琦是我的舅爷爷。我通过梅家亲属读到了这封梅贻琦写于101年以前的家书,这封家书是用毛笔书写于当时流行的“八行信笺”,共有6页,共计1200余字。

9 Z* c' B+ ~& l% h' B# c, ^

    梅贻琦在家书起首处问候了父母康健之后,说到了“金仲藩兄现居义思韩朴顿,距此处约四百里,故不得常相见,惟以信通音问,尚不寂寞。”金仲藩,名邦正,安徽黟县人,少年时在天津严修家塾与梅贻琦同学。严修家塾后改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又发展为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金仲藩在1909年与梅贻琦一同考取首批赴美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森林学,1914年毕业,获林学硕士和理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安徽省立农业学校校长、北京国立农业学校校长等职务,1920年曾任清华学校校长。金仲藩当时所在的“义思韩朴顿”,今写作“东汉普顿”,与梅贻琦写信时所在的格罗顿中学同属美国马萨诸塞州。

7 e: t. c3 x7 u2 n0 Z

    梅贻琦在信中写道:“六弟足下别来四月,思念之情与日俱深。迩来正怀想殷殷,忽于十六午飞来家信,内附吾弟手书,环读三四周,欢喜莫名。凡吾所欲知者,吾弟皆一一告之,可见弟之爱我切,故思有以慰我也。”梅贻琦是长子,共有兄弟姐妹10人,因与叔伯兄弟姐妹排行,故称“五哥”。此处提到的“六弟”是梅贻瑞,实际是梅贻琦的二弟。梅贻瑞生于1893年,京师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毕业,毕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曾在北师大附中任教20余年,1971年逝世于北京,终年78岁。书写此信时梅贻琦20岁,梅贻瑞16岁。

$ v# Q$ k4 b- R0 H2 k& Q

    梅贻琦写道:“运动一节,兄颇著意练习,惟不敢涉险,望转禀明堂上(指父母)放心可也。”梅贻琦在美国学业繁忙,他深知惟有具备健康的体魄,才能完成学业,才能在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所以他提倡体育运动,但是又不赞成有危险性的高难度运动,因为学生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后来梅贻琦在1926年出任清华学校教务长时,规定体育课不及格的学生不得毕业,奠定了清华大学重视体育的基础。

}( G1 g5 M. }

 

5 G) b% q1 f' g7 q- z( p1 o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1 _3 r+ }' W A, U- H

    梅贻琦家书

0 h( A; l! z3 t* ~, B7 w

    梅贻琦1909年赴美留学时是清朝宣统元年,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国内政局动荡。梅贻琦关注国内局势,所以他在信中提出:“报纸,此处皆为西文,于吾国事不详,故兄欲家中订阅一份好报,阅毕积数日或十数日邮寄兄处,则所费不多而两有裨益也。”

$ J7 u* |+ q% W% p7 D) V. `$ p, h7 j" ^5 p

    梅贻琦信中提到,赴美启程之前托人带回家中的茶叶,是同学邢契莘所赠的家乡特产。邢契莘是浙江嵊县人,他的家乡号称“茶叶之乡”。邢契莘于1908年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与梅贻琦同学,1909年与梅贻琦一同留美学习,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造船造舰系学习,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大沽造船所工程师、北平航空署机械厅厅长等职务,执教于北平农业专门学校及中国大学。抗战胜利后历任交通部塘沽新港工程局局长、水利部珠江水利工程总局局长等职务。1949年至1950年寓居香港,后去台湾。

4 I- ]3 ]0 N; P$ T2 n" |7 U$ L* B

    梅贻琦在信中念念不忘赴美之前借过三位同学的书籍未及归还,他详细嘱托二弟梅贻瑞设法找到这些书籍代为归还。他写道:“盖兄所欠人,务欲偿还,不然则我以为无心,人疑其有意,苟得之事,兄不屑为。至于人或欠我,不必深追”,所以后来清华大学的师生们一致赞誉梅贻琦校长是品格高尚的谦谦君子。

5 g- M! y. T2 H8 ?! @

    梅贻琦还在信中答复了二弟梅贻瑞对于“赴美留学生为何有两个人直接进入大学,而其他人被安排在中学,其中是否存在舞弊情事”的询问。他写道:“兄等入学事,殆亦难言。此次同来并无贵族,彼二生者,以能与监督辩难,监督词穷,故不得已许之。他人则或为心愿,或不敢言,皆唯唯听命。”梅贻琦1908年于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毕业,被保送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已经是大学生了。他在1909年11月到达美国,因错过了大学开学时间,被安排先在马萨诸塞州的格罗顿中学插班复读,次年才正式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所以梅贻琦在信中说:“兄则无所可否,多学一年,即多得一年之益,夫何乐而不为。”

- K8 }, b: H: r( V7 r3 [7 T* _+ u

    梅贻琦提到的留学生监督是广东新会县人容揆,是中国首位赴美留学生容闳之侄。容揆12岁时作为第二批留美幼童成员赴美国留学,19岁高中毕业时抗拒清朝召回,在美国继续求学,188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94年与昔日高中的美国同学玛莉结婚。容揆在清朝驻美国公使馆任职参赞兼留学生监督,负责梅贻琦等47名留学生在美国的接待管理和分配学校事宜。梅贻琦说容揆“为人颇刚愎,学生多不喜之。至于舞弊情事,名誉攸关,慎勿与外人道也”。

0 T: n; V+ G' {

    梅贻琦的二弟梅贻瑞自幼喜爱国学,后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曾与兼职教学的鲁迅过从甚密。他在来信中劝告梅贻琦在美国不要荒废汉文。对此梅贻琦答复说:“弟劝吾习汉文,吾亦甚喜之。奈何课忙无暇,有愿莫遂,且作文荒弃愈久,愈难下笔,惟得吾弟一二佳作以读之,亦可藉以温习。”

% O. }4 W+ O7 ?4 I2 a. g

    其实梅贻琦家学渊源,自幼又在天津大儒严修家塾读过四书五经,国学功底深厚。他曾对朋友说:“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经典有错漏,我可以接着背诵任何章节。”所以,梅贻琦在1931年12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演讲中,引经据典地讲道:“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段话成为至今仍被教育界津津乐道的名言。

1 m7 [! M+ c' S9 e2 g( Q: w6 t( g6 Q/ ]

9 l7 H9 {0 r: z. A& J& u8 }

: ~! }- e/ e! s! Z2 A

; {6 O6 R: E( j1 I# T$ q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1年4月25日 总第2145期 第四版

发表于 2011-5-5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5-4 20:03:00的发言:
  . W( x$ i, T4 V: q

  这一天的清华园探访,最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结束。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为了支援来华对日作战的美国军队,很多学生入伍当了随军翻译,有些学生牺牲在战场。这座纪念碑是复制品,原碑在云南师范大学的西南联大旧址,碑文镌刻着834位入伍学生的名单,其中就有梅贻琦校长的独子梅祖彦、次女梅祖彤和侄子梅祖培。

. D' j; X- U- V# f/ N' Y; V

 

+ T* S" ] M& C9 v: {8 `( N2 o

29图:西南联大纪念碑合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9图听语漫步佳能7d拍摄.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 u1 Q; D* o. F6 o8 D

 

; w. [9 u& F! k. o7 L

 

+ k5 `, C! y% Z# V3 d6 a

  

; H! w1 c" I+ v& E" p* B; E- l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4 20:03:26编辑过]

" f: F+ Z" |; s' N) L! T

* v2 j# U2 Q3 K$ v1 F+ @, Z$ b5 P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f2 X: |1 f" Q: T1 Y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拍记水木清华一百年

' W& E1 w4 s( M& s: U; z- r

 

e4 q+ @+ E- U! f3 X


   

7 I6 a. w* m- X) d* o

4.4】紫苑沙龙-《梅贻琦家族往事》(主讲:梅校长侄孙陆原老师)

3 ~- B# j, A* M' S

 时间:2011-04-03 

. k9 K$ k5 a# H' `! h/ {) C

w) m. k% r% V0 ]- a- m5 n! y" ^" J% H% H

: N, D, {' y9 N% Q1 \$ W
; e$ w) [- e1 f2 R" b. D+ L/ O
5 h0 E. w( X$ ~% i- y# e9 \
" R. ^6 E' L* n3 o9 t
4 G1 Y4 r. \% L( p% z : Y- F8 K0 u, u% |7 [$ k, m* n. y* \4 l, q' @' e* Z: v; U' ^2 Q( ?
: b- O# T( o- ` f" V' g* w

" }/ ^: T" z1 x2 V+ P 9 S( O% `7 A2 `# E* N清华大学2010~2011学年度校历

6 K9 ?( I! V( f2 I5 E6 ]2 }

 

/ H6 t2 m8 h' ^: e1 i

    本周的紫苑沙龙,我们有幸请到梅校长侄孙、北京文保协会陆原老师,为大家讲述梅家这一书香门第怎样成就百年传承的“文化传奇”。

) V3 b) h& i3 H8 H

   陆原的祖母梅贻莹,是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的二姐。多年以来,陆原访问了众多梅家亲属,了解到许多梅贻琦家族往事,收集到百余张梅贻琦各个时期的老照片。值此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和清华同学们说说《梅贻琦校长家族往事》,展示梅贻琦校长以及梅家亲属的老照片。

" l' g, x8 g4 J( U5 b" J u

  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同学前来参加!

- p) _% p9 Y" x" U

时间:4月3日(周日)下午3:10

; T8 s* U. E1 I" m! R8 q& K& y9 M

地点:四教4404

0 _+ n8 D& V$ a& r

合办:电子研团、校讲解队

5 ~" T! f0 \/ A; D8 v: ^

/ \+ Z+ V9 v9 r+ W& s

                                陆原老师在北京广播电台做节目

9 ?8 X/ |+ S3 O% h* U, i! |* }

 

5 b# M1 T& S- P5 E5 L: w: \% j

附:陆原老师简介

$ d1 T- w7 q( M2 ^; J$ F& N: J

    陆原,男,58岁,汉族,北京人。生于北京市东城区明清顺天府旧址旁的交道口,长于西城区元大都海子畔的白米斜街,现居丰台区金中都古城遗址所在地的高楼村。年复一年,春觅琼岛春阴,夏访居庸叠翠,秋沐太液秋风,冬踏西山晴雪。平生最爱:含英咀华,夜读元明清三代史;寻幽探秘,日访老北京四九城。喜谈故都烟火事,常将旧闻付笔端,故网名为“食烟火斋”。

7 G8 C2 E$ [3 B2 S/ o

   自由撰稿人,北京历史地理专栏作家,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3 ~1 M) D, B/ o: i

  《老北京网》的《北京史地研究·图文拍记版》版主。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E" [0 h% q$ y) U7 W2 ?

   在《中国档案报·兰台集萃》、《中国电视报·京华杂谈》、《北京青年报·地理寻踪》、《北京晚报·城记》、《北京法制晚报·风物志》等专栏发表过讲述北京历史地理的稿件数百篇。

' G( }$ G2 a: f2 L& l

   在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游游吧》等栏目讲述过北京名胜古迹民俗风物的故事。

; Z ?* I7 M" f2 c1 h

   2008年与铅笔画胡同画家况晗先生合作了图文画册《消失的胡同》,画册讲述了北京106条胡同的故事。

2 z. ^/ i m ]

   在首都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北京西城区图书馆、老北京网等处举办了《北京通史》、《北京的城门城墙》等专题讲座。

# A5 H% X3 f% y, u, Q. G/ S$ U

 

8 w3 V9 g$ k9 j$ |7 Q9 a


 

" x1 e/ n$ ?2 u
: i/ H; }+ \7 k# j

梅贻琦校长家族往事讲座fficeffice" />

7 Q0 H7 a4 ]+ }5 [2 `# A/ @

来源:清华博学网    电子系  作者:许正峰  浏览次数: 5 v1 P) d! ~" n9 F7 j 0 _8 z% v) [- u4 t! R1 ?9 S 27  发布时间:ffice:smarttags" />2011-04-08  编辑:王东

8 a0 t, A0 e/ H/ }8 f/ ]

43下午,也即清明节前两天,电子系研究生团委、紫苑学会和北京市文宝协会、老北京网合作,举办了一场关于梅贻琦校长家族往事的讲座。此次讲座也是无研一二的一次党组织生活。

- o# L/ _" Y( l/ y( z @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怀念先人,纪念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梅贻琦是清华赴美留学生,也是清华历史上著名的校长,奠定了清华学校的品格。其延聘师资、褒奖学术、重视体育,使清华迅速跻身名校之列,并且积极推行一种集体的民主领导制度,于清华功莫大焉。在清明时分,尤其在百年校庆之前回顾梅校长和他的家族故事,显得意义重大。

9 u. H7 w2 [, `3 H/ k

主讲人陆元,其祖母是梅校长的妹妹梅贻莹。陆元与梅家后代关系密切,对梅家的事情也所知详尽。另外,陆元对老北京的胡同变迁、衣饰文物等等,也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此次讲座不仅仅是关于梅家的往事,也是一次关于老北京知识的普及教育。此次讲座不仅吸引了校内同学的参与,很多陆元的朋友也来捧场。现场气氛很是热烈。

8 `/ X8 Y N8 O! I( m

主讲人陆元先简要的回顾了清华大学的由来和重要地位及历史上的各种变迁,接着开始介绍梅家故事。梅家兄弟众多,且都学有所成,涌现出清华大学校长、燕京大学教务长、南开大学教务长等一批杰出人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梅">梅ersonName>先生先从天津大儒严修家塾学习,国文功底深厚;师从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这点对梅校长将来主政清华的教育理念也许有很大影响。

! J: z' E; o" S# d- r

陆元讲解的重点是梅贻琦校长刚赴美的第一封家书,这也是这封家书的首次披露。家书字体娟秀,从头到尾工整干净,显示出梅校长的一贯作风。文辞简洁,可以从中看出国文功底深厚。所记大体是家庭琐事,汇报自己在美情况,问安父母身体,规谏子弟读书治学之类。其中尤其使我们感动的是,梅校长所欠同学三套书,叮嘱弟弟务必归还。而别人欠自己的书,则要其弟不必追究。从中,可以看出梅校长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风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 }2 D* H- W+ c1 @

  

8 ?4 G) i- U, s0 |) w) j! Y

整体讲座穿插提问环节,答对者会有梅家老照片、抗日名将纪念馆首日封等很有纪念意义的奖品。现场气氛热烈,大家踊跃抢答。

6 J# |. x3 `0 c; f4 v& u

会后,讲座发起人员与主讲人陆元合影留念,活动圆满成功。

3 q3 g+ c7 n# i* O/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5 13:07:5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5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

发表于 2011-5-5 0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树碑立传,史可鉴今,治学严谨,言之有据。

发表于 2011-5-5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人踪迹在,

( V3 a; A. H9 Y

我辈来探寻。

q2 U% V: j8 x) q2 _, p0 J

图与文并茂,

/ z- u8 P$ }( O. j3 W& h

讲述详且精。

O9 `, A; ^* |

家学渊源深,

" } w' B/ _/ A- o

羡煞旁观人。

) W) i G b( z! O# Z% E

抚今兼追昔,

8 Y+ K, j7 ]8 T0 V) n

感慨而发省。

/ |8 q' g$ _2 g* @; C

 

7 q) w( m+ e6 R2 n% f3 F) B

 

发表于 2011-5-5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门第,国家栋梁。感谢陆公将这段历史的脉络整理得如此清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7 12:13 , Processed in 1.22007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