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32|回复: 10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3-11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E# Q- k# t) D u/ g4 W

 央视播文物新闻,“司母戊鼎”播成“后母戊鼎” 央视主持人错了,还是教科书错了

: Y- L7 p4 a# X1 \

  专家称,随着对商代文明的深入研究,应释读为“后母戊鼎”

- r+ @+ V* h' c7 I1 W9 Z% g- o

  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

; E% ]. X' q5 T9 a

  在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这座鼎的说法一直是“司母戊鼎”。那么,是播音员口误,还是教科书出了错?安阳殷墟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按习惯称为“司母戊鼎”。对此,有专家称,学术界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

2 A9 a; W1 v9 P( Y

  直播

2 Q3 T1 t) G& j3 P1 o

  司母戊鼎播成后母戊鼎

9 |8 L8 _5 N/ y4 k9 K7 [1 a

  3月6日下午1时左右,网友“锻钢”在新浪微博发帖称,在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有关国博布展青铜器大展的报道时,现场记者播报新闻两次提到“后母戊鼎”。

, O$ f- r1 c4 d

  “我以为又发现了新的青铜器。”网友“锻钢”称,可是画面给出的赫然是“司母戊鼎”。

7 X ?' w" N9 ]% u1 o( }$ B

  昨天下午,河南商报记者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找到了这段新闻:为给3月下旬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和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作准备,3月6日上午,从国家博物馆两个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起运了第一批184件文物运往国家博物馆,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

% j# G( Y g; z7 H* }- u

  网帖发出后,众多网友前来围观。网友“我是中国吕洞宾”认为央视失误,“新闻做得太糙,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 ~- U- o" l I9 x: D

  也有网友指出,应该没有读错,因为对这个鼎的命名,是根据出土时鼎腹中三个青铜铭文辨识为“司母戊”,也有人认为是“后母戊”。

. w7 J) w Z1 {' ~

  调查

( q6 K( o. f& t

  国家博物馆网称之“后母戊鼎”

4 r+ j5 L' }7 W |: S5 j: H; K: G( B

  当天下午,“央视新闻30分”新浪官方微博回应网友质疑称,主持人和记者都没有读错,“节目刚播完贺红梅和崔志刚(主持这期节目的两位新闻主播)就找我讨论这个问题了!播前也核实了,其实考古界早已经更正为‘后母戊鼎’了。”

# y% Q" d+ @ }' d0 u5 h/ V% {

  假若如此,那是教科书出了错?网友“公冶老狼”称,这个消息颠覆了他的认知,“我被教科书误导了10多年”。

/ A2 ]6 K! J |$ E

  对此,“国家博物馆网站”去年12月18日曾回应:“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 Y. B0 V, D% v8 T6 Y H

  河南商报记者查询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官方测试版),在藏品介绍中,名为“后母戊鼎”的青铜大方鼎确为教科书上的“司母戊鼎”。简介中说,此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 v7 j9 v S$ L

  殷墟

8 x! u! B& O+ ^; }: J- v; C

  目前仍采用“司母戊鼎”叫法

% e5 B Z5 e4 o

  “后母戊鼎”是在安阳的一片农田中发现的,安阳殷墟博物馆工作人员杨女士说,她从未听说有“后母戊鼎”说法,为便于相互交流与宣传,目前有关这座鼎的资料介绍、宣传手册上采用的都是“司母戊鼎”这个称呼。

. q7 A+ t+ H# F, `& [& f0 Y

  “现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里放置的仿制品标注的也是这个称呼。”杨女士称,殷墟申遗成功时,这座鼎在殷墟博物馆展览两年。

* X! i0 r6 d1 @$ H( Q

  专家

- D2 i% L6 [1 M1 s. K

  学术界认为应改名“后母戊鼎”

/ s0 E$ ^. J, A3 T# M: i

  昨天下午,杨女士就此咨询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的岳洪斌。杨女士说专家认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 h7 U6 p) @! j

  因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所以两种叫法都可以。”杨女士表示。

' C2 @9 K U' l" K# f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介绍说,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着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如果多数专家认为名字应该改,博物院会适应大众的需要。

' i; L! b' I6 z7 S1 {

专家说法

. w8 `: g7 o" C' v( w

当释读为“后母戊”

3 W, K! [+ ?" T% ~1 F8 o& T

在“央视新闻30分”的官方微博上,下午3点12分贴出的微博说,主持人和记者都没有读错,“节目刚播完贺红梅和崔志刚(主持这期节目的两位新闻主播)就找我讨论这个问题了!播前也核实了,其实考古界早已经更正为‘后母戊鼎’了。”

1 W6 K" P* _3 q

记者6日晚搜索“国家博物馆网站”官方微博所发布内容,发现早在去年12月19日,国家博物馆网站就对此作出回应说:“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M. j" j0 |2 _: J# ?

百度百科中提到,针对后母戊鼎前后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司”读“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表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后”。

( x. \) R; A3 |; l9 v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发表于 2011-3-11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进历搏是上小学时组织去的。进门首先看见的就是它。肯定是原件!据说后来展出的是复制品。为什么?有必要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r9 Z7 [7 f6 c8 V3 D

1939年,因国民党军队溃退,安阳被日军占领,殷墟成为国民政府难以顾及的真空地带。就在这样一个国破家亡的特殊背景下,司母戊鼎惨遭盗掘与蹂躏。

U( E1 A2 Q/ {0 i

    这年3月的一天深夜,殷墟地界的武官村农民兼小商人吴培文,突然想起两年前殷墟发掘团主持人梁思永(梁启超之子),曾在西北冈东区吴家柏树坟下探测出商朝王陵,并与村长商量发掘之事,后因吴家人不答应而作罢。顺着这条线索,吴培文于月黑风高中扛着洛阳铲,与兄弟吴希增在距柏树坟不远处开始钻探。几个夜晚的折腾,终于发现了一座陪藏墓和埋藏的古物。翌日深夜,吴培文兄弟摸黑在此处挖了一个宽2尺、长6尺的大坑。下半夜时,在距地下十米左右的地方突然发现了像牛犊一样大小的铜鼎伏在泥水中,二人惊喜若狂。鸡叫时分,二人赶紧用土遮盖后溜之乎也。

5 F' d' f! N+ M6 P, c: u

    第二天夜里,吴氏兄弟找了十几个乡民来到坑边,把覆土挖出,口含牛皮灯盏,用绳索绑缚住大鼎,七手八脚地把这个庞然大物拉了上来。不知为何,鼎上少了一耳,吴氏兄弟顾不得许多,吆喝人把鼎抬到一辆早已准备好的马车上拉回吴培文家,当夜挖抗埋入一个粪堆底下隐藏起来。 未久,风声走漏,一古董商闻讯来到武官村找到吴培文,表示要出20万大洋购买此物,但为了方便运输,必须把这个鼎肢解成十块左右方能装箱运走。吴氏兄弟心动,在当地寻觅几名高手前来劈砸大鼎。经过镐头锤子的一番折腾,敦厚的大鼎没有被劈开。另有一人找来锯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鼎的一只耳锯了下来。此时有一位长者看到好端端的一个大鼎被砸得千疮百孔,又被锯掉一耳,心有不忍,乃出面制止。吴培文也怕把鼎砸毁之后,万一这个古骨商不要了,就再难以出手了,鉴于这一原因,大鼎得以保存。

2 L) Z( @0 n% M4 k6 n7 M) i& a1 m

正在吴氏兄弟发愁如何尽快出手之时,被驻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侦知,队长水野大佐派出一队人马前往武官村拿问。在一番威胁利诱下,视财如命的吴培文当然不肯轻易交出,最后把此前盗掘的一只小型青铜鼎给了日本人蒙混过关。日本人走后,吴氏兄弟不敢再提卖鼎之事,并把此鼎转移到猪圈等处秘藏。

/ l# s8 k9 p e1 d3 N; A$ [" X

抗战胜利,山河重整,文物保护再度得到重视。1946年,安阳古物保存会人员侦知司母戊鼎被盗掘经过与匿藏地点,迅速上报中央政府。根据国民政府指令,派人令吴培文限期交出大鼎,否则,将拿入大牢,或喝辣椒汤,或坐老虎凳,或是将脖子上那个肉球砍掉,就看吴氏自己的态度与选择了。面对严峻的法令和政府官员凌励的攻势,吴培文抵抗不过,只得把鼎无条件地交出。

7 i) O! y4 j/ A9 ~- J

司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后,先存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国民党驻豫北司令长官王仲廉,用专车把该鼎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备处保存。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此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

6 R1 D: [7 A$ u# w& G2 j+ \7 Q' _

    国民政府在败退时,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后来看到的方鼎两耳是补修上去的。

发表于 2011-3-11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其实是学术上的认识,我觉得改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 I F4 I, |" y* e

 

( C/ }% V/ y9 X- H% H: p" f

自小学起,就学到的司母戊鼎,这样的教育传承了几代人了,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名称,包括了它的样子、内容.现在突然因为一个学术错误,就更正名字,特别是在央视媒体上,似乎有些过于教条了.文史上存在着很多错误认识,譬如圆明园是八国联军烧到,还有诸如慈禧太后这一称呼,慈禧生前从未使用过这个名字,这是她死后的称谓,但包括央视等绝大多数媒体都却以此错误的称呼,难道不应该纠正吗?

6 J! V) Q7 j& p( g- P& W @

 

4 ]% i' t: Q/ @1 M

又想到去年对nba的修改,更是觉得实际意义不大.如果非要教条的把此类简称都修改的话,那要改的就多了.关键是央视有那闲工夫管别的吗?

发表于 2011-3-11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释读作“后”,是一个倒退~

6 g/ _: d9 v$ b: @0 U+ i" M- k

还是应该释读作“司”,这样更讲得通~

( @4 P. a4 M6 c) o* V

举个例子,从语言的视角考察一下:

0 R. k l' X# w

妇好墓出土一件石牛,下巴上线刻两个字“司辛”。“辛”是妇好庙号,“司辛”是商王武丁给予妻子妇好的随葬品。现在设定按照上面的方法,释读做“后辛”,似乎也是有说辞可以讲得通的;但是结合另一件妇好墓铜鼎(设定释读作“后母辛”鼎),那么“后辛”、“后母辛”,就是商王和儿子不停强调墓主人是王后,这显然太罗嗦,不合逻辑。如果王给予王后的随葬品释读作“后某”,是可以牵强认同的,但是儿子给予母亲的随葬品——并且是同父亲给予母亲的随葬品一起入葬——释读作“后母某”,则显得罗嗦和不合情理;看不出主葬的人究竟是谁。

8 Z' N: `1 X9 _9 B6 m; Z( O

所以需释读作“司”,而不是“后”。

1 j5 r. g4 c8 S. v4 ~2 W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发表于 2011-3-11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释读“后”也不是所有学者的一致意见,“后母”在中国语境里易引起负面的联想,而且字形上商代的“司”字与现代汉字写法完全相同,更体现出中国古今文字的一脉相承。

* q5 d& q2 | `4 O& R& y& k' P' b& ]

 

5 a% T& S5 x D$ X7 u0 s

考虑到司母戊大方鼎几十年来在国内国际的广泛影响,还是保留司母戊的称呼为好。博物馆可以在说明牌上写明两种释读意见,供参观者参考。

发表于 2011-5-2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习惯称后母戊鼎.

发表于 2011-5-3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禧太后没错呀,不过说隆裕皇后就太离谱了。
4 O4 B# O0 Y& `; N. \" H3 r
3 S* }& v1 s% I2 {) u1 E$ r诸如像孝庄呀,孝圣呀,孝贤呀,还好我没听过电视剧里这么叫,光想想就够受的了。
6 O$ t8 B/ M1 e,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3 11:00:1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4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4月7日那天的日记贴一段:

; R1 B! {, v8 {9 m# ~1 `' D

 

4 y: n/ ?; N) T5 U/ x3 Z; ^/ o p" R

司母毋(现在改名“后母毋”)大方鼎巍然矗立在青铜展厅中央。见到它心里踏实多了。 
     
2003年以前,国博还叫历史博物馆的时候(这个名称牵连着午门上的老北京历史博物馆),我常常去,每次的中心目的是看司母毋鼎。有一回,一群韩国游客围着它转悠,我紧盯在侧,其实可笑,只想听见他们的几声赞叹。 
     
司母毋大方鼎不仅形体巨大,细部同样值得推敲玩味。从前它靠墙立在玻璃柜里,背面和侧面的细节看不到,现在可以围绕它四周瞧个痛快。原来,单单鼎耳上即有如许名堂:各有两只虎张开血盆大口吞噬人头,圆圆的人头却漠然不憷;各有四条鱼上立,鱼鳍挣张,好像刚从洹水钓起……

发表于 2011-5-4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初去了国博新馆,青铜器展厅内赫然又见司母戊大方鼎。围着它转了三周,总算看清楚了鼎身的纹饰,真是国之重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 14:07 , Processed in 1.14133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